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孔乙己教案16篇,供大家参阅。
孔乙己教案1
《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一、以师生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举例阿累的《一面》引发学生回忆文章里面有关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得出感受:每处笔墨均极为简省,可描写的人物形态特点却逼真感人。让学生体会到肖像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由此引出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时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同时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鲁迅看来,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有“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连面目身体也表示着(《鲁迅全集》第4卷第466页)”的另一高超手法,从而将话题由外貌描写方面自然过渡到语言描写方面。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从而导入对新课《孔乙己》语言描写这一成功范例的探究性学习。
二、明确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话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话的概念:
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话的段落,并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让学生在文中用序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标出。
三、师生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对话
1、学生找出文中的七个对话段,并明确其中有五个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学生回答,教师必要时加以指点)。
2、师生先就找出的五个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对话,依次展开讨论。
(分别在4、6、7、8、11段以上四处对话也突出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可笑在我们读者心中却并非轻松,而是饱含着一种辛酸。)
3、师生讨论分析另两处对话。
(分别在10、12段。教师要借助掌柜之言语,去触发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文中感受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封建社会里的那种阴森的人际关系又是多么的冷酷无情!从而对文章的主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探究文中人物语言的其他作用
教师设计问题:“言为心声”,在上述这些话中,除前面所提出的作用之外,有的'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些还通过语词的断断续续或与标点的灵活运用相结合,生动地描摹人物神态……要求学生从文中各找一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五、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1、概括文中七个精彩对话的特色:绘声绘色,如闻如见。
2、孔乙己的形象:
3、本文反映的社会问题: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尤其是“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六、练习设计
课后注意细心观察周围不同人物的语言并作二三个片段描写的练习。
孔乙己教案2
一、教学内容
《孔乙己》是初三第X册第X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
教授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兴趣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长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环节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法设想,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如下:
1、提示课题,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白话小说。
对于这一背景材料,如果说条件允许的话可预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中搜集,课内交流补充。后来由于怕时间紧,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内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导入新课。
2、分析人物的悲惨命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教师应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比如,对本文的信息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首先设计这样的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名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以课文为依据陈述观点,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从结局入手,对孔乙已的悲惨命运、性格特点作了思考分析。
3、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此,可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课文,快速阅读找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语句,圈点主要词语、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守旧、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 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更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分析小说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可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具体问题如下:
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②对孔乙己这一个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③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
①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②你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迅
孔乙己性格特点悲剧的社会原因
死?——————→死。——————→死!
好喝懒做穷困潦倒科举制度的毒害
迂腐守旧死要面子封建等级观念
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封建统治者的狠毒残酷
心地善良
这个板书设计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内涵丰富。中间一行,从问号的“死”到句号的“死”再到感叹号的“死”,既体现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和线索,又揭示了对孔乙已这个人物的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入。从“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到“悲剧的社会原因”,则认识过程不断深入的具体体现。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想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追求学习目标的逐步实现,通过几个环节的设计,反复强化,围绕孔乙已这个主要人物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学得实,学得活。二是课堂提问由几组问题组成,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我认为,问题的设设计是推进教学层次,开展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设计这些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去“学”——从哪些角度去学,用什么方法学,学到怎样的程度。
孔乙己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具体内容见教学用书。
三、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羼(chàn)混和,掺杂;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拭(shì)擦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打折(shé)打断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四、学习前三段
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写的中心⑵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⑵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3、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4、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课外作业
⑴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⑵完成“理解分析”第一题
板书设计孔乙己
1-3自然段交待了社会环境
┌环境
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惨遭遇,领会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
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
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A、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B、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C、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
D、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二、理解课文多次描写“笑”的含义。
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⑴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⑵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⑶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三、分析第7自然段
分析第7自然段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孔乙己为什么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这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四、讨饭的原因
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1、首先要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答案
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五、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悲剧色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
七、板书设计
孔乙己
穿长衫站着喝酒——虚荣心十足
长衫又脏又破——懒得出奇轻视劳动
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学问,热衷功名
教我识字,分豆给孩子——心地善良
│不会营生│
讨饭的原因┤轻视劳动│科举制度的毒害
│好喝懒做│
孔乙己教案4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7、“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揭示了( )
A、孔乙己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
B、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地位低下,穿长衫说明他放不下儒生的臭架子。
C、孔乙己是个思想迂腐的读书人。
D、孔乙己没钱,所以只能站着喝。当时读书人都穿长衫。所以孔乙己也穿长衫。
8、“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这一句说明( )
A、他学问渊博,一般人听不懂
B、他读的古书多,因为古书上写的都是“之乎者也”,因此他说话也“之乎者也”。
C、他思想性格迂腐,自视清高。
9、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身材高大”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穿的长衫“又脏又破”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高潮2、 ①中秋过后的一个下午②咸亨酒店③孔乙己、掌柜、“我” ④孔乙己到酒店最后一次喝酒3、B 4、略5、D 6、C 7、B 8、C 9、略
孔乙己教案5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总进《孔乙己》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找出生字新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征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下语句。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小结:课文较长,利用第一节课,把时间主要放给学生,让学生读中悟出主要内容,抓住几个重要句子来抓文章的灵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的较好,可是对深层含义把握不透,适合在第二节课时做好引导。
孔乙己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与背景;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品味小说语言,掌握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契点去分析文章;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小说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2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2、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难点
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小黑板显示以下语句,学生分析讨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
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孔乙己》赏析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如《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又一次鲁迅先生的好友孙伏园问鲁迅:“在先生的小说中,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篇?”鲁迅先生说“是《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孔乙己是封建文化教育的殉葬品。
《孔乙己》一文以“我”的口吻来写,体现了真实性。“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文章就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同时《孔乙己》又以人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来贯穿全篇,可以说“笑”在全篇:1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2孔乙己在笑声中度日。3孔乙己在笑声中死去。
小说题目是《孔乙己》,是不是一开头就出现了孔乙己呢?不是。是第四段才出现孔乙己的。那么前三段写了什么呢?是写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这里将两种人做对比,一贫一澹徽疽蛔焕镆煌猓怀ど酪欢桃掳铩6滓壹菏钦咀藕染贫┏ど赖奈ㄒ坏娜耍凳玖丝滓壹旱谋医峋帧/p>
孔乙己在第四段出场了,特殊的身份不免引人发笑。这第一次的出场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总的印象,做了一全方位的素描。穿着、身材、脸色、胡子,长衫。这一切无不说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教育理论深深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除此以外还有语言:一“偷”一“窃”显示了孔乙己性格多么迂腐。还有动作:一个“排”字刻画了孔乙己的穷酸相,偏摆阔气,还有神态:“涨红了脸”“青筋”“争辩”显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
第五段是插叙,概括了孔乙己的身世,揭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没落的过程及性格的形成根源。第六、七、八段同样刻画了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子又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得也。”这一言行神态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尤其是孔乙己用“罩”而不用“捂”或者“盖”,说明他跟孩子们闹着玩,说明孔乙己性格善良。
第九段说明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人。第十段写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这是孔乙己悲惨结局的预兆,把孔乙己推上生活舞台,最后一次亮相。与第一次的出场形成鲜明的对比,由“身材高大”到“盘着两腿”,由语言的“偷”“窃”到小声的“打”“跌”,由动作的“排”到“摸”,由“争辩”到“恳求”的神态可以看出孔乙己的麻木,到了这个时候孔乙己也没明白照成自己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到了这种地步,掌柜的和酒客还在笑孔乙己。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了。他的死没有惊动这个社会。他成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一个牺牲品。
《孔乙己》习题精选
阅读分析题
孔乙己教案7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听写词语
二、提示与思考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惟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小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孔乙己》教案2—九年级语文教案—初三语文教案结:
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本来我也精心准备了一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作为“压轴戏”的,可最后时间竟然没有允许我将它说完,但我不遗憾,因为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孔乙己教案8
一个穿长衫的知识分子,一个只能站着喝酒的可怜人,这就是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孔乙己。鲁迅塑造的“孔乙己”揭露和批判了整个封建制度和文化,否定了专制制度下无价值的奴性人生。
文章开头细致地介绍了鲁镇的酒店的格局:靠柜外站着喝酒的多是短衣帮,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坐喝的是穿长衫的,他们比较阔绰。从这个酒店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有两个不同的等级:出卖劳力为生的短衣帮和以地主、读书人、有钱人为主的长衫客。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根本没有资格象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他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通过渲染酒店顾客中“短衣帮”和“穿长衫的”这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实际上凸显出孔乙己是游离于这两大社会群体之外的多余的人而存在的。
象“孔乙己”这样一个社会上多余的人,他是如何生存着的呢?文章透过一个小伙计的眼光来看,“我觉得生活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知今还记得”。后文还写到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顾客都把孔乙己当作笑料,为了取乐,他们常常打趣、讽刺孔乙己。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喜剧的氛围,悲剧的内容——重读》一文中说“孔乙己之所以被人记得,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他是人们单调、无聊和苦闷生活的一个笑料,能够给人们一点‘笑’的满足”。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将“笑”作为分析文章的重点,认为以喜写悲,在喜剧的氛围中展示悲剧的内容,以“笑”写泪更增添了孔乙己的悲剧色彩。但是,文章中孔乙己难道仅仅是充当了别人的笑料吗?
初三学生阅读时虽能带着问题,从课文中筛选信息,但缺少的是进一步深入文本灵魂,对文本作细心的体察感悟。文本中很多能充分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如不加以关注,将非常可惜。此课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如通过从文中的“手”的细节描写,深入理解孔乙己当时无奈挣扎的生存状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也能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文章主旨。
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3.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1.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探究孔乙己性格的复杂性,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质疑,讨论,探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记录质疑。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呈现出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的强烈欲望,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
二、作者简介
最能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读者最多,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什么是小说?
明确:
1.小说概念
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事件场面及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性格小说
性格小说是以人物性格刻画为中心结构,不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的小说。如《孔乙己》、《在烈日和暴雨下》。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遇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乙己》写得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设计意图:解决:①文本体裁—小说;②拉近学生与孔乙己的距离
三、学习字词
咸亨酒店附和不屑置辩阔绰羼水蘸着打折腿间或颓唐戕害
设计意图:解决:相关字词的音、形、义
四、问题讨论
1.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鲁镇咸亨酒店,时间是“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2.咸亨酒店里几种类型的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在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社会里,从酒客、掌柜和“我”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中感受遭受凉薄的孔乙己。孔乙己的命运让世人唏嘘。叶圣陶说:“孔乙己是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钱理群(北大教授)说:“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凶狠无情。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鲁迅塑造的中国社会里这一群看客的形象让人觉得面目可憎,鲁迅说中国的群众都是“戏剧的看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本社会环境。让学生对这样的一个人群所构成的中国社会有一个深刻地了解。在孔乙己的极力挣扎中,让学生同时去分析各种类型人的特点。
五、作业:
1.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勾画描写孔乙己的句子,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第二课时
一、听写字词并注音
咸亨酒店附和不屑置辩阔绰羼水蘸着打折腿间或颓唐戕害
设计意图:①检查学生对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突出提示“漂渺”一词现在的通常写法;②为利用学生所写字词构成完整板书做准备。
二、试从课文中勾画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语句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3.孔乙己的结局。
明确: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强化双基,而双基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扎下根。
三、研讨
1.理解章法
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任务活动的社会环境。由时间推算,可知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状况,“我”的职务变动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世态炎凉。
设计意图:理解文本作出这样的结构安排,既是突出中心情节的需要,同时又是表现主题的需要。
2.分析形象:就文中的“手”的细节描写分析孔乙己的不断挣扎的生存状态。
明确:
①作为一个好逸恶劳的懒散的人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
“长指甲”可以让人看出孔乙己的生活状态不同于靠辛勤的劳动来过生活的短衣帮。留着长长的指甲的都是些生活安逸或者养尊处优或者好逸恶劳的人。这样的一双手写得一手好字,曾替人家抄过书,但这样的人却生活得并不安逸,相反很是困苦。这样的长指甲只能是好逸恶劳、懒散过日的“标记”了。
②作为一个迂腐守旧的知识分子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台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用指甲蘸酒写字”是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想尽办法、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在证明自己的价值。虽然没有进学,但还是极力要证明自己的学识。问小伙计识不识字,教小伙计“回”的四种写法,没有笔,用长长的指甲代替;没有墨,蘸酒代替。无奈,换来的是别人的冷漠。孔乙己的迂腐成为了别人的笑料。更可悲的却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可见得他就算能够充当笑料,能“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能使“店内外都充满快活的空气”,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取笑对象。多了他人们多了一个人取笑,少了他人们还是一样过。
③作为一个穷酸的善良人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孔乙己的下酒菜是一文钱的茴香豆,但是他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吃,他是善良的。但他毕竟生活窘困,面对不懂事的孩子吃了还要吃,他也不得不用手罩住他那仅存的下酒菜,这时读书人在维护他的体面。一句“多乎哉?不多也。”更足以展现穷酸之下不忘显示读书人的身份的迂腐。鲁迅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孔乙己是个多余的人,是个“苦人”,是个“弱者”。因为多余,他连自己正式的名字都被一个半懂不懂的绰号代替,店里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没有人尊重他,也没有一个与他有共同语言的人。在孔乙己病态人生中,这一内容可以说是他的性格亮点。在人情世故涂抹了他心灵的单纯,世态的凉薄冷却了他心灵的热情,人性的凶恶和残酷磨钝了性格中的善良之后,生存的状态便不可避免的是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④作为受尽凉薄的可怜人而存在
例句:“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儿,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一双曾经留着长指甲的手,一双曾经用来写字的手,一双带着善意的手,此刻满是泥,成了代步工具。再也不可能保留知识分子的体面,再也不能让自己的闪光之处得以施展。文不能,武不得,活干不了,孔乙己与短衣帮相比更为悲惨。
小结:孔乙己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摧残的苦人儿形象。
设计意图: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吃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的苦人儿。
5.探讨主旨: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何在?
明确: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社会原因:科举制度的毒害;民众的麻木不仁;统治者的摧残。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课堂小结:
孔乙己之所以挣扎着生存下去,只是靠“文化”,文中“长衫”这个意象就是文化的象征。孔乙己不管别人如何看他,他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而且是多年也没有洗也没有补的长衫,但这种没有和权力、金钱相结合的文化没有实际的用途,文化本身并没有能够让他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他的文化最终也随着他的生命而结束,连同他那好逸恶劳的手一起埋葬。像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呢?充当单纯而愚蠢的知识分子社会不接受不认可,充当别人的笑料不是最终解决的办法,偶尔的挑战与反抗更不能改变命运。问题只有通过改变国民性的弱点,这也是鲁迅先生一直期待完成的。
设计意图:深入探讨文章主题。让学生真正读懂鲁迅。
四、作业
运用“我看孔乙己是_____(概括其特点或性格)的人,因为文中_____(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一段文字,进行鉴赏。
附:板书设计
苦人儿:孔乙己
孔乙己
好喝懒做
死要面子
热衷功名
悲惨死亡
掌柜:唯利是图
小伙计:势利
众人:麻木不仁
丁举人:残忍
冷漠的社会
孔乙己必死无疑
孔乙己教案9
1、了解作家作品及小说的创作背景,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抓住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4、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领悟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
2、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先生的《范进中举》,深刻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先生著名小说《孔乙己》,也是讲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看看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
二、知识链接
1、作者回顾: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小说集《呐喊》 、 《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坟》 、 《热风》 、 《南腔北调》等专集。
2、写作背景:
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刊载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当时辛亥革命刚推翻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会封建势力仍然根深蒂固。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作为进步知识分子,以文章作为武器,从各个角度向封建礼教发起进攻,深刻批判了“礼教吃人”的罪恶。《孔乙己》就是这样一篇小说。鲁迅通过描写孔乙己这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和摧残的下层读书人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出封建社会中人情淡薄以及普通群众的麻木、冷酷的精神世界。正如鲁迅所说的写这篇小说的用意:“单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薄凉”,从而“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两次。
2、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羼水(chàn)颓唐(tuí)笔墨纸砚(yàn)
不屑置辩( xiè )附和(hè)蘸(zhàn)阔绰(chuò)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4、找出文中反映下列内容的句子: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孔乙己的地位: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
(3)孔乙己的结局: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5、你能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吗?
(1)众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孔乙己给小孩子分茴香豆
(5)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6)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咸亨酒店
四、把握小说三要素,分析学习课文
(一)情节探究:请根据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给文章分层。
第一部分:(1—3)开端: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9)发展:写孔乙己的经历、言行、性格、社会地位
第三部分:(10—11)高潮: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第四部分:(12—13)结局: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形象分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请各找一例?
学法指导:人物形象刻画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侧面描写——对比烘托
示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外貌描写,写出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显示出他的穷困潦倒却又自命清高的性格。
(2)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有偷窃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屡遭冷遇的人
孔乙己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想和人交流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自命清高,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孔乙己这个可笑可悲又可怜的小人物。他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离去,他地位低下、穷困潦倒、迂腐不堪、受尽屈辱、悲惨死去,这一切是什么造成的,从孔乙己的人生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呢?我们下节课将探讨这些问题。
六、作业布置:
1、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探究小说主题
2、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为小说续写结尾。
七、板书设计:
开端:(1-3)活动的社会环境
发展:(4-9)经历、言行、性格、社会地位
孔乙己高潮:(10-11)不幸遭遇
结局:(12-13)悲惨结局
形象
穷困潦倒——好喝懒做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教学反思:
本课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名篇,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探究思路清晰,更明确地了解小说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所以我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这篇课文,第一课时主要是从理清字词、把握情节、分析人物的方面入手,第二课时重点进行小说阅读的难点环境分析。
本课堂基本上能够按照预先的设计进行,课堂容量较大,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基本上通过阅读能够找出孔乙己生活的片段,概括小说基本情节,也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分析总结出人物形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孔乙己教案10
:
1、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学习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认识孔乙己的形象。
(2)了解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从而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
1、学习课文之前,可让学生自我介绍相关鲁迅的思想状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从而达到复习旧知识的效果。
2、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小说写作方法。
3、本文的教学难点: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学生对主人公当时的生活背景不够了解,所以本文以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
一、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人许多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所创作的,如狂人、祥林嫂等,其中之一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
二、文体与作者:
1、文体:四大文学样式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2)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3、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与《范进中举》一样)。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
三、孔乙己的个人资料:
1、姓名:来自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有姓无名,社会地位低下。
2、年龄:五十岁上下——穷苦潦倒的大半生。
3、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常夹伤痕。——有谋生的条件,但生活窘迫,经常挨打受辱。
4、谋生手段:替别人抄抄书。——落魄的书生。
5、最喜欢穿的衣服: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好吃懒做,自命清高,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
6、最喜欢说的话: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斯文,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极深。
7、最喜欢去的地方:咸享酒店。
8、最喜欢的饮料:酒——嗜酒如命,借喝酒在短衣帮面前摆读书人的身份,炫耀阔绰。
9、最气愤的事:酒客们说他偷书。——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死要面子。
10、最痛心的事:连半个秀才都也没捞到。——痴迷科举,至死不悟。
11、最值得骄傲的事: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卖弄学问、迂腐不堪。
12、最可以肯定的方面:从不拖欠酒账——不失掉读书人的体面。
13、最喜欢的群体:小孩子,分茴香豆给他们吃。——本性善良。
14、最不幸的事: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封建教育的牺牲品。
通过这份个人资料我们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一形象——没落的腐朽文人。
四、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以第四段为讲解重点)
1、肖像
(1)外貌P29、P33,孔乙己为何不脱去长衫呢?
明确:因为他思想深处铭刻着那个时代赋予的教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使得他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劳动人民,即使处在穷极潦倒下也不正视现实。
(2)“手”的特写——“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满手是泥”……
明确:或爱慕虚荣,或自命清高,或鄙视劳动,或心地善良。这一双用来偷东西的手;一双用来写服辩的手;一双用来走路(走向死亡)的手。
2、神态P29
3、语言与动作P29,P34
4、细节描写——写“茴”字——迂腐不堪。
五、对于孔乙己的描写,我们还有几个地方应注意?(以第五段为讲解重点)
提问:这段讲了那些内容,属于叙述顺序中的哪一种?
明确:插叙:身份,境况,脾气。
六、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大致认识了孔乙己此人,那么小说还有另外两在要素:环境与情节,今天的作业:根据文中交代一画一张咸享酒店的平面图。
孔乙己教案11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孔乙己》被李长之先生列为鲁迅小说“完整的艺术的”八篇小说之首,刘再复称它是“精细的象牙雕刻……雕刻出一个世界”。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几乎小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引申开去。这样的一篇课文,希望仅用三课时就分析得透彻,是有难度的。既要整体上把握全文,又不遗漏教学要点,那就得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并且由一个或几个主题贯穿每一堂课。
第一课时,建议从第⑨节切入,着重扣住“快活”两个字,打通④-⑧节,分析孔乙己的身份,外貌与性格;第二课时则可以抓住全文最后这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为切点,提问设疑: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样,在理解⑩-⑿节的基础上,自然地过渡到人物外貌、动作等等的前后变化,从而突破板块式的段落界限,在整体阅读中整体地把握孔乙己的迂腐性格与悲剧命运。第三课时一方面巩固前两课的知识,一方面解决几个看似零散却又关键的问题,包括人物生活的环境,小说叙述的视角,以及读者所持的态度等等。
二、教学要点提示
1、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感受作者对文中不幸人物无情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了解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以讨论的方式,理解孔乙己的复杂性格。
二、教学过程
1、简介写作背景引入。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本人曾说过,整一部《呐喊》十四部小说里,他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又是如何遭到社会的“凉薄”,学习本文后,可以有明确的答案。
2、教师朗读课文第⑨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3、听录音①-⑧节,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4、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
问题二:
①语言被嘲笑[第④⑥⑧节]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现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仍徒然地换弄语词,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②行为被嘲笑[第⑧节]
分茴香豆片段:“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盘,自己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毕露无遗。
③外貌衣着被嘲笑[第④节前三句]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窃而挨打。
④遭遇被嘲笑[第④⑥节]
分角色朗读第⑥节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5、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明确:
迂腐[回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承认]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守信[从不拖欠酒钱]
6、综观全文,用自己话给孔乙己下一个定义。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孔乙己生死问题的假设和探究,进一步把握其悲剧性格。
2、由孔乙己的命运出发,分析造成他悲剧性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过程
1、由朗读引入。
打开课本,至91页,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2、四人小组讨论。
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
3、陈列理由。
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④⑾节]
首次出场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第⑾节第一句]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难以捱过这个冬天。
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④⑥⑾节]
一辩二辩三辩
第④节第⑥节第⑾节
睁大眼睛说,不屑置辩颓唐,不十分分辨
争辩好象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④“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㈠。而“摸”
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⑤节],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⑤节],“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嘲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4、同桌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将自己视作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的社会制度。
㈠也有观点认为“排”字反映孔乙己的贫穷,钱来之不易,故付帐时小心清点记数。同样是买酒喝,阿Q从城里中兴回来,一走近酒店柜台,就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扔”字活生生地描绘出阿Q得意洋洋的炫耀情态。一“扔”一“排”,一暴发一窘迫,符合人物身份。
孔乙己教案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语言目标:语言目标若干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思维目标: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流程
环节预设
时间教师学生设计意图
导入2分钟导入语
见ppt①勾连带入文本
整体
感知6分钟初读课文
圈点勾画思考:概述初读后对孔乙己的整体认知。读书思考,总结概括
把握内容,理清结构层次8分钟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小说内容和结构。见ppt③思考:划分结构构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把握小说情节内容与结构层次;
整体认识孔乙己形象特点18分钟朗读课文有关部分,完整认识孔乙己形象的特点;从孔乙己周围人的态度看社会,看与其命运的关联。
见ppt④⑤思考:具体表述孔乙己有哪些特点;说出孔乙己活动场所的特点,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联。
小组研讨,集体研讨。对主要人物孔乙己性格特征,以及人物活动主要场所特征,形成整体认知。
总结6分钟①一句话概述文本内容;②一句话概述孔乙己的外貌特征;③一句话概述孔乙己的生活环境。
见ppt⑥小组研讨,集体汇报:发表观点。把握文本内容重点;提升总结概括能力。
板书
《孔乙己》鲁迅
一、前三段为第一部分。(环境)
二、第4段到12段是第二部分。(主体)
三、第13段第三部分。(尾声)
孔乙己:悲凉酒客:冷漠不幸
掌柜:刻薄丁举人:残酷不争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①解析小说语言的内涵,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②解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提升生动形象塑造人物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解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提升生动形象塑造人物的能力。
教学流程
环节预设时间教师学生设计意图
导入1分钟鲁迅先生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这节课继续研讨。直接进入
专题研讨30分钟思考1: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孔乙己性格的言行来品析。见ppt⑧
思考2:品读文中对孔乙己“手”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生存状态。
见ppt⑨
思考3:读这个句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有怎样的体会?
思考4:品读“大约”“的确”交代孔乙己结局用词的合理性。见ppt?
思考5:总结孔乙己悲剧的.根原。
见ppt?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小组讨论,集体研讨。
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小组讨论,集体研讨。
再读课文总结归纳;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小说通过语言、行为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体会小说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
品读重点语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体会作者的语言的准确与艺术性。
养成总结的习惯,提升总结归纳的能力。
总结6分钟思考6:想对孔乙己说点什么呢?概括小说主题。
见ppt参与讨论提升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理解小说主题。
作业
布置3分钟①鲁迅先说:在他写的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
②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见pp?
要求:二选一①拓展延伸:查阅资料,思考辨别,写出想法。
②想象力创造力的训练。①尝试探讨:养成探索问题的习惯;提升对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力。
②想象力创造力的训练。
板书
《孔乙己》鲁迅
孔乙己:可笑孤独迂腐悲惨
科举、社会:无情冷漠残酷吃人
教学反思一、理念: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文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强化语文基础:抓住基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素养。二、课堂:《孔乙己》课文比较长,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还比如: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如果一下子全部朗读,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可采用跳读,抓住重点段落(比如: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细读文本,还可以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得到丰富体验。三、策略:抓住小说文体的特点,抓人物形象、抓环境、细节描写,还有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细读文本,让学生感受文本所承载的人文气息,感受浓郁的语文味。良好效果的语文课,是教师智慧的结晶。
孔乙己教案13
第一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略)三、导读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
2.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作品叙述和描写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3.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
(1)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2)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4.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5.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7.布置课外作业(略)
第二课时一、导读
1.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
(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集体回答)。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
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2.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3.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
4.分析第7自然段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孔乙己为什么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这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5.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孔乙己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
具体内容见教学用书。
三、讲析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写的中心⑵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⑵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3、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4、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6、布置课外作业
⑴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⑵完成“理解分析”第一题
板书设计
孔乙己
1-3自然段交待了社会环境
┌环境
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惨遭遇,领会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
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A、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B、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C、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
D、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二、理解课文多次描写“笑”的含义。
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⑴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⑵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⑶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
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三、分析第7自然段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孔乙己为什么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这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四、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1、首先要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答案
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五、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悲剧色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
《孔乙己》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
教授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兴趣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长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环节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法设想,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如下:
1、提示课题,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白话小说。
对于这一背景材料,如果说条件允许的话可预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中搜集,课内交流补充。后来由于怕时间紧,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内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导入新课。
2、分析人物的悲惨命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教师应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比如,对本文的信息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首先设计这样的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名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以课文为依据陈述观点,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从结局入手,对孔乙已的悲惨命运、性格特点作了思考分析。
3、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此,可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课文,快速阅读找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语句,圈点主要词语、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守旧、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 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更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分析小说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可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具体问题如下:
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②对孔乙己这一个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③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
①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②你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孔乙己》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意料之外:超常的发挥(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处理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奇怪的是当学生有超常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漠然处置,甚至冷言相对。为何?因为教师在过分地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终极目标仍旧是让学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最多的知识”。教师的法宝(知识)怎会有错?但是最具讽刺的事实是,结果恰恰截然相反,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多了,语文成绩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阅读的现状更是让人担忧。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已经使语文这门学科失去了她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我在一节公开课上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平台。如:学生在回答孔乙己两次出场哪一次给自己印象深的问题时,有说第一次的,也有说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自圆其说;在对孔乙己语言的赏析时,各抒己见,发言非常精彩。学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教学内容上,经反复研读课文,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不是不须的就不使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实现对小说主人公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感悟、联想、表达。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由寻找文章内其他赏析点的环节,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评价上,我对学生一贯倾向于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一贯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思路,不可谓没有竭力考虑到学生,不可谓没有精心,精细。然而,当一个学生在回答“你读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有何感受?”时,非常激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感到很冷!……”好一个“冷”字!我心里一惊,虽禁不住赞叹,但是我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从容的,按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这节课的“任务”。本应拍手叫绝的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应是师生共赴的一次美丽的约会就此擦肩而过!如果我此刻抛开“我”的“设计”,按学生的思路做调整,就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对话!
由此,我想了许多。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日常教学中屡屡发生的类似的现象,已经到了反省和必须改变的时候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国画的“留白”和书法的“飞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写意的美。这是西洋画所无法比拟的。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实写,也应有虚写,有实笔也应有虚笔一样。实与虚的互补,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是这样呢?语文学科的确定性的一面我们应该重视,但是她的不确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
连绵不绝的大山给人巍峨的美感,而山谷中的小溪与野花同样沁人心脾,美不胜收。教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学生的生命意识的教学,非但不能教给学生语文的知识技能方面的东西,反而更不可能教会学生认识和懂得语文学科中所闪现的人文人性的美,认识和懂得文学与人生的审美价值,更不能体验到阅读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有识之士已呼吁了多年,然而现状不容乐观。因为观念不改变,现状永远也不会改变。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学生的学法才会有所改善。在课堂上留有“空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等都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期待那一次次美丽的约会!
孔乙己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介鲁迅,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导语: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简介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文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三、简介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习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一个。
四、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
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五、教师纠正字音
踱(duó)亨(hēng)舀(yǎo)砚(yàn)拭(shì)附和(hè)蘸(zhàn)
阔绰(chuò)羼(chàn)间(jiàn)或
六、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酒店的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七、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本文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明确: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的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八、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分析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小结: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孔乙己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思考: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有何作用?)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切,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孔乙己教案16
借助关键字词替换还原比较凸显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氛围揭示小说主题。
抓住独特的“叙事结构”“变换视角”设计主问题,挖掘小说人物丰富性。
巧用作品的矛盾语激疑置换体验人物的悲剧,进而探究作者的独具匠心。
截取视频片段呈现相关画面再现真实场景,设置情景另眼假想人物遭遇。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题。
理清文中“看/被看”的关系,揭示矛盾的根源。
(课前播放《孔乙己》配音视频。)
一、图片导入引人物
(出示咸亨酒店的图片。)
导语:同学们,现在咸亨酒店的大门在我们面前缓缓打开,站在大家面前的是谁?(生答:“孔乙己”,出示今日的咸亨酒店的图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走进他的小说《孔乙己》,听一听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出示课题《孔乙己》。)
二、初读课文说感受
在,我从眼睛中,看到了的一个孔乙己。
(先让学生找出哪些人物,然后分组寻找说感受,从不同的视觉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看”人物
思考:这样的人,他的的命运最终会如何?请找出具体的句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分析: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句子,鲁迅运用了他特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揭示了孔乙己的命。
探究:请你找出具体的句子佐证:1、孔乙己的确死了。2、大约孔乙己死了。
(一)分析孔乙己“的确”死了。
思考:找出文中证明孔乙己存在价值的句子。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存在价值:孔乙己似乎只是一个“被看者”的角色,是一个多余人。)
(提示:1、生活环境;2、人际关系;3、性格悲剧。)
1、哪里“看”——社会环境:等级森严的鲁镇酒店(咸亨酒店)
①曲尺大柜台:外面是短衣帮,里面是长衫主顾(踱坐喝);只有孔乙己是穿着长衫站着喝酒。(暗示悲剧:读书人的身份与科举落第的对比。)
②多次被打:使得身心羞辱并丧失生活能力。
2、被谁“看”——人际关系:被人“哄笑”与“念叨”
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讲述第一次与第四次哄笑时,播放电影视频,让学生真实感受孔乙己“排”“摸”的不同镜头。随文分析这是一些怎样的人?)
①短衣帮:在封建社会中,处于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
②小伙计:一个孱弱、饱受歧视却又参与歧视的孩子。
③掌柜:挖苦并反复念叨孔乙己还欠他十九个铜钱。
④众人:围观。
孔乙己是一个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些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3、孔怎“看”——性格悲剧:精神与现实的落差(固守读书的人的“身份”丧失生存的能力)
正面写孔乙己的外貌及绰号的来历;孔乙己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描写。
分析:“窃”与“偷”;满口的文言词汇;对待钱的动作。
4、作者“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二)分析孔乙己“大约”死了
(提示:“大约”可以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入手分析,因为没有亲见。)
侧面了解孔乙己:好吃懒做不肯自食其力;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腿丧失劳动力。推断“许是死了”。
长久不见孔乙己:抓住时间词(自此以后——年关——中秋——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年关),推断孔乙己“大约”死了,可见其悲剧。
四、今眼再看“孔乙己”
1、写作背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鲁迅先生后来亲自将它译成日文。《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生活。
2、现实意义
孔乙己不只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们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这样,我们更能感受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意义。
3、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引出小说的概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五、另眼假想“孔乙己”
请发挥你的想象,另眼假想“孔乙己”,请任选一题完成。300~500字。
假如孔乙己考中了进士……
假如孔乙己没有偷丁举人家的东西……
假如孔乙己自己脱掉了长衫……
假如孔乙己打折的腿好了……
孔乙己教案16篇相关文章:
★ 大班教案6品4篇
★ 集合小班教案7篇
★ 大班教案实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