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水》说课稿10篇(水说课稿幼儿园),供大家赏析。
《水》说课稿1
我说课的课题是《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篇精讲课文,该单元以“ 人与自然 ”为主题展开。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给我们以深刻启迪。(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 紧扣中心,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描写。作者开篇就展示了人们挑水的艰难,运用了喝酒和喝水的比较,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接着紧扣这一中心展开描写。先写由于雨水稀少,所以每个人都期盼下雨,并且在下雨天用窖储水,在下雨天到雨水中洗一个痛快澡,体现了水的珍贵。继写储藏水窖的水更显珍贵: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防止小孩子随意动用,自然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待到“我们”四兄弟像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时,母亲才打开水窖,只打一勺水从“我们”头顶缓缓倾注,可见多么珍惜;这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全身,却又不多不少,几乎没有一滴水浪费,这不只是母亲技巧高超,而且更见她节约用水,水的珍贵不言而喻;至于末了的母亲将“渴”说成“饿”,虽然不无幽默俏皮,却是语意双关,加上母亲又锁上水窖,显示了人们渴求水、珍惜水、水的无比珍贵。文章有概括,有详写,有典型,有细节,有动作,有语言,从各个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中心,给读者以深刻启迪。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本理念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四、学习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窖、储、钥、匙、勺、膝;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文具体的语句,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学生能够从中懂得珍惜水资源。
五、教法、学法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分别为自学跟踪和合作展示。在自学跟踪课堂中,同学们已通过独学、对子互学、小组群学等方式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而本节课主要目标是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做到三个维度的统一。如何更好地做到三个维度的统一呢?在导学案中,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为切入点,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无论是哪门学科想要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在学会、乐学、创学的`过程中高效地完成这一节课的目标,必须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之上,再加上老师的方法指导,同学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小组代表评价并给予小组打分的机制管理,来调动小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促使小组的展示更加精彩,在导学案中,我已给予适当地方法指导。如:在如何品析重点语段方面,我指导学生去捕捉句中的重点词,抓住句中的数量词和孩子一系列高兴的动作来体会水的珍贵;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西南地区的旱灾,你又有何新的感悟,从而提升同学们的情感价值观。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水》说课稿2
一大早,宝宝的妈妈就皱着眉头对我说:“这些日子干燥,孩子运动量有多,可是不爱喝水,你看一大早起来鼻子就干得流血了,真拿他没办法。”
为了让孩子喝足够的水,我特意在全班小朋友前讲了饮水的重要性。喝水时,别的小朋友都能将杯中的水咕咚咕咚地喝完,只有宝宝总是喝了一点点就不喝了,当我为其他的事走开时,天天跑来对我说:“老师,宝宝把水吐出来了。”我一看,桌上有堆水,心里一怔,难道刚才我的那一大堆话对他就一点作用也没有?真想过去好好的罚他,让他当着我的面重新把水喝完,可一想这又有什么用呢?他今天当着我的面喝了,可明天又会怎么样呢?正在无奈的时候,我的眼睛无意中扫视到窗台上的花朵,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下课后,我把宝宝叫到身边,指着那盆花说“你知道怎么才能让花开得越来越好看吗?”宝宝想了会儿说:“每天都要浇好多的水”“以后你喝不完的水给它喝好吗?”宝宝高兴的点点头,从那天以后宝宝每天都把自己喝不完的水给它喝,花朵开得越来越精神了。
一天晨间谈话时,我请小朋友们一起欣赏那盆花,还不失时机的表扬屠正轩:“小朋友,宝宝每天都把自己喝的水,给花儿喝,所以花儿长得越来越好了,花儿可感谢宝宝了,不过它还有些担心。”小朋友不解的问:“是什么?”“它说啊,我可心疼屠正轩了,每天只顾得上让我喝水了,自己却没喝多少,鼻子干得流了血,嗓子也干得直咳嗽,它多希望他像花儿一样天天喝足了水,这样就不会生病,身体长得又高又壮,你说呢?”他听了高兴地说:“我知道了。”以后宝宝真得能把杯中的水全喝完了。
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类似上面所述的故事,如果我们只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幼儿,并用简单的说教方式解决问题,他们是不会理解和接受的。相反,如果我们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多想一想,问一问为什么?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去巧妙地启发引导他们,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不是所有的道理都能立刻被幼儿接受,我们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理解,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实践。
《水》说课稿3
一、基本理念
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述。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三、教法、学法
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体现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交流资料,辅垫教学。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缺水的资料,从而了解相磁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2、质疑问难,激趣读文。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下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越,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3、发展语言,提高思维。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思维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学习时设计了“在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从而达到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发展,从而积累语言。最后一步一步走进文本,让语言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与提高。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5、课外写作,延伸教学。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进行适当延伸,让学生上网输入关键词“干旱”去浏览网上的文字和图片,写一篇随笔。这种教学的延伸,目的是想巩固课文内容,让学生广泛了解资料,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水》说课稿4
(一)说活动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强调科学教育首先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及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一次三八家长助教活动中,班上有位家长为孩子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在魔术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异常地认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表演,他们对这个魔术表现出了浓厚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因此根据孩子对魔术的热衷我设计了这节大班的科学活动《神奇的药水》。本次活动是把化学实验活动引进到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领域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本次活动,我不是追求一种严谨的化学实验程序,而是把侧重点放在让孩子感知化学变化的奇妙上,通过孩子感兴趣的“变魔术”的游戏形式,贯穿活动始终,不仅可以使孩子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真正感受到世界的奇妙,还充分激发孩子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二)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我依据《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并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现有水平、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动目标。)(1)运用化学小魔术,使幼儿了解碘酒遇到另一种药水(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的现象。
(2)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变色”的奥秘,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3通过游戏活动,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兴趣和积极尝试的欲望。
2.目标重点:运用化学小魔术,使幼儿了解碘酒遇到另一种药水(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的现象。
3.目标难点: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变色”的奥秘,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三)说活动准备物质准备:
1.碘酒、淀粉溶液(米汤)、清水。
2.毛笔、杯子、双面胶;
3.水彩纸数张,教师示范画一张(事先均用彩笔画好树林、房屋等,用毛笔蘸取米汤画狐狸、老虎、大灰狼隐藏在树林中,晾干),白纸数张(事先用米汤画上小动物,晾干)。
经验准备:知道米汤、面汤内含有淀粉。
(四)说活动过程:
第一个环节:教师做化学小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制造神秘效果,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是什么呢?(教师出示一张已用米汤画了小动物的白纸)教师:“看,这是什么呀?你觉得这白纸里有东西吗?”“这可不是一张普通的白纸,它里面藏着许多小动物呢,这些小动物们非常想出来玩玩,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请它们出来吗?”(幼儿自由畅想)。
教师演示小实验,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教师:“老师带来了一样工具,我来试一试能不能把小动物请出来。”(教师操作)教师:“哇,它们真的出来了,是谁呀?”(三条毛毛虫)提问:“老师用什么方法把毛毛虫请了出来?”
用试一试、看一看、闻一闻的方法比较水和碘酒,了解碘酒这一药水。
注意教给孩子正确闻化学药品的方法:一只手将瓶子放在鼻子附近,另一只手左右煽动,以免药品气味过大,刺激幼儿鼻腔粘膜。
教师小结:刚才老师请毛毛虫用的不是水,而是一杯神奇的药水,它的名字叫碘酒。
第二个环节:幼儿实验探索,发现其中奥秘。
1.幼儿实验操作,请出小动物。
(1)教师:“小朋友看,这些白纸里还藏着很多小动物,我们一起来把它们请出来好吗,请小动物们出来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碘酒)“老师为你们每人都提供了提供了一张隐藏着小动物的.白纸和一杯碘酒,请你们自己动手把小动物请出来。”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2.幼儿互相交流实验结果。
3.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实验过程。
提问:“你请出来的小动物是谁?你是怎样把它请出来的?”
4.引导幼儿归纳得出结论。
提问:“这些小动物都是什么颜色?是谁把它们变成蓝色的?他们是怎样隐身的?”
结论:用米汤液画的画遇碘酒后变成蓝,显示出小动物。
5.老师实验论证。(两种溶液直接反应)
第三个环节:游戏挑战,体验活动的乐趣。
1.教师故事导入,引出游戏“捉小偷”。
2.教师提问:
(1)猜猜可能是谁把小鸡偷走了?
(2)小偷可能隐身在哪里?
(3)我们用什么办法让小偷显身呢?
(幼儿自由讨论,各抒已见)3.幼儿运用刚学过的办法,开展“寻找小偷”的游戏。
(1)幼儿“搜索”。
(2)幼儿讲述自己“搜索”的经过和结果。
最后一个环节:简单小结,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碘酒遇到另一种药水(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的变化,只要我们小朋友仔细的观察,还会发现许多奇妙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把你的发现来告诉大家。
(五)说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后,幼儿对科学小实验变得更感兴趣,有些实验我们可以继续投放到自然角中去。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安全且易于操作、现象明显、容易准备的实验让幼儿进行活动。如“淀粉遇碘变色的实验”中,选用了两种含淀粉的材料——米和面粉。让幼儿加水、加碘酒进行操作,并提醒幼儿注意比较材料加入量的多少是否影响颜色的深浅。另外在此基础上还可继续拓展,为孩子提供“洋葱、白萝卜、番薯、藕、土豆等蔬菜切片”,“找找哪些蔬菜身上也有淀粉?”并让幼儿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让幼儿在实验中体会动手的快乐和科学的奥妙!
(六)说活动特色
1.本次活动趣味性很强,把幼儿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蕴含在魔术和游戏的过程里面,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对科学活动产生了浓厚地兴趣。
2.本次活动中教师始终是以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支持幼儿探究发现,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探索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水》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7课《清澈的湖水》。
文本解读:这是一篇文质兼美,寓德育、审美、环保于一体的文章。课文记叙了一位名为小洁的女孩自觉保护环境的故事,小洁不仅是保护环境、珍惜美的孩子,还是一个会发现美、欣赏美的孩子。文本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好像是自己生活镜头的再现,通过学习本文,教育孩子们保护环境,珍惜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美景,做一个会欣赏美的孩子。
设计理念:依据新课改精神,本次教学设计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通过“自读自悟”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并结合文章图文并茂的特点,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熏陶;通过自我感悟,升华主题,并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达到“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用“像……像……好像……”的句式练习说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能力。
(2)情感意识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
(3)态度习惯目标:养成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学习,参与实践。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析、品读,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教学方法:采用我校校本研究教法“分类整体品读法”、情景导入法、媒体辅助法等
学法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景,感知美:
1、景色美与行为美的和谐是本文的主题,所以我先要让学生感受课文为我们呈现的美景。我以俄国作家契可夫的话引入课题:“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呢?随即,我出示课本插图,指导学生观察,进行简单的说话训练。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情景之中:一湾清澈的湖水,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岸边的山石奇形怪状,湖水中的小鱼活泼可爱,暖暖的春风轻轻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
2、正当学生畅游在这如画卷般的湖面上时,我随即出示课件:小船和小洁一家人。引入新课:这游船上的人怎么样呢?立刻抓住了学生进入文本的需求。
二、走进文本,感受美: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理解课文就有层次有目标地进行朗读。这里采用“四步品读法”。第一步:让学生读准、读通课文,想想课文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接着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第二步:请学生小声读课文,提出本课的统领性问题:小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小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可能只能想到小洁是个会“保护环境”的孩子,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小洁还是个会欣赏美,懂得珍惜美的孩子。
三、品读文本,欣赏美
在理解了人物的特点之后,我们就和孩子一起走进文本,进行第三步:品读文本,欣赏美。这时用课件出示课文1、2、3和第4自然段的前一部分文字,引导学生品析小洁是个会欣赏美的孩子。
在朗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这里我先让孩子自己读文字,让他们思考哪些语句能表现出小洁是个会欣赏美的孩子,并用笔圈划出相关词句。依据孩子的回答,分别引导学生理解:小洁欣赏到山石奇妙、湖面平静、小鱼有趣。并相机指导朗读。
品读文本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这里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欣赏”?然后让学生汇报哪些语句能说明小洁是个会欣赏美的孩子,先让孩子说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句话说明她会欣赏美?就因为她发现山石奇妙、湖面平静、小鱼有趣,想象力非常丰富。这里要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展翅欲飞”“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理解词句的方法很多,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展翅欲飞”,用学生的亲身经历理解“变幻的山峦”,用想象来理解“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感情朗读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之上的,怎样利用学生对这山水的感情,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我想用富有指引性的评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这么奇特的山石,你会欣赏吗?读给大家听听吧!”“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那可爱的小兔子。”“你让我看到了小鱼跃出了水面。”“你真会欣赏小鱼的表演。”再用诗一般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那如诗般的情景,师描述深情描述,生闭眼想象:“湖水清澈平静,像面镜子,湖水里倒映着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变幻如梦的山峦,小船悠悠,微风拂面,小洁觉得自己在天上飞,又好像在水里游,多么奇妙的感觉啊!你愿意把这种感觉带给大家吗?”
理解课文是基础,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并自己学会如何应用,这是语文的工具性作用的体现。在学生理解了小洁是个会欣赏美的孩子之后,我问学生:你想不想做个会欣赏美的孩子?于是我出示多种图片,(天空白云、弯弯的月亮)请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理解来欣赏它们,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
“ 像 ,像 ,还像 。”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从理解“欣赏”到“小洁会欣赏”再联系实际“我会欣赏”。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孩子真正学到了东西。
四、品读文本,珍惜美
从哪里能看出小洁是个懂得珍惜美的孩子?这里的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我出示学习要求:请读课文4、5段,看看哪些词语能说明小洁懂得珍惜美。用铅笔划出来。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由扶到放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这里,还是要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生怕”“攥着”“企盼”。小洁企盼看到什么?这里的理解是全文的中心,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企盼看到小鱼再回来表演,企盼再看到那平静的湖面,企盼看到变幻的山石,企盼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映,企盼看不到湖水的皱纹,企盼沉入湖底的香蕉皮早点变成肥料……” 小洁“紧紧攥着”的是什么?仅仅是面包纸吗?还有她珍惜美,爱护环境的美德。
在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让孩子体会小洁此时的心情变化,读出小洁的美好心灵。
五、文本拓展,延伸美
这是本文的最后环节,是体现“用语文、语文生活化”之处。首先我要让学生了解不文明行为,激发他们对破坏环境、不讲文明行为的厌恶感。课件欣赏不文明、不环保的行为,然后请学生谈谈观后感。激发学生要保护环境、珍惜美景的愿望。
如何珍惜美,保护环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的点滴小事中。倡导学生们“争做环保宣传员”。这里的设计有两种,请学生任选一种训练。
一种是口语交际训练:如果你看到地上有纸屑你会怎么办?如果你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你会怎么办?如果你参加北京奥运会,你会把什么带给大家?
一种是仿写训练:
我是一株小小草,请你注意你的脚。
我是 ,请你 。
你扔下的是 ,我捡起的是 。
两种设计,给了孩子多元的选择,符合不同层次孩子的需求,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让孩子们在这说一写中,真正做到了“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
《水》说课稿6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巩固练习
1.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 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 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
A.1000毫米左右 B.20xx毫米左右 C.500毫米左在 D.3000毫米左右
3.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 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 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4.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一、说板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测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xx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
二、说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实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本课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赋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当然在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出现少部分同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我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
《水》说课稿7
一、说教材
首先,我简单说一说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江河水》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节欣赏课,是一首双管独奏曲,它从另一个侧面演绎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江河水》五十年代初经加工整理成为一首双管独奏曲,六十年代初由黄海怀移植为二胡独奏曲后流传更为广泛。无论作为双管独奏曲,还是作为二胡独奏曲,《江河水》都能展示其惊天地泣鬼神的独特魅力,乐曲开始,双管从最低音区起奏,旋律连续四次四度上扬,悲愤之情迸发,随后旋律即层层下落引出主题。乐曲第二部分音调平稳,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同音转调方法,由第一部分的激越的A羽转入暗淡的A徽同主音调使他和第一部分形成调性色彩的对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展现出激动、愤怒之情,音乐由哭诉、沉稳变成愤怒的声讨和激昂的反抗,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阶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够自己独立演唱简单的音乐;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自制力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多引导多关注;初中阶段处于变声期阶段,在进行演唱之前一定要提示学生保护嗓音,并注意健康、卫生用嗓。在这一阶段学生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可以适度的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流行音乐进行组织授课,让学生能够乐于学习并忠于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乐曲《江河水》,感受歌曲中表达的悲愤情感。
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比较、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知道哭腔音乐和乐曲《江河水》的音乐特点。
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双管;能够用语言表达出对音乐的感受。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分析各段落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感受,并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难点是试着学唱主题部分的旋律,根据音乐要素进行分段分析。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对比法、分析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感受体验、分段聆听、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视频导入法,播放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乐曲,包括巴乌、钢琴、葫芦丝、双管,学生说一说能听出哪些乐器的声音并说出乐器得名称,之后向学生们展现双管,观察双管的外形特点。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出不同的乐器能够吹出不同的音色,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首用双管演奏的乐曲《江河水》。在学生的回答中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感受体验环节
感受体验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江河水》,并提问同学们歌曲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通过初听,学生能够说出歌曲从低音区起奏,整首乐曲让人感受悲伤、凄凉、低沉。随后复听歌曲并继续提出问题:歌曲的曲式结构是怎样的?可以拿出之前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学生谈论分析后可以回答出,乐曲为三部曲式,包括引子、第一段、第二段、第二段。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音乐特点以及乐曲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分段聆听环节
分段聆听乐曲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对比聆听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聆听引子部分,学生聆听后分享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通过聆听学生可以发现节奏自由、情绪是凄凉地。紧接着聆听第一段并进行分析,第一段的速度是慢速、悲痛、倾诉的,感受乐曲所表达出主人公的茫然无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的乐谱旋律,并跟琴弹唱,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乐曲。教师引导学生聆听第二段,并让学生说出第二段跟第一段对比有什么样的不同,学生可以发现速度变换了,第二段为原速,情绪为若有所思地。
其次,学生对比聆听第三段与第一段,学生可以发现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速度与力度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乐曲展现出激动、愤怒之情,音乐有哭诉、沉思变成愤怒的声讨和激昂的反抗,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最后学生带着情绪完整的聆听歌曲。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并让音乐变得生动有趣。教师播放二胡版的《江河水》,学生对比欣赏,开拓视野,更深一步的感受《江河水》的音乐情绪,以及不同音色的乐曲特色。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搜集收集《江河水》有关的其他知识,下节课共同分享。
这样既可以重新为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水》说课稿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3、知道什么是液体?
过程与方法
1、会利用多种感官从多种液体中找出水。
2、能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敢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难点:选择器具将水运到远处的空桶中。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空果冻盒4个、牛奶、糖水、酒、水
2、演示器材:塑料袋、不同形状的杯子4个
3、游戏材料:小杯子1个、长短不一的接水管2根、塑料桶2个、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认识水的重要性,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知道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了哪些东西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课题并板书:观察水
二、分组找水、了解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把认识物体的经验上升到用科学方法的层次,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1、谈话: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四种不同的液体,分别是水、糖水、酒和牛奶,可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给它们分辨出来并帖上标签吗?
2、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1)先在小组内讨论使用什么方法。
(2)观察过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贴上标签。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引导小结:
先用眼睛看找到牛奶,再用鼻子闻找出酒,最后用舌头尝分辨出水。这里我们用到了认识物体的常用科学方法:看、闻、尝,当然还可以摸。但以后要注意,在不了解物体时千万不能随便闻、尝、摸。(板书: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用手摸)
5、谈话:我们大家都找出了水,可依据水的哪些特点呢?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分辨出的水,把你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写下来。
6、学生组内观察并记录。
7、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并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三、实验演示,认识液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1、谈话:现在请大家观察讲桌上的四杯水,都是什么形状的。把你的结果写在书上或画在书上。(出示装满水的不同形状的杯子)
2、学生观察汇报。(水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取决与盛水的容器形状,也就是水本身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板书:没有固定形状)
3、谈话:是这样的吗?我们在来做个实验。
4、演示说明:将杯子中的水倒入塑料袋中,并利用不同的方法变化样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塑料袋是正方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球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像小猫一样则水像……。
5、将塑料袋弄个洞,让水流进容器。
6、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水在流动。)还有哪些物体是容易流动的呢?
7、根据学生回答后板书:容易流动
8、小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容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完成板书)
四、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1、谈话: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出示物品,提出要求:哪一组能把这个塑料桶中的水运到另一个塑料桶中,当然不能直接倒。)
2、学生分组讨论方法。
3、全班汇报(用管子吸、用小杯子舀)
4、哪一种方法好呢?
5、分组近距离演示,测时间。
6、距离较远,哪种方法快呢?学生预测后再试一次。
7、小结:近距离用杯子舀的快,远距离用管子吸的快。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补充。
《水》说课稿9
《水与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规范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引导同学交流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布置了“观察水”、“水与生命”、“榨果汁”等三项活动。目的是将同学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同学知道水是什么样的,水与生命的关系,激发同学研究更多的有关水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二课时“水与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只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同学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同学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
2.活动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局部,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身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同看法。
●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3)情感目标:
●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养成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
●能意识到水与动植物和人的密切关系,并能以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
二、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从同学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水与生命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和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水与生命》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同学的知识层面,让同学轻松地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法有别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同学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身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身的不同意见。
四、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同学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同学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示在从对同学“学”的关注转向对同学“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同学参与学习活动,使同学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说课稿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优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诗歌朗诵立即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同学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接着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当同学畅谈感想后,教师归纳: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馈,体验汇报。
实践标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这固然可以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来进行,但绝不能没有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同学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上节课“观察水”这一内容后,我让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要求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目的是分享相互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同学对生命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局部内容,同学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同学原有的知识储藏,把同学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同学获得视觉体验。同学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最后,师生小结: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主体参与,动手实践。
怎样利用科学教育的优势,使它成为培养同学探究能力的摇篮,让同学“学会体验、学会探究”呢?我的`体会是:实施开放教学,真正确立同学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质疑、观察、想象、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诱导同学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沛开发同学的探究潜能。
我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问:“塑料袋原来是干的,现在内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同学观察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植物身上“跑”出来的,说明盆栽植物体内也有水。接着我趁热打铁:“从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动中可以证明人体内有水,但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呢?我们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鱼、鸡蛋这些食物中又含有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组成的吗?”同学根据自身的猜想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同学观察比例图,初步了解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让同学在比例图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开阔了同学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生命活动。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动、植物生长离不开水,我引导同学大胆设计实验证明并提前准备了“植物喝水”的活动。方法如下:剪下两朵月季花(茎长一些),将它们分别插入装有水和干土的试管里,观察哪一朵花先凋谢。同时将装水的试管里滴几滴油,在水面上做好记号,观察这朵花每天喝多少水,同时做好记录。这个活动需要同学在几天甚至十几天内进行观察,围绕“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目标,让同学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也体现了同学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的素材,培养同学科学研究的恒心和毅力。
4、拓展活动,反面例证。
通过同学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同学对水与生命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假如没有水,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在他们的讨论过程中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缺水给大自然和生命世界带来的灾难。然后通过VCD观察小狗在缺水的情况下有什么反应。从而进一步使同学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并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同学珍惜每一滴水。使同学知道:滴水汇成河流,我们要从自身身边做起--节约用水。讨论结束后,启发同学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象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5、续写小诗,激情导行。
最后,出示本课开头的优美景色。“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未写完的小诗道出了生物对水的依赖,明快的诗句展现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丽。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用诗句来赞美水,感受水对自然的恩惠,在经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将在小朋友们心里构筑起对水的美好情感。
“因为有你,鸟儿才唱得很动听。因为有你,鲜花才开得漂亮。因为有你,天空才有美丽的白云……假如没你,鱼儿会死掉。假如没你,花儿将不再盛开。假如没你,学校将不再可爱……”用编小诗的形式加深同学对生命离不开水的知识的理解,同学乐于接受;小诗形式和内容的双重要求,使同学在回忆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在浓浓的诗情中受到美的熏陶。同学自身提出“假如没你”的创新话题,进一步拓宽了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同学懂得在平常的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
(三)教学体会
本课的说课稿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同学发明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加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同学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水》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中班幼儿会对水本身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学活动《水不见了》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东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东西在吸饱水后(饱和后)也就不能吸水了。一般来说,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们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东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东西在吸饱水后(饱和后)也就不能吸水了。
2、尝试用获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二、 教学准备
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我们根据《纲要》对科学领域的要求,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记录科学的能力,注重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为此,我们准备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记录表一张。
2、每桌上有一盆水、餐巾纸、海棉、石头、泡沫材料若干,两个空箩筐让幼儿分类用。
3、大记录表一张。
三、教法学法
这一活动的对象是中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同时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讲述法、启发联想法、参与法、讨论法、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四、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们主要分为以下个部分: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实验、观察、交流区分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发现能吸水的东西的饱和现象——用学到的东西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首先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景,通过一个神奇的宝瓶,不仅吸引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
第二部分:幼儿实验,区分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有些东西能吸水,有些东西不能吸水,幼儿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识 这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能力。
第三部分:发现能吸水的东西的饱和现象
在此我故意向幼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刚才在你们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说毛巾(海绵)能吸水吗?(能)可是为什么我发现这个杯子里的水没有被毛巾(海绵)吸掉呢?
这这个部分我们运用了讨论法、讲述法来让幼儿了解饱和现象。
扩散经验,这样让幼儿学习环境从课堂转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以达到让幼儿主动去观察了解自然物的目标。
第四部分:用学到的东西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这一部分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用学到的东西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本次活动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水》说课稿10篇(水说课稿幼儿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