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3篇 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例子

时间:2022-10-29 19:08:57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3篇 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3篇 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例子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1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万物回春、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欢聚在美丽的皖江之滨,共同迎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的隆重召开。首先,我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的委托,向此次对接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来宾和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

  开发开放皖江,是安徽人民不懈的追求。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也是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战略规划。这不仅圆了我们多年的梦想,也使皖江这条蓄势在发的巨龙从中部大地脱颖而出、翘首起飞。顺应国家的部署,当前皖江示范区建设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在这个重要时刻,省政府举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目的就是架起金融与示范区建设合作的桥梁,为金融发展营造新的平台,为示范区建设加油助力。

  承接转移、合作共赢,是此次对接会的主题,也是金融机构和示范区建设的共同机遇。我们高兴地看到,各地政府为实现对接作了大量准备,按照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精选了580多个对接项目,分布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产业、农业产业化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符合

  金融投入方向。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各金融机构为参与对接表现了极大热情,参会的不仅有长期对安徽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各银行业机构,也有潜力和优势巨大的大型保险机构,还有正在蓬勃兴起的投资基金,这都将为成功开展对接奠定坚实基础。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开展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对接合作,是我省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金融机构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深入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新形势下,在皖江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各金融机构都要珍惜此次对接机遇,共享合作成果,借此机会,提三点希望。

  一是齐心协力推进示范区建设。推进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各级各有关方面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示范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履行好职责,发挥好各自的职能和作用。要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扎实做好规划工作,加强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发展平台。要研究解决好用地、环保、资金等重点问题,保障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要加强科技创新,抓好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持。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更有力地带动和促进

  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示范区建设,既是安徽加速崛起的重大机遇,也是各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创造性地做好金融工作,确保实现新增信贷规模高于去年水平,信贷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直接融资规模高于去年水平的目标要求。要围绕示范区建设这个主题,强化金融组织、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利用银企对接平台,加大对示范区重点项目、新兴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三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协调服务。各级政府要把握金融发展规律,加强协调服务,切实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促进银企合作。要积极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好项目。加强跟踪监督,大力抓好对接成果的落实。要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非法集资活动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各类金融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八百里皖江风云动,示范区建设春潮涌。今天的对接会是各地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构建合作关系,形成相互支持的良好开端,后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各地、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人,加强沟通,跟踪落实,使银企

  对接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最后,祝愿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2

  推动中部崛起、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规划,规格高,意义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于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承接是一种手段,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首要的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软硬环境营造等,可以有效避免产业承接和转移中的无序无度,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让企业成为产业转移的主体。

“承接”和“示范”,是未来示范区建设的关键。

  规划中的示范区,应当是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重要板块,努力实现以区域对接促产业转移,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它将开辟科学承接的新路径,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当前东部地区存在的 “区域内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存在的无序承接、低水平重复承接等问题;它将成为产业承接的平台,增强产业承载力,它要在着力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它将是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和谐新区,亦是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和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行区。

  准确定位是确立整个地区发展战略方向的基础。“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的区域定位,以及“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的功能定位,决定了示范区当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战略定位。

“一轴双核两翼”,创意空前的产业空间格局构想,铺展了皖江发展的宏大篇幅,彰显出安徽人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量。综合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主轴”串联安庆、池州、铜陵等6个沿江城市,发挥合肥、芜湖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核”带动作用,舞动滁州、宣城“两翼”,使之成为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沿江发展轴”的定位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产业基础,发挥其沿江岸线优质资源;合肥、芜湖两大中心城市的发展,则以提升其产业集聚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增强其产业辐射力和服务功能,带动示范区产业加快发展;滁州和宣城两市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矿产和农产品丰富,将依靠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舞动腾飞的双翼。

“皖江”飞跃,承载的是一份期待和心愿,人们在规划蓝图时,审时度势,贴合实际,定性定量,一笔笔勾画美好的图景。

  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工业化率提高到6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力争建成汽车、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优势产业,形成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开放合作不断加强,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到2015年,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外向度将大幅提高,外来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年均增速不低于50%,外贸进出口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

  承接产业转移,警惕成本陷阱

  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向获利最大化的地方流动。

  中国吸收的外资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从历史上看,国际制造业基地已发生了五次转移。第一次是在19世纪末,由于美国的崛起,使得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工业基地向美国转移。第二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等国家的制造业向日本转移,战后的日本把自己重建为一个低成本制造业基地。从六十年代初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两大趋向,一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和信息时代,制造业面临转移;二是发展中国家全面启动工业化进程,需要新的产业支撑。因此,在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制造业基地向发展中国家的第三次转移。即日本制造业向韩国转移,韩国在七八十年代就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八十年代后期,东南亚国家包括中国的台湾又承接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从九十年代开始至今,正在发生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这就是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

  国际产业之所以大量向中国转移,归根到底是由国际产业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愈演愈烈的格局决定的。由于国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商品价格日益走低,国际资本为了生存和提升竞争力,被迫转移竞争方式,由原来依靠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效益,转而依靠降低成本实现收益提高并加强竞争力。这样一种竞争方式的选择,就意味着国际制造业基本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具体看,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成本因素。中国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价格低廉,所以国际上的小五金、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向中国转移,这些产业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家电、电脑、造船、建材等产业也在向中国大量转移。二是市场因素。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就拿汽车来说,据国发中心的研究报告,在20年内我国不仅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同时也会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国。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包括通用、丰田、大众、日产、本田等都已进入中国,中国的几大汽车集团全部与外商合资生产。三是周期因素。就是某一产业的升级使其生产出现周期性转移。最典型的就是IT产业。20世纪80年代,IT产业靠垄断技术就可以控制世界市场并获得超额利润,但是90年代之后,由于技术日益成熟与扩散,高频率的创新阶段已经结束,靠垄断技术获得超额利润已不可能。IT产业的竞争也转入成本竞争的阶段,随着研发与生产的分开,制造肯定要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目前,江苏省形成了从昆山至南京的200公里的信息产业带,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近2000亿元。四是外部因素。由于法律等原因,有的国家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比如化学工业。大量的化工行业也在向中国转移,当然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长三角等地区采取建立化工区的办法,目前,从上海到南京已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化工生产带。五是竞争因素。即国际竞争带来的转移。国际资本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向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好的地方转移投资。我国东部沿海之所以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就是因为它的某些产业,特别是一些中间体加工业水平相当高,配套能力相当强。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形式和组织方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从产业转移的重点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高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化。过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纺织服装、鞋、金属制品等产业和初级电子组装活动,现在转向电子、化学、汽车、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这几个产业是全球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贸易中的最重要部分,其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1997年就达到了43%。据世行官员分析,从2003年开始,发达国家的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最大限度地节省成本,也加快了向中国等国家转移的步伐,向这些国家转移更具附加值的服务性工作平台,并认为这是新一轮全球化最显著的特点。从产业转移形式看,在直接投资继续增长的同时,非股权参与的外包形式被普遍采用。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去完成,这样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从产业转移的组织方式上看,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企业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或体系,国际产业转移的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链和供应链。波音是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商,而他的零部件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生产的,也就是说,波音飞机的生产链和供应链已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样的情况在福特、丰田、GE等大的汽车、飞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制造商都是一样。这样,市场竞争的性质就发生了新的变化,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生产链、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而使竞争的程度和影响范围大大增强。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我省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及工业化水平较低,政府服务及法制环境不尽如人意,以及产业配套条件较差,由此造成区域性商务成本过高所致。但是更深一步看,在这些背后起作用的是人,尤其是人的思想观念。

  把创新投资环境的基点放在降低商务成本上:

  投资环境是指能影响投资资本有效运行的一切外部条件或因素的有机综合。吸引外来投资归根到底要靠环境优势,而投资环境的优劣则直接表现为商务成本的高低,所以降低商务成本是改善投资环境的出发点和主要目的。

  一般而言,一地的商务成本主要包括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获取要素和组织生产的成本,以及产业配套成本三个方面。一地的生产要素价格低,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就低;一地政府服务效率高,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成本就低;一地的产业基础好,企业的产品配套成本就低。降低商务成本,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同时着力。

  对外来投资实行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降低外资进入成本或企业生产要素的支出成本,这不是我国的特例,世界各国都将此视为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就连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国内各州、市政府之间“优惠政策”的比拼历来也是十分激烈的,有的是直接降低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价格,有的给予税率、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芝加哥市政府曾经以每亩一美元的地价,将土地出让给日本的三菱公司。

  放宽政策,进一步降低外资进入成本。(1)降低投资项目土地成本。除国家法律规定的耕地开垦费、征地管理费等收费项目外,不得向外来企业征收其他费用。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城镇工业园用地,征用新地应以征地费和上缴费等征地成本为基础,合理确定地价,并可视情况实行更优惠的地价。(2)采取更加灵活的供地方式。鼓励实行多元化的土地出让方式,除国家法律规定的可用划拨供地的方式外,均采取租赁、出让、作价出资、入股等市场方式供地。投资者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3)实行鼓励投资的电价政策。坚决清理影响供电价格的不合理因素,合理调整供电价格,降低整体电价水平。鼓励工业用电大户和高耗能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电源项目开发,以直接获得稳定和廉价电能,过网费按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4)降低综合运价。按照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区的要求,全面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综合功能,提高流通效率。进一步规范铁路、公路运输、内河航运、港口等交通运输行业的价格行为,适当降低综合运价。同时,要坚决取消对企业和投资者的一切不合理收费,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依法允许将资产整体或部分无偿划转的方式,鼓励外来战略投资者购并重组国有企业。

  建设法治政府,降低企业生产组织成本:

  从区域商务成本的总体情况看,我们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在要素的价格成本,而是在要素的组织成本上,即由于政府服务、法制及诚信等方面的欠缺,导致了投资者在获取生产要素和组织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了更大的成本。因此,以落实行政许可法等法律为契机,建设法治政府,就成为我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商务成本的关键所在。

  依法行政。国家机关各部门在行使权力时,以往的一些习惯做法是可以自我授权、自定规章、自己执行,出现了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怪现象,有的借“自我授权”之机,打着维护国家利益、强化行业管理的旗号,从中夹带“私货”,为部门的权力和利益“跑马圈地”,扩大收费、处罚和许可权。这种自我授权的观念或做法,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被废弃。根据新法律规定:要通过法律法规授权才能设行政许可,部门自定的规章不能作为行政管理依据。而行政许可的设置权只有三个层次的国家机关可以行使,即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省级人大及常委会、省级人民政府。其他任何机关、部门都不能设定行政许可,不能自我授权,自己又参与执法。

  规则导向。长期以来,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及在管理方式上的权力导向,往往使规则容易受到破坏,使可以通过规则解决的问题仍需通过上级批示才能落实,权大于法,权力导向的观念比较盛行。新法通过对权力的约束,将促进按规则办事的观念逐步确立,行政许可也将从权力导向转向规则导向,否则将是违法。这样就能达到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公开透明。政府行政机关有保密制度,然而一般的行政管理措施都与企业、公民的实际利益相联系,健康的市场经济要求行政管理行为有透明性和公开度。行政许可法就提出“有关行政许可决定”、“行政机关作的准予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等,都应公开。我们应通过学习和落实行政许可法建立这样的观念:对政府,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对百姓,保密是原则,公开是例外。个人的隐私权是应依法得到保护的,而政府的工作应公开、透明,因为“封闭必然产生腐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权责挂钩。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谁发证,谁监督,谁负责。这就特别告诉我们,权力与责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联的,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应建立起权责统一的观念。权力要与责任挂钩,而与利益脱钩,从法律上解决了有些人偏好权力而不愿承担责任的问题。曾有外商对中国市场管理发表看法,认为进入难,进来了就比较自由了;也有专家对某些政府部门在管理中的一些“颠倒”行为感到诧异,说该用“市场办法”管的事用“计划办法”管,该用“计划办法”管的事却用“市场办法”管。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政府部门在权责统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至于那些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权责脱节、各自为政的行为就更是有违权责统一原则的。

  走产业集群之路,降低企业产业配套成本: 产业集群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一个世纪前提出,它是指产品价值链相关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的聚集。具体表现是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若干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中间服务业高度密集地集中在一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显著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它的巨大作用曾经在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地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从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的“块状经济”的现状来看,我国也已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阶段。

  产业集群的最大威力就在于它能使专业化分工获得空前发展,直接带动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极大地提高当地吸引资本的能力。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在产业集群的情况下,则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而是几个主机厂(总装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一个零部件厂可同时给多个主机厂配套,很容易达到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厂来讲,有多个供货商可供选择,有利于通过他们的竞争改进质量、降低成本。珠三角地区IT、家电产业集群后,在一百公里左右的范围内,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部件、将近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采购得到。可见,在高度专业化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也是招商引资最重要的优势。因此,要把加快产业集群提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珠三角主要承接香港的一般商品生产转移,这种加工贸易模式缺少技术含量,不值得学习。江浙模式实质是在重复欧洲早期的工业原始积累,离开其特定环境和政策支持就难以复制。湖北是具备优势的老工业基地,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要做成本转嫁的承担者

  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其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以前有所不同,同时区域之间产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区域之间的产业对接转移不是一个简单复制的过程。

  没有竞争门槛,谁都可以进入,只要运输距离不断增加,利润就不断摊薄,而利润摊薄就不可转移。由于多年来形成对地租分配的惯性,而没有用于积累,没有作产业升级的准备,导致珠三角一带至今没有完成从一般商品生产向设备制造业的过渡。

  除去地租,还有一个利润的来源,在于打工者的低工资。近年来,南方的“民工荒”不是因为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而是在于打工者收益太低,没有基本福利,劳动力简单再生产供给的所需没有给足。我国《劳动法》的全面贯彻实施,将成为压垮这种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它并不值得学习。

  国际产业分工有五个层次,最低端是供应资源,其上是一般商品生产、重化制造工业、金融服务业,最高层次是技术创新。

  30年前改革开放时,基本上是进入第四层次。目前,正向第三层次升级。升级阶段,涉及几个工业核心点,一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是长三角,三是以大武汉为中心的产业布局圈。

  以苏南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曾在我国红火一时,它解决了农民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但后来在面对市场竞争的道路上,失去了政策扶持,乡镇企业纷纷走下坡路。在这种情势下,苏南难以向重化工业和社会制造业升级。

  在工业发展到一般商品生产阶段,浙江把作坊加工业变成场地型加工业,把一般商品生产的多个环节以地域型方式集中起来,形成产业集群。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银行的官员考察浙江模式时说,其实这是重复着西方早期的工业原始积累,只不过在作坊小工业上增加了一些现代简单机械。

  从经济规律来讲,一个第三层次产业形成并相对集中的城市,必定具备某种地缘经济要素优势。怎么利用结构差异形成竞争优势,如何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协作布局并实现集约发展。

  当产业转移时,也就是利润摊薄到不能维持时,企业不外乎是破产或转移。

  中部与东部对接的内容是什么?按珠三角模式,不顾环境代价和土地限制行不通。一般制造业既无技术含量又无资本门槛,现在主要是向越南转移。

  目前,我国中西部招商引资热情高涨,需要提醒的是,有的转移投资短平快,捞一把以后丢下一个烂摊子。我们认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必有产业提升带来的巨大成本,这个成本必然向某些可能承担的地方或领域转嫁,地方不要做成本的承担者,而要争取成为收益的获取者。

  由于长三角的产业基础、经济优势和文化底蕴,台资由珠三角向长三角延伸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随着我省发展环境的改善及沿海地区生产成本的升高,经过艰苦努力,台湾制造业向中部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也是大有可能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为香港产业向大陆转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观念“瓶颈”是承接转移的重大障碍: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思考如何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中部和西部的欠发达省份除了要积极接受发达国家的国际产业转移外,还要盯住东部的资金和产业转移。接受产业转移就如打篮球一样,球传给谁,要看谁的位置抢得好,同时看谁的球技高。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3

  奈曼旗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

  转移基本情况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处北纬42°14′至43°32′、东经120°19′至121°35′之间。南部为辽西山地北缘,海拔400-600米浅山丘陵;中部以风蚀堆积沙地为主;中北部平原属西辽河、教来河冲击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开阔。1636年臵旗,东与库伦旗连边,西与赤峰市敖汉旗和翁牛特旗接壤,南与辽宁省阜新市和北票市毗邻,北与开鲁县隔河相望。全境东西宽68公里,南北长140公里,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全旗辖14个苏木乡镇、1个国有农场、1个街道办事处、12个社区居委会、355个嘎查村,总人口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万人。

  奈曼旗是全国产粮大县,自治区重点工业旗县。农牧业是奈曼旗传统产业,盛产玉米、水稻、荞麦、小米、葵花等20多种无公害粮油产品。石灰石、麦饭石、硅砂、油页岩储量丰富,极具开发潜力。综合分析我旗现有资源状况,具体可概括为:

(一)土地资源条件。奈曼旗总土地面积1220万亩,60%以上是荒沙地,全旗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特别是沙地面积可达700万亩,土地资源充足且使用成本较低,使我旗的经济发展空间和容量相对较大。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按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奈曼工业集中区均在镇郊荒沙地段规划建设,发展工业项目基本

  不占耕地和农田。

(二)水资源条件。奈曼旗水资源总量为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亿立方米。现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21座。舍力虎水库总库容亿立方米,入库年径流量7455万立方米,可臵换工业供水量800万立方米。新拟建的牤牛河水库截浮流工程,年增加可利用水资源975万立方米。此外,大沁他拉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再生水利用工程、大沁他拉镇新区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工程、化工区污水处理工程等,到2015年将形成年产3000万立方米的中水能力。

(三)光照条件。全旗光照丰富,热量充足。经计算,全旗各地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941-2952h,总辐射量一般为千卡/平方厘米。与全国各地比较,仅少于拉萨、玉门和北京。奈曼旗太阳总辐射的分布受海拔高度、纬度,光照时间的长短,光照强度诸因素的影响,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明显差别。一年中5月份辐射量最多,一般是千卡/平方厘米;12月份最少,辐射量一般是千卡/平方厘米。从各月太阳总辐射、各界限温度期间总辐射量等数据得出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和最低年之比均在以下,太阳辐射比较稳定,可以满足新能源项目建设需求。

(四)风能条件。从我国风能分布图可以看出,奈曼旗处于风能较丰富区。据奈曼旗气象站(10米高程)累年测风资料显示,年平均风速为/s,有效风速时数在4800h,有效风能功率密度为70w/m。能够满足新能源项目建设需求,并可规划560万千瓦风电场。

(五)农牧业资源条件。农牧业是奈曼旗传统产业,全

  2旗可耕地面积近400万亩,粮食总产量33亿斤以上,是玉米、小米、荞麦、水稻、葵花、杂豆等农作物的天然有机生产基地。全旗农作物秸秆总量200万吨以上,目前主要用作燃料、饲料和肥料的占全部农作物秸秆的50%左右,随着农作物良种推广和产量增加,秸秆的产量还有增加的潜力。全旗草地面积141万亩,牧业家畜存栏达到223万头只,禽类饲养量1000万只以上。全旗林地面积3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其中商品用材林130万亩,灌木能源林110万亩,果树经济林12万亩。每年有大量的秸秆、灌木和树木枝丫材伐根、皮张等农畜剩余物或副产品等可供开发利用。

(六)区位优势。奈曼旗地处东北与华北交汇中心,是东北三省与内蒙古的结合部,属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及环渤海经济圈叠交区域。在区位上,奈曼旗处于东北地区进入华北和内蒙古东部入海两大地理走廊的交叉点上。两大地理走廊的其中一条是东北至西南方向的京通铁路及即将建设的电气化改造和增二线扩能、国道111线、通赤高速公路、东北地区飞往北京的航线等;另一条是渤海湾连接辽宁“五点一线”与内陆到达锡林郭勒盟与蒙古国的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这一既跨省区又通疆达海的最便捷地理走廊,这条地理走廊主要包括巴新铁路、盘奈高速公路及正在建设的巴林右旗大阪到辽宁阜新的超高压输电线路等。

(七)交通通讯优势。奈曼旗交通优势明显,国道111线、大广高速、京通铁路贯穿全境,其中大广高速公路(北京—承德—赤峰—通辽—四平)穿越奈曼旗境内140公里,设臵三个出口。已开工建设的巴新地方铁路纵穿奈曼旗全境,是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在奈曼旗境内规划有6个站点,铁路建成后,奈曼旗将成为自治区距离港口最近且有铁路直达的旗县。规划建设的2条园区铁路专用线(巴新铁路大沁他拉站至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京通铁路嘎什吐站至工业园区铁路运输专用线)正在有序推进中。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镇180公里范围内有赤峰、通辽两座机场。通讯方面,目前全旗已建成通讯基站203个,铺设光缆1600公里,通讯及互联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

(八)电力能源优势。奈曼旗现有220千伏变电站一座,两台主变容量分别为12万千伏安和9万千伏安,供电负荷能力为20万千瓦,除满足全旗现有工农业供电负荷外,还剩有5万千瓦供电能力。在建及规划建设的通辽南部环网扣河子-奈曼220KV输电线路工程和220KV奈曼开发输变电工程建成投入运营后,将分别为我旗增加5万千瓦和30万千瓦供电能力,全旗供电能力可达55万千瓦。

(九)人文优势。奈曼旗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著名的红山原始文化、契丹辽元文化、“乃蛮”蒙元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燕长城、辽代陈国公主墓、清代王府、青龙寺、清代佛塔等一大批证物古迹。特别是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形成了“胸怀坦荡、诚实守信、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奈曼人文精神。此外,我旗沙漠、怪柳、麦饭石等一些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也会在人文因素照耀下变为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资源。这些都是奈曼旗未来经济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越挖越厚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奈曼旗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和工业强旗战略,紧紧依托资源、地缘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带动型县域经济,形成了建材、化工、金属采选加工、轻工食品加、装备制造、能源等优势主导产业,经济格局

  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导向工业引领的全面转型。2012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亿元、亿元和亿元。财政收入完成6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元和6999元。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持续、良好的增长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进展情况

(一)承接产业转移总体情况

  奈曼旗紧紧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特殊的区位等优势,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主动承接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积极主动用好用足国家、自治区和通辽市支持政策,认真做好对接落实,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不断提高外引资金利用水平,吸引外资向重点产业集中,向农业、服务业领域集聚,向基础设施、社会建设和民生项目延伸,积极推进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化工产业方面,主要与浙江、吉林、河北等发达地区建立产业转移合作,发展以活性染料及其中间体产品为主导的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方面,主要承接东北老工业基地特别是辽宁省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数控机床及功能附件、机械设备制造、金属铸件等企业和项目,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提升我旗装备制造业能力和水平;羊绒皮草加工方面承接天津、河北地区相关产业转移,主要生产绒毛制品、羊绒制品等;硅砂产业方面,发挥本地区丰富的砂资源优势,积极

  与安徽省合作,推进硅砂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以内蒙古仁创公司、乌兰蒙东水泥、华鑫公司、东昇公司、内蒙古三岩矿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工业用沙格局,全旗吃沙用沙企业发展到38家,开发的沙产品达100多个,年用沙量超过50万吨,年吃沙还田200亩以上,年创产值近15亿元。几年来,按照项目拉动、园区承载、产业支撑、循环高效的发展思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上工业项目,在积极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五年来,累计外引内联重点项目640多个,到位资金200多亿元。组织实施新型镍铬复合材料、宏基水泥、明州化工、津蒙线缆、龙源风电等投资超千万元项目166个,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初步培育形成了建材、化工、金属矿采选加工、轻工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和电力能源六个主导产业,聚集项目269个,产业的集群效应正逐步显现。全旗中小微企业发展到276家,其中规模以上46户,纳税超百万元、超千万元企业分别达到20户和5户。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

(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奈曼旗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奈曼工业区、奈曼化工区、八仙筒工贸区、白音他拉轻工食品加工区、黄花塔拉羊绒皮草加工区和南部山区矿产资源开发区),已经批复的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建成区2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53家,从业人员2万人。2012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85亿元。工业园区2009年被通辽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工业园区,2012年申报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待自治区政府批复。到“十二五”期末,奈曼旗工业园区实现工业项目投资200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投资5亿元,规划完成总产值700亿元,销售收入672亿元,上缴税金30亿元,企业员工达到万人。逐步建成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水泥建材生产基地、染料化工生产基地。

  具体六个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如下。

  1.奈曼工业区。奈曼工业区位于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镇东郊、国道111线两侧沙荒地段,以京通铁路为界形成南北东三个区域。总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走廊50平方公里,已建成14平方公里。奈曼工业区是以建材、轻工和食品加工、信息识别技术与加工制造、矿产资源综合开发等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到目前,入驻企业78户,完成投资22亿元,重点项目有:奈曼旗中联水泥、华鑫矽酸盐制品、兴柏玉米淀粉、海克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博浩万寿菊浸膏等。

  2.奈曼化工区。奈曼化工区位于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镇南公里处,以111国道为界,分东西两个区域。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现已建成3平方公里。奈曼化工区是以活性染料及其中间体产品为主导的精细化工园区,主要发展引进原料、销售两头在外的非资源型产业。园区现已有浙江龙盛集团、宁波明州公司、承德克瑞特公司、吉林吉化集团、天津金世集团、北京天擎化工、鞍山惠丰集团等18家业内知名企业入驻,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

  3.八仙筒工贸区。八仙筒工贸区集中区位于八仙筒镇,规划设计占地12平方公里(其中纸业园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形成年生产50万吨纸制品的规模,八仙筒创新纸业园区将建设成为较大的浆料和生活用纸交易市场和生产基地,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4.白音他拉轻工食品加工区。白音他拉轻工食品加工区位于白音他拉新城区,总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以轻工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园区已投产企业28户。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

  5.黄花塔拉羊绒皮草加工区。黄花塔拉羊绒皮草加工区位于黄花塔拉苏木。园区总规划面积为2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5家,主要有友弘绒毛制品、太行羊绒制品、蒙特利羊绒制品等项目。

  6.南部山区矿产资源开发区。矿产开发区主要集中在奈曼旗南部山区的新镇、青龙山镇、土城子乡等乡镇,立足南部山区丰富的麦饭石、大理石、油母页岩、金矿、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金属矿采选加工业为主,包括土砂石开采加工业等非煤矿采产业,现有企业36户,形成了年产300公斤黄金、14万吨铁精粉、万吨铅粉、万吨锌粉的生产能力,开发麦饭石产品500多种。

(三)优化承接环境情况

  为更好地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奈曼旗下大力气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多角度、深层次提高投资、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交通、供电、水源地和物流等基础设施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规划,合理布局产

  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提高全旗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和三条发展轴”集中发展奈曼旗特色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明显改善全旗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严格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消耗评估,建立企业节能减排准入制度,大力倡导清洁生产,优先发展节能、节水、节地等资源节约型企业。

(四)重点产业发展和布局情况

  1.建材产业。以发展水泥及水泥制品为主,现有企业72户,形成了年产300万吨水泥熟料(中联水泥年产150熟料万吨,宏基水泥白音昌原址年产熟料20万吨,宏基水泥技改项目建成后年产熟料120万吨,昱祥水泥、青龙山水泥两户粉磨企业年产成品水泥80万吨)、5万吨覆膜沙、4万吨孚盛砂、10万立方米矽酸盐制品、5万吨玻璃及玻璃制品的生产能力。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完成增加值亿元。重点企业:中联水泥(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及9兆瓦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仁创沙产业、东昇玻璃制品等。重点在建项目:总投资6亿元的宏基水泥技改项目(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及兆瓦余热发电项目)。

  2.化工产业。以发展活性染料和医药化工为主,现有企业29家、化工产品56种,形成了年产7000吨磺胺、12万吨硫酸、6000吨活性染料、6000吨H酸、4万吨氯磺酸、4万吨硫酸钾、4万吨盐酸、1万吨对位酯的生产能力。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完成增加值亿元。重点企

  业:明州化工、克瑞特化工、天擎化工、青龙化工、塞北制药、海雨化工、翔意化工等。重点在建项目:投资亿元的佛山南海北沙制药医药中间体项目(年产7000吨磺胺)、投资亿元的天擎化工工业杀菌剂项目(年产1万吨工业杀菌剂及相关产品、600吨农用及卫生烟剂)、投资亿元的大连染化液体硫化黑项目(年产3万吨液体硫化黑)。

  3.金属矿采选加工业。以发展金属矿采选加工业为主,包括土砂石开采加工业等非煤矿采产业,现有企业36户,形成了年产300公斤黄金、14万吨铁精粉、万吨铅粉、万吨锌粉的生产能力,开发麦饭石产品500多种。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完成增加值亿元。重点企业:新型镍铬复合材料项目、霸王扣金矿、大三家子铁矿、天地矿业、蒙豪矿业等。重点在建项目:蒙豪矿业铅锌矿探采项目(日处理矿石200吨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4.装备制造业。以打造东北地区机械设备制造业配套车间为目标,吸引普通机床、数控机床、汽车配件、成套设备、铸件加工、大型智能机械设备等行业入驻,现有机械制造与冶金企业14家。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完成增加值4亿元。重点企业:泓海机械、津蒙线缆等。重点在建项目:投资1亿元的鸿胜重型机械设备制造项目(由遵化市盛世天豪重型矿山机械厂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耐磨材料及矿山成套设备项目总投资1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年产20万吨耐磨材料及相应的矿山成套设备,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税金3000万元,安置150人就业)、投资亿元的品乘钛合金产品加工项目(年产3万吨钛合金产品,总投资5000万元,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税金1000万元,可安置80人就业)。

  5.轻工食品加工业。以生活用纸、食品、服装制造、农

  畜产品加工为重点,现有粮油加工、牲畜禽类屠宰加工、食品加工、酿酒、木材加工、服装加工、皮绒加工、工艺品加工、印刷、纺织等企业110户,形成了年梳绒2万吨,加工服装1000万件、万寿菊2000吨,屠宰肉鸡1000万只、肉牛10万头、羊30万只、生猪30万口的生产能力。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完成增加值15亿元。重点企业:博浩生物、朵兰纺织品、铁骑王酒业、蒙和吉乳业、老哈河粮油、宇鹏肉食品、华宝麦饭石等。重点在建项目:投资亿元的森亚糖业冰糖项目(年产7000吨冰糖、1万吨绵白糖)、投资亿元的聚信通手机项目(年产手机50万部)。

  6.能源产业。以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光伏发电、石油探采等能源产业为主,现有企业8户,形成了年发电10万千瓦,生产原油10万吨的生产能力。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完成增加值亿元。重点企业:辽河石油探采、国电龙源风电、鑫辰林木质电厂等。重点在建项目:投资分别为5亿元的国电内蒙古电力巴彦塔拉风电场(一期装机规模万千瓦)、华电秦天图布日格风电场(一期装机规模万千瓦)、中节能永兴风电场(一期装机规模万千瓦)项目。

  7.硅沙产业。依托丰富的沙资源优势,全旗依沙而建的企业已发展到10多家,年吞沙规模50万吨以上。我旗先后建成了年产万吨标准瓶的东昇玻璃制品公司、年产30万立方米灰砂砖和仿真花岗岩系列产品的华鑫矽酸盐制品公司、年产2万吨覆膜砂(新型精密铸造材料,用于机械制造业)和5万吨孚盛砂(新型压裂防沙支撑剂,用于石油开采业)的仁创沙产业园。同时,我们在推进已有企业扩大生产能力、鼓励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产业方向,策划编制储备了一批硅砂系列开发项目。

  8.商贸物流产业。全旗已建成各类大小专业批发、综合市场40多个,现有7个大型商场,50多家专卖店,100多家连锁店。全旗现有物流企业35家,华明、蒙东等大型物流园区初具规模,物流从业人员2000人以上。老哈河粮油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定为AAA级物流企业。

  9.文化旅游产业。全旗现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217家,从事文化产业人员1000多人,每年上缴税金达100万元。

  此外,玉米生物科技等重点项目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已与投资60亿元山东雪花玉米深加工、30亿元浙江梦家园玉米生物科技、26亿元紫农(北京)科技(奈曼)共生园、22亿元亿粒沙材料科技亿粒沙硅砂产业园区等项目正式签约,正在推进各项前期工作。

  三、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项目建设资金配套问题。

  奈曼旗是国家级贫困旗,可用财力不足是基本旗情。一些政策倾斜项目和民生事业,都需要地方配套资金支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会存在经费短缺、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资金匹配增长与地方财政收入困境之间矛盾突显。

(二)项目核准审批难问题。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于一些因为投资数额大需要自治区和国家相关部门核准审批的重点项目,存在审批

  手续多、审批时间长等问题,加大了项目的审批难度。

(三)当地资源环境保护问题。

  在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难免会有对资源环境污染高的企业和项目,如何减少对当地资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也应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四、下一步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接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要求,自治区拟设立“蒙东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为奈曼旗发展当地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契机。在这一大背景下,奈曼旗必须紧紧抓住承接产业转移重要契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寻求新突破,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把握承接产业转移契机积极发展建材、化工、金属采选加工、轻工食品加工、装备制造、能源等主导产业,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落实好与中东部地区产业对接,充分发挥我旗特有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的大范畴,成为连接辽宁“五点一线”经济带和内蒙古东部五盟市经济带的一个重要纽带和支撑点,力争到2017年,将奈曼旗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充满活力的蒙东经济门户旗县。

  一是抓住承接产业转移契机,坚定不移地发展“煤-电-冶-建”循环经济、机械加工制造及以玉米深加工为主导的生物科技产业。随着巴新铁路的动工修建,奈曼旗将成为内蒙古距离港口最近且有运煤专线铁路直达的地区,这就为冶金、装备和机械制造、发酵工业等高耗能行业的投资人找到了政策、能源、运输、土地及劳动力成本等最佳结合点。发展这些产业,奈曼旗特殊的区位是根本,铁路等通道建设是前提,电厂等能源建设是核心。因此要以现有园区为基础,全力推进铁路、电厂和电网建设,做好与中东部地区产业对接,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冶金、装备制造等相关企业和项目,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逐步形成园区小循环、区域再循环、区位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到十二五期末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进一步提升工业的带动能力。

  二是依托现有优势,大力开发新资源新能源。充分开发利用奈曼旗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提升用沙企业创新、科研和生产能力,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值。依托奈曼旗秸秆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推广秸秆板材、秸秆制气等综合利用技术,拓宽秸秆综合利用空间。充分利用奈曼旗风能较丰富、沙地面积广、光照充足等条件,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型电力能源产业,推进在建风电项目早日建成发电,力促光伏发电项目落地开工。逐步做大沙产业、秸秆等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开发新型电力能源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新型能源,把奈曼旗建设成为蒙东地区沙产业和绿色新型能源产业基地。

  三是努力壮大物流及仓储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业由传统物流逐步向现代物流转变。大力发展第三方

  物流和“飞地经济”,全面推进物流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提高物流业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构建奈曼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与通辽和东北经济区物流信息平台的对接。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企业运作效率。加快建设培育一批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促进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推动物流业长足发展。

  四是积极发展旅游产业。立足奈曼旗沙漠风光、民族历史风情等软资源,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地理条件,重点培育契丹民族与蒙古族风情文化、中华麦饭石文化、沙漠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等知名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引进文化旅游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人产业,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将奈曼旗打造成为距北京、天津、沈阳等大城市最近的原生态文化旅游休息圣地。

  五是着力打造无公害现代农牧业基地。依托奈曼旗已有的农牧业基础和极大发展潜力,加大产业对接力度,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实施好粮食增产工程,开展农业科技示范,保持并扩大粮畜总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地处“中国黄金玉米带”的优势,继续打造优质玉米主导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方向,发展高产、优质、特色、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扩大高效作物种植和特色养殖规模,大力发展蔬菜、林果、有机杂粮、肉鸡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继续推进特色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打造优质农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努力把奈曼旗建成蒙东地区重要的无公害有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京津及其它大中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

  五、对进一步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实施优惠的区域产业政策。今后几年奈曼旗的产业发展重点仍然是发展建材、化工、能源、装备制造、轻工食品加工、金属矿采选加工六大优势主导工业,但发展过程中受项目核准、资源配臵、土地等条件限制,建议国家、自治区在优势产业发展、项目核准、资源配臵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对像奈曼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应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最大限度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二是政策制定要具体。国家在推进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制定全局性、指导性政策举措,落实到具体细节实施上,建议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与承接产业转移配套的具体扶持政策,以方便地方发展和政策进行有效对接。

  三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奈曼旗是国贫旗,受地方财力限制,旗财政对一些大项目资金配套乏力,建议上级在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面提高投资标准,减少或取消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以帮助我们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3篇 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例子相关文章: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显党性心得体会范文3篇(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党性分析材料)

典型案例对照检查材料16篇(对照案例剖析材料)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3篇 先进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材料供应合同范文6篇(工程材料供应合同)

资料真实性承诺书4篇 真实材料承诺书

材料采购合同3篇(资料采购合同)

材料购销合同范文4篇 工程材料购销合同范本简单

银行表彰大会领导发言材料3篇 银行行长上任后下属表态发言

奉化市产业转型升级探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