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合集9篇】

时间:2023-09-02 08:25:23 综合范文

《寓言两则》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

  13.拓展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三、学习《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11.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会先买点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

  四、对照文言文和现代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寓言两则》 篇2

  一、教材分析

《纪昌学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课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捂,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教学时,要抓住课文重点句段,体会所含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工夫练眼力,一是“眼镜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积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习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用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虱子”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习好基本功的道理。

  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用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本节课我将采用“主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抓课文预习,理解课文内容。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自读自讲,教师点拨,引导落实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

  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讨论该怎么读,是很重要的,着也是一个逐步加深对课文理解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学生朗读课文:单号学生读,双号学生听。

(教学设想:全班学生,一半人读,一半人听,全体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品德。)

(二)讲读课文,落实本组重点训练项目。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

(2)“能手”、“射箭能手”各是什么意思?“射箭能手”说明什么?“请教”说明什么?

(3)很短的一句话,即交代了故事的两个人物及事件的起因。

  2、讲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1)全班学生各自轻声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纪昌学眼力的认真和虚心学习的态度。

(2)指名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讨论问题: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教学设想:让学生从多读课文和充分发表讨论问题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交流对课题的补充情况,并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所填词语的意思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可能填写: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等。结合这些词语,说说从哪看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到第四自然段。

  3、讲读最后一段。

(1)只有一句话写纪昌学习射箭的结果。

(2)教小结。

(三)体会寓意

  1、谈一谈,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总结:纪昌学射着个故事,真的是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了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

《寓言两则》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他人听。

【重点】

  认识生字。

【难点】

  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儿歌、古诗。但你读过寓言吗?寓言就是用短小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7课的两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1、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⑴ 认读字音。

  教师手指题目问,这四个字中哪个不认识?生指出,并查字典加音,指名读,其他生跟读,再指各读。

⑵ 积累新词“寓言”、“寓意”。

⑶ 借拼音认读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寓意:是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请大家读读课文吧!

  二、初步感知,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两则寓言中选一则自学),要求:

⑴ 读准字音。

⑵ 说说这两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3、同学预习,老师指导。

4、同学汇报自学情况:

⑴ 检查第一则:

  指名读生字,读不准请同学帮助。

  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揠苗助长》中的人的方法是什么?

⑵ 检查第二则:

  方法同上。

  过渡:假如大家肯努力,用心学。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三份礼物,分别放在三层楼房的三个房间里,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想)那大家快点练一练吧!

  三、送礼物

1、幻灯打出第一份礼物是个玩具熊。

  要求:先默读词再读带点字音。

⑴ 寓言 焦急 盼望 喘气 总算 白费 一大截

⑵ 守株特兔 窜出来 撞 树桩 从此 丢下 锄头 肥

2、第二份礼物是,机灵猴:我会说。

  要求:理解词义,找出本词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意思。

⑴ 盼望 焦急地 自言自语 终于 一直 筋疲力尽 揠苗助长

⑵ 忽然 窜出来 撞倒 又肥又大 乐滋滋地 从此 丢下

3、第三份礼物是,美丽的孔雀:我会读。

  要求:读准字音(可选一段读,可全读,读好)

⑴ 同学练读。

⑵ 小组内指名读,读的不准的地方,同组同学协助直到读好为止。

  四、小组合作讨论

1、默读课文:

  同选一则寓言的小组交流自身的阅读体会。

2、朗读课文:

  学当老师,给另一组的同学讲你学的寓言。

  五、大组互讲,互学寓言,体会寓意(形成擂台赛看哪组学的好)

1、看图讲故事。

2、读文中带讽刺性的句子。

  六、作业

  想想实际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卡片)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写正确:

“丢”字是上下结构,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

“焦”字的上半部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

“算”的中间是“目”不是“日”。

“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

2、写美观:

“守”字的横不要超越“宀”。“丢”和“算”二字的下面的横却要与写长。“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

3、描红。

  三、读读想想

  幻灯逐次出示三个句子: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在树桩旁边等着。

  读一读句子,去掉带点的词,句子的意思和原来一样吗?

(让同学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和准确性)

  四、朗读竞赛

  两组竞赛朗读。

  五、你想对种田人说什么?

  六、拓展运用

  从文中找出你新学的词语誊写在词语积累本上。

《寓言两则》 篇4

  一 阅读这两则寓言,分别概括它们所包含的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写神使赫耳墨斯到雕像者的商店,询问雕像价钱的经过。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但却一钱不值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二 下边两题任选一题,展开想象,在课堂上口头作文。

  1.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写一个续篇。

  2.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这一题是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求异思维。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下边是一位同学就蚊子和狮子安排的一个结局,可供参考。

  蚊子撞到蜘蛛网上,一动也不能动。它有战胜狮子的经历,而今要死在蜘蛛的手里,真是难过极了,懊悔极了。它懊悔自己战胜狮子以后太得意忘形了。

  这时,蜘蛛一步步向蚊子爬了过来,张开大嘴,蚊子闭上眼睛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就在这时,从那棵高大的松树上掉下一滴松脂,不偏不斜正好落在蜘蛛身上,顷刻,蜘蛛就被松脂包住了,再也动弹不得。由于松脂的重量,蜘蛛网被拉破了,蚊子也因此得救了。

  三教学建议

  1、这是学生上中学以后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看看所选文章是怎样体现寓言的特点的。

  2、寓言读起来很有趣味,但是不能满足于了解故事情节,重点还在于引导学生揣摩想象的`合理和巧妙,研究故事在短小的篇幅中怎样构思得有起有落,甚至大起大落。因此,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以下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巧妙构思和合理想象,进而让学生概括课文的寓意。

(1)商店中一定有不少雕像,赫耳墨斯问了哪几座雕像的价钱?为什么要问这几座?

(2)为什么赫耳墨斯对自己雕像价值的估计与雕像者的回答有那样大的差别?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

(4)前两则寓言在结尾处都有较大的转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或《蚊子和狮子》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寓言两则》 篇5

  一、授课时间:5月12日——13日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感悟寓意。

  2、难点:“寓、截”的识记。“费、望、算”的书写。感悟寓意。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课件、投影仪

  五、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学习“寓”字。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学习第一则寓言)

  1、读(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想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3、想(你读懂了什么?)

  4、问(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讨论。

  1、检(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读(分自然段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3、议(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这是故事的起因。)

◎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他自己感觉怎样?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师写生看。

  3、生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寓言 寓意 焦急 焦虑 喘气 计算 算盘

  一截 拦截 丢失 费力 浪费 盼望 张望 气喘嘘嘘

  2、看图讲故事。

  3、说一说《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

  4、这节课我们将用上节课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来学习另一则寓言。齐读课题。识记“守”。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

  1、读(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想(你读懂了什么?)

  4、问(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

  1、检(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读(评一评准读得好,好在哪里?)

  3、议

(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生试写“守、肥、桩、比”,评价后再写。

  3、生抄写生字。

  27、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急——拔苗——苗死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守株待兔:干活——捡兔——等兔——等不到

  庄稼全完

  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八、作业布置。

  1、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阅读寓言故事

《寓言两则》 篇6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在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②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③,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伊索寓言》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浓烟和烟囱①

  严文井 烟囱从早到晚不断地排出一股股浓烟,这本来是烟囱应该做的事,所以他从来不声不响,更不为这件事自吹自擂。而浓烟则不一样,他从烟囱里冲出来,总是大模大样,张牙舞爪,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地朝天空飞去。他永远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有一次,浓烟忽然俯视一下烟囱,就嘲笑起烟囱来了:

  “多渺小、多可怜啊!你那样一动也不动,木嫌乏味么?我看你就像一根呆②板的木头……你是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子底下的?你注意了我高超的舞蹈么?你看了不觉得惭愧么?”

  烟囱回答道:“你比我高,比我粗大,还会舞蹈,这都不假。只是你的行动没有一定的方向,你永远只会随风飘荡,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浓烟冷笑了一声说:“你这完全是妒忌我。但炉忌也是白搭。你看我的千变万化,你看我越变越壮大……”

  浓烟继续自我欣赏,继续在摇摇摆摆中腾空。他一边飞舞一边扩散,色彩越变越淡,声音也越来越微弱。飞升呀,飞升呀,他不断扩散,最后终于完全消失了。

  烟囱仍然沉默地矗立着,准备排除新的浓烟。

《寓言两则》 篇7

  一、课文简析。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人的羊被狼叼走了,他没有及时修补羊圈,等羊又被叼走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修好了羊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要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继续受损失。《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为了使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二、生字及笔画

  (要求会书写、组词、注音,知道笔顺、偏旁)。

  三、二类字组词

  (要求认识、会注音)。

  四、词语解释。

  寓言: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街坊:同街巷的邻居。

  后悔:为了过去的作为或为了没有做到的事而感到懊悔。

  揠苗助长:意思是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巴望:盼望;希望。

  焦急:指非常着急。

  自言自语:指自己对自己说话。

  筋疲力尽:意思是指精神疲乏,气力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五、近义词。

  后悔——懊悔、劝告——劝说、巴望——盼望、焦急——着急、街坊——邻居、

  筋疲力尽——精疲力竭、急忙——赶忙、终于——终究、自言自语——喃喃自语。

  六、反义词。

  后悔——无悔、明白——糊涂、筋疲力尽——精神抖擞、急忙——悠闲

  七、多音字。

  1、圈

  [ quān ]圆圈、花圈。

  [ juàn ]猪圈、羊圈。

  2、转

  [ zhuǎn ]转达、转弯。

  [ zhuàn ]转圈、转动。

  3、尽

  [ jìn ]尽心、尽力。

  [ jǐn ]尽量、尽管。

  八、段落大意。

  1、《亡羊补牢》

  第1自然段,写了养羊人的一只羊被狼叼走了。

  第2自然段,写了街坊劝养羊人修一修羊圈。

  第3自然段,写养羊人目光短浅,认为没有必要修羊圈。

  第4自然段,写养羊人又丢了一只羊。

  第5自然段,写养羊人后悔没听街坊的劝告,赶紧修好了羊圈,羊再也没丢过。

  2、《揠苗助长》

  第1自然段,讲述了古时候有个人总是盼着自己田里的禾苗快快长大。

  第2自然段,写了有一天,他想出了帮助禾苗长高的办法,并按照这个办法去做了。

  第3自然段,写了他回家告诉家人,他让禾苗长高了一大截。

  第四自然段,写了这个人“揠苗助长”的结果。

  九、课文提问。

  朗读课文。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1)亡羊补牢:羊逃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时改正,而且还不断地错上加错,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自我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2)揠苗助长: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读一读,说说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他在田边转来转去。◆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分析:第一组中,第2句比第1句多了“赶紧”这个词,说明养羊人知道了修羊圈的重要性,急忙去堵窟窿。第二组中,第2句比第1句多了“焦急地”这个词语,写出了那个人希望禾苗快点儿长大的急切心情。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和同学交流。亡羊补牢事例:期中考试没考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赶快查缺补漏,争取期末考取得好成绩。

  揠苗助长事例: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孩子小小年纪就被逼着学钢琴、学英语,还不停地为自己的孩子找培训班,找家教来补课,这样对孩子不但没有成效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厌学。

《寓言两则》 篇8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明白两则寓言中的主要人物错在哪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第四册学过《刻舟求剑》)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揠苗助长》讲古时候有个人,他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二)学生试读课文,正音。

  1.学生先小声自己读两遍。

  2.正音,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yùzé yàjiāo

  寓言 二则 揠苗助长 焦急

  jīn píchuǎn fèi jié

  筋疲力尽 喘气 白费 一截

(三)指名学生朗读《揠苗助长》。

“揠”就是拔的意思。“长”读zhǎng。“揠苗助长”意思是用拔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揠苗助长》里的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他想出了什么方法帮助禾苗生长?结果怎样?

(二)讨论回答。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这是故事的起因。)

  2.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他自己感觉怎样?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3.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4.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四)成语“揠苗助长”就是来源于这个寓言故事。你知道什么是成语吗?

  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成短语、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作”、“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杯弓蛇影”等。

五、朗读、背诵课文

(一)指导朗读。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的焦急心情。“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要读得慢些,“帮”字要读重些,突出他要“助长”。

  2.朗读第2、3自然段要“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力气总算没白费”读得慢、读得清楚,读出他自以为高明的心态。

  3.朗读第4自然段时,要突出最后一句“禾苗却枯死了”。这事与愿违的结果,要引起人们的深思,以受到启发明白寓言的道理。

(二)背诵课文。

  1.你能各用一个词语,说说四段课文的主要意思吗?

  巴望——筋疲力尽——没白费——禾苗枯死

  2.先一段一段练习背诵,再练习背诵全课。

六、小结

(一)《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读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作业

(一)读读写写课后练习2。

(二)朗读课文,背诵《揠苗助长》。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一)什么叫寓言?

(二)《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了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背诵《揠苗助长》。

二、导入新课

(一)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守株待兔》。

(二)自学解题。

  1.查字典:守——守候。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也叫树桩子。)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野兔。

  提问:等待什么样的野兔呢?

  2.自读课文,再讲“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shǒu zhū cuànzhuāng

  守 株待兔 窜出 树桩

  zī chú

  乐滋滋 锄头

(二)指名朗读《守株待兔》。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齐读课文。

(2)讨论回答。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课文中的那个种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错误而办了蠢事,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写这两个人的心理,言行时都带有讽刺意味。这一点在朗读时要加以注意。

(二)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要注意抓住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来进行。

六、比较形近字,记住生字字形

  组词

  富( ) 财( ) 筝( )

  寓( ) 则( ) 筋( )

  病( ) 唱( ) 贡( )

  疲( ) 喘( ) 费( )

  戴( ) 字( ) 珠( )

  截( ) 守( ) 株( )

  究( ) 童( ) 助( )

  窜( ) 撞( ) 锄( )

板书设计

(吴葆城)

《寓言两则》 篇9

  1.在品读《揠苗助长》表现农夫急性子的语句时,学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读得非常有味道。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孩子能够把句子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文味,这个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学们表现非常好。

  2.关于“一棵一棵”的争论。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当我问到为什么“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有的孩子说他有耐心,我就追问了一句:“同学们刚刚说他是急性子,这会儿他怎么又这么有耐心了?”有的孩子说,他既性急,又有耐心。(显然没有理解)有的孩子理解就特别好:“他想让禾苗快点长高,所以一棵一棵往上拔,觉得虽然累,但也值得!”这样一辩,孩子对农夫急于求成的心理感受更深了。不过,觉得我少说了一句话,应该点一下,这里的耐心是反衬他的心急的。因为觉得学生有些纠缠不清,想急于往下进行,当时表述可能也不是十分清晰,估计有的学生还是会有些糊涂的,自己也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3.关于寓意的揭示。虽然孩子们没有总结的那么准确,但是意思完全表达出来了,比如:庄稼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太心急;禾苗有它生长的方式,不能破坏它;提到了“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等。再如第二则寓言,我们谈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理解了,记忆也更深刻了。

《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对什么事情都存有侥幸心理,不会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夺。

  在学习中,我借鉴第一节课的良好效果,让学生用“真”来总结,部分学生很有悟性,从种田“真辛苦”到捡到兔子“真幸运”再到心里想:要是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真敢想”到从此扔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真有耐心”再到天里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真可悲,真愚蠢”。我将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总结,很快,学生就在一节课中度过了,我们就在这简洁的寓言中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故事,相信这节课一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真是一节“真愉快真和谐”的课堂啊!

《寓言两则》【合集9篇】相关文章:

寓言两则《纪昌学射》《扁鹊治病》课文原文9篇(扁鹊治病和纪昌学射是两则寓言故事吗)

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_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9寓言两则教学设计2篇(寓言二则二年级课文课堂笔记)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寓言两则教学反思: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3篇 二年级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含反思

《寓言两则》七年级语文教案3篇 小学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故事两则《扁鹊治病》《纪昌学射》教学设计 故事二则扁鹊治病纪昌学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