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不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3篇 如何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供参考。
不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1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xx苗族自治县概况
xx苗族自治县,地处xx省xx边陲,xx支流xx上游,东界xx县,南邻广西的xx县、xx各族自治县,西接xx县、xx侗族自治县,北毗xx市,有“苗疆要区、楚南极边”之称。明初在境内“改土归流”,是全国最早“改土归流”的苗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置县。195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xx县,设置xx苗族自治县,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和邵阳市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县。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开发县、革命老区县、湘西地区开发县。
全县总面积xx平方公里,居住着苗、汉、侗、瑶等xx个民族,总人口xx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xx%。全县森林面积xx多万亩,楠竹xx万亩,森林覆盖率为xx%,是全省重点林区县和百万亩用材林基地县。境内溪流纵横,水系发达,为资水、xx、渠江、浔江发源地。水能、风能蕴藏量达110多万千瓦。全县13个风电场70万千瓦开发规模已通过专家评审,是xx省最大最好的风电场。十二五期间,xx将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朝着建成xx省生态文化旅游强县、xx省风电第一县、中国南方乳业第一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而奋斗,努力实现“中国梦”xx美丽新篇章。
二、xx文化旅游xx特色
历史人文积淀醇厚。唐末“飞山蛮”首领杨再思、宋代抗金名将杨再兴、元代苗军统帅杨完者、明朝开国元勋蓝玉、沐英均出自xx;杨姓名将辈出,是“中国南方杨家将文化艺术之乡”;清溪古民居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xx吊龙”和“油茶习俗”、“贺郎歌”等列入国家和xx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风情风俗、红色人文精神与绿色生态文明相得益彰,巫傩文化和苗风苗俗一脉相承。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唱山歌、喝油茶、“庆鼓堂”、“打泥脚”、“挤油尖”等传统习俗流传不衰。
生态旅游xx丰富。近年来,白云湖湿地公园成功申报为国家湿地公园,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票通过国家自然保护区大评委会评审,被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为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此,我县已拥有南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等4张“国字号”生态名片。去年5月9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十万古田湿地探险《巨藓之谜》节目,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极大关注。境内有山皆绿、无水不清,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在全省104个县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排名第4,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县、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百强县和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
红色文化印记深刻。红色文化就是这块土地上盛开的奇葩。xx地处湘桂交界,是红军长征过邵阳的第一县。先后有三支红军经过这里,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这里英雄故事也不断涌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南山“高山红哨”名播全国;1956年,来自全省各地的知识青年为了开发大南山,建设共青城,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南山创业史。xx红色旅游从当初悄然兴起到如今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巿重要的旅游品牌。
三、xx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思路
1、明确目标,打造xx生态文化旅游强县。xx是中国南方的一块净土,是一处天然的生态宝地,生态优势是我县最重要的后发优势。县委、县政府立足对xx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的深入调研和准确把握,明确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与建设“xx文化旅游强县”发展目标,以及“农业围绕文化旅游抓、项目围绕文化旅游上、城镇围绕文化旅游建、三产围绕文化旅游兴”发展举措。同时结合当前全国旅游发展大环境,进一步明确xx旅游发展定位为:打造“最美中国步道”和“中国最美徒步小城”战略构架,将旅游文化列为xx县域经济第一序位产业,计划到2025年,实现文化旅游收入253亿元,占到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0%,成为县域核心产业。
2、科学规划,构建一圈一心两片空间格局。按照专业的规划要求,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抓好景区旅游环线综合开发,打造湘桂旅游黄金线路。去年,我县委托长沙旅游规划公司制定《xx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施纲要》(2014-2025年)。根据该《纲要》,我县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分“三步走”战略,近期将重点发展一圈一心的“内核”,主要包括一圈中的南山景区、大寨景区、两江峡谷景区,一心中的狮子山综合体,形成四大亮点;中期将完成一圈一心的全部旅游项目建设,开启东北和东南两片区的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基本框架;远期完成全部旅游项目建设,形成齐备的旅游产业空间格局。
3、提炼内核,塑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xx旅游内核在于浓郁的苗族特色,要打响xx旅游品牌,一是办好民族节庆。继续办好“六月六”山歌节。山歌是xx特有的文化品牌,近年来坚持节会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6届山歌节,极大提升了xx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突出民族特色。主要是突出建筑特色、民俗特色和饮食特色。在房屋建筑上,按照《xx苗族自治县民族风格建筑条例》的要求,民房建筑分区“着装”,已有建筑“穿衣戴帽”,凸现苗族建筑元素。在穿着服饰上,要穿苗服,让游客感受到直观的视觉冲击,增强旅游接待工作的民族特色。要唱苗戏,把舞龙、舞狮、打禾鸡、打花棍、打陀螺、抢花炮、踩高脚、挤油尖等民族文体活动融入到旅游活动中去,让游客参与民苗寨游戏。要吃苗食,用苗家油茶、长安虫茶、腊肉、野味、野菜和无公害蔬菜等苗寨食品招待游客,抓住游客的胃,拴住游客的心。
4、深化改革,塑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近年来,我县将旅游产业发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苦练内功,以加大投资、构筑县内旅游交通网络为突破口,着力从各个方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成立全县旅游发展指挥部,下发《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将旅游招商、项目开发列入全县各级各部门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形成全县各级各部门齐抓共促的长效机制。在资金保障上,安排5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并按20%递增增加旅游发展基金,用于保障宣传营销和项目招商引资前期工作,资金使用在专户中直接报帐。县财政、发改等部门批复的专项用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无论通过哪个口子申报立项,均进入专项统一管理。其他部门的项目资金,指挥部根据《纲要》引导项目资金流向旅游配备开发项目,提出具体项目安排计划和资金整合计划。在宣传营销上,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宣传促销旅游,如通过自治县庆以及隆重举办“六月六”山歌节等极富民俗特色的节庆活动宣传促销。将旅游发展贯穿到电视、网络、宾馆、商场、广告等各个环节、细节中去。让每一个xx公民都以xx旅游为荣,自觉宣传推荐xx旅游。积极培育新客源。加强对客源地市场及影响出游因素的研究,不断增强宣传促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客流量稳定快速增长。在规划建设上,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我县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和社会筹资,在县城和主要景区景点新建多家星级宾馆,使xx县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在招商引资上,积极培育多元旅游市场主体,形成多元主体办旅游的新格局。一是鼓励民间资金开发旅游业,支持民营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生力军。二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促进国有旅游企业向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力军。三是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大胆创新投融资体制,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建立全方位的旅游开放体系。
不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2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业竞争力的核心。文化的本质又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它天然地融合和体现于旅游全过程。旅游者出行最大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审美的情趣和精神的愉悦。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文化赋予旅游生命力。文化旅游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一)以规划为引导,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一是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武汉市文化旅游资源共涉及6个大类、20个亚类、72个基本类型,共计281个资源单体。其中,包括以历史古迹和革命纪念地、标志性文化建筑、文博纪念馆和现代的文化设施、特色功能街区、大众化文化娱乐场所等为代表的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以及以节庆活动、文化艺术等为代表的无形文化旅游资源。二是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充分发现和挖掘武汉都市文化资源,整合城市综合文化资源优势,力争到2015年,形成较为成熟的紧密结合武汉现代都市形象和文化底蕴的都市文化旅游产品,凸显在武汉城市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将武汉市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商
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成为国内著名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胜地和国家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中部地区旅游集散中心、组织中心与接待中心。文化旅游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龙头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先导。
三是确定了以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滨江滨湖文化休闲游、都市文化体验游、商贸会展休闲游、江城动感娱乐游等四大旅游产品系列。
(二)以项目为抓手,增强文化旅游发展动力。
去年,我局积极推进武汉极地海洋世界、武汉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区、世茂嘉年华等总投资额达亿元的28个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其中,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一期)、楚河汉街(一期)、万达威斯汀酒店、铁桥建国大酒店等项目相继竣工并对外营业,城市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三是加大招商力度,签约引进了华中影视文化城、木兰花园、武汉鲁湖国际垂钓中心3个总投资达60亿元的旅游项目。策划储备了东方马都、汉南区五湖湿地生态文化园等13个总投资达亿元的重大旅游项目,增强了旅游发展后劲。
(三)以产品为载体,提升旅游资源整合。
我局积极协调各方利益,联合市公交集团开通推出8个主题20条精品旅游线路,揽括“大江大湖大武汉”特色观光游、红色旅游、异域风情之旅等主题,涉及市内一日游、省外游以及出境旅游时尚精品线路;推出名人足迹游、租界建筑游、都市风情游等12条推荐市内游观光线路。观光车将市内景区和旅游要素串联在一起,基本涵盖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著名景点,车内除了配有GPS导航系统外,还配有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自动语音导游系统,对外地的商旅客人提供了极大方便,使武汉市内一日游更具系统性、便捷性。
(四)着力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健全旅游营销网络。一是以辛亥百年为契机,依托高铁交通优势,围绕“樱花热”和“辛亥首义”两大主题,在珠三角地区发放武汉旅游护照樱花版和辛亥首义版2万本,激发了珠三角地区市民的热情。樱花节期间,武汉大学、东湖樱花园最高接待量达20万/天〃人次。据携程网对广东地区出游情况的监测,春季到汉赏樱花已成为广东市民出游的首选之一。二是有计划性地组团赴广州、中山、南京、长沙、深圳、无锡、苏州等16个地区开展了30多场次旅游促销,参加境外旅游会展6次,策划推出了48条省内旅游线路,31条市内旅游线路;邀请韩国、日本、俄罗斯、中铁联盟等海内外旅行商近7批次来汉踩线,巩固和拓展了国内外客源市场,保证了我市境内外游客保持20%以上的增长。三是坚持“办节为民,为民办节”的宗旨,继续围绕“知音江城”的主题,举办了第十届武汉国际旅游节,推出的 “中华婚典”、“帐篷音乐节”
等活动,深受广大市民游客喜爱,进一步彰显了武汉“文化江城、休闲江城”的魅力。
为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理念,提升操作力,以抓规划引动、项目推动、市场联动为工作着力点,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完成全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基础上,确定文化旅游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尽快编制《武汉市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加强政策调研,尽快促成出台《关于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各方投资开发文化旅游的创业积极性。三是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新机制,探索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将黄陂区木兰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包装,统一规划,联合营销,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四是继续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统一调度,积极跟进一些引资性的建设项目,尽快促成投资方尽早决策,争取项目早日催化落地,生根开花。五是加强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研发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着力做好传统工艺品的研发工作,优化销售网络,不断提高购物在旅游经济中的比重。
发展文化旅游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放眼长远又要关注当前,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
就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应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以规划为引导,注重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谋划。要实现文化资源旅游化,必须从发掘整理开始,在研究谋划中找准优势,明确发展方向。要注重谋划的专业性,充分发挥武汉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梳理、分类、甄别、演绎等。要注重谋划的针对性,坚持理论研究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建立旅游企业和专家学者定期交流沟通机制。要注重谋划的广泛性,鼓励广大群众广泛搜集旅游素材,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谋划,形成人人关心文化旅游、人人参与文化旅游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产品为抓手,大力整合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武汉市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门类多,要把内容相关、区位相近、功能相仿的资源融合起来,发挥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在共生共荣中打造文化旅游精品。要围绕主题进行整合,以旅游主题为红线,通盘考虑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有机整合遍布全省各地的旅游景点,使这些零散的珍珠形成一条条精品旅游项链。围绕区域进行整合,根据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带(区)。
五是加大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文化旅游业是高品位产业,高水平营销必不可少,必须创新营销理念和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推广活动,增强武汉文化旅游的震撼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开展整体营销,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企业界限,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统一规划、整体开发。抓好重点营销,细分客源市场,根据不同的游客需求和不同的客源地特点,组合包装不同的旅游产品,实施不同的营销模式,积极开展有针对性、深入性的营销活动。推动合作营销,加强与周边省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客源地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的联动营销机制。
三是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文化旅游企业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必须坚持市场化、多元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方向,着力培育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一方面,要做“多”主体。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进入门槛,通过税收、土地等政策优惠,吸引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增强文化旅游发展的多元力量。另一方面,要做“强”主体。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知名旅游企业,鼓励重点旅游景区和大型旅游企业开展纵向、横向联合,培育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不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3
打造文化精品推进景区发展
7月8日晚,2012“镜泊胜景”大型多媒体歌舞秀首场演出暨“镜泊胜景”中国摄影大赛启动仪式在镜泊湖举行。市长林宽海宣布活动开幕;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沙广华与参会嘉宾为“镜泊胜景”中国摄影大赛启动仪式剪彩。来自国家、省、市领导,各界嘉宾和全市1500多名群众现场观看了这场浓缩镜泊湖地域历史民俗特色与人文景象的文化盛宴。市领导王同堂、沙广华、周景隆、葛民、王育伟、梁桥、杨明、侯鸿雁、张海华、闫子忠、王福顺、庄乾良、李自亲、张国君观看演出。
2012“镜泊胜景”大型多媒体歌舞秀由市委、市政府主办,黑龙江省镜泊湖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斥资3000多万元承办,黑龙江电视台承制,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旅游演艺公司、市文广新局文化艺术中心、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参演。演出将镜泊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域特色融于一体,旨在让“镜泊文化”更自然地融入旅游文化之中,将镜泊湖的独特魅力全面展示和呈现给广大游客,进一步提升镜泊湖旅游线路的美誉度和观赏性。作
为镜泊湖之夏旅游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活动实现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事业的深度融合,必将对提升牡丹江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2012“镜泊胜景”大型多媒体歌舞秀首场演出由黑龙江电视台主持人周巍、袁哲主持,演出主要分为三大篇章:《宇宙鸿章》、《历史韶光》和《盛世华章》。将3000年前博大精深的肃慎文化、“海东盛国”的昔日辉煌、抗日英烈在镜泊湖畔英勇斗争、林业工人为支援祖国建设爬冰卧雪、辛勤劳作的壮丽场景和热情欢快的俄罗斯民俗风情舞蹈表演等内容一一呈现。接下来两个多月的旅游旺季里,每晚19时30分,游客们都将准时在镜泊湖演艺广场欣赏到精彩的表演。
为广泛宣扬镜泊湖地域历史文化和人文艺术的魅力,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贸旅牵动”战略发展目标,由镜泊湖管理委员会主办这场“镜泊胜景”镜泊湖大型多媒体歌舞秀。整场演出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实景演出场地,由省电视台专业人士策划编排执导,集纳全市优秀舞蹈专业团体,组成了强大的编导和演出阵容。这也是我省景区实景演出的首次尝试。是牡丹江地区投资最大、档次最高的艺术精品。接下来,镜泊湖管委会将组建演出公司,进一步整合全市演艺资源,将《镜泊胜景》大型歌舞秀打造
成为的文化精品,为繁荣全市、全省的文化创作再立新功。同时以文化为引领,带动龙头景区建设,全面实现大发展、大变化的既定目标。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牡丹江籍朝鲜族歌唱家、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金曼也专程赶到现场演出。首演正式开始前,著名军旅摄影家、国家风景名胜区协会、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宋举浦少将向镜泊湖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颁授“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镜泊湖摄影基地”牌匾。
不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3篇 如何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相关文章:
★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简报》3篇(经典诵读国学画报)
★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稿3篇(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