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下是热心网友“jiyehe”整理的任务驱动教案,供大家赏析。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定义“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老师依据当下的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具体的“任务”,根据演试或讲解等形式传递达到目标所需的思路、方式、操作流程及预期成果,随后引导学生根据实践学习,最后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二、任务驱动法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基本观点认为:
理解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涉及图式、同化、切合和平衡四个方面。
图式指个人现有的认知框架;同化是把新信息列入已有图式中;
切合则在原来认知结构没法容下新信息时,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的过程;
均衡是个体根据自我调整体制,将思维发展从一种稳定状态转为更高稳定状态的过程。
当学生碰到新信息时,一般会尝试用现有的图式来同化,如果成功,则暂时达到均衡(图式拓展)。若原来图式没法同化新信息,则平衡被打破,学生会调节原来图式或创建新图式,这便是切合(图式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便是在同化与切合的过程中逐渐建构出来的,并在“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的循环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三、任务驱动法的价值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前提下的教学方式。其原则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大任务或问题融合,通过探索难题来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因;建立真正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在具体任务中学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着学习主导权,老师则持续鼓励学生前行,保证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从而通过任务完成举一反三,得到更好的学习效率。这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能力,尤其在信息技术这一实践性强、极具创造性和时代进步特点的学科中,极其好用有效。
四、任务驱动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便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
任务直接关系学习效果,任务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
五、任务驱动法操作流程(个人观点)
传统课堂一般遵照“三步法”: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
而任务驱动法则采用“四重奏”:提出任务——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与操作——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总结规律,强调关键。
1. 提出任务
这是任务驱动法的初始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重点在于任务设计,其形式应接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四周的案例中提炼任务,保证其具有诱惑力。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轻松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染力。
(1)“任务”的目标需明确
在设计过程中,应将目标细化为多个小目标,把每个小目标视为一个任务模块,通过这些小任务来达成目标。
(2)“任务”的可操作性应优良,学生在已有前提下可以通过认真完成。
(3)“任务”应符合学生特性,具备多样性。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理解能力会因各种因素而异,因此需顾及大部分学生的需要。
2. 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和操作
老师在设计方案后,可以采取多媒体演示或讲解的方法,提供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或操作步骤。假如任务比较复杂,可将其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去完成。
学生也可以自行探寻完成任务的方式。
3.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此环节可针对具体任务,采用多种方法。如:(1)依照“教学任务”要求进行效仿;(2)给出具体题目,由学生按照规定完成;(3)仅作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应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运用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但可以切身体会认知的过程,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这是一个画龙点睛的阶段。老师依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总结规律与技巧,并把实践提高到理论方面,强调完成教学任务的核心,可以采取评价学生作业或集体讨论等多样方式进行整理。
六、应用“任务驱动法”时要注意的事项
1. 虽然任务驱动法优势诸多,但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全能法。针对初中计算机课程内容而言,对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应用软件(如Office系列软件、Internet操作等)选用该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等,则不太适用。
2. 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以前,教师应妥善处理教材,将任务融入其中。同时,需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状态,协助学生收集素材。
任务驱动教案相关文章:
★ 任务驱动型作文
★ 小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听课心得体会共3篇(任务驱动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