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是网友“chiweidaojupu”分享的德育教学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
知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人类社会到处都有创造之地,天天都是创造之时,人人都是创造的人。”那么,在当代教育中,如何挖掘每个孩子内心藏于的无限创造潜力,使他们变成创造之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精心选择每一个“创造之地”,掌握每一个“创造之时”,以培育出真正的“创造的人”。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促进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具备重要地位。因此,促进思品教育改革,实施创造教育是大趋势,刻不容缓。在传承传统思品教育的同时,我关注创造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并在思品课中进行创造教育的教育改革实验。
一、“抓纲务本”,根据时代需求,融合学科特点,明确课程目标。
创造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一个明显不同是其目标的差异。小学思品课旨在系统化培养小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该课程以“五爱”为核心内容,重点就是培养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指导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基本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和传统思品教育相比,“以情知理,情理相融,重视能力培养”不但突显思品课的知识储备与知识体系的重视,还强调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大纲规定,围绕教材,从思品教育的整体性和分阶段等多个角度全面考虑课程目标,从而在思品教学中顺利实施创造教育。
比如,在低学段教材《今日事今日毕》中,应引导学生根据形象生动的动物故事,了解完成当日任务的必要性,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在中年级《什么是勇敢》中,通过文字与图画结合的方式,协助学生分析英勇与逞能的区别,激励他们向真正的勇敢者学习;在高学段《给小燕的回信》中,依靠从古至今感人至深的尊师故事,让学生深入感受老师的高尚与伟大,进而体会到社会要给予教师应有的尊重。老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五爱”观念情感和责任感得到激起,进而提升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实现从机械接受学习到独立发觉创造的改变。
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和创造能力。
第多斯惠曾说,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是传递真知,而一个优秀的教师乃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创造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不同之处也在于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差别。实践表明,创建全面的教学任务观,融进创造教育的精神,深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与教法,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兴趣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1. 精心策划课堂教学环节。
一堂课通常包含开课、行课和结束三个主要阶段。对于思品课的特性,我在课堂中安排了新课导入、了解道理、指导行为和总结探讨四个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在课堂环节中激起学生的热情,情理相融,使课程自然进行,产生别具一格的教学特点。
2. 重视发散思维的练习。
在创造性思维的诸多层面,发散思维无疑是最为突出的,因为大部分创造性想法都是源于发散思维。在思品教学中,要“抓纲务本”,从教育的视角解决文内文以外联想和分析,这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主要突破口。比如在《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当讲到“李芳回到家,情绪乱无比”时,教师可以提出:“请同学们帮李芳分析,这时她将面临什么挑选,结果会怎样?”这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推动他们的独立思考,为李芳做出正确选择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3. 为学生提供“创造大舞台”。
擅于挖掘环境下的有利因素并不断寻找适用点是成功开展创造活动的关键。和谐、宽松、信息畅通、适当的激励和富有挑战的环境将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我校中高学段学生的具体能力,我在教学中把导行阶段设计成学生青睐的“辩析研讨会”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核心课堂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组织。
德育教学工作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