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中学化学的教学设计4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品鉴。
中学化学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背景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二)教学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用具:
甲烷的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应的试剂和仪器一套、高锰酸钾溶液;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
六、教学过程:
[投影]可燃冰、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等图片,并进行如下讲解。
[小结]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洁净的新能源。我国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碳储量是全球石油与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如果能开发利用,那将是人类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但同时甲烷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他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优势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首先,就必须对甲烷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揭题]板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
1、分子组成:CH4
[提问]碳原子需要形成__对共用电子对才能达到八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氢原子欲形成两个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P60实践活动并小结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
[板书]3、分子结构特点:正四面体型结构,呈高度对称状,而且C—H键比较牢固。
[过渡]至此,我们对甲烷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甲烷的结构决定了甲烷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二、甲烷的性质
[展示]贮存甲烷气体的装置,并结合甲烷的式量,让学生判断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质。
1、对于一种并不是很了解的化学物质,我们研究它的化学性质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2、甲烷能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等物质反应吗?
3、如何设计上述实验?
[探究活动]根据以上预测,分别设计甲烷能否与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反应的探究性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演示实验]将氯气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
[设问]1、点燃甲烷前应注意什么?
2、如何定性检验甲烷的产物?点燃[学生活动]上台板演:CH4+2O2→CO2+2H2O
[板书]2、化学性质
⑴甲烷较稳定,不与水、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物质反应。
⑵甲烷的氧化反应:CH4+2O2点燃→CO2+2H2O
[过渡]甲烷除了在点燃条件下跟氧气反应外,还会在光照情况下跟氯气反应。
[演示实验]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边引导学生观看实验现象,边提示学生在观察重点实验现象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讲授]取代反应的概念及原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部分的关键词,
[投影]电脑模拟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气的取代反应的动画
[板书]⑶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光氯气与甲烷的取代反应方程式CH4+Cl2→CH3Cl+HCl
[提问]CH4与Cl2反应后产物有几种?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哪种产物最多?
[学生活动]完成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随堂巩固练习
[投影]甲烷的三点利用及图片
[课堂小结]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燃烧反应、取代反应和热解反应。它主要取决于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取代反应是甲烷的特征反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P65课后习题1、2、3、5、6
2、查阅资料,从反应形式、反应条件、反应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几个方面比较取代反应和我们学习过的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引入通过介绍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有机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能以比较兴奋高昂的情绪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在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时,首先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学生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回忆,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学习结构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甲烷的性质,始终紧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条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方法。
学习甲烷的性质时,利用学生探究活动、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取代反应的实质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甲烷的性质的探究活动这一块要注意控制时间,否则很容易让这一块内容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
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究法,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中学化学的教学设计2
一、案例展示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题:原电池
课型:新知识教学
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工作原理
二、案例的分析
“原电池”在学生头脑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构想,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关键是帮忙学生构建起“原电池模型”。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以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生“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选择高二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用”整节知识。(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比较班)
教学引入: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资料。
实验班从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比较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立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忙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入“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构建的模型比比较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比较班则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班建构的模型是出于宏观层面的,具体的落脚点是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模型所供给的材料
教学环节2:均是为了使学生巩固上一环节构建的原电池模型,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书写电极反应,认识电极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同时明确Fe―NaCl―C模型的电极反应,为讨论钢铁腐蚀打下基础。在实验班中,增加了对Zn―ZnSO4‖ZnSO4―Cu模型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盐桥”模型
三、教学效果的测查结果与分析
1.测查工具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采用了相应的测试题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测查,实验班和比较班使用的测试题是相同的。测查一共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是测查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电池模型的分析本事。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正式讲新课以前,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不一样的教学处理下建立的原电池模型在分析简单原电池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见测查问卷1)
第2部分是测查学生应用原电池模型分析金属防腐措施的原理。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整节知识以后。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生活中与原电池原理密切相关问题的分析本事,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准确抽提出原电池模型,分析电极以及电极反应,并且进行正确描述。
2.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
关于学生对于基本原电池模型分析本事的测查结果及其分析讨论
测查结果证明,实验班和比较班对于电池的正负极确定均正确率很高,正确率在85%以上,比较班的结果要略好于实验班。比较班在确定Fe―H2SO4―Cu模型、Fe―H2SO4―C模型和Zn―CuSO4―Cu模型的正负极时正确率到达了100%。在书写电极反应的正确率上,实验班要明显好于比较班,1、2、3、4组电池的电极反应书写,正确率实验班分别比比较班高出了6.8%、12.6%、38.9%和26.8%。同时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同学只要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一般都能够把相应得电极反应书写正确,而比较班尽管很多同学能够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可是当中的很多同学并不能写出相应的电极方程式。
在比较班的教学处理中,详细讨论了原电池构成的基本条件,对于电池正负极确定的时候,明确得出了“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经过这个结论,比较班的同学因而能够很容易的经过比较电极物质失电子本事的差异性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班的同学确定电池的正负极时,由于在教学处理中没有出现“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这样的结论,学生不可能以此直接作为确定依据。实验班学生的确定只能是依据于对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的确定,分析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分析在两电极发生的变化,从电流的方向确定出正负极。
上述结果反映出经过不一样教学处理后,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产生了差异。实验班的同学把分析问题的焦点是集中于“电流的产生”,分析电极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相应的其他结论,而比较班的同学分析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原电池的构成”,分析电极本身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在书写电极方程式的时候,需要原电池构成条件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支持,如果学生不能明确分析出整个装置总体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对于电极反应的书写则存在较大障碍。第3小题分析Zn―CuSO4―Cu模型能够十分明显的体现这个问题,比较班学生能够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差异确定出Zn为负极,Cu为正极,可是学生无法找到发生的总反应(授课时教师是以H2SO4作为电解液分析问题的),因而会有100%的学生确定正确正负极,却仅有45.7%的同学能书写出电极反应,下降54.3个百分点。
结语:案例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教研活动形式,“案例研究”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它不是抽象的活动,而是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由教师合作完成的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纠正和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在同等的条件下,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中学化学教师有意识的不断积累各类教学案例,进取增加自身的案例知识;同时,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应用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思想、化学学科方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针对相同的化学资料,采用比较法分析各类化学教学案例,把自身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与其他途径积累的各类案例加以比较分析,仅有明确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优缺点,才能创造性的吸收优秀的教学模式,经过这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深化和丰富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进而将各类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贴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最终构成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总之,案例积累和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学化学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
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
点评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中学化学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中学化学的教学设计4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中学生物题目教学设计范文3篇(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题目)
★ 中学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3篇 高中化学新课标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