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7篇,供大家赏析。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读背积累。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介绍少儿节目。
4、写写自己的小发明。
课时安排
4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读背背。
2、独立阅读。
教学步骤
一、学习读读背背部分
1、简介作者,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的词人,他的小令尤佳,格调韵远。
2、自由读,把这首词读熟。
3、理解词意。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山海关外。
4、再读,想象词描绘的画面。
5、学习欣赏这首词。
(1)介绍: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关外,这首词可能是此行途中所作。
(2)找找哪些地方分别写所经,所见,所闻,所想?
(3)作者挥毫写词的时候,在千帐灯火,风雪交加的深夜。所以起笔先写白天登山涉水,夜来设帐宿营的行踪,后写风雪聒耳,欲梦不成、思乡情切的心理活动、写景抒情巧妙融为一体,表达了思乡之情。
(4)词的大概内容
山路一程,水路一程,跋山涉水,一路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深人静时唯见千百帐蓬点点灯火。
风雪交加,长夜难熬,风雪之中不时传来更鼓声。这风声、更鼓声打破思乡之梦聒得人难以成眠。故乡那宁静的夜晚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啊!
6、指导朗读,背诵。
二、阅读短文
1、自由读短文,不懂的词句划上记号,想想读懂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
(1)读懂了内容
(2)弄不懂的词句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弄懂文中的词句。鼓励学生、辞典。
3、引导学生弄懂短文第2题
(1)自由读并思考
(2)讨论交流
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人生的意义:生命是短暂而渺小的,但人生应该更加一丝不苟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人留下些令人珍惜值得玩味的有价值的东西。
(3)引导理解: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这句话中,固执是说当一个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时,他肯定是经过了一番不懈的努力。自强不息,矢志不渝,这是固执的含义。简单是说真正的人生其实都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生。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5、小结:人生应该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应该给他人一些值得珍惜的东西,这是作者在观察一枚贝壳时所感悟的。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背诵古人论述学习、做事的三段名言,《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之一。
2 独立读懂短文,感悟画家的独特构思。
3 通过评议“优秀作文选”,进行多向互动的口语交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 练习写信,提高与人书面交流、沟通的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阅读)
一 完成“读读背背”。
1 学生自己试读三段文言形式的名言。读准字音,不懂的字词查字典;与同学研究、揣摩语句的意思。
2 指名读名言,说句子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3 练习读通顺,读流畅,讨论:每段名言告诉人们的道理。
4 多种方式练习背诵。
二 阅读短文《踏花归去马蹄香》。
1 各人自读,同桌互读,把短文读正确、读流利。
2 按短文后的第一题阅读、思考,写一写自己对主考官选中的那幅画的看法。
3 交流自己的见解,老师补充原文最后的评论。
因为只有这一幅画真正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用眼睛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幅画,恰恰都没有表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了那是因为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的缘故,所以是成功的。
4 说说自己见过的构思奇妙的画。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在这次口语交际之前,应组织学生编“个人作文选”。让学生从本学期或升入五年级以来的作文中,选自己认为优秀的作文,按一定的顺序编辑在一起,工整地抄写或打印装订成册。
一 观摩、浏览。
评选前,把学生各人编的作文选全部陈列出来。
三五个同学自由结组,观摩、浏览全班同不的作文选,现场议一议每本作文选的长处和不足,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之一》。
二 小结推荐,全班评选。
1 每组向班级推荐三至五本优秀作文选,并逐一说明推荐理由。对推荐意见有分歧的作文选,重点展开评议。作者本人亦可参加,自评或申辩。
2 在评议的过程中统一认识,归纳评选标准:
(1)作文选中每篇作文质量要比较高。做到: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
(2)作文种类齐全,篇数较多。
(3)字迹工整。
(4)装订整齐,美观。
(评选标准和如何掌握评选标准,是学生天评议的裨性内容或争论的焦点。为了使学生充分展开口语交际,老师不宜过早地拿出统一的标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争辩,在争辩中逐渐统一看法,可联系某一作文选入选与不能入选,讨论评选标准。)
三 交流体会,介绍经验。
“优秀作文选”评出来之后,大家鼓掌通过。
请“优秀作文选”作者介绍自己编辑作文选的经验。
学生互相交谈编个人作文选的收获和体会,讨论如何把这项有益的活动坚持下去。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阅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这项习作是写信,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积累·运用六”中的“习作提示”,想一想,“提示”里提出了什么要求。
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归纳,明确以下几点:
(1)写信对象:外地亲人、远方小伙伴。
(2)写信内容:介绍自己最近学习、健康、毕业考试等情况;暑期打算;升入初中后的想法……
(3)达到标准:要写具体,真实;注意格式;写完后认真修改;用稿纸抄写工整。
(4)写好信封寄出去,变可发电子邮件。
二 认真构思,想好再写。
大家已经明确了这次习作的要求,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同学们议一议。
归纳学生意见,使学生知道,写作文不要急于动笔,习作前应认真地想一想:写什么内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想好以后再动笔。
三 动笔写信,完成初稿。
老师要关注作文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了解全班学生的习作情况。
第四课时
(习作讲评)
一 典型初稿评议,引导修改。
信的内容一般属于个人秘密,本来不应该公诸于众,但是,作为我们小学生这封写给远方亲友的信,如果人个认为没有值得保密的事,是否可以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请大家欣赏一下或征求点儿意见?谁愿意读就主动站起来读。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3
【课题】:积累运用六
【课型】:习作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重难点关键】:重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难点: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开启思路。
关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
胶片
【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世界将变的更加美好。同学们,你们
一定想象过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吧?或者想象过未来的某一事物是什么样子的?现在,请你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未来大胆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
二、小组交流
小组内自由交流,教师巡视鼓励,激发学生畅谈的兴趣,使学生扬起想象的翅膀。
三、集体交流
1、各小组推荐12名同学发言,畅谈自己想象中的未来,教师斟酌点拨,适时鼓励。
2、学生互相评议,借鉴优点。
3、教师小结: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如果你们把这些想法写下来,一定会是一篇篇生动、有趣的科幻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着未来的来进行习作。
4、自拟提纲:同学们在习作之前可根据刚才的交流,写出各自的习作思路。(可整理一些学生的习作提纲供全班参考)
四、明确写作要求(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下面我们就准备动笔习作。习作时要注意以下要求:
1、把握好题目中的未来二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大胆想象。
3、想象要富有创造性,力争新奇、有趣、超前。
4、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五、试写初稿
1、学生依纲习作。
2、教师巡视学生习作,进行个别指导。
3、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好典型,准备引导学评议,指导修改。
【教学反思】: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读背对联,初步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3、指导学生审作文题,并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
重难点: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背对联,初步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教具准备:对联一幅
过程:
一、谈话
1、过年了,你们家要做什么?(引出帖春联)
2、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对联?背一背
3、小结,逢红白喜事都兴帖对联来表情达意。
二、学习“读读背背”
1、出示对联,齐读
2、说说读懂了什么。
(1) 前半句是上联,后半句是下联
(2) 4个字的词是横额,也叫横批
(3) 上联与下联对仗工整。
(4) 下联的最末一个字一般是第三、四声,下联的末字常是第一、二声。
3、出示事先准备的对联,让学生说说读对联或帖对联的知识。
4、逐句学习文中对联,说说每幅对联描写的什么?歌颂的是什么
第一幅:歌颂祖国江山美,表现祖国蒸蒸日上的情景。
第二幅:喜庆对联,表现出祖国不老,大地同乐的情感。
第三幅:歌颂祖国人材多,祖国气象兴旺。
第四幅:科技发达,经济腾飞。
第五幅:昐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
5、指导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
6、试着选中其中之一背诵,说说你是怎么背的
7、指导背诵
三、学习“阅读”部分
1、快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讲了哪些人?谁是最主要的人物?
(2)、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
(3)、画出文中用来解释题目“手不释卷”的意思的句子。
2、检查阅读成效。
(1)课文讲了吴王孙权、大将吕蒙、主将鲁肃三个人,主要讲的是大将吕蒙。
(2)课文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吴王孙权的影响下教育下,由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变成一个爱读书的学问家,并做了吴国主将的事。
(3)课文最后一节解释了标题意思。另孙权的话中也有一句从事物方面讲了这一意思:“手不离书本”(孙权、光武皇帝)
3、针对“我爱读书,可是没有时间读书”(即吕蒙语)展开一个辩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本文的启示:
(1)只要肯挤,都能挤出时间。(孙权语)
(2)读书可以得到许多知识,还可以为人们争来许多荣誉(如文中倒2节)
(3)读书很重要,只有多读书,才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把事情办得更好。(孙权语)
4、齐读课文。
5、课堂练习。
四、小结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语言优美,我们要利用大好时光,多读有用的书,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为自己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审作文题,并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
2、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出示作文的要求
二、指导审题
1、指名读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哪些要求
(1)不给命题
(2)不定范围,自由表达
(3)把想说的意思写具体、写清楚
(4)不写错别字
(5)写完后读一读,认真地修改。
2、谈话,拓宽思路,寻找作文素材
(1)小组谈话,组内互相倾听,并对发言人提出意见,指导对方修改。
(2)派成员汇报,注意说清过程
三、指导书写作文
四、作业
继续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指名读自己习作中的好词佳句。
二、欣赏1~2篇好作文,同学评议。
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之处?
三、评议1~2篇中等作文。
四、分小组互评同学的作文。
五、根据同学的评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抄正作文。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1、组织学生收集、欣赏春联
2、指导学生用毛笔书写自己喜爱的春联
教学过程 :
一、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
完成“实践活动”部分
二、出示活动要求,明确活动要求
1、春联的意义,象征着祝福与愿望
2、何为好春联?(对仗工整,文字优美)
3、平时注意搜集春联,与好朋友交流欣赏
4、练习书写自己喜爱的春联
5、节日里为家里、亲戚或邻居写春联
三、展示课前收集的对联,学会欣赏
1、指名朗读、投影自己搜集的对联,说说这幅对联的内容及表达的含义
2、评一评,谁的对联美,汇报过程大胆,语言清晰
四、结合写字课指导书写春联
五、作业 。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积累名言名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阅读短文,了解三顾茅庐成语的典故及意思,明白有志者事竟成、诚恳谦虚方能成大事的道理。
3、能用普通话向别人推荐一本好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名句含义,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阅读短文,了解成语典故,受到教育。
3、学会向别人推荐一本好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1、指名背本期学过的名言名句或古诗、成语。
2、指名说说你所知道的爱国人物或爱国格言。
二、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
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方面的内容。
三、学习新格言
1、小黑板出示6句格言。
2、自由读格言,读准字音,读得较连贯。
3、指名起立读,正音、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4、分成学习小组讨论格言意思。
5、小组派代表试说格言意思,师生共同理顺。
6、通过举例来进一步掌握格言。
如:谁是春蚕?谁是蜡烛?谁的死比泰山还重?谁的死比鸿毛还轻?
7、指导朗读、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阅读短文《三顾茅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谁来谈一谈里面的情况。
2、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一个小故事──三顾茅庐。
3、板题、读题。
4、指名说说这一成语故事的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短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或,也可讨论解决。
2、再读短文,思考问题:
(1)题目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解释。
(2)你喜欢文中的什么人物?为什么?
3、汇报思考所得。
4、想想文中主要讲的是哪个人?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中你懂得了什么?
5、课后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材料。
三、小结
四、作业
1、抄写格言,读背格言。
2、收集有关爱国与做人的格言。
3、把《三顾茅庐》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指名背上节课所学的格言。
2、简要说说《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
二、揭示教学内容
同学们,刚才大家谈的《三顾茅庐》这一故事,就是一本很好的书,它能让我们懂得历史,还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这节课,我们口语交际的内容就是(板书):推荐一本好书。
三、进行口语交际
1、释题:推荐是向别人推举介绍的意思。
2、讨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3、汇报:一本好书应该语言优美,内容丰富。
4、回忆你自己读过的书,想想介绍哪一本给同学。
5、在小组内交流介绍你过的好书。
(1)可以说说书的主要内容。
(2)也可以谈谈你对这本书的看法。
(3)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4)与看过这本书的人一起交流。
6、每一小组推举一个代表到班上汇报。
7、评评谁说得好。
四、同学之间交换别人推荐的好书,看后说说自己的意见
五、向家人介绍你今天在班上听来、看到的好书内容
六、小结
好书是人类的好朋友,它让我们增长知识,懂得道理。我们应该不断地多读好书。
七、作业:1、利用课外时间每周读一本好书。
2、好生可试着用一段简短的话写写书的内容,你对书的看法和书给你带来的帮助。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让孩子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碰撞火花,培养能力。其间穿插了让词语回家、开火车等活动,使实践活动充分而有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积累与运用”的训练,复习汉语拼音和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参与竞赛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累运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生字及生字带出的二字词、四字词,积累词语。
2、建立句子的概念,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进行写词、写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1、相关的词语卡片,“读读背背”CD。2、反映古诗《画鸡》意境的大挂图或投影片。
学生:相关的注音字卡。
教学过程
一、玩游戏,复习拼音
1、小朋友,汉语拼音很讲究读音正确。现在,老师和你们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老师说一组字,你们比较它们的读音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自主地正确地区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韵。引起重视,自主读准字音。)
2、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做的注音字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读,要求读准字音。
3、同桌互相检查自读情况,帮助纠正读音。
4、全班采取指名、分组、开火车等形式赛读。
5、表扬鼓励,导入下一个环节。 同学们,这些字你们都读得非常正确,还有一些字你们认识吗?看看谁认的字多。
二、比一比,谁认的字多
1、分别出示比赛的内容“你还认识我吗”和“自主识字园地”。
2、读给自己的好朋友听,并请他评一评,自己认识多少个字、多少个词。不认识的字、词做上记号,请好朋友教教。
3、指名汇报读。
4、全班齐读“你还认识我吗”。
5、通过读词,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指名回答,师相机引导。
7、比一比记词语,看谁记得又多又快。生自由识记。
8、能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用你喜欢的词语说一说。
9、小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10、谁能发现词语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指名回答。
11、小结引入下一个环节: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都是由许多词语组成的。如果我们把句子中的词语顺序打乱,同学们还能把句子整理出来吗?
三、游戏:帮词语回家,建立句子的概念
1、请七位小朋友带着词语卡片到讲台上,其余小朋友帮他们找到家。要求组成的句子通顺,不漏字,不加字。
2、生自主思考,并试着让词语回家(说一说或写下来)。
3、生汇报,并上台将七位带词语卡片的小朋友带回家。学生评议。
4、总结学习情况,找出出错的原因,再把整句话读一读。
5、指导正确写句子的方法。(1)初读词语,初步建立“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印象。(2)再读词语,进一步建立“谁怎样干什么”或“什么在哪里怎么样”等印象。(3)检查句子是否通顺,是否漏字和加字。(4)将句子写下来。
6、出示一组词语,学生练习写句子,看能写几个。
7、学生互相展示、交流。
四、读读,猜猜,玩玩
1、生自读谜语。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全班齐读。
3、放CD,生跟读,并自己做动作,猜谜语。
4、猜出谜底(蜻蜓),指名说说是怎样猜出来的。(根据外形特点、本领特点。)
5、蜻蜓有什么本领呢?它能为人类做什么?
6、你还了解哪些会捉害虫的动物?(学生根据生活积累及收集的资料自由发言。)
7、熟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五、悬念引入,学习古诗
1、师谈话:前面,我们了解了蜻蜓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美丽、可爱的小动物,它们用自己的本领默默地为人类做着贡献。老师说诗句,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动物。(猜出是公鸡。)
2、出示挂图,请学生自主观察。指导学生说说画面描绘的公鸡的外貌特点。
3、自读古诗,边读边想公鸡的特点。
4、借助图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并背诵古诗。
5、汇报背诵古诗的情况。
6、你还能背诵哪些写动物的古诗呢?试着背给大伙听听。
六、读一读,和鸽子做朋友
1、激趣谈话。师引导学生看窗外的天空,鸽群正振翅飞过。这些鸽子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又有什么本领呢?出示短文。
2、自读短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读短文的情况。指名读短文,生评议,互相帮助。
4、熟读短文。读了短文,你了解鸽子有哪些本领?生反馈。
5、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鸽子的知识?生反馈。(信鸽可送信,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等。)
6、再读短文,整体感知。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7
积累·运用六
教学要求
1.积累名言名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阅读短文,了解“三顾茅庐”成语的典故及意思,明白有志者事竟诚恳谦虚方能成大事的道理,四下、积累.运用六。
3.能用普通话向别人推荐一本好书。
4能认真写不限题裁的.作文,学会修改作文。
重难点、关键
1.理解名句含义,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 阅读短文,了解成语典故,受到教育。
3.学会向别人推荐一本好书。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名言名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阅读短文,了解“三顾茅芦”成语的典故及意思.明白有志者事竟
成、诚恳谦虚者方能成大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l. 指名背本期学过的名言名句或古诗、成语。
2.指名说说你所知道的爱国人物或爱国格言。
二、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
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方面的内容。
三、学习新格言。
1.小黑板出示6名格言。
2. 自由读格言,读准字音,读得较连贯。
3.指名起立读,正音。
4.全班齐该。
5.开火车读。
6.分成学习小组讨论格言意思。
7.小组派代表试说格言意思,师生共同理顺。
寸寸山河寸寸金:每一分国土都比金子还珍贵。
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我)地位卑下(低微),但是我从来不敢忘记
国家的忧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起与灭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吐丝一直吐到死,才把丝
吐完,蜡烛直到烧成灰以后眼泪才流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本来都要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要干大事时,担心生命有危险,而一见到小便宜,便没命地去抢,不是英雄好汉啊。
点拨:前三句告诉我们应以国家为重,处处为国家着想。后三句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怎样的人才是有意义的人。
8.通过举例来进一步掌握格言。
如:谁是春蚕?谁是蜡烛?
谁的死比泰山还重?谁的死比鸿毛还轻?
9.指导朗读、背诵格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下、积累.运用六》。
四、阅读短文。
1.谈话:请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谈—谈里面的情况。
2.引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其中一个小故事—三顾茅芦。(板题,读题)
3.指名说说这一成语故事的梗概,激发学生兴趣。
4.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也可讨论解决。
互相攻伐:互相攻打。
蜀:三国时代的蜀国,在四川省一带。
鼎立:鼎,旧时青铜器,有三只脚,借以比喻魏、蜀、吴三国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互相相持的局面。
推荐:推举。
隆中:地名,诸葛亮居住的地方,
5.再读短文,思考问题:
(1) 题目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解释。
(2) 你喜欢文中的什么人物?为什么?
6. 汇报思考所得。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到话葛亮的茅草屋中拜访。
谁喜欢哪个人物都可以,但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如:张飞(直率)、关羽(忠勇)、刘备(诚恳、待人有礼貌)、诸葛亮(多才多艺、顾大局识大体)。(结合指导看图)
7.想想文中主要讲的是哪个人’从这个人的所做所为中你值得什么?
本文主要讲刘备。从他做为一国之君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家中去请诸葛亮这件事中看出他足 个诚恳爱才的人。文章告诉我们做事要诚
心诚意才能得人心。
8. 课后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材料。
五、小结。
六、作业。
1. 补充格言.读背格言。
(1)寸寸 ,寸寸 。
(2)位卑未敢 。
(3)天下兴亡, 有责。
(4) ,蜡炬成灰泪始干。
(5)人固有一死,或 ,或 。
(6) 而 , 而 ,非英雄也。
2. 根据意思写格言。
(1)国家的兴盛与衰败,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
(2)人本来就会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3. 再写二句你收集到的有关爱国与做人的格言。
4.把《三顾茅庐》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7篇相关文章:
★ 苏教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公开课
★ 高一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设计方案3篇 高一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设计方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