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包公断案4篇

时间:2023-11-02 14:01:44 综合范文

歇后语包公断案 篇1

  歇后语是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一部分是“俏皮话”,也可以看成是汉语的文字游戏。→←最初的歇后语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包公的上方宝剑——先斩后奏

  包公的衙门——好进难出

  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包公审案子——铁面尤私;六亲不认

  包公升堂——尽管直说

  包公铡陈世美——公事公办;大快人心

  包公铡驸马——刚正不阿;公事公办

  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六亲不认

  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成立皮包公司——做无本生意

歇后语包公断案 篇2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宋朝时期,有个男孩帮父亲上街叫卖,他累了在一块石头上睡着了,等他醒来,发现篮子里的钱被偷了。包公跑过

  此地,说审这块石头,大家都感到好奇,于是包括偷钱的那个人也赶来看热闹。第二天,包公说让每个人往装了水了水桶投下一枚铜钱。当一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水面泛出一层油膜,于是下令抓住这人。包公以聪明和善于观察,抓住了贼。因为包公知道,男孩是卖油条的,难免沾有油渍。一旦投入水中,就会浮现油膜。

歇后语包公断案 篇3

  包公的上方宝剑——先斩后奏

  包公的衙门——好进难出

  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包公审案子——铁面尤私;六亲不认

  包公升堂——尽管直说

  包公铡陈世美——公事公办;大快人心

  包公铡驸马——刚正不阿;公事公办

  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六亲不认

  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包拯作风——敢做敢当

  包拯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包拯的告示——开诚布公

  包拯办案——铁面无私

  包拯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

  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歇后语包公断案 篇4

  包公放粮 - 为穷人着想·

  包公杀亲侄 - 先治其内,后治其外

  包公审案子 - 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包公铡皇亲 - 法不容人·

  包公断案 - 认理不认人

  包公的铡刀 - 不认人(比喻大公无私)·

  包公审案 - 铁面无私·

  包公斩世美 - 公事公办

  包公斩包勉 - 公事公办·

  包公的铡子 - 不认人·

  包公的公堂 - 好进难说·

  包公铡驸马 - 公事公办·

  包公折包勉 - 正人先正己·

  包公放粮 - 为穷人先正己·

  包公的尚方宝剑 - 先斩后奏·

/

歇后语包公断案4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