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化学优秀教案(精品7篇)

时间:2023-11-14 11:07:58 教案

高一上册化学优秀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是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中学化学重要理论之一,有助于加深理解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后续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实际上是高一所学化学平衡的延续,还是后一章学习的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化学平衡的第一课时,学生易出现的问题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这部分内容理论性、知识逻辑性强,题型广,学生很容易被表面现象蒙蔽,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基本概念、会判断化学平衡状态;了解化学平衡常数

  过程与方法

  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判断平衡状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的基础。因此,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剖析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常数是本节课的重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理论性强、内容枯燥,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设计时,利用不同层次的习题层层分解和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认识结构,深化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学情分析

  必修阶段,学生对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选修阶段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已有的溶解结晶平衡入手,导入化学平衡的建立,深化判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判断方法,这样逐步深入的认识知识,容易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方式

  通过日常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模型,引导启发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本质并迁移知识,解决类似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衔接

导入

我们以前研究过很多反应,如燃料的燃烧、酸碱中和、工业合成氨等。有些反应不能进行到底,这就是有关化学平衡的问题。

思考这些反应的区别,初步认识化学平衡

从日常学习的化学反应入手,启发学生分析。

情境

体验

回想生活中蔗糖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不再继续溶解的现象

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到达一定值时,溶解就“不再进行”了,这说明溶解有一定的限度

由溶解结晶平衡引出化学平衡,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互动

交流

回忆旧知: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让学生回忆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的概念、特点、表示方法

练习:判断以下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并说明理由

强化概念、练习应用

设计情境:一定条件下,1 L 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SO2、1molO2,开始反应。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特征:逆、等、动、定、变

讨论:

开始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如何?

虽着反应的进行,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如何?

v(正)=v(逆)时,浓度如何变化?

总结、分析、典型题型练习,总结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规律:

1.怎样理解平衡与体系物理量的关系(本身就不随反应进行而变化的量不能做为平衡的标志。随反应进行而变化的量不再变化时,说明体系已达平衡。)

2.怎样理解v(正)= v(逆)?

(1)必须一个是正反应速率,一个是逆反应速率

(2)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不能是表面上的数值相等,而应是本质意义相同(与计量数成正比)。

引导学生分析平衡建立的过程,复习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

分析图表:书29页 合成HI达到平衡时的数据关系

总结:

三、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2、数学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

mA(g) + nB(g)=pC(g) + qD(q)


3、平衡常数的意义:K值越大,反应程度越大,反应物转化率越高。

4、影响因素:

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

思考:平衡常数与起始浓度大小无关、与建立平衡的方向无关。

思考、理解

分析、练习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认识到固体、纯液体的浓度为1,可以不写

思考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学以致用

反馈

总结

课堂练习

阅读、思考、辨析、交流

知识迁移,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拓展

实践

作业

高一上册化学优秀教案 篇2

  一,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习,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3,在教学大纲中《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六,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七,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

  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

  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教材是在化学平衡状态特征下分析出改变外界条件会使平衡发生移动,自然过渡到对第二部分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生动直观的归纳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己归纳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八,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九,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应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平衡特征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实验探究,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是否发生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9,2——10)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

  7,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三。 2,练习册

  8, 板书设计

高一上册化学优秀教案 篇3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

高一上册化学优秀教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我们带着希望和憧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本学期我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好学校给我的各项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提炼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生分析:

  本人所教学学科共有两个班,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优生较少,中等生所占比例较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很多学生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学生成绩整体一般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九年级才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教学方法和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及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让学习在学习常见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同时,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3、强化试验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把握中考改革的新动向,开展针对性训练根据有关信息和中考改革的动态,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精讲多练抓重点,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

  四、教学进度表

  :第六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 第七单元 金属

  : 第八单元 化学与健康 第九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

高一上册化学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 C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把 12 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xxx倍,即xxx。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高一上册化学优秀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二、学情分析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任务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学生活动:

  (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定量意义的讨论,发现化学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讨论质量关系,也能够定量地讨论个数关系,而且个数关系要更加简洁。

  (2)发现微粒数量太大,直接表述微粒数量不便于计算;

  (3)类比生活中用“堆量”处理较大个数的经验,提出微粒个数的“堆”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如何设计“堆”的个数便于化学计算。

  学生活动:利用国际单位制的定义,尝试计算,在计算中发现这样的“堆量”设计,让每一“堆”微粒的质量刚好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车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的定义。

  学生活动:

  (1)延续之前关于“堆量”讨论的思路,尝试理解物质的量概念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相关规定的目的。

  (2)通过实践计算,熟悉相关概念的关系和计算方式。

  (二)环节二气体摩尔体积

  [任务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到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1)明确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刚好相等,提出。

  (2)提出“条件相同时,物质的量相同的氢气与氧气,它们的体积也是相同的”的猜想;

  (3)利用教师所给数据,完成对猜想的`验证。

  [任务2]教师引导:给出1mol不同固体、不同液体体积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单位物质的量体积的影响因素,及气体物质的特点。

  学生活动:

  (1)通过对比和计算,发现不同固体、不同液体单位物质的量体积不相同,而只有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单位物质的量的体积相同。

  (2)从微观角度分析影响单位物质的量物质体积的因素,找到对于气体,微粒之间的距离是远大于微粒本身大小,是影响体积的主要因素;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摩尔体积的概念,分析专门讨论气体摩尔体积的价值。

  学生活动:建立摩尔体积的概念,明确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相等,宏观上的气体的体积比可以直接反应微观上气体微粒的个数关系。

  (三)环节三物质的量浓度

  [任务1]教师引导:回顾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讨论对于溶液,如何建立溶质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关系。

  学生活动:

  (1)回顾之前所学知识,明确物质的量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计算方式。

  (2)根据老师对于溶液问题所提出的计算要求,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以精度为切入点,讨论如何配置/L的NaCl溶液。

  学生活动:

  (1)明确教师所提精度要求,反思已知实验器材不能满足精度要求;

  (2)在明确教师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出“大肚”“细颈”的容量瓶;

  (3)结合容量瓶的精度要求,明确使用容量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任务3]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设计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完成操作流程。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设计操作流程,并明确操作的注意事项;

  (2)主动设计“烧杯中溶解在转移至容量瓶中”“多次洗涤转移至容量瓶中”等为实现实验精度的“特殊操作”,并理解每步操作的目标以及不进行该操作的造成的误差;

  (3)两人一组完整完成实验操作。

高一上册化学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

  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

  利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启发、对比、归纳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一上册化学优秀教案(精品7篇)相关文章:

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精品8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优秀教案6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备课教案(7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练习册答案汇编3篇

高一化学期末复习计划精品9篇

高一下学期化学教学工作计划(合集11篇)

高一下学期化学教学总结4篇(高一第二学期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4篇(人教版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说课稿 5篇(说课稿高一化学必修一)

高一化学教师期末工作总结5篇 南阳高一化学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