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的教案9篇 八年级数学分式教案

时间:2023-11-03 12:49: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分式的教案9篇 八年级数学分式教案,以供参考。

分式的教案9篇 八年级数学分式教案

分式的教案1

  内容:分式的计算—分式的乘除P93-95

  学习目标:

  1、理解分式的乘除法则,会进行简单的'乘除运算

  2、由乘方的定义和分式乘法法则,探索出分式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学习重点:分式乘除法的法则

  学习难点:分式乘方的法则的理解

  学习过程

  1.学习准备

  1.说说分数乘除法的法则

  2.完成下列计算

  (1)×(2)-×(-)

  (3)÷(-)(4)-÷

  2.合作探究

  1.仿照分数的运算,你能完成下列计算吗?

  (1)×(2)÷

  2、结合分数的乘除法则,你能总结如何进行分式的运算吗?

  3.教学例题例1计算

  (1)×(2)÷

  4、练习计算

  (1)(—)(2)÷

  (3)-xy(4)÷4

  5、教学例题

  例2计算:÷

  (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可先分解因式,后约分)

  6、练习

  (1)(2)÷(x

  7、怎样计算、、?

  我们知道:

  ====

  ====

  ==(n为正整数)

  举例验证你的结论:。

  结合上面的过程,可得分式的乘方。

  讨论:==

  =(m为负整数)

  3.学习体会对照学习目标,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收获?

  4.自我测试1、练习

  (1)=(2)=

  (3)()2=(4)()2=

  2、计算

  (1)(—)(2)÷12a2b

  (3)(4)(x-y)2

  3、先化简,在求值其中,x=5。

分式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定义判别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了解分式方程增根产生的原因,掌握验根的方法。

  2.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用去分母求方程的解。

  教学重点:去分母法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教学难点:验根的方法。分式方程增根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下列方程中哪些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哪些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1);(2);(3);(4);

  (5);(6);(7);(8)。

  讲授新课:

  1.由上述归纳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只含有分式或整式,且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

  2.讨论分式方程的解法:

  (1)复习解方程时,怎样去分母?

  (2)讲解例1:解方程(按课文讲解)

  归纳: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3)讲解例2:解方程(按课文讲解)

  归纳:在去分母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我们把它叫做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常把求得得根代入原方程的最简公分母,看它的值是否为0,若为0,则为增根,必须舍去;若不为0,则为原方程的根。

  想一想:产生增根的原因是什么?

  巩固练习:P1451t,2t。

  课堂小结: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为什么要检验?怎样检验?

  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分式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

  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19练习。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

分式的教案4

  一、目标要求

  1.理解掌握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法则。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正确确定最简公分母和灵活运用法则。

  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用式子表示为:±=。

  2.分式通分时,要注意几点:(1)如果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分,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2)若分母的系数不是整数时,先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其化为整数,再求最小公倍数;(3)分母的系数若是负数时,应利用符号法则,把负号提取到分式前面;(4)若分母是多项式时,先按某一字母顺序排列,然后再进行因式分解,再确定最简公分母。

  三、解题方法指导

  【例1】计算:(1)++;

  (2)-x-1;

  (3)--。

  分析:(1)把分母的各多项式按x的降幂排列,能先分解因式的将其分解因式,找最简公分母,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2)一个整式与一个分式相加减,应把这个整式看作一个分母是1的式子来进行通分,注意-x-1=,要注意负号问题。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例2】计算:。+++。

  分析:此题若将4个分式同时通分,分子将是很复杂的`,计算也是比较复杂的。各式的分母适用于平方差公式,所以采取分步通分的方法进行加减。

  解:原式=++=++=+=+==。

  四、激活思维训练

  ▲知识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例】计算:-+。

  分析:此题如果直接通分,运算势必十分复杂。当各分子的次数大于或等于分母的次数时,可利用多项式的除法,将其分离为整式部分与分式部分的和,再加减会使运算简便。

  解:原式=[x+2-]-[x+3+]

  +[+1]

  =x+2--x-3-++1

  =--+=====。

  五、基础知识检测

  1.填空题:

分式的教案5

  ●课题

  §3.4.2分式方程(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2.了解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独立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认识到能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找到解分式方程的途径.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2.运用“转化”的思想,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自信.

  ●教学重点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熟练掌握分式方程的解决.

  2.明确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明确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探索发现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分式方程是如何转化为整式方程,并发现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的几个问题,我们根据题意将具体实际的情境,转化成了数学模型——分式方程.但要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则必须设法解出所列的分式方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我们不妨先来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也许你会从中得到启示,寻找到解分式方程的方法.

  解方程+=2- [师生共解](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6,得

  3(3x-1)+2(5x+2)=6×2-(4x-2).

  (2)去括号,得9x-3+10x+4=12-4x+2,

  (3)移项,得9x+10x+4x=12+2+3-4,

  (4)合并同类项,得23x=13,

  (5)使x的系数化为1,两边同除以23,x=.

分式的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能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此类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本节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进行检验。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忽视对分式方程的解进行检验通过对分式方程的解的剖析,进一步使学生认识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的重要性。

  4。解决办法:(l)分式方程的解法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即能用换元法的方程应尽量用换元法解。(2)无论用去分母法解,还是换元法解分式方程,都必须进行验根,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3)方程的增根具备两个特点,①它是由分式方程所转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②它能使原分式方程的公分母为0。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2)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是什么?

  (3)解方程,并由此方程说明解方程过程中产生增根的原因。

  通过(1)、(2)、(3)的准备,可直接点出本节的内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同。

  在教师点出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类同后,让全体学生对照前面复习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来进一步加深对“类比”法的理解,以便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前面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例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例题讲解

  例1解方程。

  分析对于此方程的解法,不是教师讲如何如何解,而是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用原来的方法,去通过试的手段来解决,在学生叙述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解:两边都乘以,得

  去括号,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所以是原方程的根。

  ∴原方程的根是。

  虽然,此种类型的方程在初二上学期已学习过,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所以有一些学生容易犯的类型错误应加以强调,如在第一步中。需强调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另外,在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所得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由于是解分式方程,所以在下结论时,应强调取一即可,这一点,教师应给以强调。

  例2解方程

  分析:解此方程的关键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而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关键是

  正确地确定出方程中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由于此方程中的分母并非均按的降幂排列,所以将方程的分母作一转化,化为按字母终行降暴排列,并对可进行分解的分母进行分解,从而确定出最简公分母。

  解:方程两边都乘以,约去分母,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它不等于0,所以是原方程的根,把

  代入它等于0,所以是增根。

  ∴原方程的根是

  师生共同解决例1、例2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

  例3解方程。

  分析:此题也可像前面例l、例2一样通过去分母解决,学生可以试,但由于转化后为一元四次方程,解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应寻求简便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部分和互为倒数,由此可设,则可通过换元法来解题,通过求出y后,再求原方程的未知数的值。

  解:设,那么,于是原方程变形为

  两边都乘以y,得

  解得

  当时,,去分母,得

  解得;

  当时,,去分母整理,得,

  检验:把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分母,各分母均不等于0。

  ∴原方程的根是,

  此题在解题过程中,经过两次“转化”,所以在检验中,把所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的分母进行检验。

  巩固练习:教材P49中1、2引导学笔答。

  (二)总结、扩展

  对于小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出。

  本节内容的小结应从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所学知识采用了什么数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

  本节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在已有的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学习了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在具体方程的解法上,适用了“转化”与“换元”的基本数学思想与基本数学方法。

  此小结的目的,使学生能利用“类比”的方法,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认知结构,便于学生掌握。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50中A1、2、3。

  2。教材P51中B1、2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1

  解方程:

  分析:若去分母,则会变为高次方程,这样解起来,比较繁,注意到分母中都有,可用换元法降次

  设,则原方程变为

  ∴

  ∴或无解

  ∴

  经检验:是原方程的解

  探究活动2

  有农药一桶,倒出8升后,用水补满,然后又倒出4升,再用水补满,此时农药与水的比为18:7,求桶的容积。

  解:设桶的容积为升,第一次用水补满后,浓度为,第二次倒出的农药数为4。升,两次共倒出的农药总量(8+4· )占原来农药,故

  整理,

  (舍去)

  答:桶的容积为40升。

分式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2.能用分式表示简单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释简单分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3.能分析出一个简单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4.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分式的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正确理解分式的意义,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462,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

  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h,快速列车的速度为货运列车2倍,那么:

  (1)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2)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3)已知从北京到上海快速列车比货运列车少用12h,你能列出一个方程吗?

  二、探索活动:

  列出下列式子:

  (1)一块长方形玻璃板的面积为22,如果宽为 ,那么长是 .

  (2)小丽用 元人民币买了 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 元.

  (3)正 边形的每个内角为 度.

  (4)两块面积分别为 公顷、 公顷的棉田,产棉花分别为 ㎏、 ㎏.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 ______㎏.

  思考:1.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上述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形如 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和B均为整式,B中含有字母.

  下列各式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

  三、例题精选:

  1.试解释分式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求分式 的值:(1) ;(2) ;(3) .

  3.当 取什么值时,分式 (1)没有意义?(2)有意义?(3)值为零.

  四、课堂练习:

  1.课本P36练习第1、2、3题.

  2.下列各式: 、 、 、 、 、 中,分式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 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负数?

  4.当 取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零?

  五、迁移创新:

  当 为何整数时,分式 的值是整数?

  六、课堂小结:

  1.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形如 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和B均为整式,B中含有字母.

  2.分式是否有意义的识别方法:当分式的分母为零时,分式无意义;当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时,分式有意义.

  3.分式的值是否为零的识别方法:当分式的分子是零而分母不等于零时,分式的值等于零.

  4.对整式、分式的正确区别: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而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这是分式与整式的根本区别.

  七、课堂作业:

  课本P36习题8.1第1、2、3题

  八、教学反思:

分式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例 解方程:

  (1)2x+xx+3=1; (2)15x=2×15 x+12;

  (3)2(1x+1x+3)+x-2x+3=1。

  解 (1)方程两边都乘以x(3+3),去分母,得

  2(x+3)+x2=x2+3x,即2x-3x=-6

  所以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2)方程两边都乘以x(x+12),约去分母,得

  15(x+12)=30x。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12。

  检验:当x=12时,x(x+12)=12(12+12)≠0,所以x=12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3)整理,得

  2x+2x+3+x-2x+3=1,即2x+2+x-2 x+3=1,

  即 2x+xx+3=1。

  方程两边都乘以x(x+3),去分母,得

  2(x+3)+x2=x(x+3),

  即 2x+6+x2=x2+3x,

  亦即 2x-3x=-6。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二、新课

  例1 一队学生去校外参观,他们出发30分钟时,学校要把一个紧急通知传给带队老师,派一名学生骑车从学校出发,按原路追赶队伍。若骑车的速度是队伍进行速度的2倍,这名学生追上队伍时离学校的距离是15千米,问这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到追上队伍用了多少时间?

  请同学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答:骑车行进路程=队伍行进路程=15(千米);

  骑车的速度=步行速度的2倍;

  骑车所用的时间=步行的时间-0。5小时。

  请同学依据上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设这名学生骑车追上队伍需x小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2×15 x+12。

  方法2 设步行速度为x千米/时,骑车速度为2x千米/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15 2x=12。

  解 由方法1所列出的方程,已在复习中解出,下面解由方法2所列出的方程。

  方程两边都乘以2x,去分母,得

  30-15=x,

  所以 x=15。

  检验:当x=15时,2x=2×15≠0,所以x=15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并且符合题意。

  所以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15千米 30千米/时=12小时。

  答: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30分钟。

  指出:在例1中我们运用了两个关系式,即时间=距离速度,速度=距离 时间。

  如果设速度为未知量,那么按时间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如果设时间为未知量,那么按

  速度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所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例2 某工程需在规定日期内完成,若由甲队去做,恰好如期完成;若由乙队去做,要超过规定日期三天完成。现由甲、乙两队合做两天,剩下的工程由乙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分析;这是一个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有三个量,工作量设为s,工作所用时间设为t,工作效率设为m,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

  s=mt,或t=sm,或m=st。

  请同学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工程规定日期就是甲单独完成工程所需天数,设为x天,那么乙单独完成工程所需的天数就是(x+3)天,设工程总量为1,甲的工作效率就是x1,乙的工作效率是1x+3。依题意,列方程为

  2(1x+1x3)+x2-xx+3=1。

  指出:工作效率的意义是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方法2 设规定日期为x天,乙与甲合作两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单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因此乙的工作时间就是x天,根据题意列方程

  2x+xx+3=1。

  方法3 根据等量关系,总工作量—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设规定日期为x天,则可列方程

  1-2x=2x+3+x-2x+3。

  用方法1~方法3所列出的方程,我们已在新课之前解出,这里就不再解分式方程了。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1。甲加工18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乙可以加工240个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少加工5个零件,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的零件个数。

  2。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答案:

  1。甲每小时加工15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

  2。大,小汽车的速度分别为18千米/时和45千米/时。

  四、小结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解分式方程必须要验根。一方面要看原方程是否有增根,另一方面还要看解出的根是否符合题意。原方程的'增根和不符合题意的根都应舍去。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是求什么量,就设所求的量为未知数,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直接未知数。但有时可根据题目特点不直接设题目所求的量为未知量,而是设另外的量为未知量,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间接未知数。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时,设间接未知数,有时可使解答变得简捷。例如在课堂练习中的第2题,若题目的条件不变,把问题改为求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到达B地各用的时间,如果设直接未知数,即设,小汽车从A地到B地需用时间为x小时,则大汽车从A地到B地需(x+5-12)小时,依题意,列方程

  135 x+5-12:135x=2:5。

  解这个分式方程,运算较繁琐。如果设间接未知数,即设速度为未知数,先求出大、小两辆汽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它们从A地到B地的时间,运算就简便多了。

  五、作业

  1 填空: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m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n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做,完成这件工作的时间是______小时;

  (2)某食堂有米m公斤,原计划每天用粮a公斤,现在每天节约用粮b公斤,则可以比原计划多用天数是______;

  (3)把a千克的盐溶在b千克的水中,那么在m千克这种盐水中的含盐量为______千克。

  2 列方程解应用题。

  (1)某工人师傅先后两次加工零件各1500个,当第二次加工时,他革新了工具,改进了操作方法,结果比第一次少用了18个小时。已知他第二次加工效率是第一次的2。5倍,求他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多少零件?

  (2)某人骑自行车比步行每小时多走8千米,如果他步行12千米所用时间与骑车行36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求他步行40千米用多少小时?

  (3)已知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20千米,如果此船在某江中顺流航行72千米所用的时间与逆流航行48千米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此江水每小时的流速是多少千米?

  (4)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两车的速度之比是5:2,求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

  答案:

  1 (1)mn m+n; (2)m a-b-ma; (3)ma a+b。

  2 (1)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125个零件。

  (2)步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40 4=10(时)。答步行40千米用了10小时。

  (3)江水的流速为4千米/时。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设计中,对于例

  1,引导学生依据题意,找到三个等量关系,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方程;对于例

  2,引导学生依据题意,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列出方程。这种安排,意在启发学生能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这就为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充分发挥例题的模式作用。

  例1是行程问题,其中距离是已知量,求速度(或时间);例2是工程问题,其中工作总量为已知量,求完成工作量的时间(或工作效率)。这些都是运用列分式方程求解的典型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和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以及列方程求解的思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模式的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识另?别,让学生弄清哪些类型的问题可借助于分式方程解答,求解的思路是什么。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则是识别问题类型,能把面对的问题和已掌握的模式在头脑中建立联系,探求解题思路。

  3。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数学,渗透了方程的思想方法,从中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一个锐利武器。方程的思想方法可以用“以假当真”和“弄假成真”两句话形容。如何通过设直接未知数或间接未知数的方法,假设所求的量为x,这时就把它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量。通过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此时是把已知量与假设的未知量平等看待,这就是“以假当真”。通过解方程求得问题的解,原先假设的未知量x就变成了确定的量,这就是“弄假成真”。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例 解方程:

  (1)2x+xx+3=1; (2)15x=2×15 x+12;

  (3)2(1x+1x+3)+x-2x+3=1。

  解 (1)方程两边都乘以x(3+3),去分母,得

  2(x+3)+x2=x2+3x,即2x-3x=-6

  所以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2)方程两边都乘以x(x+12),约去分母,得

  15(x+12)=30x。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12。

  检验:当x=12时,x(x+12)=12(12+12)≠0,所以x=12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3)整理,得

  2x+2x+3+x-2x+3=1,即2x+2+x-2 x+3=1,

  即 2x+xx+3=1。

  方程两边都乘以x(x+3),去分母,得

  2(x+3)+x2=x(x+3),

  即 2x+6+x2=x2+3x,

  亦即 2x-3x=-6。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二、新课

  例1 一队学生去校外参观,他们出发30分钟时,学校要把一个紧急通知传给带队老师,派一名学生骑车从学校出发,按原路追赶队伍。若骑车的速度是队伍进行速度的2倍,这名学生追上队伍时离学校的距离是15千米,问这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到追上队伍用了多少时间?

  请同学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答:骑车行进路程=队伍行进路程=15(千米);

  骑车的速度=步行速度的2倍;

  骑车所用的时间=步行的时间-0。5小时。

  请同学依据上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设这名学生骑车追上队伍需x小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2×15 x+12。

  方法2 设步行速度为x千米/时,骑车速度为2x千米/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15 2x=12。

  解 由方法1所列出的方程,已在复习中解出,下面解由方法2所列出的方程。

  方程两边都乘以2x,去分母,得

  30-15=x,

  所以 x=15。

  检验:当x=15时,2x=2×15≠0,所以x=15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并且符合题意。

  所以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15千米 30千米/时=12小时。

  答: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30分钟。

  指出:在例1中我们运用了两个关系式,即时间=距离速度,速度=距离 时间。

  如果设速度为未知量,那么按时间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如果设时间为未知量,那么按

  速度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所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例2 某工程需在规定日期内完成,若由甲队去做,恰好如期完成;若由乙队去做,要超过规定日期三天完成。现由甲、乙两队合做两天,剩下的工程由乙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分析;这是一个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有三个量,工作量设为s,工作所用时间设为t,工作效率设为m,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

  s=mt,或t=sm,或m=st。

  请同学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工程规定日期就是甲单独完成工程所需天数,设为x天,那么乙单独完成工程所需的天数就是(x+3)天,设工程总量为1,甲的工作效率就是x1,乙的工作效率是1x+3。依题意,列方程为

  2(1x+1x3)+x2-xx+3=1。

  指出:工作效率的意义是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方法2 设规定日期为x天,乙与甲合作两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单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因此乙的工作时间就是x天,根据题意列方程

  2x+xx+3=1。

  方法3 根据等量关系,总工作量—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设规定日期为x天,则可列方程

  1-2x=2x+3+x-2x+3。

  用方法1~方法3所列出的方程,我们已在新课之前解出,这里就不再解分式方程了。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1。甲加工18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乙可以加工240个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少加工5个零件,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的零件个数。

  2。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答案:

  1。甲每小时加工15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

  2。大,小汽车的速度分别为18千米/时和45千米/时。

  四、小结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解分式方程必须要验根。一方面要看原方程是否有增根,另一方面还要看解出的根是否符合题意。原方程的增根和不符合题意的根都应舍去。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是求什么量,就设所求的量为未知数,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直接未知数。但有时可根据题目特点不直接设题目所求的量为未知量,而是设另外的量为未知量,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间接未知数。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时,设间接未知数,有时可使解答变得简捷。例如在课堂练习中的第2题,若题目的条件不变,把问题改为求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到达B地各用的时间,如果设直接未知数,即设,小汽车从A地到B地需用时间为x小时,则大汽车从A地到B地需(x+5-12)小时,依题意,列方程

  135 x+5-12:135x=2:5。

  解这个分式方程,运算较繁琐。如果设间接未知数,即设速度为未知数,先求出大、小两辆汽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它们从A地到B地的时间,运算就简便多了。

  五、作业

  1。填空: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m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n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做,完成这件工作的时间是______小时;

  (2)某食堂有米m公斤,原计划每天用粮a公斤,现在每天节约用粮b公斤,则可以比原计划多用天数是______;

  (3)把a千克的盐溶在b千克的水中,那么在m千克这种盐水中的含盐量为______千克。

  2。列方程解应用题。

  (1)某工人师傅先后两次加工零件各1500个,当第二次加工时,他革新了工具,改进了操作方法,结果比第一次少用了18个小时。已知他第二次加工效率是第一次的2。5倍,求他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多少零件?

  (2)某人骑自行车比步行每小时多走8千米,如果他步行12千米所用时间与骑车行36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求他步行40千米用多少小时?

  (3)已知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20千米,如果此船在某江中顺流航行72千米所用的时间与逆流航行48千米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此江水每小时的流速是多少千米?

  (4)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两车的速度之比是5:2,求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

  答案:

  1。(1)mn m+n; (2)m a-b-ma; (3)ma a+b。

  2。(1)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125个零件。

  (2)步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40 4=10(时)。答步行40千米用了10小时。

  (3)江水的流速为4千米/时。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 教学设计中,对于例1,引导学生依据题意,找到三个等量关系,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方程;对于例2,引导学生依据题意,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列出方程。这种安排,意在启发学生能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这就为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充分发挥例题的模式作用。例1是行程问题,其中距离是已知量,求速度(或时间);例2是工程问题,其中工作总量为已知量,求完成工作量的时间(或工作效率)。这些都是运用列分式方程求解的典型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和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以及列方程求解的思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模式的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识另?别,让学生弄清哪些类型的问题可借助于分式方程解答,求解的思路是什么。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则是识别问题类型,能把面对的问题和已掌握的模式在头脑中建立联系,探求解题思路。

  3 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数学,渗透了方程的思想方法,从中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一个锐利武器。方程的思想方法可以用“以假当真”和“弄假成真”两句话形容。如何通过设直接未知数或间接未知数的方法,假设所求的量为x,这时就把它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量。通过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此时是把已知量与假设的未知量平等看待,这就是“以假当真”。通过解方程求得问题的解,原先假设的未知量x就变成了确定的量,这就是“弄假成真”。

分式的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类比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辨证观点的再认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疑点及解决办法 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问题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个因式的积的问题,但若有如下问题:某同学分钟做了60个仰卧起坐,每分钟做多少个?可表示为,问,这是不是整式?请一位同学给它试命名,并说一说怎样想到的?(学生有过分数的经验,可猜想到分式)

  【新课】

  1.分式的定义

  (1)由学生分组讨论分式的定义,对于“两个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错误,由学生举反例一一加以纠正,得到结论:

  用、表示两个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学生举几个分式的例子.

  (3)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4)问:何时分式的值为零?[以(2)中学生举出的分式为例进行讨论]

  2.有理式的分类

  请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为有理式分类:

  例1 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2);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3);

  解:∵恒成立,

  ∴取一切实数时,原分式都有意义.

  (4).

  解:由分母得.

  ∴当且时,原分式有意义.

  思考:若把题目要求改为:“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无意义?”该怎样做?

  例2 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零?

  (1);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小结:若使分式的值为零,需满足两个条件:①分子值等于零;②分母值不等于零.

  (2);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分式无意义.

  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3);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分母.

  ∴当或时,原分式值都为零.

  (4).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式无意义.

  ∴没有使原分式的值为零的的值,即原分式值不可能为零.

  (四)总结、扩展

  1.分式与分数的区别.

  2.分式何时有意义?

  3.分式何时值为零?

  (五)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3)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教材P55中1、2、3.

  八、布置作业

  教材P56中A组3、4;B组(1)、(2)、(3).

  九、板书设计

  课题 例1

  1.定义例2

  2.有理式分类

分式的教案9篇 八年级数学分式教案相关文章:

分式的教案18篇(15章分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