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下是会员“yinglianghechouqiao”整理的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以供参考。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过程,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根据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不但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学生的违法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其产生依法办事和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促使其健康成长。
如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校园人才培养的规范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也不仅是对结果的回忆,学生不再仅仅必须掌握读写与运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具备高质量和高起点,他们需要拥有必须的法律知识。
叶圣陶曾说:“学语文,便是学做人。”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素。根据语文课程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在教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同时,联系实际,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品德修养教育和法制教育融进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不可仅停留在语文知识的机器传授方面,还应积极探讨如何把法制教育知识融入到日常课程中,根据法制教育与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得到学科知识,还可以取得法律知识的多重获得,使他们自小树立法治观念,明白法律能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同时还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能超过法律的范畴。
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很重要的,这不是强加的额外内容,也无法反客为主。因此,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把课程教学内容和法制知识有机结合。应依据语文课程的特征,防止简单化和形式化的教学,在教学环节中适当掌握渗透深度,潜移默化地开展教育。总的来说,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教学教学是开展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教学中,联系实际,充分挖掘德育内容,巧妙设计渗透方式。在教授知识时,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要素,把握时机,适度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纳教育。
法制教育的渗透务必借助教材,离去教材则会失去基本。教材中的育人要素多为隐性情况存有,只有充分掌握教材,才能理解育人的真谛,找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绝佳契合点,即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核心,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需要法制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贴合法制观念的组成规律,只有运用好教学的主阵地,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获得显著效果。
二.充分利用“渗透方式”。
充分运用课堂这一关键方式及其创作这个重要方式,语文教学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关键方式。我们应擅于联系实际,充分挖掘德育内容,巧妙设计渗透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深挖其中的教育要素,把握时机,适度渗透,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的过程中接纳教育。
叶圣陶先生强调:写作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写作与教做人”的统一,怎样在写作教学中解决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常常存在的困难。依据写作自身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将写作教学视作重要的教育方式。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有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天天坚持,促进人内心求实从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表述内心想法的过程,这有利于培养现实感。同时,写日记能激励自己进步、反省和劝导别人纠正错误。做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日记这一创作方式,让学生联络生活中没礼貌、不规范的行为及违法违纪状况,根据日记进行深入的自我表露,接纳深刻的教育。同时,根据审阅给予学生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准则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掌握“渗透机会”,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减少教学与生活的间距,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情感的感受,进而巧妙地渗透德育与法制教育。
教师应以教材为导向,在找到渗透点后,引出持续不断的“活水”。显然,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能由教师随便分配,而要遵循教材中的特定位置、层次和地位,依据教学进展开展随机渗透,因人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在于情绪迷人、理性启发,“情动”后才会“通情达理”,这意味着渗透的办法、方式和机会都应为造就最佳的渗透气氛而服务,即学生认知与了解的最佳状态。不要因为渗透而忽略教学知识,强制渗透,也无法只顾及教学而对法制教育敷衍塞责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那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掌握好渗透机会是为了获得最好渗透效果,只有精心策划教学,充足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 优选法制教育心得体会11篇 法制教育心得体会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