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是网友“chengpanran”整理的雨霖铃的教案,供大家参阅。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记牢作者以及作品,掌握柳永词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诵读,以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音韵的美感。
(2) 详细分析语言,应用联想与想象,理解寓情于景的意境美。
3. 情感、心态与价值观:
体会作品里作者透露的深深离愁。
教学重点
(1) 赏析词中寓情于景、虚实相生的写作方法。
(2) 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提高对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时长
1学时,45分钟。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进
世事无常,聚离不定,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分离。在长亭送别、执手对望的场景中,大家感受到生命里生离死别的故事。在我们慢慢打开古诗词之门,不知不觉会发现一个个凄美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体会其中表述的悲伤与离别。
这首词是作者离去汴京(当时的北宋首都)与爱人告别时所做。当时作者因仕途失意而感到沮丧,决定离开京都。在想起无法和所爱之人相伴到老,失去了爱的慰藉时,他的内心更为苦不堪言。
知识预热
1. 词是诗的一种,古代词一般是配乐演唱,所以在唐五代期内多被称作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大概始于隋朝之时,遭受燕乐的影响,在唐代产生,并在宋代盛行。因为语句长短各异,故也被称为长短句。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习惯上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以描绘闺情和离愁为主,语言清雅而含蓄,其代表作家包含柳永、李清照等;而豪放派则增加了主题,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诸多体会,气势磅礴且潇洒,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2. 走入柳永。
二、朗读
1. 思索:本词的情感基调怎样?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离别的情感,基调尤其低沉悲凄。
2. 朗读评价:
朗读时要注意情感掌握,注意字音、语气、节奏。
“寒蝉凄切”里的“切”要拖音,韵脚字应读得分明;尾音越久越能表现凄切之心。
“竟无语凝噎”要略重、稍停,传递哽咽与冷涩的感觉(达到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要略重、稍停并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哪里”要带疑惑语调,意境“杨柳岸,晓风残月”则要一景一顿,声咽气持续。
“更那堪”要略重、稍停并拖音(头领字)。
“便纵使千种风韵,更与何人说”也要略重、稍停拖音(头领字)。
3. 指名诵读,规定体会情感气氛。
三、朗读品位,探究鉴赏
《雨霖铃》根据勾勒冷清萧瑟的秋景,衬托了情人之间缠绵、哀怨与离愁。
1. 构思探究:
围绕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总体情感十分压抑,离情围绕全文。从时间上可分为别时和别后两大部分。
方式引导:理清思路,密切关注开始、过片(下片首句)及其末尾。
2. 意境鉴赏:
意境的欣赏属于较高级的文学鉴赏活动。所谓“意境”,是指作品所描绘的天然与生活场景与作者主观情感的结合。在赏析诗词时,需指导学生应用联想与想象,根据字句和画面,细腻感受并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领悟意境中所蕴含的情感。
为欣赏意境,需抓住画面和情感。 难题:上阕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请梳理这一界面并拟标题。
明确:可以将标题拟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诗人最先交代了离别的时节、时间地点。“寒蝉凄切”点明当季;“对长亭晚”强调时间地点;“骤雨初歇”隐含气候问题;“帐饮无绪”表现凄凉情绪;“兰舟催发”也表示不得不各自。诗人巧妙地将个人忧愁融进对景物的描绘中,不但渲染了送其他氛围,也暗示了送其他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一标题巧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描写了凄苦之人因生离死别而执手对望、饱含凄苦之心,凄苦一切尽在无音的眼泪中。
难题:一幅“分离图”,作者选了什么景色作为背景?
方式指津:抓住意境,开展联想与想象,能够踊跃发言,描述送行情景背景。
明确:可构想下列几组意境:寒蝉、长亭、骤雨与兰舟,以渲染整体氛围。
雨霖铃的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