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有关八年级数学教案4篇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设计,供大家参阅。
有关八年级数学教案1
知识要点
1、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 变量x和 y,如果给定一个x值,
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2、一次函数的概念: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b为常数)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 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 时,称y 是x的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形式,因此正比例函数都是一次函数,而 一次函 数不一定都是正比例函数.
3、正比例函数y=kx的性质
(1)、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都经过
原点(0,0),(1,k)两点的一条直线;
(2)、当k0时,图象都经过一、三象限;
当k0时,图象都经过二、四象限
(3)、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
(1)、经过特殊点: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
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 .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k值相同,图象是互相平行
(4)、b值相同,图象相交于同一点(0,b)
(5)、影响图象的两个因素是k和b
①k的正负决定直线的方向
②b的正负决定y轴交点在原点上方或下方
5.五种类型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一次函数学习的重要内容。
(1)、根据直线的解析式和图像上一个点的坐标,确定函数的解析式
例1、若函数y=3x+b经过点(2,-6),求函数的解析式。
解:把点(2,-6)代入y=3x+b,得
-6=32+b 解得:b=-12
函数的解析式为:y=3x-12
(2)、根据直线经过两个点的坐标,确定函数的解析式
例2、直线y=kx+b的图像经过A(3,4)和点B(2,7),
求函数的表达式。
解:把点A(3,4)、点B(2,7)代入y=kx+b,得
,解得:
函数的解析式为:y=-3x+13
(3)、根据函数的图像,确定函数的解析式
例3、如图1表示一辆汽车油箱里剩余油量y(升)与行驶时间x
(小时)之间的关系.求油箱里所剩油y(升)与行驶时间x
(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且确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4)、根据平移规律,确定函数的解析式
例4、如图2,将直线 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一个一次
函数的图像,那么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 .
解:直线 经过点(0,0)、点(2,4),直线 向上平移1个单位
后,这两点变为(0,1)、(2,5),设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y=kx+b,
得 ,解得: ,函数的解析式为:y=2x+1
(5)、根据直线的对称性,确定函数的解析式
例5、已知直线y=kx+b与直线y=-3x+6关于y轴对称,求k、b的值。
例6、已知直线y=kx+b与直线y=-3x+6关于x轴对称,求k、b的值。
例7、已知直线y=kx+b与直线y=-3x+6关于原点对称,求k、b的值。
经典训练:
训练1:
1、已知梯形上底的长为x,下底的长是10,高是 6,梯形的面积y随上底x的变化而变化。
(1)梯形的面积y与上底的长x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为什么?
(2)若y是x的函数,试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
训练2:
1.函数:①y=- x x;②y= -1;③y= ;④y=x2+3x-1;⑤y=x+4;⑥y=3. 6x,
一次函数有___ __;正比例函数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2.函数y=(k2-1)x+3是一次函数,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k1 B.k-1 C.k1 D.k为任意实数.
3.若一次函数y=(1+2k)x+2k-1是正比 例函数,则k=_______.
训练3:
1 . 正比例函数y=k x,若y随x的增大而减 小,则k______.
2. 一次函数y=mx+n的图象如图,则下面正确的是( )
A.m0 B.m0 C.m0 D.m0
3.一次函数y=-2x+ 4的图象经过的象限是____,它与x轴的交 点坐标是____,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
4.已知一次函 数y =(k-2)x+(k+2),若它的图象经过原点,则k=_____;
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__________.
5.若一次函数y=kx-b满足kb0,且函数值随x的减小而增大,则它的大致图象是图中的( )
训练4:
1、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3,5),写出这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和(-1,-3).求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
3、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上图所示,求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4、已知一次函数y=kx+b,在x=0时的值为4,在x=-1时的值为-2,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5、已知y-1与x成正比例,且 x=-2时,y=-4.
(1)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x=3时,求y的值.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6分)
1、已知 是整数,且一次函数 的图象不过第二象限,则 为 .
2、若直线 和直线 的交点坐标为 ,则 .
3、一次函数 和 的图象与 轴分别相交于 点和 点, 、 关于 轴对称,则 .
4、已知 , 与 成正比例, 与 成反比例,当 时 , 时, ,则当 时, .
5、函数 ,如果 ,那么 的取值范围是 .
6、一个长 ,宽 的矩形场地要扩建成一个正方形场地,设长增加 ,宽增加 ,则 与 的函数关系是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且 是 的 函数.
7、如图 是函数 的一部分图像,(1)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是 ;(2)当 取 时, 的最小值为 ;(3)在(1)中 的取值范围内, 随 的增大而 .
8、已知一次函数 和 的图象交点的横坐标为 ,则 ,一次函数 的图象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则 .
9、已知一次函数 的图象经过点 ,且它与 轴的交点和直线 与 轴的交点关于 轴对称,那么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
10、一次函数 的图象过点 和 两点,且 ,则 , 的取值范围是 .
11、一次函数 的图象如图 ,则 与 的大小关系是 ,当 时, 是正比例函数.
12、 为 时,直线 与直线 的交点在 轴上.
13、已知直线 与直线 的交点在第三象限内,则 的取值范围是 .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4、图3中,表示一次函数 与正比例函数 、 是常数,且 的图象的是( )
15、若直线 与 的交点在 轴上,那么 等于( )
A.4 B.-4 C. D.
16、直线 经过一、二、四象限,则直线 的图象只能是图4中的( )
17、直线 如图5,则下列条件正确的是( )
18、直线 经过点 , ,则必有( )
A.
19、如果 , ,则直线 不通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0、已知关于 的一次函数 在 上的函数值总是正数,则 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都不对
21、如图6,两直线 和 在同一坐标系内图象的位置可能是( )
图6
22、已知一次函数 与 的图像都经过 ,且与 轴分别交于点B, ,则 的面积为( )
A.4 B.5 C.6 D.7
23、已知直线 与 轴的交点在 轴的正半轴,下列结论:① ;② ;③ ;④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4、已知 ,那么 的图象一定不经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5、如图7,A、B两站相距42千米,甲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由A站经P处去B站,上午8时,甲位于距A站18千米处的P处,若再向前行驶15分钟,使可到达距A站22千米处.设甲从P处出发 小时,距A站 千米,则 与 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象表示为( )
三、解答题(1~6题每题8分,7题10分,共58分)
26、如图8,在直角坐标系内,一次函数 的图象分别与 轴、 轴和直线 相交于 、 、 三点,直线 与 轴交于点D,四边形OBCD(O是坐标原点)的面积是10,若点A的横坐标是 ,求这个一次函数解析式.
27、一次函数 ,当 时,函数图象有何特征?请通过不同的取值得出结论?
28、某油库有一大型储油罐,在开始的8分钟内,只开进油管,不开出油管,油罐的油进至24吨(原油罐没储油)后将进油管和出油管同时打开16分钟,油罐内的油从24吨增至40吨,随后又关闭进油管,只开出油管,直到将油罐内的油放完,假设在单位时间内进油管与出油管的流量分别保持不变.
(1)试分别写出这一段时间内油的储油量Q(吨)与进出油的时间t(分)的函数关系式.
(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这三个函数的图象.
29、某市电力公司为了鼓励居民用电,采用分段计费的方法计算电费:每月不超过100度时,按每度0.57元计费;每月用电超过100度时,其中的100度按原标准收费;超过部分按每度0.50元计费.
(1)设用电 度时,应交电费 元,当 100和 100时,分别写出 关于 的函数关系式.
(2)小王家第一季度交纳电费情况如下:
月份 一月份 二月份 三月份 合计
交费金额 76元 63元 45元6角 184元6角
问小王家第一季度共用电多少度?
30、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 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 (亿度)与( 0.4)(元)成反比例,又当 =0.65时, =0.8.
(1)求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为0.3元,则电价调至多少时,本年度电力部门的收益将比上年度增加20%?[收益=用电量(实际电价-成本价)]
31、汽车从A站经B站后匀速开往C站,已知离开B站9分时,汽车离A站10千米,又行驶一刻钟,离A站20千米.(1)写出汽车与B站距离 与B站开出时间 的关系;(2)如果汽车再行驶30分,离A站多少千米?
32、甲乙两个仓库要向A、B两地运送水泥,已知甲库可调出100吨水泥,乙库可调出80吨水泥,A地需70吨水泥,B地需110吨水泥,两库到A,B两地的路程和运费如下表(表中运费栏元/(吨、千米)表示每吨水泥运送1千米所需人民币)
路程/千米 运费(元/吨、千米)
甲库 乙库 甲库 乙库
A地 20 15 12 12
B地 25 20 10 8
(1)设甲库运往A地水泥 吨,求总运费 (元)关于 (吨)的函数关系式,画出它的图象(草图).
(2)当甲、乙两库各运往A、B两地多少吨水泥时,总运费最省?最省的总运费是多少?
有关八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2. 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并会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一些图形中求角的问题。
4.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
5. 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互动式,谈话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1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确了,而且利用上述关系解决了一些几何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呢?
问题2 你能用几何推理来论证得到的关系吗?
对于问题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小学学过的),问题2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个证明需添加辅助线,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辅助线 ”。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板书课题)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从旧知识切入,特别是从知识体系考虑引入,“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关系怎样呢?”使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合理。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1)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一个平面图形。这里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显示具体情景。然后,围绕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问题1 观察: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
什么角?问题2 此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转化为一个平角)
问题3 由图中AB与CD的关系,启发我们画一条什么样的线,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
其中问题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问题3学生经过思考会画出此线的。这里教师要重点讲解“辅助线”的有关知识。比如: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要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2)通过类比“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呢?
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图表。
(3)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
,那么对三角形的其它角还有哪些特殊的关系呢?问题1 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与其它两个锐角有何关系?
问题2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何关系?
问题3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其中的一个不相邻内角有何关系?
其中问题1学生很容易得出,提出问题2之后,先给出三角形外角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书写证明过程。
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三点:第一,理解定理之后的延伸――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模仿定理的证明书写格式,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三角形三个内角关系的定理及推论
引导学生分析并严格书写解题过程
有关八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数学思考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解决问题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
在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活动1想一想
活动2说一说
活动3画一画
活动4做—做
活动5练一练
活动6理一理
观察梯形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了解梯形定义、各部分名称及分类.
通过画图活动,初步发现梯形与三角形的转化关系.
探究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质.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寻找解决梯形问题的方法.
通过整理回顾,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渗透思想.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观察下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演示图片,学生欣赏.
结合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由现实中实际问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引出本课主题.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归纳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活动2]
梯形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学生根据梯形概念画出图形,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类比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类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些基本概念
(1)(如图):底、腰、高.
(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梯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让学生自己介绍(1)中的基本概念,在聆听学生发言后, 教师可以强调:①梯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②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熟悉图形,明确概念,为探究图形性质做准备.
[活动3]
画一画
在下列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正确作图.
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否发现梯形与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他们之间的转化方法.
(2)学生能否将等腰三角形转化为等腰梯形.
(3)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从中获益.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相仿,因此在活动3中设计了第(2)题,在推导等腰梯形性质或需要添加辅助线时,可以借助等腰三角形来研究.尤其是根据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可得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性质,为活动4种开展探究奠定了基础.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4]
做—做
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1)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里?你能发现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
(2)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独立完成画图过程,观察图形,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猜想、验证、归纳结论.
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归纳:
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②等腰梯形两腰相等.
③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④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尤其在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这条性质时,“平移腰”和“作高”这两种常见的辅助线,在教学中头一次出现,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介绍这两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活动5]
练—练
例1 (教材P118的例1)略.
例2 如图,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
求CD的长.
师生共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例1是等腰梯形性质的直接运用,请学生分析、解答,教师聆听,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在证明△EAD是等腰三角形时,要用到梯形的定义“上下底互相平行(AD∥BC)”这一点.
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
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
通过题目的练习与讲解应让学生知道: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作用,掌握这些辅助线的使用对于学好梯形内容很有帮助.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例3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BE⊥AC于E.
求证:BE=CD.
分析:要证BE=CD,需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则DF=AB,由已知可导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证明(略)
例2与例3这里给出的辅助线均是“平移一腰”,老师们在教学或练习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引导、补充其他辅助线的添加方法,让学生多了解、多见识.
[活动6]
1.小结
2.布置作业
(1)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和面积.
(2)已知:如图,
梯形ABCD中,CD//AB,,.
求证:AD=AB—DC.
(3)已知,如图,
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点F,由全等可得结论)
师生归纳总结:
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图1);
(2)“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图2);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图3);
(4)“平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图4);
(5)“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图5).
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发言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梳理本节课应用过的辅助线添加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又可以留给学生继续探究的空间.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便于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有关八年级数学教案4
5 14.3.2.2 等边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III课堂小结
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
1.教科书第147页练习1、2
2.选做题:
(1)教科书第150页习题14.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3)《课堂感悟与探究》
5
有关八年级数学教案4篇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篇(四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单元教案)
★ 小班数学教案3篇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全部免费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