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数学乘法教案模板共6篇 小学数学乘法教案,以供借鉴。
数学乘法教案模板共1
小学数学乘法教案设计
【篇1: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优秀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秋天到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去游乐园玩(出示教科书第46页情境图)。我们一起看一看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数——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一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3个人圈起来。
(学生圈完后教师在课件的上图中将每个小飞机上的3人圈起来。) 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架小飞机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教师:想一想,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大家先在心中把这个算式默默地说一遍。
教师:都想好了吗?下面请两个同学一组,开展一个“你说我写’’的游戏,一个同学说算式,一个同学写算式。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观察,了解两个学生相互配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情况。 教师:在“你说我写”的活动中,有的组两个人配合得非常好,也有的组出现了问题,说说你们在写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有的组写乱了。)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同伴一听就明白吗?(这是5个3相加。)
教师: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清楚了,我把算式写出来,看看是不是5个3相加。(板书如下:) 3+3+3+3+3=15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 教师: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了吗?(加数相同,都是3。)
教师: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3相加吗?(板书如下。) 3+3+3+3+3=15 5个3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小火车里的同学们玩得也很高兴呢!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每节小火车里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节小火车里面都坐了6个人。)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上图中将每个车厢的6个人圈起来。
教师: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4个6相加。)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个算式:6+6+6+6=24。
教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加数都相同。)
(四)加强体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1)借助现实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出示下图):最刺激的要数过山车了!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这是几个几?
教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7个2连加的算式,如下。 2+2+2+2+2+2+2=14 7个2
教师:谁能说说自己在写这个算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2)借助想象,进一步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同学们写7个2连加就感觉到麻烦了,想象一下,如果这列过山车再长一些,需要10个2相加呢?20个2相加呢??这时你又有什么感觉呢?你有什么需要吗?
(五)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明确乘法的意义。
教师:7个2连加确实写起来比较麻烦,在数学上有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听听小精灵是怎样说的。
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如下。
【篇2:二年级数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5-46例1。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生的数学记事本。 三、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乘法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的基础参差不齐,也许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乘法,但是对于乘法的意义,他们是不理解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对乘法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难度。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
“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并且根据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
法算式。
3.在学习活动中认识乘法,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
意识。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本节课的特色:
1.通过快速地听算,不仅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为新知制造一定的障碍,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去探索。
2.一个教案两手准备。站在学生的起点,充分地预设,追求精彩地生成,让学生真正 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从听算入手(因为我觉得摆图形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几个几连加”这句话表示加法算式的说法之后,要求学生写出10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时,就为学生的学习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促使学生去动脑筋、去探索新的表示方法,接着更深一步学习并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物体吗?说一说你会用小棒摆什么物体?
【篇3: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各种方法融入了教学当中。同时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交替变换,注重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另外,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素质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另一方面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一座“通往数学王国的智慧桥”,引出复习题。
二、谈话导入:
新的一天开始了,神奇的数学王国里正在举行画画比赛,他们分 三人一小组进行合作,瞧,他们多团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认真观察画面,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反馈) 2、你能根据看到的内容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提出例1中的问题: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先请学生估算:三盒彩笔大约是多少枝?)
4、师小结并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常常除了估算之外,还要计
算出实际的数量,如果要知道准确的枝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5、出示小精灵的问题: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导入主要是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必要上这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大的发挥)
三、探究新知
1、计算三个人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应该怎样列式?
2、想一想: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有几种算法,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分享。
4、学生讨论算法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算法,合理的算法
给予肯定,不恰当的及时进行引导。
5、学生汇报算法,可能出现:(课件出示以下两种可能)
(1)用加法:12+12+12=36(枝)
6、比较算法:第一种用加法计算,现在是3个12,加起来比较少,很快就能算出来,如果加的个数多了,就比较麻烦,比如8个12,9个12,甚至更多,这样计算起来就很慢了。第二种算法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后,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运用了前面学习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出来。只是在计算的时候要进行三步计算才能算出来。两种方法比较,显然是第二种比较方便。
7、提出疑问,引出乘法竖式计算:那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加简便或计算更快的方法呢?
8、揭示课题:今天,数学王国的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设计意图:这里这样安排同桌、及小组合作是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使学生体会小组合作的作用,培养初步合作的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四、介绍乘法竖式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4页,小组内相互交流交流数学王国里的小朋友是怎样给乘法算式列竖式的。(学生试着自学,并交流讨论乘法竖式的算理,教师巡视指导,遇到疑难时,可以给予引导)
2、学生反馈,当学生的回答符合算理时,适时出示竖式计算的过程。 1 2??因数 3 6??积
4、小结:在进行乘法的竖式计算时,把数位较多的因数写在上面,数位较少的写在下面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然后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相乘写在个位上,再与十位上的数相乘写在十位上。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说算理,使算法进一步明确,算理更加清淅。)
五、练习巩固
1、课件出示74页“做一做”3道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到黑板
板演后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2、75页练习十六的1到4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共同交流、讲评。
(1)说一说用乘法计算的理由是什么?
(2)要求用竖式计算后,同桌交换检查,如果出现不同意见,可向老师
提出,同时向学生调查,全部正确的人数。
(3)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有几种解答方法。
(4)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从笔算再纠错的有梯度练习,并注意练习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一方面是为了学生积极地巩固和扎实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是培
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能稳步提高,同时也渗透一些科学和品德方面的教育,注重学科的联系。)
六、课堂小结
1、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到数学王国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说一说,在进行乘法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学生自己来谈收获,是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另外再次强调了笔算时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记得更牢固。)
七、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乘) 1 2??因数 36??积
数学乘法教案模板共2
小学数学乘法口诀教案
小学数学乘法口诀教案1 1.使学生学会1~4 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2.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总结能力。
师生活动评析
以开火车形式背口诀。口算。
5×2 5×4 5×5 5×1 3×5 1×5
2×5 5×3
看图填空。
☆☆ ☆☆
◆◆◆ ◆◆◆
( )个是 ( )个是
( )× ( )×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习知识时,看那位小朋友最肯动脑筋?老师有奖品发给你。
1.师:用3根小棒,看你能摆出一个什么汉字?可以小组商量。
生1:我摆了一个“工”
生2:我摆了一个“个”
生3:我摆了一个“干”
生4:我摆了一个“大”
师:不管你摆的是什么?都是用了3根,那么你能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吗?
生1:1×3
生2:3×1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一个字用了3根。
师:你能用口诀表示吗?
生:一三得三
师:有关三的乘法口诀,同学们能猜出有几句吗?
生:有3句,这三句是: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师:说得真好,奖励你一颗“智慧星”!
能不能根据这些口诀写出乘法算式吗?
生1:2×3 3×2
生2:3×3
生3:1×3
生4:3×1
2.师: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3的乘法口诀,总结得很好,现在我们是不是分小组再来总结2和4的乘法口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快、最好。
反馈:小组1:2的乘法口诀我们总结出了两句,4的乘法口诀我们总结出了4句。
小组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2的口诀是一二得二、二二得四,4的口诀是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小精灵非常欣赏你们成功的合作!
想一想在编口诀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1:2的乘法口诀有2句;3的乘法口诀有3句……几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生2:都是从1开始的。
生3:最后的一句口诀两个数都一样。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小精灵要送你一个大拇指!
师:可是我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问大家,1的乘法口诀怎么说?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一一得一 因为就一个一
师接话说:是啊!一个一当然就是一了。
刚才你们学得很好,小精灵很高兴,小精灵要带你们去玩一玩,上哪儿去了?注意听。
小精灵带你们来到小树林,小动物们都兴高采烈地参加动脑筋爷爷组织的有奖大赛,你们愿意参加吗?
口算: 投篮比赛:
师:小白兔和小花鹿进行投篮比赛,看谁投得准,投得快。
游戏:“捉鼠比赛”
说明:头饰上标有算式得数,卡片上有算式。
黑猫队,3人;白猫队,3人。
师:看哪一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所有的算式卡片。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小学数学乘法口诀教案2 1、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使学生能够正确、比较熟练地应用6的乘法口诀。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地应用6的乘法口诀。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2-5的乘法口诀,现在让老师欣赏一下你们的本领好吗?
生:好。
师:请小朋友们把2-5的乘法口诀按顺序轻声地背出来给在座的老师听听。
师起个头。
生:轻声齐背。
师:恩,不错,那么一般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乘法算式呢?
生:两句,如:四五二十(4×5=20 5×4=20)
师:好,现在考考你们的口算水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算卡片)
2×5= 10 4×4 =16 3×1 =3 5×4= 20
1×2 =2 5×3= 15 4×2 =8 4×3 =12
1×5= 5 1×3= 3 2×4= 8 2×2 =4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兔妈妈带小白兔去采蘑菇的情景好吗?
课件播放情境导入画面。
师:孩子们,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能帮助小白兔解决这个问题的。
师:小金鱼见到我们二年(3)班的小朋友这么积极,它们也赶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瞧!
师: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例7情境图。
师:一条金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
生:6个。
师:一条金鱼由6个三角形组成,这里有几个6?
生:1个6。
师:输入1个6是6。
师:两条金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
生:12个。
师:这里有几个6?
生:2个6
师:输入2个6是12。
师:那么3条、4 条、5条、6条金鱼又各由几个三角形组成?请小朋友们同桌一起说说.并把你们桌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数学乘法教案模板共3
《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25×(5×2) =125×2=10×25 =250(桶)=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78×85×17=78×(_____×______) 81×(43×32)=(_____×______)×32 (28+25)×4=×4+×4 15×24+12×15=×(+) 6×47+6×53=×(+) (13+)×10=×10+7× 2.判断对错。
(1)39×22-39×2=39×22-2() (2)39×22-39×2=39×(22-2)() (3)39×28+39×72=39×28+72() (4)39×28+39×72=39×(28+72)() (5)39×12=39×(12-2)() (6)39×12=39×(10+2)() 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我听说张磊和杨军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5.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策略]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为什么? 板书:(50+60)×3=50×3+60×3 (75+68)×5=75×5+68×5 (80+65)×6=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策略]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41×(3+27) 3×(21+6)7×5+8 41×3+41×273×21+3×6 7×(5+8)8×4+13×4
(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 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策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策略]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凭借亲自计算得到的感悟领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广泛运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0+60)×3=50×3+60×3 (75+68)×5=75×5+68×5 (80+65)×6=80×6+65×6 ……
(a+b)×c=a×c+b×c
数学乘法教案模板共4
数学教案-小数乘法_五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会根据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数,会计算小数连乘、乘加、乘减,并根据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计算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计算、估算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熟练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计算法则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1.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
18个2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课件1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一句话表示) 二、设疑引喻
出示课件2
板书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三、指导探索 1.出示图片1 2.组织讨论:
(1)用加法怎样列式?用乘法怎样列式? (2)×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算式比较简便?
(4)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 3.提问:小数乘以整数该怎样计算呢?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提示:①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②能不能用前面复习中得到的规律来解决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做法,交流这样做的依据。
4.出示课件3 提示:为什么要把325缩小10倍呢?
5.请学生看书学习今天的内容第1页,觉得重要的地方画下来。 四、质疑小结
1.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同学概括一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提问:计算×5时先算65×5,为什么算出的结果675还要缩小10倍呢? 3.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答疑) 五、反馈调节
1.完成P4第1题 注意学生叙述意义时的不同说法 2.完成第1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鼓励学生能勇敢地说一说自己错在哪儿?教师注意行间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调节。
3.完成第4页第2题。
集体订正。
提问:观察上面的习题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4.P4第4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5.根据149×23=3427填结果。 ×23=(
)
×23=(
) 149×=(
)
149×=(
) (
)×(
)=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一个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运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和迁移类推的方法,学会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2.课件4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1.理解意义
(1)课件5,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提问:怎样求出 米花多少钱?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出示 ×=
单价×数量=
提问: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还是求几个的和是多少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求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由学生互相说一说:求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小结: 提问:你认为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师生共同小结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4)练习
①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
×0.
×
18×
②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30的一半是多少?
2. 学习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①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②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学生分组讨论后试做,教师行间巡视,了解情况。并指名板演。
(3)课件6演示。
(4)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书上。
提问:你是把×转化成谁乘以谁算的?为什么5和2对齐?
(5)独立完成 67×0.
×6.
2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6)归纳法则:观察比较后启发提问: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法则:(法则略)
(7)指导学生看教材中今天所学内容 (三)反馈练习 1.根据 11×18=198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8=
×=
×18= ×= ×18=
2.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
×
38×
× 85×
×
× (四)质疑调节
1.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一 第6题,第8题。 2.列竖式计算。
×23 × ×25 3.一个长方形长是米,宽是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知识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所以说本小节内容在本单元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材通过数方格数引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学生知道数方格数也是一种计量面积的方法。通过数方格得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对比观察,使学生初步看到两种图形的联系。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探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了准备。
第二层次运用转化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从而把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这一层次是本小节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学生裁剪和平移,以及转化前后的比较,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三层次巩固新学的计算公式,并应用这个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法建议
教学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直接利用书上的图进行。在得出左右两图的面积时,对比两图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准备。之后请同学评价一下这种数方格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以激起学生看到这种方法的蔽端,从而产生探索更佳方法的欲望。
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过程中,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启发提问:你能不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用课件演示,通过观察,比较转化前后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讨论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由学生总结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什么是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一)建立容积概念.
1.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
实验题目: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细沙的体积: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教师追问: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3.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指出: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师生归纳: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出示长方体木块)
(二)认识容积单位.
1.教师指出: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板书:升 毫升)
2.出示量杯:这就是1升的量杯.
出示量筒:这就是刻有毫升刻度的量筒.
3.教师演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量筒上1毫升的刻度,找出100毫升的刻度.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板书:1升=1000毫升
4.学生演示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①把1升的红色水倒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升=1立方分米
②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毫升=1立方厘米
5.小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反馈练习.
3升=( )毫升 2700毫升=( )升
升=( )毫升 640毫升=( )升
升=( )毫升 升=( )立方分米
500毫升=( )升 760毫升=( )立方厘米
(三)计算物体的容积.
1.教学例1.
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2.反馈练习.
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毫升?
12×6×5=360(立方分米)
360立方分米=毫升
答:这个水箱可以装水毫升.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点?计算容积应注意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1)( )叫做容积.
(2)容积的计算方法跟( )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 )是长、宽、高.
(3)立方分米=( )升=( )毫升
1750立方厘米=( )毫升=( )升
435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升=(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判断.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
(2)一个薄塑料长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
(3) 立方分米( )
3.选择.
(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 )作单位恰当.
①升 ②毫升
(2)3毫升等于( )立方分米.
① ② ③
4.一种背负式喷雾器,药液箱发容积是14升.如果每分钟喷出药液700毫升,喷完一箱药液需用多少分钟?
五.布置作业.
1.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分米,深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按千克计算,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2.把调查的实际数字填在括号里.
一小瓶红药水是( )毫升.
一瓶墨水是( )毫升
汽车(或拖拉机)油箱的容积是( )升
六.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
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就叫做它们的容积.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例6.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 (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台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小数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正方形纸片。
教学流程:
一、自学反馈:
关于小数学乘法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方面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关于小数乘法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二、提示课题:
师:真是好样的,通过自学,不但知道自己懂什么,还知道自己不懂什么,想懂什么?而且还提了许多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老师在你们这个年龄可没这么厉害。虽然多数同学对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都有了初步了解,但有些同学还不是很明白,有些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的探讨,这节就让老师跟你们一起到小数乘法的王国里去乐上一乐,同时把所有想解决的问题都解决掉怎么样?
三、设境激趣:
1、出示情境图:
师: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小刺猬的红领巾文具店开张啦,老师准备买一些文具奖励给平时工作出色,学习优秀,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孩子,每种文具的数量不超过10件,请同学们帮着出出主意,看买些什么文具,买多少合适。
2、学生出谋划策。
买4块橡皮、买9枝铅笔、买2把直尺、买5个书包。
光顾着出主意,还得帮老师算钱呢?请你们根据图中的信息,和刚才说的数量,提出问题。
3、提出问题:
生1:一块橡皮0、2元,买4块橡皮多少元?
生2:一枝铅笔记本。0、3元,买9枝铅笔多少元?
4、探究意义与算法:
师:第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0、2×4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
四、自主构建:
1、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为什么这样列式呢?(可能有多种算法。)
3、根据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方法进行点评。
4、优化算法:你们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师:看到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小淘气也不服气,他也想出了一个与你们不一样的算法。请看屏幕(出示图形表征算法。)
师:看懂了图所表示的意思了吗?
师:现在谁能说说小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相互补充,尝试着说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教师板书:
小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
五、运用模型,深化拓展
1、基本练习:分组完成同学们看情境图提出的几个问题。
2、提高练习:做书上“练一练”,完成后与同桌的交流。
汇报“练一练”第1题:怎样计算4×0、3?说说你的想法。
3、探索规律: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并展示结果。
说说0、01×10、0、01×50、0、01×100、0、01×1000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图示观察,看看这组算式有什么规律?
六、全课总结:
解决自学反馈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部分遗留下的问题让学生课后继续独立学习,下节课再来研究。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数学课本90-93页,红点、绿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在教学中渗秀转化的学习思想。
3、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确定小数乘整数的积的小数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铺垫:1分钟口算。
1、同学们,期中考试之后,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进行40道口算练习,现在对自己的口算能力有信心吗?好,那咱们来一次1分钟的口算竟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拿出口算练习纸,准备,开始。
2、同桌交换订正。大家做得非常好,看来口算练习对大家的计算很有帮助。其实复习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创境创设,探究新知。
1、出示学习资料
师简单介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后,出示课本第90页的信息。(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这里有一则关于三峡电厂的信息,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这则信息中,你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
生: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10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26台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师根据学生提问,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解决第一个问题
(1)列式。
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谁来列式?为什么选择乘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求6个用乘法)同意他的做法吗?
师: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计算。
(2)探究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算式已经列好了,看一下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小数乘整数)
师:对啊,以前我们计算的是整数乘法,现在换成小数乘整数,能不能想办法试着做一做?动脑筋想想?
师:老师看很多同学都有想法了,下面就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注意:第一,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说一说,第二,小组长在练习纸上记录下你们小组的计算方法;第三,推举一名代表一会在班内进行交流。好,开始。
(3)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做法为大家展示。
(4)展示计算方法(请几位同学把方法写在黑板上)
师:老师刚才在同学们那里搜集到这几种做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A 用6个相加,加法算式求得结果。
师:这是哪个小组的方法?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其他同学认真听,有疑问可以提出来。
师:大家觉得他们的方法怎么样?可以计算出结果吗?师:把小数乘整转化成小数连加来计算,把不会的转化成会的,这个想法不错
B把万千瓦时化成千瓦时来做,结果再化成用万做单位的数。
师:他们的想法你们听明白了吗?他们也把小数乘法转化了,转化成了什么?(整数乘法)
师:这个小组先把万改写成,再进行计算,最后不忘再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很有想法。
C先乘法,后除法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种做法。
生:先乘10,变成586,让586乘6得3516,再把积除以10,就能得到乘6的积。
师:谁有问题要问他?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要先乘10,再除以10?(这样先扩大10倍,再缩小10倍,结果不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时注意对齐,空行)
扩大10倍数 586
缩小到积的1/10 3516
师:分析得非常有深度。
D列出乘法竖式计算。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方法,哪个小组的,给大家解释一下?
(展示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自己是怎么想的,在做的过程中,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师: 对于他的这种做法,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他?3516是谁的结果?要得到乘6的结果还要怎么样?以前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求数位对齐,那现在怎么不用了?(整数乘法,末端对齐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的分析真让老师大开眼界,你们把新知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种思想方法在数学当中称为转化,这种方法在我们数学学习中大有作用。
(5)刚才大家总结出这么多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整数,如果再遇到这种题,你打算选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列竖式,简便利索)
(6)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4= 你能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吗?
让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名同学讲讲计算过程,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4、解决二位小数乘整数的计算题。教学课本第91页绿点的问题。
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的两个问题都是一位小数乘整数的计算题,如果有一道题是两位小数乘整数,你还会做吗?请同学们看黑板:出示91页绿点问题
在练习本上试做。请同学板演。订正时说明计算思路,想法。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点明为什么这次积的小数位数是两位)
5、归纳计算法则:
(1)师:如果现在有一个三位小数来乘整数,大家猜猜积会是几位小数?为什么?如果是一个四位小数呢?积又是几位小数?
师:哦,看来大家好象发现了什么规律,谁来说一下?
(2)归纳计算法则。
如果再遇到小数乘整数这种题,你会不会算?那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遇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题,可以怎样计算?
师:小数乘整数,把小数看成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二、巩固练习
对于小数乘整数这类计算题,还有问题吗?咱们做几组题,试一下。
1、下面有一位小伙伴要请我们同学帮忙了。
王红同学在使用计算器算数的时侯,发现计算器的显示屏上显示不出小数点,你能帮它算出下列算式的结果吗?
已知:148×23=3404,那么:×23=
148×=
148×=
×23=
练习后交流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何关系?(因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大家可以利用这一点,对我们的计算结果进行简单的检验。
2、完成课本自主练习91页自主练习第1题。(强调列竖式时因为先看成整数计算出积,所以不用数位对齐,只需要末端对齐就可以了。)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生提的问题2和问题3。
完成课本自主练习91页第2题,及第5题。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本学期家长开放日,我执教的是第六单元“三峡工程(一)”小数乘法的第一个信息窗:小数乘整数。在研究教材及教参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一本节课主要目标就是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
二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三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渗透:从整数乘法到小数乘法,在教学中渗秀转化的学习策略。
四学习本节课学生所需要准备的知识有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积的变化规律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五在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时侯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允许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从多种算法中优化竖式计算的方法,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六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在教学竖式计算时,不仅让学生明白点一位,还要明白为什么从右往左数一位点上小数点。
基于以上考虑,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课前进行1分钟口算练习,目的有两,一是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做铺垫,二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部分为创设情境,探索新知的过程,本部分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概括归纳结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探究出来的各种计算方法给予肯定,并渗透转化的策略教学,然后对用竖式计算这种方法重点讲解。
第三部分运用列竖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课堂总结。
从整节课来看,我认为比较可取的地方是:
一学生在探究方法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能将自己认为好的方法表达出来,我大体总结一下:两个班级共产生4种方法(1)连加(2)文字叙述(3)列竖式(4)文字竖式并用,分层次表达。针对学生研究出现的这些方法进行了整合,第(1)种方法,四四班谭霄在介绍时说“笨方法”,两个班级合起来共有2人使用,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理解非常好;剩下三种方法其实不谋而合都运用了积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二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对转化这种策略的点拨比较好。
三观察学生反应,大家对于课堂上的这种研究问题的氛围都比较喜欢,学得都很带劲儿!学生的思维训练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提升。
不足之处: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最大的不足就是对教材的研究仍不够透彻。信息窗1中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提升应用是在一位小数乘整数及二位小数乘整数之后,但是我在设计时忽视了绿点的内容,在解决红点内容后继续解决的是“2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现多少万千瓦时?”这个问题其实仍是一位小数乘整数,并没有起到知识的延伸的作用,因此学生对于“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体会不够深刻。课后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将学生提出的问题2问题3留做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而在课堂上继红点内容后,继续研究绿点,然后再进一步提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三位小数乘整数,四位小数乘整数,这时侯积又是几位小数呢?你是怎么想的?”在此基础上再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其次就是对于教学各个环节时间的把握不够合理,探究时间过长导致归纳总结时间及练习时间太短,最后草草收场,感觉头重脚轻。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再次深刻地体会到钻研教材的重要性,教材中呈现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呈现这个知识?值得我好好分析体会。“终身学习”这四个字我体会越来越深,以往总是教五年级教材是有够熟,第一次教四年级我仍要从头学起!回想这节课,我虽然遗憾颇多,但是我一直认为问题愈多,进步愈大!以后我教学中我将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用精彩的课堂吸引学生,用高质量的教学回报家长!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自主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联系已有经验经历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理解算理,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感受三峡工程伟大成就及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大家去过长江三峡吗?
生:没有。
师:那可是个好地方。不仅风景迷人,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有防洪、发电、蓄水三大功能。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请看屏幕。播放三峡美景视频。
师:看着大家陶醉的神态,就知道很美。不仅美,这里还有不少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课件:我们乘着油轮从南津关出发以每小时千米的速度行驶了4个小时来到了三峡的最后一站——白帝城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千米的速度。
生:4个小时。
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从南津关到白帝城一共有多少千米?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生:×4。
师:同学们看,这样的算式原来在课堂上研究过吗?那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一个数是小数。
师:那今天咱就一起研究“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看这个算式,谁来说一下它表示的意思?
生:一共行的千米数。
生:从南津关到白帝城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师;刚才大家结合具体情境说了它的意义,如果单看算式,×4又表示什么?
生:就是4个相加。
生;4个48。3的和是多少。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师:谁来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多少?
生:200。
生:192。
师:通过这两位同学的估计,我们可以知道×4的积在哪个范围内?
生:192—200。
师:你们的估算能力真高。现在我想知道到底是多少,该怎么办?
生:算一算。
师:会算吗?
生:会。
师:真的?
生;真的!
师;大家不仅要会做,而且要把道理说清楚,行吗?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方法写在一号作业纸上。写完成后将你的方法介绍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
2.尝试计算,组内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计算,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当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很快做好时,适时指出:“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很快就做好了,你能把你的方法给组内的同学介绍一下吗?还可以尝试用别的方法”。此时已经做完的学生开始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想法。
3.全班讨论,汇报交流。
师:刚才大家好投入,都拥有了自己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师:看这个同学的方法,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没有学过小数加法,但是我学了小数乘法,我把×4转变成+++,就这样解决了问题。
师:“转变”多好的一个词。小数乘整数没学,人家运用已有的加法经验解决了新问题。谁的方法和他一样?
生:老师,我是用加法验算的乘法。我先用乘法计算,小数乘整数还没学,我不知道对不对,就用学过的加法来验算。
师:那你为什么没有直接用加法来计算?
生:那太麻烦了。要是18个小时的话我就累坏了。其他同学都笑了。)
师:那咱看这个同学的计算过程。
(展示×4=48×4+×4=192+=)
师:谁愿意猜猜他怎么想的?
生:老师,我觉得他把拆成48和,这样就能算了。
师:人家等你揭晓谜底了。他猜对了吗?
生点了点头。
师:谁有问题要问他?
生:那你能告诉大家×4为什么等于吗?
生:是3个,乘4后就有12个,所以是。
那个学生点了点头。
师:我怎么没听明白。谁听明白了?谁给我说说?
生:就是把看成3个,不管,只看3个,如果再乘4的话就是12个,这样就是12个,那么就是了。
老师仍旧在蹙着眉。
生:“老师,每人三块糖,四个人共几块?”
师:“12块呗。”
生:“这就对了。一份是3个,4份就是12个,不就是吗?”
师:这次我算是听明白了。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一起大声地回答:“明白了。”
师:“你为什么要把它看成3个呢?”
生:×4没学,所以就看成3个乘4。
师:同学们真得不简单。能够把小数拆成整数和小数,同样解决了问题。
师:刚才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用竖式计算。谁能上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老师,小数乘整数没学,我可以先不用看小数点,算完以后再点上小数点。
生:我先算48×3=192,然后再算×4=,合起来就是。
生:你还是把小数拆成整数和小数,这不算一种方法。
师: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评价有道理吗?
生点了点头。
师:用竖式计算,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路。谁再来说一遍?
生:不管小数点,先用483乘4,算完后点上小数点。
师:哪位同学有问题要问?
生:你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
师:这同学问了一个特别有水平的问题。
生:我刚才算的时候把看成483,扩大了10倍,所以算完后再缩小10倍。
师:满意了吗?
生点点头坐下。
师:谁还有建议?
师:把看成483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是扩大到原来的10倍,然后再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师带头鼓掌。
师:这么重要的过程,哪位同学说着让我把它整理到黑板上?
生:先把看成483。
师追问: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扩大到原来的10倍。(板书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生:算483×4等于1932,再在左边写上答案并且要点上小数点。
师再次追问:算完以后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
生:根据积与因数的关系,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要使积不变,就应该再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师:好清晰简洁的思路!可是同学们只写了一个竖式,一个竖式就行吗?那咱擦掉得数再试一试?
同学说着再一次回顾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你们运用了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转化。教师板书。
师:看这三种计算方法的结果都是,和大家刚才的估计怎么样?
师:现在大家再问问自己,我会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了吗?
生:会!
师:那谁来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
生:先把小数看成整数计算,算完以后再点上小数点。
师:谁能说得更完整?
生再说。
师:看屏幕。
(屏幕出示:计算小数乘整数,先把小数转化成( ),然后按照( )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 )。
师:你会了一位小数乘整数,那么两位小数乘整数、三位小数乘整数你还会解决吗?
生:肯定会!
师:那就请大家试一试。
屏幕出示三峡信息。(1)2003年6月1日,三峡大坝正式蓄水。蓄水3天,每天水位上升米。水位一共上升多少米?
(2)三峡电厂每天发电亿千瓦时,一周能发电多少亿千瓦时?
师:请大家从中任意选择一个解决。(指两名学生板演。)
师:对吗?
生:对!
师:那你能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先把看成328,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328乘3等于984,然后再把984缩小到眼来的百分之一。
师:怎么样?来点掌声。
师:再请这位同学说一下它的思路。
生:我是先把看成996,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因为一周就是7天,所以用996乘7等于6972,最后再把积缩小到原来积的千分之一。
同学们自觉地鼓起掌。
师:我发现所有的同学都是用竖式计算的,为什么?
生:简单!
师:一起看这三个算式的积与因数,你有新的发现吗?
生: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再问问自己,我能熟练地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了吗?
生:能!
三、巩固练习
1、×9= ×4= ×7=
2、下面的( )里填上合适的数,看谁填得最多。
( )×( )=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一下,我们有什么收获?
数学乘法教案模板共5
数学教案-7的乘法口诀_一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内容:
教材74-76页例1,“ 算算填填”,练习十八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7 的乘 法口诀,并能正确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积。
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灵活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媒体使用:幻灯机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小船图片一张,折叠卡片,幻灯片,学生准备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幻灯出示口算题。
2×3= 5×2= 3×3=
4×4= 3×6= 1×4= 师:你们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啊!(生:想乘法口诀。)乘法口诀的作用这么大,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乘法口诀。(板书: 乘法口诀) .出示准备题。
每次加7,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7
师:请小朋友看表格(读要求),教师提问,学生齐答,教师板书。题目中第一个数字是7,1个7就是7(板书:对准7写1个7)。7加7得多少?(生:14)14加了几个7?(生:加了2个7)教师依次板书。 7 14 21 28 35 42 49 1 2 3 4 5 6 7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7 7 7 7 7 7 7 师提问:1个7是多少?2个7是多少?3个7是多少?4个7,5个7 ,6个7 ,7个7 呢? 二.教学新课
导入:我们知道七巧板可以拼出 很多形状不同的图形,小朋友想不想试试看? 1.编口诀。
(1)师:请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7个三角形。你能用这7个三角形拼成一条小船吗?(让学生自由拼)点名让学生上来拼。学生完成后提问:“这只小船是由几个三角形拼成的?摆一只小船用的 三角形的个数是几个7?(”板书:1个7)1个7是多少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7×1=7 )1个7是7,编成口诀是怎样的?(一七得七)
(2)再问:摆两只这样的小船用的三角形个数是几个7?(板书:2个7)求2个7是多少,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7×2=14 )谁能编一句乘法口诀?(二七十四)
(3)教师边叙述边出示:如果摆3只这样的小船用的三角形个数是几个7?4只呢?5只,6只,7只呢?(依次板书:3个7,4个7,5个7,6个7,7个7)
(4)除了这两句口诀,我们还可以根据求3个7是多少 的乘法算式编出口诀,4个7,5个7等等,请小朋友打开书74页自己试着编完以下的口诀。(教师巡回指导)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2.记口诀。
(1)提问:这里一共有几句口诀?你读了这7句口诀,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个数字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师:很好,这是按顺序写的。 生:第二个数字都是7。
师:这说明我们今天学的是几的乘法口诀?(补充板书) 生:它们的积一个比一个大7。 师:你说得真棒!提问:3个7比4个7怎样?3个7比2个7怎样?(3个7比4个7少7,比2个7多7 )
(2)下面就请小朋友试着背诵7 的 口诀。 分组背,男女生比赛背,集体背,点名背。
(3)提问:在这7句口诀中,你觉得哪句口诀最难背?(生:五七三十五) 谁来帮帮他,怎样记这句口诀?
生:可以想四七二十八这句口诀,二十八再加一个七就是五个七,二十八加七是三十五,所以五七三十五。还可以想六七四十二这句口诀。 我们再来背一背7的乘法口诀。 (4)师生对口令,教师出示卡片。
一七得( ) 二七( ) 三七( ) 四七( ) 五七( ) 六七( ) 七七(
) 三 .巩固练习。 (!)小朋友有没有记住7的乘法口诀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折叠卡片出示) 7×3+7=
7×4+7= 7×5+7= 7×4=
7×5=
7×6= 4×7=
5×7=
6×7=
教师引导:7乘3表示3个7,3个7是21,再加1个7是4个7,21加7是28,4 个7是28。
7乘4表示4个7,四七二十八。 4乘7还可用口诀四七二十八。 第二.三组让学生自己说。
(2).师:我们知道一句口诀可以写几道乘法算式。(两道) 幻灯出示:7×2= 7×5=
四七( )
2×7=
5×7= 7×4=
二七( )
五七( ) 4×7=
前两组先出示乘法算式,再让学生说口诀。后两组先出示口诀,再让学生根据口诀说两道乘法算式。
(3)做游戏。 出示转盘。
教师转动转盘,每停一次让学生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当停在数字3时, 生:7×3=21。师:你能说出另外一道乘法算式吗?(3×7=21)
(4)教师出示1个月的 日历表,提问:小朋友知道一个星期有几天吗?(7天)你知道两个星期是几天吗?(14天)三个星期,四个星期,五个星期呢?你是怎么算的?生:用7的 乘法口诀,两个星期是两个七,想二七十四。 (5)思考题。
师:星期天7个小矮人去摘果子,小朋友们猜猜看,他们会摘多少果子? 生:14个,25个,30个,42个,7个........教师提问回答7个的小朋友,为什么他们摘7个?(生:如果他们每人摘1个的话,他们就会摘7个。)
师:还会摘多少个?(生:如果每人摘2个,他们会摘14个。)点名让学生说。 你是怎么算的?(生:用7的乘法口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齐背7的乘法口诀。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八第3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减法的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笔算减法的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使学生理解退位减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指名板演:(用竖式) 42-21= 2.口算.
13-9
17-8
32-5 15-7
14-6
40-3 3.出示42-8=□,指名说计算的过程. 4.订正板演.
5.师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笔算两位数减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 板书: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
(1)创设情境,进行迁移.
师: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一下,看看你们还会做吗?(板书:42-28=) 指名读题列竖式. 板书:
师:计算时从哪位减起?(从个位减起)见到个位2减8,你想到了什么?(想到2减8不够减)2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下面用数位筒来研究这个问题. (2)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师:请同学们在数位筒里摆42根小棒.(把4捆放在十位筒里,2根放在个位筒里)去掉28根小棒,请你边摆边说你是怎样摆的.
教师行间巡视,然后指名到前面演示摆小棒的过程. 可能有两种摆法:
①先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再去掉2捆. ②先拿出2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
师:这两种摆法都可以,因为在笔算减法时要从个位减起,所以我们根据第一种摆法的道理来试着做这道题.
(3)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师:用竖式计算时,个位2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从十位退1(点上退位点)是1个几呢? 生:是1个十. 师:个位怎么减?
生:1个十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用12减8得4.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4. 师:十位用几减2?得多少? 生:十位用3减2,得1. 师:为什么不是4减2呢?
生:因为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还剩3,所以十位是用3减2. 师在竖式横线上对齐十位写1.
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师:当个位2减8不够减时,我们从十位退1.为了记住从十位退走1,就在十位4的上边点一个圆点做记号,这个点叫退位点.(指名说这个点叫什么)见到这个退位点就要想,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十位上要先减1再减. (4)观察比较,全面认识.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42-21和42-28这两道题,它们的被减数都是四十二,减去的数都是二十几,为什么这道题(指42-21)的差十位上是2,而这道题(指42-28)的差十位上是1呢?
生:42-21这道题的个位够减,十位上是4减2得2;42-28这道题的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3减2得1. 师:退位减法还应注意什么?
生: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师同时板书) 全体学生齐读笔算减法的三条法则. (5)仿例练习,及时强化 出示:65-37= ①指名读题列竖式.
②想: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③指名表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板书:
2.教学例4.
出示例4 70-63= (1)讨论:
①个位0减3够不够减?怎么办? ②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 (2)独立在练习本上做. (3)订正.
(4)追问:十位6减6得0,0写不写?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做在书上)订正反馈.
2.数学医院.(教师出示错例,由学生诊断,集体订正) 一号病例:
诊断: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要先减1再减2,上面的计算中仍用4减2,造成错误. 处方:
二号病例:
诊断:个位3减7不够减,应先向十位借1再减,上面的计算是3减7不够,就用7减3得4,造成了错误. 处方:
3.在□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退位减法题? 师:请同学们任选两个数,在练习本上计算.
4.观察下面的数字墙,这里有6道减法题.从上往下看,上一层的数减去下一层的一个数,得数就是与它相邻的数,如:82-45=37,45-27=18,37-18=19,…,19-12=7.下面请你把合适的数填入数字墙.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退位减法是100以内笔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在新知识讲授前充分复习旧知识,从认知上、思维上做好准备.
新知识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比较,既突出了退位减法的算理,又使学生对笔算减法有了全面的认识.
练习设计层次清楚,由浅入深,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的开发,并将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5页,练习十三第1、2、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混合计算。 教 具:金鱼图、小鸟图、幻灯卡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我这儿有6道题,谁回答得好,就会为你的小红花积1分,前面3道题要求说出计算过程,后面3道题请你请你直接说得数。 8-3-1 8-2-4 10-3-5 6-2-1 9-2-5 6-3-2 2.口算题:(师:我这儿还有一些口算题,看哪些同学有兴趣回答) 3+2 6+3 8-4 10-5 5-4 9-5 4+3 5+2 二、新课
1.教学第一幅图
师:这有一个鱼缸,鱼缸里养着一些白金鱼,(师边说边贴4条白金鱼) 鱼缸里养了几条白金鱼?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 鱼缸还养了一些红金鱼,(师边说边贴3条红金鱼)鱼缸里还养了几条红金鱼?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 要求鱼缸里一共有几条金鱼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师在4和3的中间板书”+”) (师拿走2条) 请你仔细观察老师拿走了几条?老师拿走的2条是从几条里面拿走的2条?(7条里面拿走的)你是怎样计算的?(7-2) (师引导学生把这幅画的内容共同回忆一遍) 谁能根据我们回忆的过程把这个算式说完全?(4+3-2)(师在4+3的后面接着板书”-2”)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师:连加是把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它们都是加法;连减是从第一个数里减去第二个数,再从剩下的数里减去第三个数,它们都是减法。这个算式有加法,还有减法,是加减混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加减混合。 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我们根据刚才的图意来看这种加减混合式题应该先算什么?
师总结:4+3在前面先算4+3?(并在算式上用箭头表示出来。)再算什么?(7-2)(师用箭头示出来)
(师领生把算式和计算顺序朗读一遍) 2.教学第二幅图(出示小鸟图) 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中有几只小鸟?(4只)用数字几表示?(师移走1只)飞走了几只?用数字几表示?还剩几只?怎样列式?(师再帖两只)又飞来几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这5只小鸟是怎样得来的?(是还剩的3只小鸟加上又飞来的2只小鸟,一共是5只小鸟)谁能把刚才的计算过程说一遍?(师引导生说:有4只小鸟,飞走了1只,还剩3只,加上飞来的2只,现在一共有5只小鸟)谁能把算式说完全?(4-1+2)(把算式读一遍)
师:这个算式也是有加法,有减法,也是加减混合式题。这个加减混合式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箭头表示出来) (师领生朗读算式和计算过程) 3.小结
我们学习的两道题都是加减混合式题,我们在计算加减混合式题时,像第1题(4+3-2)是加法在前面,我们先算加法,像第2题(4-l+2)是减法在前面,我们先算减法。 4.看书:
师:请同学们轻轻的把书翻到第65页,我们学的就是第65页最上面的内容,请你们把书上的方框填完整。 5.巩固
①出示幻灯(第65页的做一做) 2+6-3 7-3+4 先请学生观察这两道家简混合式题是加法在前面还是减法在前面,请学生会大限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请学生做出来。
②用幻灯出示练习十三的第2题,让学生说出计算顺序。 ③用幻灯出示练习十三的第1题,再列式计算。 三、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加减混合计算,学习了加减混合式题计算顺序。请同学们在做加减混合式题时,注意观察是加法在前面,还是减法在前面,如果加法在前面,先算加法,如果减法在前面,先算减法。
四、作业:练习十三的第3题。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想听阿凡提的故事吗?让电脑老师来给我们讲一讲阿凡提的故事!
(播放)……最后,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签了这一份契约:“将自己的院子的60米,以10元钱卖给巴依老爷。明日就将院子的60米交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第二天,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元钱,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大呼上了这契约的当。但他只能白白付出这10元钱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份契约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问题出在60米上,因为60米只是表示长度。
生:60米表示线段的长度,巴依老爷只得到一条线段那么细的一块地,就等于没有得到。 师:是呀,那么你知道这份契约到底该怎么改才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感知面积
师:拿出课本,摸一摸它的边,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是一条线。
师:如果想量出边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工具? 生:尺子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师:再仔细观察,课本的封面与桌面哪个大? 生:桌面大
师:再摸一下,和摸课本的边的感觉一样吗? 生:不一样,封面和桌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 师:如果要知道面的大小,能用尺子去量吗? 生:不能。尺子量的是长度,不是面的大小
师:说得对。我们给物体表面的大小一个新的名称,叫作“面积”。 师: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有面积吗? 生:(略)
师:大家一起来看这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圆,正方形,三角形),谁能比较一下,谁最大? 生:长方形最大 师:你是怎样比的?
生:把圆放在长方形里面,还没放满。 师:那么,正方形和三角形呢? 生:三角形可以放在圆里 生:正方形可以放在三角形里
师:说得真好。现在谁能说说,哪个平面图形最大,哪个最小? 生:长方形最大,正方形最小。 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作面积。现在谁能概括一下什么叫面积? 生: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三、引导探索面积单位
师: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1和图形2,比比哪个大?说说怎么比? 生:图形2大。我是把图形1和图形2叠起来,图形2还有多出来的部分。
师: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么你还能想办法比一下图形2和图形3,谁大?(说明:图形2和图形3重叠后,都有一部分多出来,只用重叠法无法比较)
生:老师,我先把它们叠起来,再把图形2多出来的剪下来,剪下来的部分再和图形3多出来的比(学生边剪边说)
师:大家看明白了吗?你真会动脑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发现他们的边有长短,用尺子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也可以比。 生:还可以算一算。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但如果要比较两张桌面,你还能用剪的方法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如果剪桌子,桌子就坏了。我们要保护桌子。
师:你真有爱心!是呀,我们不能用剪刀去剪桌子,要保护他们,他们是工人叔叔辛苦生产出来的。
师:老师给你两张铅画纸,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以在铅画纸画出桌子的大小。 生:做一个桌子的模型。
师:但是,如果只有这么小的铅画纸呢? 生:可以一个个摆过去。
师:怎么摆?请同学们在这两个图形上(长方形和正方形)摆一摆小方块(教师统一发给小方块),看看分别要摆几个?
生:一个(长方形)要摆8个小方块,另一个(正方形)要摆9个小方块。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个比较大?为什么? 生:正方形大,因为它摆了9个,比8个多。
师:请同学们再来摆一下你刚才找出来的图形1,用你信封中的小方块摆一摆,有几个方块那么大?
生:有4个小方块那么大。 生:不对,应该是9个。
师:你们两个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吗? 生:是的。 生:没错。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小方块的大小不一样。
生:小方块小了,所以摆的个数就多了。
师:观察得真仔细。如果这个方块再做得小一些去摆,结果会怎么样? 生:需要的小方块会更多。
师:做得再小一些,再小一些,还可以再小一些…… 生:老师,这样方块的大小就定不好了 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先预定好有多大。
师:“预定”这个词用得真好!小方块需要有统一的大小才能进行比较,而且这大小不是我们统一就行了,国际上都要统一。我们就把确定下来的统一的大小,叫做“面积单位。”
四、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
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1平方厘米,它是指边长1厘米大的正方形的大小。请同学们先在铅画纸上(说明:教师课前发下,上面已画好所需要的图形)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下来,贴到黑板上来。 生动手操作。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大小是1平方厘米? 生:开关的按钮 生:信封上写邮编的格子 生:指甲 生:……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现在我们来估计一下图形1有几平方厘米? 生:(略)
师:到底对不对?让我们来测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并汇报。(教师发给学生装有很多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的信封) 生:一共有16平方厘米。
师:大家再用这些小方块来测测课桌的面积,你有什么想法? 生:小方块太小了,很麻烦 生:把小方块做得大一些就好了
师:那么,我们就需要再大一点的面积,是吗?你觉得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会是哪个? 生:平方分米
师:你能从平方厘米中得到一点启示,说说什么样的叫做1平方分米吗? 生: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1平方分米
生: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拼起来就是1平方分米。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不同意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用纸片比划)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有道理,相信刚才说错的那位同学也能及时改正错误。
师:请同学们再从铅画纸中找到1平方分米,剪下来,比比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谁大? 生:1平方分米大。
师:想象一下,现在我们的头脑中又多了一个方块。找找生活中有哪些1平方分米? 生:(略)
师:现在我们再用1平方分米来测测桌面,小组合作,哪组最先测出来? 生:24平方分米。
师:猜一下,下一个要学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生:1平方米
师:什么是1平方米?从铅画纸中找出1平方米来…… 生:老师,找不出来了 师:为什么?
生:你发给我们的纸太小了 师:那要多大呢? 生:边长要1米长。
师:原来是这样。老师这儿有1平方米,请看!(缓慢展开)你想到了有这么大吗? 生:我没想到1平方米有这么大呀!
师:是呀,1平方米确实挺大的。谁想到上面来站一站,感觉一下到底1平方米有多大? (生上台)
师:现在你感觉如何?
生:我感觉很舒服,像在白地毯上(师生大笑) (另一生上台) 师: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空 师:也就是还可以站一些同学? 生:是呀
师:你估计一下最多可以站几个同学? 生:6个
师:好,我们就来试一下!(6个学生上台) 生:还是很空
师:你觉得还可以再多几个? 生:再上3个(3个学生上台) 师:现在还可站吗?
生:我觉得再站3个也没问题 师:谁愿意来?(3个学生上台) 师:现在还可以站吗? 生:差不多了
师:同学们,你觉得1平方米怎么样? 生:很大
师:想想1平方米可以测哪些东西呢? 生:(略)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一开始大家看到的契约,现在你能估计一下问题出在哪儿? 生:我觉得问题就是出在60米上 师:怎么讲?
生:60米是指长度,而巴依老爷是想得到一块地,应该写地的面积 师:那么,你们觉得正确的应该怎么改? 生:改成60平方米?
师:这样改和刚才的60米有什么不同? 生:60米只有一条边,60平方米才是整块地 生:60米是线段的长度,60平方米是面积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巴依老爷是想从阿凡提手中廉价买这块地,但阿凡提抓住他不懂数学的缺点,机智的保护了自己的院子,还使他白白地丢了10元钱,真了不起!相信同学们也能像阿凡提这么聪明!
师:通过这个故事,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疑惑吗?我们一起来共同解决! 生:(略)
师:你想想还有其他的面积单位吗/ 生:平方毫米,平方千米……
五、应用巩固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笔记本的大小是24______,黑板大小是4______,讲台桌面是50______,篮球场是420______。 2、按要求测出长方形5(信封中)的面积:首先判断用哪个面积来测?再动手测一测。 师:有没有用的小方块比其他同学少的?说说你是怎样测的? 生:长边放5个,宽边再放2个(演示) 师:为什么这样也可以知道是15平方厘米?
生:因为长边放5个,就相当于每排放5个;宽边放3个,就相当于有3排。5×3=15个。 师:好办法!有没有更少的呢? 生:只要一个 师:只要一个?怎么放?
生:一个放好后,翻过去再放……数数一共放了几次 师:这个办法更妙了!还有更少的吗? 生:这样不是一个也不要了吗?
师:是呀,你能不能不用小方块,也能知道它的面积? 生:可以,用尺子量 师:怎么量呢?
生:先量出长,再量出宽,然后再……
师:这位同学想到用量的办法来算面积,很聪明!这就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知识
数学乘法教案模板共6
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4×350×302×5015×415+15+15+15 4+4+4+430×1260×404×259+9+9+9+9 2.导入:刚才的口算题同学们算得很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即算得对又算得快呢?好!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指名读题.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
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或竖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加法怎样解答?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或6+6+6+6+6=30(个)(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乘法该怎样解答呢?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教师板书) (2)对比例1中的两种方法,哪种方法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提问:从上面的算式关系,谁能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教师补充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3)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想一想: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中,有没有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
启发学生举例:3×1=31×1=13×0=00×0=0(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都和哪几个数有关系?
教师归纳: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20++90+7015+15+15+20 ②判断: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例2演示课件“乘法交换律”出示例2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5×12 400×20○20×400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相等.
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1×9=9××18=2×18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2×32=32×□39×41=□×□ (2)教师提问:
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如果用
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换律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这里
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教师提问:以前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交换律.) (3)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的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2×25 105×424 三、巩固发展 四、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1和0的乘法特点) 五、布置作业 教材62页1、2题
1题、应用乘法意义说明下面各题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1)一幢宿舍楼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可以住15户.一共可以住多少户?
(2)一头牛重500千克,一头大象的重量是这头牛的10倍.这头大象有多重?
2题、根据运算性质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25×7×4=□×□×7 (60×25)×□=60×(□×8)(125×□)×□=125×(9×14) 板书设计:
数学乘法教案模板共6篇 小学数学乘法教案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数学乘法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