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下教案12篇 初一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时间:2024-02-02 12:24: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初一数学下教案12篇 初一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欢迎参阅。

初一数学下教案12篇 初一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初一数学下教案1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

  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

  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

  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

  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

  2、讲授新课:①、蚂蚁怎么走最近

  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讨论)

  (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

  (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公布结果)

  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

  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

  (1)A→A′→B;(2)A→B′→B;

  (3)A→D→B;(4)A—→B。

  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

  第(4)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②、做一做:教材14页。李叔叔随身只带卷尺检测AD,BC是否与底边AB垂直,也就是要检测∠DAB=90°,∠CBA=90°。连结BD或AC,也就是要检测△DAB和△C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很显然,这是一个需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③、随堂练习

  出示投影片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有一个高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5米,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

  1、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是甲、乙的出发点,10∶00时甲到达B点,则AB=2×6=12(千米);乙到达C点,则AC=1×5=5(千米)。

  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所以BC=13千米。即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

  2、分析:从题意可知,没有告诉铁棒是如何插入油桶中,因而铁棒的长是一个取值范围而不是固定的长度,所以铁棒最长时,是插入至底部的A点处,铁棒最短时是垂直于底面时。

  解:设伸入油桶中的长度为x米,则应求最长时和最短时的值。

  (1)x2=1.52+22,x2=6。25,x=2.5

  所以最长是2.5+0.5=3(米)。

  (2)x=1.5,最短是1.5+0.5=2(米)。

  答:这根铁棒的长应在2~3米之间(包含2米、3米)。

  3、试一试(课本P15)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为多少?

  我们可以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设水深为x尺,则芦苇长为(x+1)尺,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x+1)2=x2+52,x2+2x+1=x2+25

  解得x=12

  则水池的深度为12尺,芦苇长13尺。

  ④、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实际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将它们转化成数学模型。

  ⑤、课后作业

  课本P25、习题1.52

初一数学下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并从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从不同的层次上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4、在学习中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感爱数学的内在美。

  教学重点:

  1、弄清完全平方公式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公式及其特点;

  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

  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

  探索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思考

  活动内容:复习已学过的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a+b)(a—b)=a2—b2;

  公式的结构特点: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的乘积,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

  右边是两数的平方差。

  2、应用平方差公式的注意事项:弄清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平方差公式。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提出问题: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由于效益比较高,所以要扩大农田,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如图)。

  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

  三、初识完全平方公式

  活动内容:

  1、通过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来验证(a+b)2=a2+2ab+b2的正确性。并利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推导出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2、引导学生利用几何图形来验证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3、分析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并用语言来描述完全平方公式。

  结构特点:左边是二项式(两数和(差))的平方;

  右边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减去)这两数乘积的两倍。

  语言描述: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积的两倍。

  四、再识完全平方公式

  活动内容:例1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x?3)2(2)(4x+5y)2(3)(mn?a)2(4)(—1—2x)2(5)(—2x+1)2

  2、总结口诀:首平方,尾平方,两倍乘积放中央,加减看前方,同加异减。

  五、巩固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6完全平方公式:

  一、学习目标

  1、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二、学习重点: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三、学习难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学习设计

  (一)预习准备

  (1)预习书p23—26

  (2)思考:和的平方等于平方的和吗?

  1、6《完全平方公式》习题

  1、已知实数x、y都大于2,试比较这两个数的积与这两个数的和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已知(a+b)2=24,(a—b)2=20,求:

  (1)ab的值是多少?

  (2)a2+b2的值是多少?

  3、已知2(x+y)=—6,xy=1,求代数式(x+2)—(3xy—y)的值。

  《1、6完全平方公式》课时练习

  1、(5—x2)2等于;

  答案:25—10x2+x4

  解析:解答:(5—x2)2=25—10x2+x4

  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与幂的乘方法则可完成此题。

  2、(x—2y)2等于;

  答案:x2—8xy+4y2

  解析:解答:(x—2y)2=x2—8xy+4y2

  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与积的乘方法则可完成此题。

  3、(3a—4b)2等于;

  答案:9a2—24ab+16b2

  解析:解答:(3a—4b)2=9a2—24ab+16b2

  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完成此题。

初一数学下教案3

  幂的乘方:公式的探究方式和前节类似,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该优势展开教学,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幂的乘方运算的感性认识,进而理解运算法则。

  积的乘方:

  1.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重点)

  2.掌握积的乘方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难点)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提问: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和幂的乘方公式是什么?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

  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幂的乘方公式: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2.肯定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今天学习幂的运算的第三种形式——积的乘方.

  知识点

  1.地球 的半径长约为6×103 km,用S,r分别表示赤道所围成的圆的`面积和地球半径,则S=πr2,计算赤 道所围成的圆的面积约为1.13×108__km2.(π取3.14,结果精确到0.01)

  2.用公式表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S,并求出当a=1.2×103 cm,r=4×102 cm时,S的值.(π取3.14)

  《1.2幂的乘法与积的乘方》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计算:(m3n)2的结果是( )

  A.m6n B.m6n2 C.m5n2 D.m3n2

  2.计算(x2)3的结果是( )

  A.x B.3x2 C.x5 D.x6

  3.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A.(a2)2=a4 B.a+a=a2 C.3a2+a2=2a2 D.a4?a2=a8

  4.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a3?a4=a12 B.(a3)4=a7 C.(a2b)3=a6b3 D.a3÷a4=a(a≠0)

  《1.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课时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填空题

  (a3)2?a4等于 ;

  答案:a10

  解析:解答:(a3)2?a4=a6?a4=a10.

  分析:先根据幂的乘方算出(a3)2=a6,再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可完成此题.

初一数学下教案4

  1.进一步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加深对图象的理解.

  2.进一步发展从图象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及能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通过图象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阅读教材P73P74,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知识准备

  (1)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变化的量,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那么到目前我们一共学习了几种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一共有三种,分别是用表格、关系式及图象来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2)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表格法能说明部分变量之间的关系.

  关系法能看出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但是不能看出具体的变化.

  图象法比较直观,既能看出具体变量之间关系,又能看出变化趋势.

  自学反馈

  1.每辆汽车上都有一个时速表用来指示汽车当时的速度.你知道现在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吗?

  习题

  1.一个苹果从180m的楼顶掉下,它距离地面的距离h(m)与下落时间t(s)之间关系如上图,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相隔1s,苹果下落的路程是相同的;B.每秒钟下落的路程越来越大

  C.经过3s,苹果下落了一半的高度;D.最后2s,苹果下落了一半的高度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始终保持不变,它的一边的长为xcm,这边上的高为ycm,y与x的关系如下图,从图像中可以看出:

  (1)当x越来越大时,y越来越________;

  (2)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cm2.

  (3)可以想像:当x非常大非常大时,y一定非常小非常小,这个三角形显得很“扁”,但无论x多么的大,y总是_______零(填“大于”、“小于”、“大于或等于”之一).

  课后作业

  1.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相同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体温的变化情况:

  (1)什么时间体温最低?什么时间体温最高?最低和最高体温各是多少?

  (2)一天中小明体温T(单位:℃)的范围是多少.

  (3)哪段时间小明的体温在上升,哪段时间体温在下降.

  (4)请你说一说小明一天中体温的变化情况.

  2.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上图表示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从图象中观察,哪一年的居民的消费价格最低?哪一年居民的消费价格最高?相差多少?

  (3)哪些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1988年的相当?

  (4)图中A点表示什么?

  (5)你能够大致地描述1986—20xx年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吗?试试看.

  3.李明骑车上学,一开始以某一速度行进,途中车子发生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学时间,于是加快马加鞭车速,在下图中给出的示意图中(s为距离,t为时间)符合以上情况的是()

初一数学下教案5

  2.如图2,直线AB、CD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则∠EOF=________.

  三、解答题:

  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数.

  (2)若∠BOC比∠AOC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数.毛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初一数学下教案6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学指导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问题导学

  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3).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四、典题训练

  1.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2.: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小结

  自我检测

  一、判断题:

  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

  二、填空题:

  1.如图1,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BOE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

初一数学下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3、鼓励学生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观察、分析、作图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实验操作: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

  2、合作交流:(1)图中,两个“14”有什么关系?

  (2)在扎字的过程中,点E与点E/重合,点F与点F/重合.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与点E/的线段与l有什么关系?点F与点F/呢?

  (3)线段AB与A/B/有什么关系?CD与C/D/呢?

  (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

  在图中,沿对称轴对折后,点A与A/重合,称点A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是点A/,类似的,线段AB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线段是线段A/B/,∠1关于对称轴的对应角是∠2。

  利用比较直观的方法使学生比较清晰地观察到每一组对应点与折痕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对应角、对应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情境引入

  学生可以根据折叠过程中的某些元素的重合说明理由,进一步验证上一个活动得到的结论。

  轴对称的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实战演习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想象完整图案的'形状,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探索画出图案另一半的方法。

  (四)巩固提高

  (五)学以致用

  (六)反思总结

  1、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本节课中,你还有什么疑问?

  2、作业习题5.2

  板书:

  1、轴对称的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2、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A,要画出点A关于l的对应点A/。

  过点A作对称轴l的垂线,垂足为B,延长AB至A/,使得BA/=AB.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应点。

  3、练习

  4、小结作业

初一数学下教案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及乘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对前面所学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小结,同时也为后面的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好铺垫,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3教育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能按照有理数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在解决应用题前认真审题,观察题目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列出代数式,并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例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如何利用有理数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认识到小学算术里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系,学生会感受到知识普适性美。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利用有理数列式解决实际问题及正确而

  合理地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尝试指导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本例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动手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题,学生用抢答等多种形式完成最终的解题。

  五:说教学程序

  (课本36页)例9:某公司去年1~3月份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份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份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份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盈亏情况如何?

  师生共析:认真审题,观察、分析本题的问题共同回答以下问题:

  1全年哪几个月是亏损的?哪几个月是的盈利的?

  2各月亏损与盈利情况又如何?

  3如果盈利记为“ ”,亏损记为“-”,那么全年亏损多少?

  盈利多少?

  6你能将亏损情况与盈利情况用算式列出来吗?

  (5)通过算式你能说出这个公司去年盈亏情况如何吗?

  【师生行为】:由教师指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指出运算顺序(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则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再由学生自主完成运算。

  【教法说明】:此题一方面可以复习加法运算,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准备,特别注意运算顺序。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题目的能力。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三):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例9的`学习懂得了遇到实际问题应把实际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动手”的过程用数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观准确的解决问题。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少而精,直观性要强。能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本节课的重点,模仿示范例题熟练而准确的完成练习。也能体现出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

初一数学下教案9

  复习目标:

  1、复习频数与频率的相关概念

  2、复习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折线图等相关知识

  3、能从图表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专题一:频数与频率

  (1)(2)频数=频率×数据总数(3);

  例1.如下表是某班21名男生100m跑成绩(精确到0.1秒)的频数分布表;

  组别(秒)频数频率

  12.55-13.552

  13.55-14.555

  14.55-15.557

  15.55-16.554

  16.55-17.553

  (1)求各组频率,并填入上表;

  (2)求其中100m跑的成绩不低于15.5秒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

  (3)若成绩在13.55以内可能在校运动会上取得名次,我们班获胜率为多少?

  组别(分)频数频率

  14

  2

  36

  48%

  51

  例2.车站实施电脑售票后大大缩短了购票者排队等候的时间,一名记者在车站随机访问了25名购票者,了解到他们排队等候的时间分别为(单位:分)

  1,2,2,2,1,3,4,2,2,2,2,3,

  1,3,4,5,3,2,1,2,2,3,2,3,2。

  (1)请填写如右的频数分布表:

  (2)求出等待时间为2分和3分的

  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

  专题二:频数(频率)分布表、分布直方图

  1.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1)计算极差(2)决定组数和组距

  (3)决定分点(4)列频数分布表或画分布直方图

  2.例题分析

  例1抽查20名学生每分脉搏跳动次数,获得如下数据(单位:次)81,73,77,79,80,78,85,80,68,90,80,89,82,81,84,72,83,77,79,75。

  请制作表示上述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解:(1)列出频数分布表,为方便起见,我们也给出组中值的数据

  20名学生每分脉搏跳动次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表

  组别(秒)组中值频数

  67.5~72.5702

  72.5~77.5754

  77.5~82.5809

  82.5~87.5853

  87.5~92.5902

  (2)分别以横轴上每组别两边界点为端点的线段为底边,作高为相应频数的矩形,就得到所求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例2.请观察右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被检查的矿泉水总数有多少种?

  ⑵被检查的矿泉水的最低pH为多少?

  ⑶组界为6.7——9.3这一组的频数、频率分别是多少?(每一组包括前一个边界值,不包括后一个边界值)

  ⑷根据我过2001年公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饮用水的pH应在6.5~8.5的范围内,被检测的矿泉水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有多少种?占总数的百分之几?

  达标检测

  1、在一次选举中,某同学的选票没有超过半数,那么其频率()

  A.大于50%B.等于50%C.小于50%D.小于或等于50%

  2.对某班40名同学的一次数学成绩进行统计,适当分组后成绩落在80~90这个小组的频率是20%,那么成绩落在80~90这个分数段的人数是()

  A.20B.10C.8D.12

  3.一组数据的频率反映了()

  A.数据的多少B.这些数据的平均水平

  C.这些数据的离散程度D.这些数据所占总数比例的大小

  4.已知一组数据:1821292318202219232421

  192422172223192117

  对这些数据适当分组,其中17~19这一组的频数和频率分别为()

  A.5,25%B.6,30%C.8,40%D.7,35%

  5.将一批数据分成若干小组,那各组的频数是指;频率是指.

  6.小明1分钟内共投篮75次,共进了45球,则小明进球的频率是.

  7.某校七年级学生有1080人购买校服,校服按小号、中号、大号、加大号四种,在调查得到的数据中,小号、中号、大号出现的频数分别是250,420,250,则加大号出现的频率是.

  8.某自行车厂再一次检查中,从2000辆自行车中抽查了100辆,其中有2辆不合格,则出现次品的频率是,2000辆自行车中有辆为不合格产品.

  9.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某单位举办了英语培训班,100名职工在一个月内参加英语培训的次数如下表所示:

  (1)这个月职工平均参加英语培训的次数为次.

  (2)参加次数最多的职工频率是.

  次数45678

  人数1520302015

  10.今年4月,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等机构开展了青少年形体测评.专家组随机抽查了某市若干名初中学生坐姿、站姿、走姿的好坏情况.我们对专家的测评数据作了适当处理(如果一个学生有一种以上不良姿势,我们以他最突出的一种作记载),并将统计结果绘制了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11-1-2中所给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两幅统计图补充完整;

  (2)在这次形体测评中,一共抽查了名学生,如果全市有10万名初中生,那么全市初中生中,三姿良好的学生约有人;

  (3)根据统计结果,请你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1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某青少年研究所随机调查了大连市内某校100名学生寒假中花零花钱的数量(钱数取整数元),以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根据调查数据制成了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分组频数频率

  0.5~50.5_______0.1

  50.5~______200.2

  100.5~150.5_____________

  ______200.5300.3

  200.5~250.5100.1

  250.5~300.550.05

  合计100________

  (1)补全频率分布表;

  (2)研究所认为,应对消费150元以上的学生提出勤俭节约的建议.试估计应对该校1000名学生中约多少名学生提出这项建议?

初一数学下教案10

  学习目标

  1.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毛

  2.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重点难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图中的∠1与∠5,∠3与∠5,∠3与∠6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

  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P6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二·问题导学

  1.如图⑴,将木条,与木条c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线则该图可说成"直线和直线与直线相交"也可以说成"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八角"。其中直线,称为两被截线,直线称为截线。

  2.如图⑶是"直线,被直线所截"形成的图形

  (1)∠1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在截线EF的,形如"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

  (2)∠3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在截线EF的`,形如"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内错角。

  (3)∠3与∠6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在截线EF的,形如"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3.找出图⑶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讨论与交流: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2)归纳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同位角:"F"字型,"同旁同侧"

  "三线八角"内错角:"Z"字型,"之间两侧"

  同旁内角:"U"字型,"之间同侧"

  三·典题训练

  例1.如图⑵中∠1与∠2,∠3与∠4, ∠1与∠4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什么角?

  小结将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反向的时候,组成内错角;

  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同向的时候,组成同旁内角;

  自我检测

  ⒈如图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与∠2是同位角B、∠2与∠3是同位角

  C、∠1与∠3是同位角D、∠1与∠4不是同位角

  ⒉如图⑸,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和是同位角,∠A和是内错角,∠A和是同旁内角.

  ⒊如图⑹,直线DE截AB, AC,构成八个角:

  ①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②∠A与∠5, ∠A与∠6, ∠A与∠8,分别是哪一条直线截哪两条直线而成的什么角?

  ⒋如图⑺,在直角ABC中,∠C=90°,DE⊥AC于E,交AB于D .

  ①指出当BC、DE被AB所截时,∠3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②试说明∠1=∠2=∠3的理由.(提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

  课型:复习课:备课人:徐新齐审核人:霍红超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如图,∵AB⊥CD(已知)

  ∴∠BOC=90°( )

  2、如图,∵∠AOC=90°(已知)

  ∴AB⊥CD( )

  3、∵a∥b,a∥c(已知)

  ∴b∥c( )

  4、∵a⊥b,a⊥c(已知)

  ∴b∥c( )

  5、如图,∵∠D=∠DCF(已知)

  ∴_____//______( )

  6、如图,∵∠D+∠BAD=180°(已知)

  ∴_____//______( )

  (第1、2题) (第5、6题) (第7题) (第9题)

  7、如图,∵ ∠2 = ∠3( )

  ∠1 = ∠2(已知)

  ∴∠1 = ∠3( )

  ∴CD____EF ( )

  8、∵∠1+∠2 =180°,∠2+∠3=180°(已知)

  ∴∠1 = ∠3( )

  9、∵a//b(已知)

  ∴∠1=∠2( )

  ∠2=∠3( )

  ∠2+∠4=180°( )

  10.如图,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二.基础过关题:

  1、如图:已知∠A=∠F,∠C=∠D,求证:BD∥CE 。

  证明:∵∠A=∠F (已知)

  ∴AC∥DF ( )

  ∴∠D=∠ ( )

  又∵∠C=∠D (已知),

  ∴∠1=∠C (等量代换)

  ∴BD∥CE( )。

  2、如图:已知∠B=∠BGD,∠DGF=∠F,求证:∠B + ∠F =180°。

  证明:∵∠B=∠BGD (已知)

  ∴AB∥CD ( )

  ∵∠DGF=∠F;(已知)

  ∴CD∥EF ( )

  ∵AB∥EF ( )

  ∴∠B + ∠F =180°( )。

  3、如图,已知AB∥CD,EF交AB,CD于G、H, GM、HN分别平分∠AGF,∠EHD,试说明GM ∥HN.

初一数学下教案11

  分析方程(1)的左边需减去,根据等式的性质(2),必须两边同时减去,得,方程的左边需要乘以3,使的系数化为1,根据等式的性质(3),必须两边同时乘以3,得,方程(2)的解题思路与(1)类似。

  解(1)方程两边都减去,得

  两边都乘以3,得。

  (2)方程两边都加上6,得。

  方程两边都乘以,得,即。

  注意:(1)根据方程的解的概念,我们可以将所得结果代入原方程检验,如果左边=右边,说明结果是正确的,否则,左边≠右边,说明你求得的x的值,不是原方程的解,肯定计算有错误,这时,一定要细心检查,或者再重解一遍.

  (2)解简易方程时,不要求写出检验这一步.

  例3甲队有54人,乙队有66人,问从甲队调给乙队几人能使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

  分析此题必须弄清:一、甲、乙两队原来各有多少人;二、变动后甲、乙两队各有多少人(注意:甲队减少的人数正是乙队增加的人数);三、题中的等量关系是:变动后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即变动后甲队人数的3倍等于乙队人数.

  解设从甲队调给乙队x人,

  则变动后甲队有人,乙队有人,根据题意,得:

  答:从甲队调给乙队24人。

  三、课堂练习(投影)

  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1)3y-1=2y; (2)3+4x+5x2; (3)7×8=8×7 (4)6=0.

  2.根据条件列出方程:

  (l)某数的一半比某数的3倍大4;

  (2)某数比它的平方小42.

  3.检验下列各小题括号里的数是不是它前面的方程的解:

  四、师生共同小结

  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方程与代数式,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是什么?

  (3)如何列方程?

  2.教师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应指出:

  (1)方程、等式、代数式,这三者的.定义是正确区分它们的标准;

  (2)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它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根据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相等关系确定的而解方程是指确定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变形过程.

  五、作业

  1.根据所给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与6的和的3倍等于21;

  (2)某数的7倍比某数大5;

  (3)某数与3的和的平方等于这数的15倍减去5;

  (4)矩形的周长是40,长比宽多10,求矩形的长与宽;

  (5)三个连续整数之和为75,求这三个数.

  2.检验下列各小题括号里的数是否是它前面的方程的解:

  (3)x(x+1)=12,(x=3,x=4).

初一数学下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初步培养学生方程的思想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和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

  难点:正确地列出方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针对以往学过的一些知识,教师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等式?等式的两个性质是什么?

  (2)下列等式中x取什么数值时,等式能够成立?

  2.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在小学学习方程时,学生们已知有关方程的三个重要概念,即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现在学习了等式之后,我们就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同时板书课题:简易方程.

  二、讲授新课

  1.方程

  在等式4+x=7中,我们将字母x称为未知数,或者说是待定的数.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并板书方程定义.

  例1 (投影)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1)5-2x=1;(2)y=4x-1;(3)x-2y=6;(4)2x2+5x+8.

  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注意两点:一是已知数应包括它的符号在内;二是未知数的系数若是1,这个省写的1也可看作已知数.

  (本题的解答应由学生口述,教师利用投影片打出来完成)

  2.简易方程

  简易方程这一小节的'前面主要是复习、归纳小学学过的有关方程的基本知识,提出了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说法,以便以后逐步讲述代数解法的优越性。

  例2解下列方程:

初一数学下教案12篇 初一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相关文章:

小班数学教案《大小排序游戏》3篇 幼儿小班数学大小排序教案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2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篇

中班数学5以内的序数教案12篇 中班数学5以内的序数优秀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逛超市5篇 幼儿大班逛超市教案

四年级数学不含括号的运算教案3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不含括号的三步运算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生物教案6篇 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教案

初一上册语文《散步》教案6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