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教学设计4篇 贝壳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3-10-08 09:43:00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贝壳》教学设计4篇 贝壳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供大家阅读。

《贝壳》教学设计4篇 贝壳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贝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细小的东西要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的态度。

  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哲理。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对于人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宗璞面对紫藤萝花的由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存的永恒。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席慕蓉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她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短文两篇。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席慕蓉的《贝壳》。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席慕蓉。

  (作者简介见“课前导学”中的“作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1)字音

  蝉(chán )收敛( liǎn )颤(chàn )动

  聒(guō)宽恕(shù)卑(bēi)微

  (2)词义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概括两篇散文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并归纳。

  三、跳读课文,体验情感

  1《蝉》一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了这句话,才显得有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精神振奋的感觉。

  2、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3、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四、布置作业

  从这篇小短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二、创设情境,,研读课文

  1、《贝壳》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板书:外形:坚硬、精致)

  2、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作者联想到什么呢?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制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板书:生命:短暂细小、脆弱卑微;感悟:做事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课后练习二)

  此句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恩的心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感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课后练习二)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枚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塑造执著而又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1、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题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首尾照应的手法。《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的生命进行比较,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光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和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细小的事物,你是否有所感悟呢?说一说你的想法,并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贝壳》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记叙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海边拾贝壳的情景。整篇课文语句优美,内容生动充满童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通过体会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小礼物(出示课件),认识它们吗?这么多美丽的贝壳,你们喜欢吗?

  学生谈感受。

  贝壳的家在大海,它是大海妈 妈的孩子。如果你来到海滩上,会看到许许多多色彩缤纷、形状各异的贝壳呢!课文中的一群孩子就在海滩边快乐地拾贝壳哪!想去看看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拾贝壳》(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一个快乐的场景呢?请打开书读课文感受一下。

  学生读文感受。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大海妈 妈每天都要做两件事情,一是退潮,还有一件就是涨潮,退潮了我们可以去海滩干什么?

  学生自由谈。

  2、现在老师带大家体会一下大海退潮的场面(课件视频)。

  退潮了,海水哗哗地往回走,只有浪花还不忍心离开我们,不时地回过头来望,这时候,螃蟹开始在海滩上做体操了,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武将,还有各种各样的贝壳、海螺,多有意思啊!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师适时指导、评价。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们的好消息引来了一群孩子,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再想想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心情。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2、那么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文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心情?谁发现了?

  学生读文回答,找出“喊着、笑着、跑着、跳着”等词体会。

  3、海滩上那么多美丽的贝壳正等着小朋友去拾呢!让人想想心里都痒痒,看着就更眼馋了。这种又着急又高兴的心情谁能用读来体现?

  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大海妈 妈真是慷慨,她托海滩送给我们的礼物好丰富啊!情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大海妈 妈送给我们什么礼物了,想想从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海滩的美。

  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谁说说大海妈 妈送给我们什么礼物了?

  学生回答:贝壳 卵石

  3、你觉得海滩美吗?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学生抓住“银光闪闪”、“五彩”理解。

  4、海滩上的景物不但美,而且多。你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抓住“许许多多”、“挤”理解。

  5、那么多卵石和贝壳,你挨我、我挤你的,海滩上可真热闹啊!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学生有感情的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海滩上的每一样东西都闪着光,挥着手跟我们打招呼呢,快让我们跟小朋友去捡贝壳吧!请大家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

  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2、谁说说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它是什么样的?(板书:扇贝 骨扇)书中是怎么写的?

  学生读第一句“啊,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真漂亮啊!”

  3、想不想看看扇贝的壳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它们多像一把把打开的骨扇啊!美不美?喜欢它们吗?那就让我们运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吧!

  学生读第一句话,师适时指导、评价。

  4、现在老师有一个想法,如果再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去掉一些内容,请看(出示课件)两种写法,你认为怎样写更好一些呢?

  学生比较两句话谈看法。

  (1) 一个扇贝的壳,真漂亮啊!

  (2) 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真漂亮啊!

  师小结:这样写,即使是没去过海边的小朋友也能自然联想出扇贝的样子,真是既生动又形象,这是比喻的修辞方法,今后我们写话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啊!

  5、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段写的既有看到的内容,又有想到的内容。快睁开你的慧眼到文中读一读、找一找吧!老师有要求:在写看到的语句下画横线,想到的语句下划画浪线。

  学生边读边画。

  6、谁能读读哪句是写看到的?那句是些想到的?(板书:扇风)

  小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在炎热的夏天里,拿着海妈 妈送给我们的扇子扇风,多凉快啊!这种感觉美不美?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这句话。

  学生读第二句“说不定是海妈 妈特意留下来,给我们扇风用的呢!”

  7、现在老师想请一名同学把这段完整地读一下,要用读来展现扇贝的美丽,表达对它的喜爱。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另一位小朋友又要我们看他捡的贝壳了,想不想看啊?大家都着急了,快读读第五自然段,看他拾到了什么贝壳!同时听好老师的要求:请你像刚才那样把写看到的部分画横线,想到的画浪线。

  学生边读边画。

  2、谁说说这位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板书:螺蛳)谁把写看到内容的句子读一读?(板书:喇叭)想到的呢?(板书:吹号)

  3、小小的螺蛳壳真的那么逗人喜爱吗?想不想看看它的样子?(出示课件)它们果然像张着嘴的小喇叭啊!喜欢吗?

  4、现在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个朗读比赛好不好?看谁能用读展现螺蛳壳的可爱,表达对它的喜爱。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段,师相机指导、评价。

  5、老师这还有一些贝壳,大家能不能模仿课文把它的样子写好呢?让我们试试吧!谁写得好,也就相当于捡到了那个贝壳。(出示课件)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说话练习。

  (六)、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每只贝壳都是那么逗人喜爱,每只贝壳都有着美丽的故事,我们的心被喜悦盛满了,我们拾啊,捡啊,(师引读)口袋————手帕————还是————。你们舍得离开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谈感想。

  2、那么多贝壳又怎能一下子拾完呢?当小作者依依不舍地离开海滩、回到家后又做了些什么呢?

  3、谁愿意把第六、七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指一学生读。

  (七)、情感延伸

  大海是美丽的,海滩上的故事讲也讲不完。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谈感想。

  四、拓展知识,总结全课

  1、老师还在网上搜集到了其他贝壳的图片,想看吗?(出示课件)

  学生随画面欣赏各种贝壳的图片。

  2、其实贝壳的种类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又怎能介绍得完呢?小小的贝壳就如此美丽,可以想象大自然更是丰富多彩、无比美好的。希望同学们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善于观察,利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勤于思考,把在生活中发现的美用你喜欢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也让大家享受到美和快乐!

《贝壳》教学设计3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

  《贝壳》

  2、自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3)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二、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难点:拟人手法的运用。

  三、自学提纲

  1、作者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品读课文,找出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

  3、再次朗读课文,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自学测评

  1、《同步测练考》第7、8题。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

  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解决办法

  提醒学生从联想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难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解决办法:

  提醒学生从想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拓展点:

  《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

  解决办法

  从作者的生平事迹,探寻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课堂测评

  《同步测练考》9页第9至12题

《贝壳》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五个汉字,尤其是“拣”的笔顺,并能掌握“提手旁”组成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左窄右宽。

  2、能积累文中的描写贝壳的有关语句,并能背诵课文的4、5小节。

  能感受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识记8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汉字。

  2、积累文中的描写贝壳的有关语句,在朗读中感受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教学准备:

  各种贝壳、生字卡片、小黑板、投影、录音机或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看,这是什么?(实物出示形状各异的贝壳。)

  (1)出示词语:“贝壳”

  (2)读准词语的音。

  2、你在哪里见过贝壳?

  学生介绍贝壳,师适时补充,并出示用贝壳做成的工艺品。

  3、补完整课题。

  1、学“拾”

  (1)做做“拾”的动作。

  (2)换个词。(板书:捡)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提手旁”的字。(即时板书)

  仔细观察,凡是带有“提手旁”的汉字书写时的诀窍是什么?(左窄右宽;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手旁”。)

  2、朗读课题。《1 拾贝壳》

  说明:

  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易为直观的实物所吸引,用各种贝壳及其工艺品来激发孩子一读课文的兴趣。另外,本课的写字任务为5个汉字,其中4个字同属一个部首“提手旁”,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里让他们集中观察的目的,一,是滚动复习,二,是观察如何写好这些字(它们书写时的特点均为“左窄右宽”),后者是主要目的。因此在课题教学中,以学习生字“拾”为突破口,将复习旧知、巩固积累、指导书写等有机的整合为一体,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的一个快乐场景啊!赶快打开书本去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标点,正确停顿。

  2、你们读得真认真,想亲自去看看吗?就让咱们跟随这一群孩子去金山卫海边!

  (听课文录音,看投影或看多媒体)

  3、你觉得这些孩子心情怎样?从哪儿感受到的?(动作、表情)

  (出示1、2节)这两句怎么读呢?

  从一连串的动作:“喊着、笑着、跑着、跳着”引导体会孩子的快乐心情。训练朗读。(自由读、指名挑战读、师生引读。)

  说明:

  在学生刚激发兴趣时,让学生先去读读,要求读正确。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时,再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课文录音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孩子们欢乐之情。体会丰富的情感语言,帮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引导积累有关语段。

  (一)学习3—5节。

  1、师: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什么?赶快去读读2-5节,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2、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机进行教学,以四、五小节为交流重点。)

  (1)第三节:通过句式训练,:“海滩上,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在一起晒太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积累词语“银光闪闪、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学习生字“挤”)

  (2)第四、五小节。

  ①学习生字“逗”。(“逗人喜爱”换词。)

  ②重点理解贝壳形状的多种多样,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出示相对应的贝壳的样子,实物出示“打开的折扇”。

  ④比较这两节,句式相近,用词丰富。如:“看、瞧”用词很准确;想象是根据贝壳的外形展开的。

  ⑤进行朗读比赛,再背一背。

  (二)学习6、7节。

  1、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贝壳,我们……,口袋……,手帕……,还是……。我回到家,把……,大家摸着……,听我讲……。(师生共同读第六、七节。)

  2、快速记忆“拣、帕、摸”。

  (1)通过查字典,做动作理解“拣”在句中的意思是挑选。

  (2)提醒“拣”的笔顺,在田字格中书写。

  说明:

  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有利于他们认真地体会喜欢的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组织课堂教学。由于这几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儿童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习课文。如: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拣”的义项,再做动作理解确切涵义,再写一写,加深记忆;通过句式训练积累词语;通过朗读比赛,激发兴趣,感受拾贝壳的乐趣等在多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漫漫把生字记住,把课文的语言积累在心。

  四、拓展想象,模仿说话。

  1、海边的贝壳千姿百态,孩子们的口袋装满了,手帕里也盛满了,还是舍不得离开,如果当时你也在海边,你会拾一个怎样的贝壳呢?

  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4、5节,说一说。(可出示各种贝壳或图画,便于学生展开想象。)

  2、总结全文: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真想到海边去拾贝壳呀。拾起一个扇贝的壳,让它为我扇风;拾起一个细长的螺丝壳,听听它的号角声……

  说明:

  朗读、背诵的目的是会运用,因此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练习运用。当学生对课文的4、5小节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时,利用形象可感的实物贝壳或课文插图,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对促进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是很重要的。也许学生不能一下达到要求,作为老师就要去积极引导、鼓励,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

  五、复习巩固。

  1、读词语。

  2、读短文。

  退潮了,孩子们来到沙滩上拾贝壳。瞧,这只像小喇叭,那只像小蜗牛,真是形态各异,惹人喜爱!

  孩子们捧着许许多多逗人喜爱的贝壳,对着大海,高声喊道:“海妈妈!您的礼物我们收到了,收到了!”

  说明:

  最后通过朗读生字组成的词,并放入一定的语境中进行复习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记忆字音、字形、字义。

《贝壳》教学设计4篇 贝壳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