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2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2 09:57: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2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欢迎参阅。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2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运算的应用。

  想一想,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预设

  生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生2: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生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计算,列式并算出得数。

  生4:进行检验,写出答语。

  2.你能利用上面的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吗?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

  [板书:计算与应用(2)]

  ⊙回顾与整理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小华的身高是135厘米,小龙的身高比小华高,小龙的身高是多少米?

  (2)结合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进行分析、解答。(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线段图)

  预设

  生1:

  把小华的身高看作单位“1”,先求出小龙比小华高出多少厘米,再求小龙的身高是多少米。

  135+135×=150(厘米)=1.5(米)

  生2:小龙的身高=小华的身高×小龙相当于小华身高的几分之几。即:

  135×

  =135×

  =150(厘米)

  =1.5(米)

  答:小龙的身高是1.5米。

  2.归纳总结。

  (1)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

  生: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标准量,即单位“1”。

  (2)如何判断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决分数(百分数)问题?

  预设

  生:若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若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计算。

  (3)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是什么?

  预设

  生1:特征: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率(百分率),求与分率(百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

  生2: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要求问题所对应的分率(百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4)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关键是什么?

  预设

  生1: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百分率),就是求它们的倍数关系。

  生2: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把谁看作标准量,就把谁看作了单位“1”,谁和单位“1”的量作比较,谁就作被除数。

  (5)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有哪些?如何解答?

  预设

  生1:求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甲是比较量,乙是标准量,甲÷乙。

  生2:求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乙)÷乙[(乙-甲)÷乙]。

  生3: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甲:乙×(1±几分之几)[乙×(1±百分之几)]。

  生4: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乙:甲÷(1±几分之几)[甲÷(1±百分之几)]。

  生5:求百分率,如下:

  北师大, 小学数学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四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

  2.培养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单位1

  教学难点:依题意正确画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梨的筐数是苹果的。

  (2)梨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白羊只数的等于黑羊的只数。

  (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

  3.教师给上面的第2题每个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再要求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并解答。

  (1)有40筐苹果,梨的筐数是苹果的。()?

  (2)梨的筐数是和苹果的`筐数相等,有40筐。()?

  (3)有40只白羊,白羊的只数的等于黑羊的只数。()?

  (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有40只黑羊。()?

  二、新授。

  1.出示例3。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指名读题,说也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画线段图。

  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学生回答: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引导回答:

  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3份,再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

  教师画: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从已知条件或从问题分析,说出要求小新储蓄的钱数,必须先求小华储蓄的钱数。因此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①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②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5的是多少,所以也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把上面的分上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该怎样列?

  (元)

  (4)检验,写答语。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9页下的做一做,先画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后,进行订正。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3.小结。

  从上面的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看,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今天学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判断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四的第6、7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解答这类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8~10题。

  教学反馈: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3

  目标

  学习根据图片和算式自编应用题。

  增加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喜欢数学。

  能根据已有经验和范例,知道加减法应用题讲一件事情,说2个数字,问一个问题。

  准备

  农民伯伯、红萝卜和小白兔;

  算式题卡若干;"问号"一个;PPT。

  过程

  一、准备活动 拍手游戏

  T:我来问,你来答,

  5可以分成1和几?(5可以分成1和4)

  5可以分成2和几?(5可以分成2和3)

  5可以分成2+几?(5可以分成2+3)

  二、激趋引入 出题考考你

  T:嗯,小朋友们都很聪明,那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看看我们大七班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很厉害哦。仔细看仔细听。

  1、故事情境1(T边讲边出示教具):

  农民伯伯的菜园里呀,本来有3颗红萝卜,后来又长出了2颗红萝卜,请你帮农民伯伯算一算,现在菜园里一共有几颗红萝卜呢?

  小朋友有没有注意,老师刚刚是怎么提问的?(强调"一共")

  一共有几颗红萝卜呢?

  T提问:

  你怎么知道的?怎么算的'呀? 幼:3+2=5

  你为什么选择加法呢? 幼:因为又长出了2颗,数量变多了,所以用加法。

  老师把这个算式找出来。把3+2=5贴在黑板上。

  2、故事情境2:

  现在菜园里有5个红萝卜,农民伯伯拔起了一颗红萝卜,把它送给了小兔子,请你帮农民伯伯算一算,现在菜园里还剩下几颗红萝卜呢?

  老师刚刚又是怎么提问的?(强调"还剩下")

  还剩下几颗红萝卜呀?

  T提问:

  你又是怎么算的呢?为什么选择减法呢?5-1=4

  为什么选择减法呢? 因为拔起了一颗,送给了小兔子,数量变少了,所以用减法。

  老师把这个算式找出来。把5-1=4 贴在黑板上。

  T总结:

  像刚刚这两个小故事一样,讲一件事情,出现2个数字,最后一定会留一个问题的活动,我们就叫做编应用题,你们都会编应用题了吗?

  三、看图编题

  T:你们都会了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试试吧!

  1、出示PPT第一张图片,小鸟图

  我们先来看看,图片上都有什么?小鸟,这两只小鸟的姿势,好像是刚飞来的。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已有二次函数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数中数形结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二次函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分组复习旧知。

  探索:从二次函数y=x2+4x+3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可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如何画图

  (2)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3)所形成的三角形以及四边形的面积

  (4)对称轴

  从上面的问题导入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中的图象与性质。

  (二)新授:

  1、再探索:二次函数y=x2+4x+3图象上找一点,使形成的图形面积与已知图形面积有数量关系。例如:抛物线y=x2+4x+3的顶点为点A,且与x轴交于点B、C;在抛物线上求一点E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F,使BCE与BCD全等。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M,使BOM与ABC相似。

  2、让同学讨论:从已知条件如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如: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C(2,1)且与x轴交于点A、点B,已知SABC=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三)提高练习

  根据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项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班级中的上科院小院士来简要介绍学校船模组的情况以及在绘制船模图纸时也常用到抛物线的知识的情况,再出题:船身的龙骨是近似抛物线型,船身的最大长度为48cm,且高度为12cm。求此船龙骨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

  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2+(k—5)x—(k+4)的图象交x轴于点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将上述二次函数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设平移后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C,顶点为P,求 POC的面积。

  2、如图,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x—1的交点A、B分别在x、y轴上,点C在二次函数图象上,且CBAB,CB=AB,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卢浦大桥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的一部分,在大桥截面1:11000的比例图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线段DE表示大桥拱内桥长,DE∥AB,如图1,在比例图上,以直线AB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以1cm作为数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1)求出图2上以这一部分抛物线为图象的函数解析式,写出函数定义域;

  (2)如果DE与AB的距离OM=0。45cm,求卢浦大桥拱内实际桥长(备用数据: ,计算结果精确到1米)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特点,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复习题(见幻灯课件)

  问: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题中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做15页复习题

  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这里的一个数和分数相乘表示什么意义?

  3、引入新课--学习分数应用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想方法

  (2)分析两种不同的方法

  找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存在的联系

  (3)巩固练习做17页练一练1

  2、教学例2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

  (2)列式并说说想的过程

  重点指出把谁看作单位1

  3、教学想一想

  (1)读题、思考、画线段图

  问把谁看作单位1

  (2)列式

  (3)问:算式中的3/2是什么分数?

  (4)说明:条件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可以是假分数,也可以是真分数。

  (5)做练一练2

  4、小结

  问:今天学习的分数应用题都告诉我们哪两个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时都是要先确定哪个数量?

  1、说一说下面各题里单位1的量

  (见幻灯课件)

  2、做练习三第1题

  3、做练习三第5题

  问: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什么方法?

  4、作业

  练习三第2~4

  课后感受

  初次接触应用题,学生在说想法上还存在一点问题,常常是明白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特别是数量关系方面,可加强说想法的练习,形式也可多样些。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创设情境:

  1、 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 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     小班

  3个     2个

  6个     4个

  30个     20个

  ……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 小组合作。

  (2) 交流、展示。

  (3) 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     小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

  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7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求百分率问题的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德育目标:初步渗透概率统计思想。

  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二)学生分析

  这节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理解,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分数应用题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

  确定五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难点: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创新点: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题意。

  4、德育点:通过编题,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5、空白点:出油率等百分率的总结。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计算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主要技术留空白、师生商量、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一)复习

  1、4是5的几分之几?

  2、一根钢管长12米,用去8米。用去全长的百分之几?

  (二)引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百分数一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激发兴趣

  1、完成练习题。

  二、组织研究

  (一)、学生自学例1

  (二)、

  1、教师说明什么是发芽率。

  2、学生自学例2。

  合作成功

  1、自学教材。

  2、小组讨论。

  3、代表汇报。

  三创设条件

  1、学生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百分率?

  2、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自主参与

  1、结合生活实际谈生活中运用百分率的例子。

  2、完成做一做。

  四、引导创新

  分小组,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编题练习。同学之间相互编题,相互解答。应用实践

  编题解答。

  五、反思小结

  1、习二十九中的1、2、3。

  2、谈谈自己本节课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知识没学明白?

  巩固提高

  1、巩固练习。

  2、质疑、小结。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最好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几天修完?

  120 ÷ 15 = 8(天)

  综合算式: 12 × 10 ÷ 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 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 120 ÷ 6 = 20(米).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

  12×10÷5=24(米) 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比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一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工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话表示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用题叫做归总应用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完成下题.

  ①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②小华和小刚读同样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2.填表:

  解放军列队出操.填出每行人数或行数.(说说解题思路)

  每行人数

  12

  20

  45

  行数

  15

  10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方师傅给食堂运菜.如果用小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用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人,需要几间房?

  板书:

  探究活动

  折纸条游戏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加深对“归总应用题”的认识;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准备

  学生两人一组,每组准备1张较长的彩条,一张表格.

  活动过程

  1.规则:两人一组,甲任意将彩条折成2段(或几段),乙测量出一段彩条的长度并记录,接着两人互换任务,乙将彩条折成不同的段数请甲根据第一次的测量结果猜出现在每段彩条的长度并记录,互相检查(计算)猜对为赢;此为一局;每场游戏可定为4局,赢者一局加10分,输者记0分并送对方10分,最后分高者为胜.

  2.所填表格如下: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环节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

  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例6、练一练和练习八第5-9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倍数关系两种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两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思路,并学会解答,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⒈摆一摆,说一说。

  (1)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摆几个?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摆一摆,再说一说。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出示图形:

  ○○○○

  △△△△△△△△△△△△

  2.找朋友。

  35是7的几倍?5个7是多少?

  7的5倍是多少?35里面有几个7?

  二、教学新知。

  1.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倍数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倍数关系应用题。

  2.教学例6第1题。

  (1)出示第1题。

  (2)学生读题。

  (3)指名说“白兔有4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2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讨论:求黑兔有多少只,就是求什么?

  (5)你会列式计算吗?

  (6)小结: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教学例6第2题。

  (1)把第1题求出的`“黑兔8只”改成条件,把第二个条件改成问题,可以成为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2)读题。

  (3)自己解答。

  (4)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小结:这道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六、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集体读题,弄清条件和问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八第6题。

  指名说题意。口答算式。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3.练习七第7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八、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6、9题。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练习八第16-1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一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

  二、基本练习

  ⒈口算。

  ⒉列式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1)有5只白兔,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倍,黑兔有多少只?

  (2)有5只白兔,15只黑兔,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几倍?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应用题训练

  1.做练习八第16题。

  (1)出示题目。

  (2)引导学生看条件,说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在课本上连一连。

  (4)列式计算。

  比较:这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练习八第17题。

  (1)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提问:先求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求第二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

  3.练习八第19题。

  让学生先讨论,再全班汇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八第18题。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教科书77页例2。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分析解答此种应用题,并且进一步巩固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⒉ 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 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分析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找到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学生各准备一条红、黄、紫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准备题:商店有红气球8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个?(学生读题后互相分析,独立解答。)

  解题思路:根据“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知道以红气球的.个数为标准,花气球的个数有3个红气球那么多,所以求花气球多少个用乘法计算8×3=24(个)。

  二、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⒈ 教师描述情景

  10月1日是国庆节,商店用三种颜色的气球装点购物大厅,有黄色、红色、花色的。其中黄色的气球有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

  ⒉ 根据提供的信息,学生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⑴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多少个?(例2)

  ⑵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三种气球一共多少个?(此题以后再研究)

  ……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习例2。

  (3) 学生读题,读后回答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4) 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5) 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学生可能会用彩色纸条(或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

  这道题,也可能用语言叙述。具体的思维过程可能是:

  方法1: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红气球有17—9=8(个),再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可以求出花气球有8×3=24(个)。

  方法2:要想求花气球多少个,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必须知道红气球有多少个,红气球的个数未知,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红气球的个数:17—9=8(个),再求花气球的个数:8×3=24(个)。

  ⑷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用媒体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并揭示课题。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2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研修总结范文15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修计划)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心得体会12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集中培训体会)

应用写作课程个人总结9篇(应用写作课个人总结报告)

电子应用专业毕业生的求职信3篇(应用电子专业求职意向)

电子应用专业求职信12篇(求职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

有关应用电子专业求职信3篇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求职意向

计算机应用专业实习报告12篇 计算机信息管理毕业实习报告

百分数应用四教学反思8篇(百分数的应用四课后反思)

应用化学的实习报告5篇(应用化学实践概况)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12篇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修活动心得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