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4篇

时间:2024-08-07 22:46: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4篇,欢迎参阅。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4篇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1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感情,我在“引语”和结束语上是这样处理的。

  “引语”,讲述“九·一八”事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边讲解边让学生看,而且我的语言是充满激情的。这样的处理方式无形中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激起学生心中充满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同时,我顺带又讲了日本关东军“731”部队的罪恶行径,这样更让学生在情感上激动不已,为文章的学习蓄好了势。

  “结束语”,我又让学生欣赏歌曲《松花江上》,学生在听中体会到了歌词中表现的悲凉、愤恨、眷恋、思念之情。学生在听完了歌曲后还对歌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特别上了解分析了“反复”这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如“流浪!流浪!”、“哪年,哪月”、“爹娘啊,爹娘啊”。结束语让学生听歌曲《松花江上》,引导学生对歌词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是对学习的本文内容加深理解、加深印象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生本教学的理念强调要“教少学多”,学生能够做的`事情老师是绝对不能包办代替的。所以针对上述情况来分析,“引语”这个教学环节我还是做“多”了。其实我在给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时,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种种罪恶行为,了解有关的历史背景。如果这样处理了,让学生自己来讲,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学生讲述的内容一定是大于我所讲述的,是比较全面而丰富的。所以该放手时就放手,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2

  一、引入情境,营造气氛,感悟时情

  《土地的誓言》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写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不难理解,因为他们运用身边的资源,已经了解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而课堂气氛很融洽,也很浓厚。

  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根据本单元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为此我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和互相切磋,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三、面临的'问题及纠正措施

  在课堂上,学生似乎没有问题,好像什么问题都会……

  面对这样的尴尬,我思考了许多,分析了产生这样局面的原因,那就是学生担心问问题会被同学看不起,没有问问题的意识。

  我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让要让学生产生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增强学生的怀疑意识。

  2、要让学生敢问、爱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3

  一、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整节课贯穿着一个“读”字,而且对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积累了知识,训练了思维。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与本文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学生,既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又让学生进行了初步感知。

  3、“板块式”教学思路具有简捷灵活实用的特点,给人而目一新之感。按照理解──积累──发现──创造这一步骤设计的四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到了由浅入深。

  4、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前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5、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九·一八事变后的`人民生活情况,其丰富的图版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教育的情感目标。

  6、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二、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堂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课堂上学生虽然读的很多,但他们并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同时教学思路和框架的设计有些机械、呆板,影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的产生。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4

  抓住要点,迅速切入。整体把握课文时从题目入手猜读文章,带着精选的问题去激情读文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情感。问题设置精当,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进入状态快,参与热情高。视频运用、语句赏析、分角色朗读,都直接服务于对作者情感的更深入理解。授课中,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始终,抓住主要问题,不枝枝节节、牵牵绊绊,这是在整体设计上的成功之处。

  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与人生经历的局限,导致学生难以深入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学设计中,我预设了学生理解课文有难度的句子——“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涌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然后精心制作课件,将岩浆喷涌的场景以音画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能够迅速进入作者的写作情境中,可以很形象的体会到作者炽烈的'情感。为了学生更深刻的感悟到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休戚相关这一真理,在学习课文时通过大屏幕展示相关图片,请学生倾听歌曲《松花江上》,带起了学生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其能更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了读者与作者的深入交流。我想这也是设计上的成功之处——多媒体的运用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无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之嫌。

  另外一点成功之处是能以教师自身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在授课中,我注意以自己充满深情的朗读和激情的讲解把学生带入了那个不太遥远但学生并不熟悉的年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但面面俱到难深入。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看,品味语言这一目标的完成度就不是很高。根据初一学生的理解水平我设 计了由 老师示范到小组合作的方式,但对于精彩段落的品评还是有流于形式。尤其是对文中描写段落的分析实在是浮光掠影。

  下课的铃声响起,却是我反思的开始。我清醒的意识到教学这门艺术太深奥,我还在门外站立。跨越这道门槛是我一生的追求,决不敢马虎对待。

  范例七教学这一课,我是很有顾虑的,课文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处理不好,将很沉闷,生气全无。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让文本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我用多媒体设计了四个环节,以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为纲,从培养学的基本能力入手,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这几个环节都有亮点,而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如剥竹笋般达到教学的目标。第一环节,《松花江上》的旋律能让学生进入情境,引起共鸣。歌词内容简单明了,能让学生尽快感知内容。给学生一种学习这一课原来并不难的感觉。然后,用一组组图片直观的显示东北的丰饶美丽,再用百姓流亡的图片形成视觉反差。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第二环节这是顺势而来,学生能发现,有发现。说的自然就很实在,对文本的把握就很准确。对联的展示就是一个亮点。学生兴趣大大提高。第三个环节则是趁热打铁,重视了读,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要回家”的呐喊,成为这个环节的亮点。第四个环节,写誓言,在前面环节的铺排下就不在是空喊空号,而成为一种需求,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是亮点,也是高潮。课后,学生意犹未尽,有个学生还把自己对课文的感知和自己的誓言写成了一副对联,给我看时,满脸都是没能有机会展示的遗憾。还有的学生说,我手都举酸了,老师都没叫我,是的,学生大面积的参与课堂,这是多媒体的参与激活了课堂,也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让学生能听,能看,能想,能说,能写。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4篇相关文章: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9篇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12篇

二年级10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4篇

《蒲公英》教学反思13篇

《温度》教学反思12篇

连续退位中间有0的减法教学反思12篇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

《春天来了》教学反思

七年级英语教学反思

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