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7篇

时间:2024-08-07 15:23:00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7篇,供大家阅读。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7篇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

  通过自学《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初步了解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分成五大块,分别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不敢说学好,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几点感触,抓紧记下,渴望大家批评指正。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兼顾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反观教师,新的社会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各方面长期地、精心地“浇灌”。而语文课程可谓责任重大,是语文直接挑起了培养祖国栋梁的重担。我认为,标准虽是框架,但要求细致。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手段,达到标准的要求,我想,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没有太大问题。如今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只看成绩。如何将教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如何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接纳多元的文化、教法、思维方式?这些都应该是我思考的问题。当然,育才的前提是育德,作为中华儿女,语文也需要非功利性的学习和积淀。作为教师,我要时刻谨记“为人师表”,以自己的内涵去影响孩子们。

  我有幸担任过少儿国学教师。带领幼儿(3-6岁)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古诗一百首》、《孝经》),是日常工作之一。我认为,如果经典诵读能够融入到语文课程中去,那对学生的专注力、普通话的发音、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感受优美诗文、初步获得情感体验能有较大的帮助。甚至能够自己体会古人的智慧。当然,这需要成体系的、规范的进行安排,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既能放松学生身心,又能培养学生能力,还能育德树人,何乐不为呢?

  2、注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强求、不硬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有一位男士对故意制造麻烦刁难幼儿的父亲说,“人生已经够艰难了,你为什么还要制造这些莫须有来伤害他?”我放在这里,是想说学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如此。既然能选择让他快乐地学习,就不要让孩子太难过了好吗?我并不容否认寒窗苦读的艰辛,也不否认教师该有的严厉。只是对于小学段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才刚刚开始,答应我,在规矩之中,引起他学习的动机,保护他的自尊,保护他学习的劲头,保护他的可爱。

  当年我在ICA任教的时候,中文部主任是一个要求极高又细致的华人。每次LearningCircl,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的引起动机呢?”一开始一头雾水,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导入。她期望我们能够运用精彩绝伦的、别具一格的导入。我记得我和HY,想破脑袋,也憋不出个所以然来。那时候的自己好笨,不知道多请教,不知道多看书。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逐渐找到了感觉。有一节课是学习与十二生肖有关的课文。我将十五个动物的简笔画画在小卡片上。讲课之前,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用中文怎么说吗?”——“哪些是十二生肖,说对的同学,我就把卡片送给她”(好像还有涂色的环节,不太记得了)总之,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那节课,我上的很有成就感,孩子们很开心,学的也很好。我大概懂得了,主任说的,引起动机。(问题讨论、调查分类、游戏、魔术等)

  教师智慧灵感的火花,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激发学生的梦想和激情。如何做语文教育中的引导者、推动者?是我应该专注的问题。我要学会相信学生,学会引导学生。质变与量变,实践与积累,时间和汗水,缺一不可!

  3、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归宿。我们想的、说的、用的都是语文。如何将课文知识融入生活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实现二者的转换?如何在一次次学习中进行情感体验和自我升华?最终,如何将语文生活变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在每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就有集中体现。鼓励学生,敢说;引导学生,说对;与同伴一起讨论,有该有的情绪,并且能够大胆准确地表达。

  ICA的学生,我问她们为什么想学中文?她们说,因为要去中国玩。因为爷爷是中国人。因为老师。因为中国菜好吃。因为中国电影。在她们还暂时不能体会中文的独特魅力的时候,运用,是她们最渴望学会的技能。小学生,也应该是这样的。

  我的两段工作经历,带给我弥足珍贵的体验。写完这篇文章,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感谢相遇,感恩命运!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

  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进步,这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我参加此次培训学习后再次深刻领悟到的真理。

  首先,我的教育理念又有新的发展,教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更新。 听了各位专家的报告和讲座,我明白了现代教育对教师成长发展提出的新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而我对教学技能和方法的探索又有了新的理解和发展。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和优质课,新颖独特的教学理念,娴熟实用的教学技巧,适合当代初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背景介绍、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机智点拨等,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专家们对议论文、散文、小说、说明文的教学建构思想,无疑是给我们在一线从事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教学方面的新的思路和要求,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不竭的活水。

  我深深地感到:作为老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应是一个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关注社会,关注学科的发展;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经常进行案例研究,把教学看成是一种艺术,一种追求,让自己拥有先进的课改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运用讲座中的科学方法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争取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其次,经典课例分析,开阔了我的视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应该是全面系统的语文学科本位知识。在学习中,每一天都有感触,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惊喜,聆听了专家的一场场精彩讲座,我获得了思想的重生和心灵的洗礼。通过专家引领,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我准确地把握了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类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认识并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尤其是在大家共同讨论和交流的环节上,让我知道了现在语文这门课在全国大背景下的现状和发展。专家通过教学的课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第三,专家讲座,使我把握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有了提升。 以前的我,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待改进,对课堂教学改革建议中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不科学;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学过程注重于教而学的重视不够;结果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不够,能力提高缓慢,情感熏陶不深入。

  通过专家讲解,我真正了解了现行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整合与重组,才能使教材的使用得心应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认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环节完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课堂教学要能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对学生加强训练,数量要合理、梯度恰当,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更加坚定了自己立足课堂教学,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信念,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与努力的方向。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3

  今天夏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夏老师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4

  一、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

  2022版作出如下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学会”,甚或“完全学会”,教学中,我们需合理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度”,切忌拔苗助长,以免违背学生成长规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关于课程目标与内容。

  1、识字与写字

  新课标规定,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里,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不过,和老版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

  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在老课标中,一至二年级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

  三至四年级学生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事实上,在老课标中,要求这一年级段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汉字,在会写字数量上,“新课标”减少了400个。

  虽然低年级和中年级在会写字数量上的要求降低了,但对于中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多识少写更合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会写字量减少了,但“新课标”对写字的质量要求提高了。一至二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对于初中生,则在硬笔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并能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之美。

  为了能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达到书写的要求,语文“新课标”还在第三部分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书写效果。

  2、阅读与写作

  除了对汉字的识记和读写做出新的要求外,此次修订的语文“新课标”更加强调学生学习语文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关于阅读教学,更加突出地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教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重视给学生提供阅读各种各样类型的文章和材料的机会,并强调阅读材料一定不仅仅局限在文学性文章,新闻报道、随笔、杂谈、图表、宣传手册,包括各种说明性、论说性的文章等在内的广泛的多样化的读物,只要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经常用到的都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

  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课程标准的这一调整并非增加了“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

  3.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

  现在教师还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厌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5

  接手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就有幸参加和林三小联片教研活动,学习本年级段的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以下是对语文新课标学习的一点体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6

  暑期,我荣幸地参加了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感受颇深。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我认为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第二,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第三,还应注意,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而且,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第四,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第五,我认为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第六,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第七,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好!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7

  前些时候,县教研室组织全体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回来后,我又通读了一遍。读完后,我对语文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也有了更明确的目的。

  在这次新课标中,一些修改过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加人性化和有针对性,对于传递祖国的汉字文化无疑是更有益的。现在我针对第二学段的目标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新课标在识字和写字目标上减少了会写字的数量,减轻了学生会书写汉字的负担,也减轻了一些学习压力。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新事物多了,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也更强了。但是我们的教育却仍然把他们牢牢锁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让他们失去了开发自己兴趣和培养自己爱好的时间,适当的减轻一些学习压力,可以让学生尝到更多的童年乐趣,在这些童年乐趣中积累的经验和经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会有促进作用。

  2、在阅读目标上增加了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要求。学习贵在有疑,针对疑问可以提出问题,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现在的教育还是停留在教师讲授的阶段,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和能力都不足,而发现学习已经几经论证,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发现问题,并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方式,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而反三,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3、习作目标中指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个目标的提出比原先“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更具体,也更明确了。使得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有更清晰的思路,也更有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生动有趣,在写作时突出重点,抓住细节描写。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越来越贴近生活和释放学生天性以及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改进的一面,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有更大的进步。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8

  当前,语文教学界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课程标准的改革工作。新课标所诠释出的教育理念推动着教学的发展,也引领着像我一样的徘徊于教育改革门槛的青年语文教师的成长。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语文新课标的理解。

  首先,新课标让我对语文教学理念有了崭新的辉煌。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却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新课标也带动了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定位。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9

  今天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语文20xx年版新课程标准培训的学习,听了XXX主任的精彩讲解后,我感觉自己有了明确的目标,受益匪浅,让我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方面还是师资培训方面都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以下就是我的一点心得。

  一、提高教育教学思想认识。

  通过本次培训,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一,我明白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为什么要学习新课标;第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要有爱心、有智慧、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让学生喜欢你,以至于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第三,明确了语文教师的职责在于精通育人之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即“授之于渔”的作用,教师应重视为学生创设语文学习的大环境。第四,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目的理念,认识到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诸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的意志品质,陶冶丰富的情感,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第五,要明白教书育人,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在语文教学中要能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灵魂,提升人的涵养和文化品位,启迪智慧,感悟人生。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力求达成的目标。

  二、培训时机恰当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一套全新的东西: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但同时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经过10多年的课改实践,我们一线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都有很多的实践体会,但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产生了诸多的疑惑和不解,许多地方的老师还进行了小学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的大讨论。前段时间,国家出台了《20xx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许多一线的小语教师都纷纷从网上下载来学习,但自学终归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大家都盼望能有机会早点得到专家的分析和讲解。正在大家渴盼之时,这次培训就犹如炎热的夏日突然吹来了一股清凉的风,让人顿感欣慰,真是想老师所想,急老师所急,难怪老师们的参训热情如此之高涨。

  三、精彩的讲解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

  这次新课标解读X主任利用大屏幕采用比较法、数字法等多种方法讲解,让大家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这样让参训教师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一些关键的部分则结合他所听或所上的课例来逐一剖析,使大家一下子就茅塞顿开。在提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时,她反复提出,现在的小语教师们一定要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多阅读一些孩子们喜欢的书籍,同时希望老师们要让自己的精神不断成长,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我觉得高素质的主讲人精彩的讲解是这次培训成功的关键。

  四、教学新定向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一线教师谁都知道,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新课标下的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把学生培育成才呢?通过今天的培训,我有了新的教学定向:

  1、拼音、识字教学要强调一个字:趣。有趣才有吸引力,才能使学生想学、甚至好学。

  2、把写字教学当做语文教学的基础。坚持每天练习10分钟。

  3、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且要注意纠偏。

  4、习作教学要以学生生活接轨,不能脱离生活,凭空想象。

  今天的学习,我看到了自身的问题、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了解了可以尝试的各种方法,总之,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让我们的教学另创一番新滋味。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0

  一、识字写字教学

  看了《新课标》之后,我对小学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让我明白我们所说的识字写字教学不仅仅是识字教学,应该贯穿小学甚至初中、高中各年段语文教学的始终。在识字中、在阅读中、在习作中体现着字词教学。字词教学体现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教学。

  识字写字教学的第一步是识字教学,得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认读字词。

  而识字写字教学不仅仅是认读,正确的理解也相当重要,对于字词的理解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重点字理解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利用找近义词或者反义词来理解词语;拆字、组词法来理解词语等等。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字词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具有发散性。我们可以让学生来做一个词语游戏——生字开花。即:根据生字的特点,鼓励学生多组几次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散思维,去思考由这个生字词可以想到哪些成语、哪些古诗句、哪些俗语警句等等,这样孩子们由一个生字可以积累好多新词语,认识好多成语、俗语、古诗、名言、警句。这样的字词教学,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

  识字写字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运用。所以,在字词教学中,不仅应该让学生正确认读,正确理解,丰富积累,更重要的是能灵活运用,为了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能用一个词说一句话;能连用两个词写几句话;能用更多的词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甚至用给定的几个意思毫不相干的词语、句子等写一篇小练笔等等。

  二、阅读教学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重视通过课内的朗读、默读,逐渐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关键是读出味道、读出乐趣、读出所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

  而 “读”是理解文章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体会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可以采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达到训练的目的。采取示范读、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从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读”这种行为与课文的内容,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不是为读而读,而是用读的方法训练学生经历一个由“自己读——学习读——练习读——个性读”的提高过程。

  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活动的主体,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然后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空间与时间,让孩子去读、去想、去悟,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自我阅读的活动过程中,及时圈画出重点词句,在书中空白处记下自己在自读中的感受及认识,用不同符号标记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达到自动探究、主动发现的目的。启发学生读读、想想、划划、议议、多读多想多体会。剔除与重点无关紧要或易读懂的部分,突出重点的教学,突出自学方法的点拨,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智能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拥有新的头脑,新的思维,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为培养拥有新头脑、新思维的个性学生而努力。

  三、口语交际教学

  学习和使用语言是一种能力,它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训练。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语文课程还是数学课程,甚至是音乐美术课程,处处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值得探讨、交流的内容,这就为学生的语言锻炼提供了实践平台。以口语交际课程训练为关键.从《听说训练》到《口语交际》,尽管形式与内容都有大角度的转变,但它们的根本宗旨都是培养学生能聆听他人表达、清晰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它要求教师要认真上好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为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达提供扎实有效的基础。于是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有着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语文教材训练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很有效的办法。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同时,教材在阅读课文及基础训练题中,也都编排了人物对话交际的训练内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表达实践。所以我觉得我们应凭借语文教材,加强语言表达训练,以课堂教学为平台,训练学生规范表达。

  除此之外,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在课内外给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这是语言表达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实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引起学生语言交际的欲望,激发他们语言交际的热情。以校园活动为平台,创设交际情境,促进学生表达个性化,由于依托教材的口语交际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与见解造成一定的限制,致使学生的表达只能停留于一般的口齿清楚阶段。因此,学校、班级、教师、学生之间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形成学生个性表达的大舞台。还可以开展读书活动。由班委商议制定活动时间与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内容 。

  四、教师的心理素养

  其实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身分,按照自己的身分进行专业活动。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分,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才能约束自己,不参与有失教师身分的不良活动,自觉抵制外界对教师工作的不良刺激。

  一个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他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努力加强学习,改善自身心理环境,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如果教师毫无承受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在工作中缺乏魄力,遇事缩手缩脚,不愿管和不想管学生,怕引起麻烦,怕承担责任;或者对学生方法简单,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都是不利于教学的。所以,要主动承担难度较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班主任工作等,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磨练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总之,对工作、对生活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克服负性情绪对自己的困扰,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经常进行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乐观地生活,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与生活。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1

  假期我认真学习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经过我反复阅读从中受益颇多。通过这次学习以及对这几年教学工作的反思,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关于写字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个年段都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来写字,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可以说,作为指导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的课程标准,2022版课标更加重视写字教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坚决落实以识字、写字教学为重点;中高年级也要十分重视识字、写字教学。低年级要从汉字基本笔画教起,让小学生掌握每种基本笔画的笔形和写法。指导写独体字一要让学生掌握笔顺规则,二要让学生找准主笔的占位。指导写合体字,一要让学生掌握偏旁部首的写法与占位;二要熟悉全体字的结构;三要准确呈现笔画或者部件之间的相离、相交、相接,要保证写字的时间。低年级教学要让学生堂堂练,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练字。不仅语文作业的字迹工整、美观、其他学科的书面作业也要字迹工整、纸面干净,而且在各种机会、场合,只要提笔写字,就要态度认真,力求写得最好。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学校也将安排在下午的天天写字训练改在随课训练,与国家要求相一致。通过训练,学生写字比以前工整,作业也干净了。

  关于阅读教学,在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就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够,在新的课标中对课外阅读提出了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名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体现了对实用阅读策略的关注。而且在评价建议中对课外阅读的评价也做了详细地表述: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俗话说“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课内外的知识积累。在阅读中,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2

  一、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在课程的定位上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由“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三、修订体现“减负增量”

  一是适当减负。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会”。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但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明确写上一至三年级“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二是增加学生阅读量。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特别是提出了这样几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特别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对于课外阅读格外重视。阅读量也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尤其关注的。这一点我觉得很能好,因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多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才能提高,语文的素养才好,这也是我们学校这几年一直倡导,并为之努力着。

  今天在学习新课标时,发现了这几天我在中星小学跟着陆校长学的“学习型课堂教学”,跟新课标的要求相符,例如第一学段(1~2年级)就要求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有表达的自信心。要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二学段(3~4年级)的阅读方面就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口语交际中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第三学段(5~6年级)就要求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旧的课标在第8条,现在调整到第2条,说明其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也作了调整。还要求学生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佩服陆校长的前瞻性,早在几年前已经为培养学生的终身能力而努力着,我相信,我们的学员在她的指导下,将会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为学生的明天而奋斗!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3

  近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

  课前预习具体让学生做到: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合作探究学习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习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于我们有59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

  1、名言警句背诵

  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为它比较短,容易背诵,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鉴于此,我在班里组织了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活动,上课铃一响,同学们便依次站起来背名人名言,全部背过后,再进行新课的学习,此活动从我接这个班开始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古诗文诵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文教局对我们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的要求,怎样让学生的古诗文诵读做到扎实有效,为此我想尽了办法,因为我班人数比较多,如果在课堂上依次检查学生们的积累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我采取了运用古诗文积累过关卡的形式。即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人员背诵,发放过关卡,有他们再去检查他们组其他成员的背诵,并且负责发放过关卡。过关卡积累到3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学士,积累到40张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院士,积累到5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博士,积累到70张则被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博士后。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我还采取了与学生共同背诵的形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此种活动的方法还在积极探索之中。

  3、中外经典品读

  对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则主要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分期分主题向我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并且保证每本书抽出两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其余部分在课外进行阅读,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1、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开展课题研究作业,如:挖掘传统节日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推进课题研究、主题学习实验、经典诵读实验等,在研究过程中,我通过调查、分析,明了了实行这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组撰写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且根据各个课题的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例如,在挖掘传统节日方面,我根据各个节日的特点,每次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1、查阅有关节日的资料;2、围绕节日的特点开展一次活动,写出活动日记;3、看有关和活动节日的文章,根据年级特点摘抄或写读后感;4、搜集与该节日有关的名言或俗语等;5、写出节日活动感悟。并且,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以他们居住的远近划分成各个组,选出组长,组长带领组员写出详实的活动计划,活动结束之后,写出详实的活动总结。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且我们以挖掘传统节日为契机,对平常的节假日进行了拓展探究。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2、布置主题教育作业,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会做人。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确实是,有时一味的说教,讲大道理,不如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为此在平常的作业中我经常布置一些体验性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今天我当家,我被冤枉了,考试时我的钢笔没色了,通过这些作业的完成,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的艰辛,体验到了应该学会包容……并且做到了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一举两得。

  3、鼓励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结合活动,学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通过学习,我想到的还有很多,中华语文博大精深,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学习,切实地做到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4

  从“李白故里江油”来到千年古城阆中参加“国培计划初中语文”的培训,辛劳、兴奋而又期待。“未知的都是朦胧的”,当在开班仪式上我们的指导老师班主任为我们先容了一位位有着各种优秀头衔的专家时,我熟悉到自己有幸加进了一个专业、规范、有着先进理念的培训队伍。这十天的的培训必将改变我语文教育的专业化成长之路!

  刘永康教授是我以前在川师读书时的老师,时隔6年,再一次听刘老的专题讲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我熟悉到要让学生有创新精神,那么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怎样才能有做到这些呢?我想到的是:厚基础,广才学,薄名利,远物欲,乐在其中。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观摩到刘老的示范课。来自成都盐道街中学的卿平海老师,不止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快乐的十八种技巧”,“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策略”,更为我们上了一堂幽默的、新奇的、发人深省的作文教学示范课“纸随心飞”,当学生的出色文章在课堂上呈现时,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原来“头疼”的作文教学可以这样上!

  睿智的韩军老师,让我们见识到了来自中国顶级中学(清大附中)语文教师的风采:在质疑中辩词义,在思考中排语序,在快乐中练展叙,在分析中写题记!在这堂示范课中,我们初步熟悉了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理念:真实、自由、个性;学习了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方法:举三反一、“咬文嚼”,美读吟诵,化意为,真实自由,重文写白。极具亲和力的美女老师王君(人大附中),为我们上了《我的叔叔于勒》,并做了《<丑小鸭>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的专题讲座。让我熟悉到:我们整天都抱着教参,瞄着中考往教学,毫无新意。实在,语文教学可以是王君老师这样:细腻又深刻,美好又真实,新奇又严谨的青春语文。

  重庆南开中学的特级教师,优雅的颜运静老师用涓涓细流般的语言为我们讲解了《初中语文课程模式探究》,使我心中原本迷雾般的新语文课程模式豁然开朗,同时更加熟悉到:只要落实好了新语文课程模式,学生无论是语文素养,还是语文成绩,都会不断进步。

  成绩和创新性语文教学并不相悖!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是细腻又深刻,美好又真实,新奇又严谨的,是布满人文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是启迪学生聪明,引领学生理想的。是啊,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念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改的浪潮,努力学习,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尽管前面的路是曲折的,甚至是泥泞的,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从头做起,有自信,能坚持,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定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当然,还要感谢西华师范大学的几位老师:杨勇老师,孟川老师,邓春琴师等等。你们真的辛劳了,想余下的几天学习会更加的出色!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5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非常荣幸能够有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这次讲座,聆听几位专家的剖析,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

  专家们总结了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把语文课当成思想品德课;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把学生当做未来的的作家来培养。专家首先剖析了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这就启发我们必须转变教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单纯的知识灌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过程中,教师教的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也就随之改变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想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尝试:

  1、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语文教育理念

  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从课内来说,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比如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小小辩论赛……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

  2、注重学生的阅读和朗读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兴趣。

  但是有时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文章中没有难懂的字词和语句,但是学生就是读不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更为重要。 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因此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并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当然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3、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背诵

  我们也会发现,有很多学生胸中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吐露,但诉至笔端,却辞不达意,这就是因为学生积累的语言素材太过于贫乏。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代表不要学生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就是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由此可见“背诵”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4、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生活即课堂。由于是语文这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我们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把生活和语文结合起来,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形势下,需要老师深刻领会新课标,引领学生进行新的教学实践,开辟新的语文学习新天地。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6

  这次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教师新课标的培训活动,对于一名执教于农村小学教师的我来说真是受益匪浅。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对我的教学和认识都有很大的提高,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朱老师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以下是我对这次学习活动的总结:

  一、识字写字教学

  首先我们教师有三个方面要去解决,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三是有些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负担过重。在低段要让学生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第一学段的重点,汉字书写的教学应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养成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主要内容是识字、写字、读文、理解少量重点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要用更多的时间识字写字。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功夫,实现“理解阅读”向“表达阅读”华丽转身。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不应代替学生分析阅读,应该让学生自己多读。在理解课文上教师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阅读,利用阅读期待,反思。除此以外,还要认真抓好读书这根本环节,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三、写作教学

  一、二年级布置作文不合适,经修订后一、二年级的定位是“写话”,三年级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在教学建议上引导学生要写真话,不套话,不抄袭,不写假话。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思考、表达和创新的能力,善于将读与说,说与写相结合,进一步突出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也可以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让学生能展示交流与相互评价的机会,互相促进。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7

  新课程的改革,为今后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规范的要求,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确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正确评价学生,做到与学生共成长,是今后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重点。要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初中语文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学习,我的评价观也得到了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分数和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进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使学生能从老师公正的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虽苦尤乐,最终成为学习创新的主人。

  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初中语文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努力做到:

  一、树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初中语文课程的要求

  按照新的教改目标要求,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有创造性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加强自身修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采用目标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设计并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按照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情趣爱好为出发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有内容和有方式的教学实践,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初中语文与他人交流,发展用初中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查阅、交流和互动等方式,学习并使用初中语文,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最终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把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重视学生学习初中语文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要提倡“乐”的观念,情绪越好,越乐观,对所学内容便会发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将越好。要注重过程,区别对待,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初中语文及其文化、对初中语文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初中语文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四、加强策略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设计提问的活动,让学生们先讨论,再解决,共性问题全班解决,个别问题个别解决,以求做到共性统一,个性张扬。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五、体现课改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在新课程基础上科学地整合并使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们应不断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我们的初中语文思维教学,用浅易的初中语文来表达,提高培养学生的初中语文思维,发展学生用初中语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有错误,鼓励学生开口。创造真实、有趣的环境让学生乐于学习初中语文。

  六、合理使用教材,做到教师与教材的和谐统一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信息媒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几节优秀课例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现行的教材极富德育意义,它图文并茂,每课时无不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养成良好习惯等教育。初中语文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寓德于教,引导学生在逐步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是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操陶冶,使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应该对学生抱有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总之,通过学习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遵循的应该是掌握工具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另一方面重视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使每一课的教学都能让学生完成一次心灵的装备,让多彩而悠久的祖国文化、正义和爱心这些永恒的东西根植于心灵深处,让语文教学成为受益终生的教育。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8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使自己有很大的收获,思想观念上有了转变。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

  一、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在注意培养语文基本功的基础上,自觉恰当地进行创新教育,指导学生独立探索、求异思维、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方法。

  五、在阅读教学方面,指导学生探究性地自主读书学习,而不是单纯地讲“书”,还给学生与文本直接和多次对话的权利,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体验美感。

  六、在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讲真话、讲心里话,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总之,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健康发展。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9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二、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1.默读和“速读”习惯;2.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3.置疑和发问习惯;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 8.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三、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四、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五、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

  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第一决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教学、否定接受学习。第二不论是对教师和是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时代是班里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面对“就近入学”的群体,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教师从未体验和感受到的,“没有相同的经历,不可能有相近的感受,更很难有相互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深地研究学生,必须站到学生的立场设计、实施教学工作。否则,欲速则不达。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

  暑假里,我按照学校要求,仔细阅读了20xx版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新课标做了多处修改,说明国家对语文课程的定位更加准确,对课程认识更加科学。

  第一,强调语文是一门运用性的课程。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做了如下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指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理解语言”是指“听”和“读”,“运用语言”是指“说”和“写”。新版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阅读、写作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两种不同方式。可见新课标提出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涵盖语言文字的“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并不意味着阅读理解的旁落,而且有利于扭转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重理解分析、轻表达运用的不正常现象,对改善语文课程中阅读与写作的结构性失衡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特别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一是说明语文课不是一门知识性课程,不能把语文知识教学作为主要目标;二是强调语文能力的习得性,阐明学生语文能力不能通过教师讲解获得,必须通过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获得。

  因此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章分析解读课。教师讲解分析多,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少,已经成为当下语文课的一种常态。课堂中大量时间被教师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所占用,被表面热闹实质上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讨论所占用,而真正用于学生读、说、写等实践活动的时间被大量挤压,严重降低了语文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不应满足于抽象的知识概念的灌输,而应追求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正确运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不要给学生灌输知识,要让学生掌握技能……有了熟练的技能,是终身受益的事”。因此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凸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切实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的主人,是语文教学必须直面的问题。

  第三,细化了各阶段语文能力评价的内容和重点。

  以往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语文能力的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对各年级段语文教学重点的表述也不明晰。新课标在评价指标的具体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在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评价方面给出了相对具体的指示。比如对阅读能力的评价,不仅给出了朗读、默读、诵读、精读、浏览古代诗词、文言文、文学作品和课外阅读内容等评价与要求,还努力区分出各学段评价重点。比如精读课文的评价:(第四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具体的评价指示,有助于克服阅读评价长期存在的各年级段要求模糊不清、交叉重叠等不正常现象。认真领会各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积极导向作用。

  第四,重视书写能力,增强写字意识。

  重视写字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明代教育家吕坤把写字与“正心”“有益于性灵”联系在一起,反映出古人对写字教学功能的深刻认识。新课标明显增加了对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教学建议部分除了保留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等基本要求外,特别提出要“提高书写质量”;并且强调“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新版课程标准重申写字对学生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必然会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对写字教学的关切和重视。

  总之,课标是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作为一线教师,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课标,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用于指导我的教学实践。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1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拓宽学习和运用知识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我努力实现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我还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备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难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经过一番阅读分析,我总结出二年级教材主要是以识字为主,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识记生字词。在教学语文时,我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先把握教材内容,然后来设计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利用多种形式来读,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我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采用了游戏、唱歌、猜谜语等方式,引进课堂教学,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4、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的课堂呈现状态。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的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在布置讨论的时候我明确要求,设置一至两个问题,让每个学生知道这个主题,必须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让他们有准备的时间。在实践工作中,我不断总结反思,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5、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并非他们的思维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

  6、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我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教导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启发他们的想像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细细体味,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学期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改进了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今后还要取长补短,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努力奋斗。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2

  我省明年即将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本学期教研组多次组织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发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以前那种老师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教学进度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 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习”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等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而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再向学生提出。如果学生已经提到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我以为,课堂上主要时间应该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而且,进行讨论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反动。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中国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或老师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多接触语文材料”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背多了语感就有了,书面语言的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规律也就逐渐熟悉和掌握了。写出的文字就能像韩愈说的那样“文从字顺各识职”了。现在许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内,他们一谈起自己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无不回想起当年孩提时代读书背书的经历来。总之,要使得学生像会说那样会写,就要让他们多读书,多背书,多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正道。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照新课标精神,既要符合新课标课标精神,又要切实可行。下面我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二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等第分“A、B、C、D”四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以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

  三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平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同学的学习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由具体描述。

  四结合:描述和成绩相结合。以前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习情况档案。

  五结合: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学习和表现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一个促进。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3

  在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多次出现了有关小学生阅读的考题,很惭愧一个假期的碌碌无为,趁这几天赶紧重拾起新课标,认真、细细查看,其实无论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还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关注课外阅读,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并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任务。

  对于这项要求,我想,从一年级的孩子们一入校就抓起再合适不过了,借鉴二年级组去年的经验,坚持不懈的在自己班实施也是对我这学期工作的考验。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肯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具有这样的“三分钟”特点,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积极阅读的习惯呢,我也从各方面查阅了相关资料与方法,收获颇多。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作品。

  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图书角的设置使我们学校的传统,老师从学生开学那天就要为他们讲解图书角的设置目的,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优质资源介绍适合的图书给他们看,如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等。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想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正如在第十二册书中鲁迅先生曾经告诫我们的一样:“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其次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校内许多老师已经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共识: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大家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比如在六年级时:学了《最后一头战象》,学生们已经不用我提醒便开始搜寻沈石溪所写的其他动物小说去读,因为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与孩子们一起重温《安徒生童话》……在即将扬帆的新的班级中这也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再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写个性的读书笔记。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从阅读起点开始的孩子们如何做个性的读书笔记,在喜欢的地方夹上一张自制的树叶书签,在本子上描描画画书中所讲述的故事片段,一朵小花,一根小草,自己给阅读增添无限乐趣。

  最后,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故事大王”“剪贴册”、“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的活动都可以用在阅读课上,既有效地检查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更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和热情。

  正如新课标所示:每一位语文教师要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4

  静下心来,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更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浅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彰显新课程课标特色

  新修订课标全面吸收十年课改基本经验,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主要体现为:

  四个变化:

  (1)落实德育为先;

  (2)突出能力为重;

  (3)反映时代精神;

  (4)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

  三个特色:

  (1)强化了中国特色,如:有机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

  (2)突出了时代特征;

  (3)体现了国际视野。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突出体现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凸显识字与写字教学

  课标(20xx年版)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现在人们对字的书写的确令人担忧。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孩子们的作业里错字、别字随处可见。孩子们写字的态度也不够端正。如:对写错的字,马虎涂改,不喜欢寻找错的根源。这些种种的现象,都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对写字这个环节没有严格地抓。

  新课标(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汉字,如果现在还达不到这一要求,那就拿起笔来每天和学生一起写字吧。因为写字是一座熔炉,可以锻炼意志;写字是一泓清泉,可以涤去杂念;写字是一件乐器,可以演奏心声;写字是一种享受,可以陶冶情操。

  三、阅读教学实现向语言运用的重心转移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有。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读”得好会让人受益匪浅,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四、习作教学强调与儿童生活实际的对接。

  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不再要求小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叙文”。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五、口语交际教学的改变

  在关于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中,要求“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六、综合性学习的改变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做了多方面的补充:

  1、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

  综合性学习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2、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综合性学习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的指导作用。

  七、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

  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总之,《2022版新课标》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只有再一次深入的进行研读,我们才能正确把握住我们的舵,驶出正确而坚实的航线。遵循学科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遵循教育的规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5

  从前我几乎没有读过,现在却觉得像尚方宝剑一样的,就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读《课标》,怎么能知道给学生教什么呢?带着这样的认识,我认真读了《课标》。这段时间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才对学生终身有益呢最全面的网站?除了听说读写、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素养应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可以深入到学生的灵魂,建构世界观,重塑心灵。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理念,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都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但是如果把一篇文章的解读把“工具性”无限制的放大,那势必上成了自然科学,抹煞了语文文字的深刻内涵,摒弃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再也谈不上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样的道理,如果单单着眼于“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里的思想情感,而不顾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本内容对学生的影响,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和道德讲堂,丢弃了“语文课程也是实践性课程”这一基本理念。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来。它要培养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这方面的价值,当然它也要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最近在准备赛教,特别害怕文言文的教学,当时唐老师告诉我,无论哪一种文体,都必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让学生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又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种对教师的引领、导向,是完全顺应新课标的精神的。于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热门思想汇报我将文言文的“文言并重”和“诵读为主”作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完成对文言文的教学任务,落实双性目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然而我的解读只在浅层,还有很多的内容等待我去挖掘,只要我们领悟了新课标的内涵、精髓、实质,然后在课堂中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那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上出语文味!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6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次的出国留学习与以不同,以前学习时,我总是走马灯似的看一遍,对《新课标》的学习不够深刻。今年,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先抄一遍,一万多字的《新课标》在抄的时候的确费了一些劲,但逐字逐句的抄写,让我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儿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主的教育。

  一、根据各学段要求,完成教育任务。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在教学第一阶段时对学生在书写汉字的笔顺的要求上还不过关,我的学生马上要进入中年级了,我要根据中年级的学段要求,完成语文在听,说,读,写上的要求,还要把之前落下的汉字书写要求也补上。《新课标》让我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不会无的放矢了。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多样性。

  要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语文的教学中,就像“维纳斯”、“比萨斜塔”这种残缺的美也会让世人为之倾倒一样,没有哪一堂课可谓堪称完美,但每位教师追求美的脚步却不曾停止。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孜孜不倦前行的教师引领着学生开辟语文的新天地,这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新课标”对于我来说已不陌生,上学期教导处组织了多次学习活动,但我认为真正把它渗入教学中绝非几次学习那么简单。于是利用暑假,我再次认真研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后的感想。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知识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生为本,注重人文性、自主性,注重“三维”目标。而不再是原先的由老师单方面的填鸭式式教学了,我近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本班有些学生的成绩一直平平,提升的很慢,经过一段的时间的观察发现,对于低年级而言,拼音、字词教学是关键,虽然课上我都细细地去讲,但是每次考试还是有很多同学写错,后来我经过思索调整了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字词训练,订正的时候不再是老师写在黑板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书、字典等,自己去订正,反馈下来效果比原先好了许多。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我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本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7

  上星期四,全县的“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学习活动在我校举行,通过半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感受语文美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特征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三、实现师生平等

  以往的我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大百尺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总之,通过本次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学习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要求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7篇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4篇(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3)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的心得体会8篇 中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3篇 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范文5篇

语文课程解读心得4篇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9篇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1篇

新课标解读培训总结6篇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0篇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