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修路》教案11篇,供大家赏析。
《修路》教案1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的孩子,年龄比较偏小,新生居多,对平面的东西不是很感兴趣,因此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认识各种图形,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2、能不受影响准确找到各种图形。
3、通过游戏,培养孩子愿意与人合作,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正确认识各种图形。
2、会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
【活动准备】
1、剪好的各种图形的模板。
2、卡纸制作的被冲坏的小路。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谈话:下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观察到些什么?突然,电话响了(事先请个老师在这个时候打电话)。
师:咦?不好意思我的电话响了,我接个电话。(通过接电话让孩子知道下雨的时候把森林里的一条路冲坏了,小动物想让小朋友去帮助它们修路)。
2。出示被冲坏的'路面和被冲掉的大石头(各种图形)
1)逐个出示图形,引导孩子观察思考:
(1)。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边几个角?你觉得它像什么?
(2)。重点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比较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是怎么区分它们的?
小结:相同点,都是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都是一样大的。
不同点,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而长方形只有两对边一样长。
2)引导幼儿观察被冲坏的路面,冲坏的地方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和孩子一起思考观察,找出图形放入路面。
3。幼儿操作
请幼儿自己找出图形把冲坏的路面修好。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孩子注意各种图形的特点,正确认识各种图形
3、游戏:
师:我们已经把通往森林的小路修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过小路到森林王国去做客。
放音乐,和孩子们一起通过小路,踩在图形上的时候就说出这种图形的名称。
4、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1、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对帮小动物们修路这个主题很感兴趣。整节课孩子们的思维都是跟着我走。通过这节课,孩子们认识了这几种图形,对它们的特征都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能正确区分各种图形。
2、但是也有很多不足,在活动过程中还应多加入游戏,在各个环节上时间的控制也不是很好
3、活动中还应该和孩子一起找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这些形状的?
《修路》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2、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尝试拼合图形。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用硬纸板制成一条"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土坑",镂刻下来的图形涂上颜色即成"石块"。(将个别圆形、正方形两等分)
2、兔妈妈胸饰。
三、活动过程:
1、游戏"做夹心饼干",复习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师扮成兔妈妈,幼儿扮成小兔。
教师:"天气太冷了,兔奶奶生病了,我们去看望她好吗?"
教师:"我们带点什么去好呢?"
游戏"做夹心饼干",要求将图形标记贴在胸口,找一个贴相同图形的幼儿做朋友,最后要说出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夹心饼干。
2、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做好了夹心饼干,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到兔奶奶家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怎么办呢?"
3、幼儿"修路",辨知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4、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两块半圆形的"石块"和两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
5、游戏"踩石头"。
教师:"小路修好了,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不过在过小路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玩个踩石头的游戏,我拿出什么形状的图形,你们就去踩什么形状的"石头"并说出这是什么形状。"
6、到兔奶奶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1、精心选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动物是小班幼儿极为感兴趣和喜欢的,出于幼儿的兴趣以及小班幼儿对数活动中几何图形的认知需要,选择学习活动教材中,幼儿喜欢的游戏,进行了适当的延伸,设计了此数学活动,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对这样的选材是非常感兴趣和投入的,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关注本年龄段幼儿兴趣点。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在图形配对上,教师考虑融入大小、图形特征两个维度,因此在提供的图形数量上,教师进行了限制,只提供与洞洞数量相应的图形数量,以降低幼儿操作难度,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发展,可适当将难度提升,提供比洞洞数量更多的图形数量,这样就对幼儿的操作造成了干扰,提高了挑战性。
2、游戏激趣,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幼儿辩认平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教育中的难点,考虑到已经进入小班第二学期,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更具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就增添了一定的挑战,但这也给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由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看望猫奶奶,做夹心饼干,给饼干装盒,坑坑洼洼的小路,极大地吸引了幼儿;其次,修路的游戏操作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幼儿感受到了极大的成功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3、精美教具,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教师用纸板制成小路,并在上面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作为坑,又以这些几何图形制片作为修路的材料。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便于幼儿发现并改正错误,让幼儿在帮助小熊修路完成修路任务之后获得成功感,提高自信心,这比单纯的练习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4、巧妙设计,活动环节层层递进。第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做饼干“的情景导入,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环节的第一个提问“你们吃过夹心饼干吗?它怎么做的呢?”,意在让幼儿复习对图形的认识;第二环节,兔奶奶生病去看望把饼干“装盒”意在据图形特征配对;第三环节“路上有洞洞”意在让幼儿引起对洞洞特征、大小等的观察,为“修路”做铺垫。在引导幼儿尝试修路过程中,老师始终运用情境性的语言,一方面,避免了数学活动的枯燥,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激发幼儿帮助修路,助人为乐的情感。这是幼儿对图形配对再巩固的过程,也是情感路线得到满足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过程。
《修路》教案3
活动目标:能辨别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初步尝试拼合图形。
活动准备:
1,在铅画纸上涂上颜料镂刻出大小不同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洞”当作“土坑”,排成一条小路。
2,有些图形的“石块”剪成2个半圆,有些正方形的“石块”剪成2个长方形。
3,小兔头饰
4,《拔萝卜》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扮成兔妈妈,
幼儿扮成兔宝宝。教师:“兔妈妈要带小兔到草地上去拔萝卜,到草地上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怎么办呢?我们来修一修吧!”
二、幼儿“修路”,辨识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的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三、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2块半圆形的'“石块”和2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把2个半圆拼成1个圆形,嵌入圆形的“土坑”,把2个长方形拼成1个正方形,嵌入正方形的“土坑”中)
四、游戏:拔萝卜
兔妈妈带兔宝宝跳过小路,到草地上拔萝卜。
《修路》教案4
设计思路: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利用儿童感兴趣的身边的事物作为探究的对象。”
小班的幼儿对图形和色彩非常感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但小班幼儿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对图形的认识需要直观具体的方法。因此我以情景表演的形式吸引幼儿注意力、增加趣味性。通过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拼摆图形促进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同时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
2、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房子一间、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小白兔头饰一个,请一名大班幼儿扮演小白兔
3、形状、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
活动过程:
(一)观看情境表演:
这是小兔的家。你们瞧,小兔出来了。(大家打招呼)
我想去外面去玩。(幼儿自由边唱歌边走。摔了一跤),呜呜,怎么回事呀?原来地上都是洞洞(小白兔装着一拐一拐的回家了。)我们来看看这些洞洞是什么形状的.?(圆形------)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小白兔走在路上不摔倒呢?我们一起把马路来修好吧。
(二)复习图形:
哎你们看那边有许多不同形状的石头,请你们每人搬一块石头。哎呀、哎呀石头好重呀,让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吧。看一看你拿到的是什么形状的石头,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讲。
提问,你的是什么形状的,有几条边?几只角?讲完后请相同形状的石头举起来让大家看看。
逐个形状提问。
(三)幼儿操作:
休息了一会,我们马上要修路了,请小朋友把这些石头填到坑里好吗?但在填的时候有一个要求,请你们把圆形的石头放进圆形的坑里,把三角形石头放进三角形的坑里,把正方形石头放进正方形的坑里,直到把坑全铺平!(请一位幼儿示范)
幼儿操作,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
(四)游戏活动:
路修好了,让我们一起来走一走平不平。
1、学小动物走路。
2、做个找图形的游戏。教师说什么形状,幼儿就站在什么形状的图形上。把路修好了,我们请小白兔一起出来吧。小白兔说:小朋友真能干,谢谢你们,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吧?(放音乐)天色不早了我们回家吧。
《修路》教案5
活动目标:
1、能辨认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初步尝试拼合图片。
活动准备:
在大而厚的纸上镂刻出大小不同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洞”当作“土坑”,排成一条小路。将镂刻下来的图形贴上色纸做成彩色的“石块”。有些圆形的“石块”剪成两个半圆,有些正方形的“石块”剪成两个长方形。
活动过程:
1、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扮成猫妈妈,幼儿扮成小猫。教师“猫妈妈要带小猫到草地上玩捉迷藏的游戏,到草地上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我们来修一修吧!”
2、幼儿“修路”,辨别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幼儿可2人或3人合作共同完成)
3、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2块半圆的“石块”和2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把2个半圆拼成1个圆形,嵌入圆形的“土坑”;把2个长方形拼成1个正方形,嵌入正方形的“土坑”中)
4、游戏:按图形走。
猫妈妈带小猫走过小路,到草地上玩游戏。(走小路时,猫妈妈举什么图形,小猫就要踩在什么图形上往前走。)
《修路》教案6
活动目标:
1、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2、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尝试拼合图形。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1、用硬纸板制成一条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土坑,镂刻下来的图形涂上颜色即成石块。(将个别圆形、正方形两等分)
2、兔妈妈胸饰。
活动过程:
1、游戏做夹心饼干,复习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师扮成兔妈妈,幼儿扮成小兔。
教师:天气太冷了,兔奶奶生病了,我们去看望她好吗?
教师:我们带点什么去好呢?
游戏做夹心饼干,要求将图形标记贴在胸口,找一个贴相同图形的幼儿做朋友,最后要说出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夹心饼干。
2、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做好了夹心饼干,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到兔奶奶家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怎么办呢?
3、幼儿修路,辨知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3、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两块半圆形的石块和两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
4、游戏踩石头。
教师:小路修好了,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不过在过小路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玩个踩石头的游戏,我拿出什么形状的图形,你们就去踩什么形状的石头并说出这是什么形状。
5、到兔奶奶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修路》教案7
活动目标:
1、尝试感知图形转换的关系,巩固对○ △ □ 长方形的认识。
2、运用以有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准备:
1、旧纸板上镂空剪出大小不同的○ △ □ 长方形当成路,镂空剪下的图形作五彩石子。
2、布置一个活动的.场景。
重点:对图形转换的关系的理解
难点:运用以有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过程:
1、发现问题:
——我们要到对面的娃娃城去玩,可是这条路坑坑洼洼的,不好走,我们一起来铺路吧。
——可以用什么方法把路修好?
教师示范铺路的方法(将三角形的彩色板镶嵌到三角形的坑中),幼儿操作铺路
2、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有的坑没有铺好呢?有什么办法铺好他们呢?
提示幼儿可以用合起来的办法解决问题。(两个半圆合成一个圆形、两个三角形变成一个正方形)教师及时发现并肯定会利用图形转换经验的幼儿。
3、 解决问题:
——修路时,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困难?(重点讲解图形转换的关系)
幼儿 集体走小路到娃娃啊城去玩,体验成功的快乐。
《修路》教案8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对玩最感兴趣,所以我们常常以此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牙刷作画的乐趣。
2、体验创作成功和帮助他人的乐趣。
3、激发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在室外的地上用纸铺一条弯弯的大路,路的尽头是兔阿姨的家,路的前四分之一处已事先装饰好(可粘贴彩纸或画上花纹)。
2、每人一把牙刷。
活动过程
一、产生兴趣
1、教师:昨天晚上兔阿姨打电话请我们去她家做客,可是她的家很远,我们得开车去,路上小司机们要小心,别撞车。
2、教师带幼儿随音乐开向兔阿姨家。
3、在大路的粘帖结束处停下,教师:哎呀,没路了,怎么办?(鼓励幼儿想办法)
4、(手机铃响)教师接听,转告幼儿:兔阿姨说昨晚下雨把大路冲坏了,想请你们帮她把路修好,行吗?
二、帮兔阿姨修路
1、引导幼儿观察路边事先摆好的牙刷,提问:路边有什么?它们有什么用呢?
2、启发幼儿用牙刷和颜料来修路。教师:这些牙刷有这么多用途,可是它们能帮我们修路吗?怎么修呢?(鼓励幼儿大胆说出各种修路的想法)
3、幼儿每人拿好一把牙刷蘸上颜料在铺有白纸的路上作画。教师观察指导,如:你修的路真漂亮,能试试别的刷子吗?你修的是“石头”路吗?还会修什么路呢?会修弯弯的路吗?会修直的路吗?你会修红色的路,真能干,那会修黄色的`路吗?哇,你修的路棒,在修一条更棒的路好吗?
4、提醒幼儿将作画工具和材料放回原处,共同欣赏刚修好的五彩路。引导幼儿谈谈修出了什么样的路,感觉怎样?
三、去兔阿姨家
1、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在修好的路上开汽车到兔阿姨家,体验成功的喜悦。
2、引导幼儿礼貌地向兔阿姨问好,兔阿姨端出糖果说:“谢谢你们帮我修好了路,阿姨请你们吃糖果!”启发幼儿向兔阿姨致谢。
3、一起分享糖果,提醒幼儿将糖纸扔进垃圾箱。
4、和兔阿姨说再见,听音乐开车回家。活动自然结束。
《修路》教案9
活动目标:
1.体验帮助小熊的快乐。
2.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3.能够区分图形特征,尝试根据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
重点:
区分图形特征、大小。
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1、画有房子和小路的背景图、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 不同大小的图形)。
2、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多个。小熊图片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熊宝宝摔跤了,激发幼儿帮助小熊的`情感。
教师出示小熊哭的表情图
师:今天我们苗苗四班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是谁呀!
幼:“小熊”师:“小熊怎么了?我们来一起问问吧!”“原来小熊回家时马路上有许多洞洞,让小熊摔得好痛!那可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帮一帮他吧!”
2、一起帮小熊修路。
(1)教师出示大马路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马路上洞洞的形状、大小。
(2)师:这就是让小熊摔倒的大马路,你在路上看到了什么?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3)请幼儿说说怎么修?用什么修?(引导幼儿想象)
(4)为小熊修路。请个别幼儿来搬“石头”。(引导幼儿说出形状和大小)
鼓励幼儿一起帮助同伴搬“石头”修路(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进行配对。)
可能出现状况1:图形未配上。(提醒幼儿看看形状对不对)
状况2:图形配上,大小没配上。(提醒幼儿看看大小对不对)
小结:原来要把洞洞填满,把路修好,需要找和洞洞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的“石头”才行。
(5)师生共同检查“修路”情况。
重点提问:我们终于把路修好了,我们请小熊来检查下吧!“小朋友们真棒,谢谢你们!”
(6)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今天真棒,帮我们的好朋友小熊把路修好了。现在小熊为了感谢小朋友们,特地请你们去他家玩呢?让我们出发吧!
《修路》教案10
目标:
能辨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初步尝试拼合图形。
准备:
在大而厚的纸上镂刻出大小不同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洞”当作“土坑”,排成一条小路。将镂刻下来的图形贴上色纸做成彩色的“石块”。有些圆形的“石块”剪成2个半圆,有些正方形的“石块”剪成2个长方形。
过程:
1、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扮成猫妈妈,幼儿扮成小猫。教师:“猫妈妈要带小猫到草地上玩捉迷藏的游戏,到草地上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我们来修一修吧!”
2、幼儿“修路”,辨识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幼儿可2人或3人合作共同完成)
3、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2块半圆形的“石块”和2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把2个半圆拼成1个圆形,嵌入圆形的“土坑”;把2个长方形拼成1个正方形,嵌入正方形的“土坑”中)
4、游戏:按图形走。
猫妈妈带小猫走过小路,到草地上玩游戏。(走小路时,猫妈妈举什么图形,小猫就要踩在什么图形上往前走)。
建议:
在智力区提供一些图形的模板与几何图形,供幼儿继续练习用2个相同图形拼摆出另一图形,继续感知图形的拼组和转换的关系。
评价:
1、能正确辨别图形。
2、体验图形之间转换关系的乐趣。
活动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教师抓住激发幼儿兴趣这个关键点,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路上有坑怎么办?”“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等,幼儿都能主动解决出现的问题。
本次活动进行了两次探索,旨在通过这两次探索引导幼儿掌握图形匹配方法,既: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匹配。第一次探索教师只提供了两个匹配因素:形状、大小,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匹配。因为难度较小,所以幼儿都能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形状、大小、颜色都要匹配才行。有了第一次探索的经验,第二次探索大部分孩子都能对应的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是第一次探索的升华,幼儿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消极变化甚至暂时的倒退行为,所以巩固、强化目标的延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匹配的知识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衣服上的洞,包上的洞,桌布上的洞等,利用本次课的经验,孩子们可以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修路》教案11
设计意图:
基于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需要,设计、组织一些简单的数领域集体教学活动是适宜并且需要的,如帮助幼儿掌握对图形特征的区分及配对,也是小班幼儿所要达到的认知水平。因此,基于幼儿对主题"动物花花衣"中"熊"主题的兴趣设计此数学活动。首先,考虑到小班幼儿年龄和生理心理的特点"好游戏、好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结合主题,创设情境,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而又有效地掌握。其次,小班幼儿缺乏对周围同伴的关心和帮助意识,通过创设帮助小熊修路的情境,使幼儿在掌握图形特征以及进行图形大小的配对的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能够区分图形特征,尝试根据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
2、体验帮助小熊的快乐。
重点:
区分图形特征、大小。
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1、画有房子和小路的背景图、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多个,人手一份镂空纸制小路。
3、PPT。
活动过程:
一、熊宝宝摔跤了(价值分析:情境导入,激发帮助小熊的情感)
1、出示手偶小熊胖胖:(幼儿向小熊问好)
2、播放PPT:小熊摔跤(音效)小熊怎么了?为什么会摔跤?
重点提问:原来路上有洞洞,让小熊摔得好痛!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洞洞是什么形状的?那可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说出洞洞的形状、大小,并想到要修路)
二、一起帮小熊修路(价值分析:复习巩固图形,根据图形的不同和大小配对)
1、说说怎么修?用什么修?(引导幼儿想象)
2、修路(出示背景图以及有洞洞的路面、与洞洞相应数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石头"若干。)
1)请个别幼儿来搬"石头",
重点提问:你搬的是怎么样的石头?(引导幼儿说出形状和大小)
2)鼓励幼儿一起帮助同伴搬"石头"修路(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进行配对。)
重点提问:说一说你搬的石头是怎么样的,你的是什么形状的,是大石头还是小石头?
可能出现
状况1:图形未配上。(提醒幼儿看看形状对不对)
状况2:图形配上,大小没配上。(提醒幼儿看看大小对不对)
小结:原来要把洞洞填满,把路修好,需要找和洞洞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的"石头"才行。
3)师生共同检查"修路"情况。
重点提问:我们终于把路修好了,大家一起看看路修好了吗?(引导幼儿观察根据"石头的形状、大小进行检查)
三、结束活动
小熊说:"谢谢你们!帮老师把路修好!现在老师可以和老师的朋友一起去做游戏啦!"
活动评析:
1、精心选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动物是小班幼儿极为感兴趣和喜欢的,出于幼儿的兴趣以及小班幼儿对数活动中几何图形的认知需要,选择学习活动教材中,"动物花花衣"主题中的"熊"这一点,进行了适当的延伸,设计了此数学活动,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对这样的选材是非常感兴趣和投入的,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关注本年龄段幼儿兴趣点。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在图形配对上,其实,老师考虑融入大小、图形特征两个维度,因此在提供的图形数量上,老师进行了限制,只提供与洞洞数量相应的图形数量,以降低幼儿操作难度,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发展,可适当将难度提升,提供比洞洞数量更多的图形数量,这样就对幼儿的操作造成了干扰,提高了挑战性。
2、游戏激趣,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辩认平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教育中的难点,考虑到已经进入小班第二学期,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更具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就增添了一定的挑战,但这也给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由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漂亮的房子、坑坑洼洼的小路背景,以及将主人公小熊会声会色的表演融于PPT的音效及视频的直观画面,极大地吸引了幼儿;其次,修路的游戏操作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幼儿感受到了极大的成功感,以及自老师价值的实现。
3、精美教具,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首先,老师用纸板制成小路,并在上面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作为坑,又以这些几何图形制片作为修路的材料。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便于幼儿发现并改正错误,让幼儿在帮助小熊修路完成修路任务之后获得成功感,提高自信心,这比单纯的练习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其次,将主人公小熊摔跤的可怜形象以及急切需要帮助的表现,淋漓尽致地表现在PPT的制作中,采用形象直观画面,以及生动的音效,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帮助小熊修路的情感。
活动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教师抓住激发幼儿兴趣这个关键点,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路上有坑怎么办?”“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等,幼儿都能主动解决出现的问题。
本次活动进行了两次探索,旨在通过这两次探索引导幼儿掌握图形匹配方法,既: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匹配。第一次探索教师只提供了两个匹配因素:形状、大小,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匹配。因为难度较小,所以幼儿都能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形状、大小、颜色都要匹配才行。有了第一次探索的经验,第二次探索大部分孩子都能对应的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是第一次探索的升华,幼儿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消极变化甚至暂时的倒退行为,所以巩固、强化目标的延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匹配的知识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衣服上的洞,包上的洞,桌布上的洞等,利用本次课的经验,孩子们可以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修路》教案11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