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网友“wfyl62748”分享的局外人读书笔记,以供参阅。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将自己的浅薄归因于小时候欠缺书本可读,后来在大学时才填补,但似乎收效甚微,最后我彻底放弃了读书这件事。
近些年,生活的窘境让我陷入一种处境,好像除了读书没有选择。我渐渐随便阅览各种杂志和书本,虽说是囫囵吞枣,没有完全消化,但我终于找到些许读书的快乐。
然而,小说仍然是个例外。读的时候我很投入,但读完后却往往忘掉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局外人》尤其如此。书里没有让人惊心动魄的剧情,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反而显得低沉和懒散,虽然篇数不久,却让我几回想要放弃。然而,在我真正读完后,加上出版社在书末增加的前言,让我感到回味无穷。这些年我经历的诸多瞬间涌上心头,荒谬、观念、生命、身亡,这些生疏的词,最后从我生命中串连成了一串音符。
我是幸运的吗?作为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我的祖辈根据服从得到了几代人的持续。对于这种生活情况,他们感到满意,由于周边总有更多的不幸。因此,我也变成了这个大军中的一员。听从权威,遵循规则,甚至在陌生人的亲人离去时也务必表现出忧伤,更别说是自己的妈妈。我确实没经历过什么艰难,过着多数人向往的平稳生活。
我是不幸的吗?美好的表象下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一方面享受着虚荣,另一方面又给它掩盖,最后这类内心的分裂让我感到不再满足。我渐渐憎恨命运的不公,我是多么努力认真听话的孩子啊,如何能被评定为勇于抵触标准?我的身子开始出现各类问题,心理的能量难以支撑我正视生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阅读,寻找心理医生,全身检查,状况好像有所改善,但我知道根本原因在于我不再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我渐渐避开所谓主流社会与传统标准,接受自己就这样平凡,随后我渐渐享受孤独。
直到如今,我才意识到,这些我觉得不幸的经历,才是真正生命对我的赠予。
默尔索的冷淡,至少展现了他在意识到生命荒诞以后的心态,但我们大多数人从没认真思考过生命的价值。一出生被长辈照顾,到上学,一直学习,随后工作,努力工作,再找个爱人达到目标,接着反复重复。
如同西西弗斯被众神处罚,不断把巨石推上峰顶,然而一到山顶,巨石就会滚落,西西弗斯又要继续反复这一过程。
这类运势何其相似。
唯一的不同在于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在经历这类荒谬的反复。
尽管默尔索看似冷淡,但他更在乎的是生活的实际。他渴望与玛丽共度美好时光。当他看到马松和老婆在海边笑侃时,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真的想结婚,他渴望真正、实际的人性。
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对这种生命的荒诞作出了清楚的诠释:西西弗的苦楚观念不仅带来了他的挣扎,同时也是他的胜利。运势并不可能在不经过藐视的情况下实现自我超越。假如在一些日子里,西西弗推石的过程是痛苦的,那么此项工作还可以在快乐中开展。
因此,我觉得第一步是要期盼了解这个真实世界,而非追求成功,而是追求真相。
一旦发现,就会产生陌生感,从而激起更强的求知欲去探索更深的真相。
也许,结果就是荒诞,也许是其他,我不知道。至少我们是清醒的,清醒意味着你有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冷淡,如同默尔索那般,逐渐与这个世界取得联系;还可以选择真正,享有生命中的每一个时下。
这样的生命是勇敢的,因为我们尝试解决一个巨大的磁石。这块磁石经过多年的积累,吸咐了世界上绝大多数金属,而我从没意识到其实自己并非金属,我们是可以离开的。
这样的生命是孤独的。在一次采访中,我第一次了解到真正伟大的作品不可能是畅销书。一部作品若想获得上百万人的喜爱,必定要迎合如此多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而这对伟大的作家来讲,实际上是有悖这一职业的使命。
加缪在诺贝尔奖颁奖晚宴上曾说:
“艺术是一种方式,它以其特有的方法彰显了人类共同的苦楚和欢乐,进而打动了多数人。它迫使艺术家不再自我孤立,而是切合一种最质朴、最普世的真理。”
只有承认自己和他人的共性,他的艺术和独特才会得到滋润。
他不应为历史的制造服务,而应为承担历史得人服务。
针对已知的事,绝无谎话;对于任何挤压,务必抵抗究竟。
伟大的作家之所以流传百世,并不是因为他传送所谓的正能量,而是因为他一直在讲述永恒的真相和真知。要是没有与此相关的好奇和思考,注定只能与这样的伟大作品擦身而过。
这是我意识觉醒的时刻。
我逐渐醒来,清醒地生活,为自己的生命承担。\
局外人读书笔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