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时间:2023-05-03 10:14:24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会员“xwv707”整理的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共8篇),供大家阅读。

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高中音乐模块教学计划 篇1

  本学期担任高一6个班的音乐教学工作,学生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音乐基础较好,但大部分学生的功底差,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目标:

  1、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 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3、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与爱好,把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聪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教学要求

音乐欣赏教学应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熟悉、理解、鉴赏音乐。

  1、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

  2、 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性的音乐教具与学具,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听觉审美感受。

  3、 课堂欣赏教学与课外欣赏活动(音乐会、音乐欣赏讲座、教师推荐的音乐作品录音等)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欣赏教学对课外欣赏活动的指导作用。

  教学措施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1、 强化治理,突出重点,抓住高考生命线

  2、 树立坚定的事业心,虚心好学,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3、 加强教研教改,注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 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教学内容

  1、欣赏民歌、艺术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剧、舞剧音乐、器乐曲、室内乐、交响音乐等音乐作品。介绍有关音乐常识。

  2、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织体、曲式等及其表现作用。

  3、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风格流派、艺术成就及其发展变化。

  4、 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功能及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教学内容要求

  5、 欣赏内容是中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作曲家及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原则。

  6、 欣赏曲目的选择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弘扬祖国的优秀音乐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7、注重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考试考核制度

  音乐欣赏课是考查学科。考查的方法分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查两类。平时考查可采用课堂提问、书面作业等形式;期末考查可采用问卷、写作短文等形式。考查的内容重点为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及分析、比较、鉴别音乐作品的能力。音乐欣赏课的考查成绩纳入学生的考绩范围。

中班音乐教案设计最新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和分辨轻重声音,想象会是谁的脚步声。

  2.模仿几种小动物走路的姿势,用身体运动的不同及不同的踏踏声表现动物。

  活动准备:

  1.熟悉几种表现不同动物走路的乐曲。

  2.大象、小兔、小熊、小鸟、小鹿走路的音乐磁带和"找朋友"的音乐磁带。

  3.将动物的头饰分散挂在室外场地。

  活动过程:

  1.引发去秋天树林寻找小动物的兴趣。

  森林里真热闹,小动物们要在森林里开运动会,谁来了?大家一起去找一找?

  2. 听音乐猜猜谁来了,做模仿动作找小动物。

  听音乐猜猜谁在森林里,就模仿谁的动作,并寻找小动物头饰。

  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模仿各种动物的走路姿势。知道大象、小熊走路的声音很重、很响;小鸡、小鸟的走路声音很轻、很弱;小兔、小鹿的走路声不重不轻,不响不弱真正好。

  3. 玩游戏"找朋友"。

  幼儿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动作找朋友。

  引导幼儿能用身体动作正确的反映不同动物走路姿势的带来的声响。

  活动建议:

  将音乐放在晨练中,继续模仿动物走路时发出的声响? 教师要注意提醒幼儿控制自己的小脚,使其发出轻重不同的声音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京剧模板 篇3

  高中音乐《京剧》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教室

  一.教学目的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起源、唱腔、伴奏乐器、表演形式、人物行当等)

  2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懂得继承和宏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3.教学方式:演示,教师讲解、示范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⑴听歌曲:《唱脸谱》

[师]这首歌曲是关于我们的国粹--京剧的。京剧是流行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之一。我国的戏曲艺术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种。而我国的戏曲的艺术形式是保留最完整的。其中京剧又被誉为是我国的国粹。随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京剧艺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喜爱,甚至一些老外特地到中国拜师学艺,把我国的艺术带到他们的国家中去。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国粹了解多少呢?

⑵谈谈对京剧的认识。(学生讨论回答)

  2.京剧艺术基础知识

(1)起源: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

  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微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

(2)角色的分类与脸谱:

“生、旦、净、丑”是什么?其实不过是角色分类。

“生”是男性正面角色。

“旦”是女性正面角色

“净”是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

“丑”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

  每种角色又有表明身份的脸谱、扮相等,只要演员一上场,你一望便知。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也是理解剧情的关键。

  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者。

  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者。

  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者。

  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里分别有不同的脸谱。以便学生认识,和区分)

(3)京剧的音乐

  声腔:唱腔和伴奏统称声腔。以板式变化为主,又因不同行当形成生腔和旦腔。

  念白:“念”指人物吟诵诗句,富有节奏韵律感,音乐性较强;“白”指人物之间的对话。分韵白和京白。

(练习对话片段男:哥哥,哥哥……

  女:兄弟,你哥哥出去做买卖去了,叫你等他一会儿。

  男,哦,等他一等。

  女:是。)

  打击乐:通过打击乐器有节奏的击打,掌握全场演出的节奏,人物情绪和唱腔的演唱。

  京剧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

  曲牌音乐:京剧乐队中的管弦乐器,除担任唱腔的伴奏外,还演奏各种纯乐器曲牌,作为

  剧中的过场音乐和配合哑剧式的表演,曲牌多从昆曲中借用。

  如:“京胡曲牌”“唢呐曲牌”“笛子曲牌”。

  做: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看喂鸡片段,让学生模仿)

  打:传统武术和跌打技艺的结合(讲述盖叫天事迹)

  3.京剧欣赏与学习

  欣赏《铡美案》选段

  剧情简介:陈世美得中状元,招为驸马后不认前妻秦香莲母子,反差韩琦于土地庙杀害。韩不忍,遂放其逃走后自刎。香莲愤之,拦轿喊冤。包拯出面,良言相劝陈世美,无果。包拯伸张正义,不顾皇亲势大,按律处陈世美以斩刑。

  唱词:【西皮导板】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原板】尊一声驸马宫细听端的,可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在朝房与驸马你相过了面皮,我相你眉长眉短有儿女,膀高膀低定有前妻,我劝你相认是正理,(白)驸马,祸到临头悔不及

  欣赏此曲,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剧中的脸谱,人物以及音乐。

  学唱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4.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京剧的一些基础知识,并欣赏和学习了京剧的音乐。希望大家能了解我国优秀戏曲文化,并能够热爱这一中国的国粹。下课。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

  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

  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与前一课作品进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六、教学过程:

  略

  七、教学评价建议:

  1.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完成本节“拓展与研究”相应内容 。

  2.能够有一定表现地歌唱《问》,初步学会读合唱谱欣赏合唱。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万能模板 篇5

  课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内容说明 本课作为音乐鉴赏模块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们带着自主选择学习的期待和新鲜感,步人音乐殿堂。我们用什么迎接他们呢?是陌生的理论概念,还是亲切、动听的音乐?当然,应该是后者。尽管本单元的中心是“音乐的欣赏”,不可避免地将会涉及诸如“什么是音乐”、“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怎样欣赏音乐”之类的理论问题,但本课是以两首音乐作品----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各一首,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通过对这两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在学生对音乐有了具体、真切的感受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引导等方法,使学生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和呈现方式,并以自己的欣赏经验作为印证,进而领悟“怎样欣赏音乐”的问题。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点需要说明: 1.课文标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是一句启发式的引导语,其后的“你在这首乐曲中听到了什么?”,则是问题的具体化。编者使用这些语言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直接答,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欣赏音乐。

  2.本课第一首乐曲为标题音乐,形式为钢琴独奏。选用这首作品的目的,一是因为乐曲的作者写作这首作品时,年仅十八岁,与高中生年龄相近,使学生有同龄人的亲近感。其二是音乐优美,在标题的引导下,易于产生联想。3.本课所选的第二首乐曲为非标题音乐(也可称为“无标题音乐”,是作者第一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除作品有一句简短的题辞外(“献给 1986 年我的朋友们”),未加任何乐曲说明,给听众留有十分广阔的想像空间。选用这首作品的目的,一是作品的题材与青年人的理想和追求有关(当然不止于此),另一是同前一首标题音乐形成呼应和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获得欣赏音乐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本课两首优美动听和扣人心弦的音乐作品,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的观点,将音乐与绘画、语言文学艺术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后,能概述出音乐艺术是否具有具象性和语义性特征,以及音乐“不能告诉”我什么的简单道理,从而对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有基本的认识。3.通过作品实例的感受与认识,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音乐表现要素(如节奏型、旋律线的运动状态、力度等)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建议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结合选材特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以下四点建议可供任课教师参考: 1.本单元为高中学生的起始课,建议安排一个课时。本课的开始可进行 5 - 8 分钟的热身活动,让学生对老师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进行听赏活动。第一首作品可以作为精听曲目,第二首可作为浏览性欣赏。浏览的曲目亦可先分段赏析,然后再综合的欣赏(复听)。2.引导学生带着期待来欣赏与感受。比如课文开始处提示的:“让我们先听赏从一位年轻女音乐家心中流淌出来的音乐。”特别是课文中写明作曲家写作这首乐曲时年仅十八岁,与高中生年龄相仿,就更能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这种兴趣源于内心的一种审美期待----欲知她在“祈祷”什么?从而专注地去听赏和感受音乐。接下来听赏的是一首“献给青年人的奋斗篇”,也与成长中的高中生富于幻想、正在规划人生的心理状态相贴近。加之课文中将这一乐章音乐主题的旋律线条,以不规则的锯齿状示意图形式呈现出来,也使学生产生聆听音乐的期待感。教学过程中如果任课教师能巧妙地突出这些细节,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在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可感而未知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如第一首钢琴曲,音乐优美、明朗而略显高贵、华丽,起伏流动的琶音如涌动的波澜。这样的音乐,为何冠以“少女的祈祷”这一标题呢?这位少女是谁?她是在祈祷,还是在倾诉?或是在回忆?沉思?第二首乐曲连续用了前长后短的三连音与迂回级进的旋律线的组合,为什么说这样的音乐“蕴含着无穷的?掘进力量?”乐曲题献给“ 1986 年我的朋友们”,这与作品的音乐内涵有什么联系?这类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应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皆可直接作为学生的探究课题。探究的结果,最后则自然归结到“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怎样欣赏音乐”的单

  元主题上,从而使教学过程完全沉浸于与音乐的对话之中。4.通过讨论交流与师生互动,达到感性认识的升华。上述探究课题,是在聆听与感受音乐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涉及第一首作品的问题,与认识音乐的艺术特征相关,即乐曲本身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音乐具体表现的是什么,正如课文中三幅插图的提问----祈祷?沉思?倾诉?或是思念?回忆?憧憬?有可能是,有可能都不是。涉及第二部作品的问题与此近似,音乐表现了劳动?学习?海涛?同样有可能是,也可能都不是。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很可能会得出许许多多不同的答案,有些答案还可能截然相反,但这不足为奇,因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以个体的联想和想像作中介,这种联想与想像又基于个体的生活经验,因而存在差异。这正好说明,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和音乐理解的宽泛性是合理的。其深层的美学原理,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特征:音乐音响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认识到这一步,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交流和逐层剖析达到的。教师参与其中,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发言,并可陈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但不要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所有的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潜心感悟和自我总结,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得以升华。5.将对音乐的听觉感知贯穿于审美体验的全过程。对音乐作品的听觉感知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的前提是学生对音乐作品完整而充分的聆听。本课听赏的是两首不同形式的器乐作品,前者充分利用了钢琴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的特点,主题旋律流畅、优美,但却是器乐化的写法(和弦琵音分解),不容易跟唱;后一部作品的主题充满了变化音,可唱性不强。两首作品都不宜采用“背唱音乐主题”的传统听赏模式。面对这样的作品,直抓住作品中突出的音乐要素,引领听觉感知。如《少女的祈祷》可从钢琴的音乐人手,一开始的引子,声音宏亮而带光泽,可联想到钟声、教堂、明媚的阳光??其后钢琴颗粒性的音乐,清脆而富于弹性,似圆润闪动的珍珠。其次,这首乐曲的结构规整而明晰,由主题和四个变奏组成,段落分明,很容易对主题进行“追踪”。翟小松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音乐要素突出的特点有:贯穿全曲的前长后短的三连音节奏,迂回级进、偶尔夹以远距离跃动的旋律线条,以及这一主题在不同声部的呼应、重视,这种主题变形纵横交错,汇成此起彼伏的音响洪流,加上力度的大幅度涨落和对比,使音乐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掘进”力量,给音乐带来极大的“冲力”。上述这些由各种音乐要素造成的突出特点,皆与音乐的内涵密切关联。引导学生在听赏时抓住这些表现特点,有助于学生更深人地进行审美体验。教学评价 教科书 最后两行和 “活动与探究”栏目,共有四个思考和叙述题,可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这四个问题,可用口答(如“另举一例,说明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及创作背景对理解音乐作品的作用”);亦可通过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如“你同意?音乐本身不可能具体表现什么这种说法吗?请根据你对《少女的祈祷》的感受,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来进行评价;如果时间允许,还可通过学生写作短文的形式(如“从本节课听赏的两首音乐作品中你得到哪些精神上的享受?”)进行评价。评价并不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师的期待为唯一的标准,而应着重观察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对问题的探究是否专注和投人,是否对音乐产生了共鸣,是否有自己的感受等。由于这是本模块的第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增进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而不宜把评价放在一个突出的显要位置。本课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肯定学生欣赏音乐的专注和探究问题的投入,增进学生感受音乐美和探究音乐内涵的自信。

  教材分析及相关资料 1.乐曲分析 《少女的祈祷》钢琴独奏曲,变奏曲式。结构图式为:

  附:关于赋格曲 赋

  格曲是用复调手法写作的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同时也是一种复调音乐式。它由拉丁文 fuga 的译音而得名。fuga 的原意为逃逸、追逐、遁走,它形象地表明了赋格曲是由一个(有时为两个或多个)音乐主题在不同声部时隐时现、一再模仿、不断变化重现这一基本的特点。赋格曲式通常包括三个部分: 呈示部:主题在不同声部轮流出现,主题之间有间插段。展开部:主题在不同调性上作各种移位变形和展开。再现段:主题回到原调,音乐收束。赋格曲源于欧洲,在 17 - 18 世纪发展成熟和完善。德国作曲家巴赫(1685--1750)是欧洲复调音乐的代表人物。20 世纪中国作曲家借鉴了赋格曲式,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2.作曲家及创作情况简介 苔克拉.芭达捷芙斯卡(1838----1861)波兰女音乐家。(另有资料认为她生于 1834 年。)关于这位女作曲家的介绍文字较少。仅知道她生于华沙,未上过音乐学院,主要靠自学成才。她的钢琴弹得很好,兴趣爱好广泛。她的作品除 1856 年发表的《少女的祈祷》外,还有《小茅屋的回忆》、《甜蜜的梦》、《友谊的梦》等钢琴曲,大都是短小精致而又通俗易解的小品,其中以《少女的祈祷》最为著名,是欧洲钢琴文献中通俗小品的代表作。此曲除钢琴独奏的形式外,也有人将它改编为四手联弹或其他形式的器乐曲。由于它对演奏技巧的要求不太高,所以常为初学钢琴的人或音乐爱好者所乐于弹奏。瞿小松,中国当代作曲家。1952 年生于贵阳市。他的成长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初中毕业便逢“上山下乡”运动,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山区务农,历时五年。在此期间深受大自然和民间艺术的熏陶。后开始自学音乐,并考人贵阳市京剧团,任该团乐队小提琴演奏员。1978 年考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1983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 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访问、考察,活跃于国际乐坛。现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为该院作曲系教授。翟小松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来的新一代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作品有:交响组曲《山与土风》、小提琴与乐队《山之女》、大提琴与乐队《山歌》。混合室内乐《 mongdong 》、打击乐协奏曲、管乐协奏曲《神曲》、清唱剧《大劈棺》、歌剧《俄狄甫斯之死》、《命若琴弦》。室内乐《寂》等,并为话剧《野人》、电影《青春祭》、《盗马赋》等

  配乐。曾于 1986 年和 1988 年两次在北京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他兴趣爱好广泛,还涉猎绘画、摄影等艺术,举办过画展和影展。《第一交响曲》作于 1986 年初,于同年 4 月在北京他第一次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上首演。此作在总谱和节目单上写有“献给 1986 年我的朋友们”。这批朋友,以文学家、戏剧家、诗人、导演、画家、摄影家、记者等身份,策划并促成了瞿小松的个人作品音乐会。此外,这部交响曲是以表现“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使命拼搏奋斗”为主题,这正是这批朋友成长道路和奋斗精神的写照。这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出生的人,大都与他有相似的经历:“文革”时期中断学业,上山下乡,到农村。工厂和基层参加劳动,接受工人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思想,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求学、成长和施展才干的条件,使他们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材,共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是通过生动的音乐材料和丰富的表现手段体现出来的。在听赏音乐时,可以引导学生以作品的题辞为线索,结合作曲家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展开联想,从昂扬、奋进的音乐基调中感受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这部交响曲未采用传统交响曲的四乐章套曲形式,而由两个前后呼应、互补的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广板(属慢板范畴),变体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快板,大型赋格曲式。两个乐章在演奏时间上大体平衡,均为 11 - 12 分钟。3.简介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它必须通过演唱或演奏这个表演的中间环节,才能使听众感受到音乐的情感与意境,从而产生艺术效果,达到审美的目的。所以,人们常常称音乐为表演的艺术。

  培 养 音 乐 的 耳 朵

  湖南文艺出版社—普高音乐鉴赏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一.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的意境之美。能区分双簧管与长笛的音色。

  二.通过对比使学生能自主了解到音乐的速度,音色,强弱等性质及表现形式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

  三.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和简单的分析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自主理解音乐

  课时

  真仔细地聆听。

  1一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繁体字“聽” 师:引导学生“听”是用耳朵与“心”来完成的。在欣赏音乐时要认二.新授内容 .欣赏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

  课件:马思聪肖像图片及简介——(1912—1987)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广

  东海丰人。青少年时代曾两度留学法国,学习小提琴演

  奏及作曲。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代小提

  琴家,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与教学的拓荒者,而且是一

  位成就卓著的作曲家。其主要作品还有:小提琴曲《第一回旋曲》,交乡曲《第一交乡曲》,舞剧音乐《晚霞》,歌剧《热碧亚》等等。

  创作背景及作品介绍——马思聪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云、贵、川和粤北山区居

  住过,南方山林的自然景色及山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

  聆听时注意辨别感

  刻的印象。这部作品是他收到一封附有云南怒江民歌曲 调的音乐爱好者的来信后,受到触发而动笔写作的。师:在乐曲中分别出现双簧管、长笛奏出的“山歌风”主题请同学们受这两种乐器的音色。课件:双簧管、长笛的简介及表现音色的小乐段 师:边讲解边听,引导学生按标题、结构去欣赏理解《山林的呼唤》。课件: 《山林的呼唤》结构、音频: 呈示(a)中部(b)

  阅历都不一样,再现(a1 主题 “山歌风”主题 a:(双簧管独奏)生:说出感受 师:引导总结,不要给出固定答案让学生自己发挥,因为各人的知识、所以音乐给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后亦如此)

  2.把《山林的呼唤》的速度加快,让学生体验同旋律异速度时乐曲给自己的感受。课件:加速后的《山林的呼唤》

  师:引导4欣赏。生:对比后说出感受 .引导学生欣赏《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突出乐曲中强、弱部位。课件:介绍作品、音频 生:谈感受 .把《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弱起部位强,强部位做弱。让学生对比课件:改变强、弱后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音频 师:引导学生谈感受 .速度、强弱的对比之后再让学生从音色上区别分析体验音乐

  分别欣赏萨克斯、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分别说出感受最后给出标题(亦可作其他处 理)

  课件:萨克斯、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音频

  三.学生自主活动

  分别给学生欣赏几段不同的乐曲,要求学生从乐曲的速度、音色、强弱、整体感觉等方 面谈谈对乐曲的理解并给乐曲起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标题。

  学生谈完后教师可给出原标题,简单介绍该乐曲。

  课件:音频——a.鸟舍

  b.月光曲

  c.大进行曲

  视频——野蜂飞舞

  四.总结

  音乐是见仁见智的物件,她没有具体的形象,每个人的知识、阅历不同所感受的形象、意境就不一样。欣赏音乐重在聆听。聆听的同时从各个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她,例如;音色、速度、强弱、内部结构、旋律整体感觉等等诸多方面。

  我们要养成一个用“心”去聽的习惯!常做常新!

  1812年序曲

  作者简介:柴科夫斯基,俄国作曲家。在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主要作 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 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管弦乐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 丽叶》、《1812年序曲》、《意大利随想曲》,钢琴组曲等。

  创作背景:1880年柴科夫斯基应邀以“救主基督大教堂落成”为题,为莫斯科艺术及工 业博览会写一首乐曲。由于坐落在莫斯科的这座大教堂曾毁于1812年俄法战争,作曲家便 确定以这场战争为主题创作一篇恢弘的交响乐章。

  俄法战争简介: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调集六十万大军入侵俄国,以迅雷不及掩耳 之势进逼莫斯科。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实行坚壁清野的战略,主动放弃并烧毁了莫斯科城。法 国在严寒中得不到任何衣物和食品,不少法军冻饿而死,士气低落,拿破仑被迫弃城西撤。俄国乘势反攻。在俄罗斯军民旋风般的强大攻势面前,法军彻底溃败。六十万大军最后逃回 本国的只剩下不到两人,就连拿破仑本人也仅带了贴身护卫绕道德国才得以转回法国。从此,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元气大伤。

  器的室内乐组曲。

  1886年圣桑到布拉格和维也纳进行旅行演出时,曾在奥地利休息了几天。就在这些日子里,他应巴黎一位好友的请求,写了这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在《动物狂欢节》中,作者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组曲由十四曲组成:1.序奏及狮王的行进;2.公鸡和母鸡;3.野马;4.乌龟;5.大象;6.袋鼠,7.水族馆;8.长耳人;9.林中杜鹃;10.大鸟笼;11.“钢琴家”;12.化石;13.天鹅;14.终曲。其中只有大提琴独奏《天鹅》一章极为著名。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万能模板 篇6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两部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欣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和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2、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三、重点和难点

《草原放牧》第一主题、《第四乐章》第一主题的曲调,体验不同的情感,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要素来表达情感的。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聆听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气氛。

  2、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散文,让学生思考:

  从这段散文的阅读中,你怎样看待音乐与人生的关系?(2)分组讨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3)请1-2名学生作重点发言。

(4)教师评价与点评。

?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作为一个人应该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

?音乐智能和语言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一样,都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本素质。作为21世纪的一带新人,应该具有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应该热爱音乐,对音乐完全倾倒,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3、作品鉴赏

(一)《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

  1、作品介绍

  教师: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但是,当时正当“四人帮”横行之时。针对这部作品,“四人帮”的亲信制造种种借口,对其进行刁难和诋毁,以致这部作品被搁置五年。“四人帮” 粉碎后,这部优秀的作品终于在1977年初春公演。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本人去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图片,介绍草原风情、地方特色等,调动学生欣赏的兴趣。

  3、局部欣赏

“引子”

(1)提问:什么主奏乐器?为何要用这种乐器表现小姐妹的形象?(2)学生:圆号,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能很好的塑造英雄形象。

(3)复听:要求学生注意圆号的音色。

“第一主题”

(1)听、思考:音乐刻画小姐妹怎样的形象?说明理由。

(2)学生: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3)教师点评: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也是本协奏曲的主要主题。速度小快板,节奏轻快,对形象的塑造恰如其分。(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旋律视唱及节奏练习。(5)教授蒙古舞,师生共跳。“第二主题”

(1)听并思考:用了怎样的音色、速度、节奏?音乐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2)学生:抒情等。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请他们谈谈其他要素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4)教师点评:缓慢的速度、宽广的节奏、起伏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力度,表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主人公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琵琶“唱”着气息宽广而悠长的歌,它形象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的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

  4、整体欣赏

  要求:聆听中积极展开想象。

  5、请一名学生作中心发言。

  6、教师点评:通过音乐要素,非常好地塑造了音乐形象,包括人物、情景、风景等。音乐张弛结合,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下面的欣赏,今后的欣赏请同学们要注意运用“抓住音乐要素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7、音乐家介绍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浏览,使其了解三位音乐家。

(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简介作品、作者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文字、图片,要求在阅读后能作信息整合、评价。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的晚年生活,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这使他感到苦闷、彷徨、悲观。这部交响曲,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特别是第四乐章。

  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2)教师点评:从作曲家创作风格和本部作品的风格作讲解。

  2、局部欣赏 “第一主题”

(1)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中主要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音乐的基本形象和情绪是怎样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点评:这是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免的死亡,其中含有抗议的激情,从而使这个主题增添了巨大而紧张的悲剧性力量。下行的悲戚旋律、极不稳定的和声、弦乐器暗淡的音色以及缓慢的速度,使这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显得悲壮、激情。(3)旋律模唱

  要求:划拍跟着音乐轻唱。

“第二主题”

(1)聆听并思考:跟第一主题的异同。

(2)教师点评:展示了一段较为明朗的、抒情的旋律。这段旋律好象带有明显的安抚色彩,圆号则用变化了的三连音为其提供节奏背景。

  3、整体欣赏

  4、教师小结:在体验《第六(悲怆)交响曲》强烈的悲剧性意境中,我们还能感受什么?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生活,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即或是在死神面前已经不存在任何幻想了,但对生活中经历过、感受过的一切,依然心存感激。第四乐章,也还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

(三)对比作品主题并填表

  四、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第10页“怎样鉴赏音乐”。

  2、思考和讨论怎样鉴赏音乐?

  3、教师点评。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上说,可分四个方面:一是音响感知,认识音乐要素和音乐的形式要素等。二是情感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包括感性直接体验和从音乐以外的文字因素找依据体验。三是联想与想象,非常自由的思想活动过程,有很大的随意性。四是理解认识,认识音乐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思想。

  五、拓展探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音乐与我》的散文。(请两人作中心发言交流)

  2、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知晓他的代表作2-3部。

  课后反思:

  1、结合聆听音乐作品的分析认识活动,学习、探究音乐要素的内涵及其所发挥的艺术作用。教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语言性的讲解和传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2、鼓励学生自主性地、探究性地参与学习。

  3、教法和学法的安排上,适当用了比较法,教学的效果较好。

  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

  1、《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2、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三、重点和难点

《上去高山望平川》。理解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情况。

  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2、提问:你说一说你了解哪些西北民歌?

  3、教师评价,顺势导入本课。

(三)作品鉴赏

  1、《上去高山望平川》

(1)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第19页4自然段文字,了解花儿。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2)模唱假声。

(3)聆听歌曲,思考风格、特点。(4)请1-2人谈谈,教师给以点评。

  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大气、磅礴,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下句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使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也使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直泻千里。(5)跟着教师学唱歌曲。

(6)问题讨论:歌词意在抒情,其意蕴含、富有哲理,是什么哲理?(7)请1-2名同学谈观点,教师做好评价。

  表面上看,是述说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受阻,而实质上是揭露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旧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隐含的哲理就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勇敢地去追求、去实现。

(8)提问:大家注意到没有?歌曲的演绎过程中和平时听过的一些歌曲有什么不同?(9)没有乐队伴奏,民间的风味更醇厚,似乎更能把人带上高原,俯视大地,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另外,这首歌是由著名的“花儿王”朱仲禄演唱,他用的方言和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地道朴实。(10)复听歌曲。

  2、《刨洋芋》

(1)简介。

  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歌词风趣、生动,旋律朴实、起伏。(2)聆听独唱版的歌曲,思考歌词创作的特点。(3)教师点评。

  歌词采用比兴的手法,先用“土溜溜的蚂蚱”作起兴,而后进入真正要表现的主题“刨洋芋”。在表现主题时采用叙事的口吻,现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整首歌词在写实的基础上含蓄地表露了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可说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4)复听歌曲并请2名同学上台作表演,表现劳动的情景和收获的心情。(5)试分析曲调的特点。

  用了四个短句构成,其中第一乐句是整个歌曲旋律发展的基础,有的重复它,有的变化它。在变化中用了民间音乐创作手法:合头换尾或是换头合尾。这种创作手法给人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艺术美感。(6)听无伴奏女声合唱版的歌曲。

  3、《脚夫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19页第5自然段文字,了解信天游的知识。

  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2)聆听并说说这首歌是哪种类型的信天游。

(3)教师点评。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在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九无法解忧愁”的说法。(4)复听歌曲。

(四)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第19页

  1、2两个自然段文字,结合前面的欣赏,讨论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2、教师点评。

  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际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作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五)拓展探究

  1、欣赏几首西北风味的创作歌曲。(1)《一无所有》。(2)《黄土高坡》(3)《信天游》

  2、课后完成书本第20页第3条题目。

  六、小结。

  课后反思:

  聆听民间歌手的演唱,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认为:民间民歌手的演唱很土。教师要做及时地引导,让学识明白,恰恰是这些民间歌手对生活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们的演唱大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真善美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

  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

  2、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3、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有紧密关系,也是形成起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

  教学内容

  1、《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

  2、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

  重点和难点

《宗巴朗松》。理解这三首民歌的民族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探究

  1、请学生列举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概况及民歌。

  2、教师点评。

  三、作品鉴赏

(一)《辽阔的草原》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了解蒙古族民歌基本知识。

  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长调的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短调的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

  2、完整地聆听歌曲。

  3、请同学谈谈感受。

  4、教师点评。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带,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种生活条件、经济形态决定了蒙古族音乐属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草原音乐文化的范畴。这首歌表现了蒙古族年轻牧民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从旋律上看,开阔悠长,延绵起伏,给人以气息宽广、颇具草原特色的印象。

  5、学唱歌曲的片段

(二)《宗巴朗松》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了解藏族音乐的知识。

  藏族音乐可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中又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在民歌中,山歌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欺负较大且悠长高亢;劳动歌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有的则节奏较自由。爱情歌中有的神情,有的开阔自由。

  2、提问:藏族民歌知多少?请1-2名学生谈谈。

  3、聆听歌曲。

  4、囊玛介绍

  是藏族的一种传统歌舞,主要流传于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音乐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

  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快板的舞曲。歌曲的歌词基本上是六字句,中间夹有较多的衬字。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典雅,本歌就是囊玛中的歌曲。

  5、复听歌曲。

  6、请学生分析歌词,谈谈其中的丰富内涵。

  7、表面上看,歌词是在写景、写实,但其深层内容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需要用高尚的道德修养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要道德高尚的人,才有众多的朋友和他接近。藏族同胞在演唱歌曲时,常伴有礼让、鞠躬之类的简单动作呢。

  8、学习藏族舞的动作。

  9、边听边舞。

  10、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听藏族歌曲的感受。

(三)《牡丹汗》

  1、引导学生看屏幕文字,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的基本知识。

  维吾尔族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地区的传统,吸收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有益营养。其歌词寓意深刻;衬词有长有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2、聆听歌曲。

  3、教师简介“爱情歌曲”。

  维吾尔族民歌可分为爱情歌曲、劳动歌曲、历史歌曲、习俗性歌曲。爱情歌曲多反映青年男女的坚贞爱情和反抗旧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内容。本歌是属于爱情歌曲,它劝人们要选择好人交朋友,对爱情要专一。

  4、复听歌曲并留意伴奏的鼓声,说说它的节奏。

  5、教师点评,把歌曲伴奏中的节奏型抽出作练习。

  6、欣赏一些相关的图片。

  四、拓展探究

  讨论题:结合前面的欣赏,思考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五、课堂小结

  请一名学生小结本课主要收获。

  课后反思:

  1、对少数民族的民歌,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安排了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聆听、模唱、舞蹈、拍节奏等。

  2、注意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本课的一些音乐知识。

  3、教学过程中不要忽略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和探究能力。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3、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教学内容

  1、《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

  2、有关民歌的音乐知识。

  重点和难点

《沂蒙山小调》。理解这三首民歌的地方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探究

  1、请学生说说我国中原地区的几个省份,知道哪些民歌。

  2、教师点评。

  中原地区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省。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

  三、作品鉴赏

(一)《沂蒙山小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8页有关文字,教师适当补充。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临沂地区出现了一个反动的武装组织—黄沙会。为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的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歌词做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

  2、聆听歌曲。

  两个版本,王世慧、彭丽媛的演唱。让学生比较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3、请同学谈谈感受。

  4、教师点评。

  王世慧的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44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5、学唱歌曲。

  6、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旋律特点。

  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第四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绚丽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每句的结束音是下句的开始音,这叫鱼咬尾。

  7、复听歌曲。

(二)《王大娘钉缸》

  1、聆听歌曲,想一想这首歌的风格是否似曾相识?

  2、请1-2名学生谈谈。

  3、听《好汉歌》。

  4、引导学生分析歌曲。

  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上下整体平衡。但每句从唱词和衬词的关系看,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这一长一短,一呼一应,明显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5、复听,要求学生注意语言风格。

(三)《孟姜女哭长城》

  1、让学生讲《孟姜女》故事。

  2、聆听歌曲。

  3、聆听江苏民歌,听后讨论两首歌曲曲调、风格。

  4、教师点评。

  这首歌源头本在江苏,歌词采用四季体的写法,内容概括简练,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体写,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基础上加花装饰。演唱上,体现了南北风格上的差异,一刚一柔,粗犷与细腻形成了鲜明对比。

  5、引导学生分析江苏民歌结构、旋律特点。

  此歌也是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并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技法。

  四、归纳概括

  1、阅读书本31页文字,谈谈民歌的主要音乐特点?

(1)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

(2)与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

(3)各地民歌在调式、节拍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

(4)结构一般短小。

  2、请学生谈谈今天了解到的民歌的创作手法。

  五、课堂小结

  请一名学生小结本课主要收获。

  课后反思:

  1、本课聆听中重视比较聆听。

  2、学习音乐知识,一方面要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探究,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

  教学目标

  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2、深入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教学内容

  1、《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

  2、有关民歌的音乐知识。

  重点和难点

《弥渡山歌》。理解这三首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导入

  1、请学生看地图,说说是我国的哪个省,知道哪些景点和民歌。

  2、教师点评。

  云南。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少数民族云集。民歌特别丰富并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三、作品鉴赏

(一)《弥渡山歌》

  1、教师给学生介绍云南弥渡,欣赏云南风景图片。

  弥渡地处滇西高原。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正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也是蕴藏民歌的大好地方。南诏铁柱

  南诏铁柱置于弥渡县城西约6公里的铁柱庙内,欲称天尊柱,现存大殿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悬挂“威镇昆弥”金匾。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

  五台大寺

  五台大寺位于弥渡县城东南40公里左右的五台山上,明初开山建殿,清壅正年间增建,光绪3年(公元1877年)重修。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

  2、聆听歌曲,说说歌曲的哪一句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3、请2-3名同学谈。

  4、教师点评。

  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歌词用了比兴的手法,暗示着爱情的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如《小河淌水》。

  5、学唱歌曲。

  6、聆听《小河淌水》

(二)《对鸟》

  1、聆听歌曲,学学其中的方言。

  2、请1-2名学生学方言。

  3、简介歌曲。

  在我国,以对花为题材的民歌到处都有,而以对鸟为题材的民歌,全国仅此一首。音乐上分两部分,四个乐句,按起承转合的方式运转。音乐清新爽朗、真切自然,颇具有纯真的色彩。

  4、复听,要求学生轻声跟唱。

  5、欣赏有关图片。

  6、聆听《采茶舞曲》。

(三)《幸福歌》

  1、介绍湖北天门。

  天门历史悠久,曾有灿烂的石江河文化,是全国最大的棉乡,天门是全国内地最大的侨乡,天门是全国久负盛名的文化之乡,如楚国令尹子文,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清朝状元蒋立镛等人物。

  2、聆听歌曲。

  3、讨论歌曲的风味。

  4、教师点评。

  歌曲的旋律吸取了湖北农民劳动时所唱“媷草歌”的音调,以天门民歌的音乐素材为骨架,糅进荆东地区的两种特征性音调5 1 2 1 5和3 5 6 5 3。演唱上一领众和,情绪热烈欢快,充满乐观向上的激情。

  5、引导学生注意衬词部分进行复听。

  6、唱衬词部分。

  7、聆听《龙船调》。

  8、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7页第二段文字,了解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就已经广泛流行着“楚声”和“吴声”,楚声是长江中下游两湖一带的民歌;吴声则是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民歌。它们的风格与北方民歌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四、归纳概括

  1、阅读书本37页第一段文字,讨论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

  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2、教师点评。

(1)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等因素上。

(2)影响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多为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等因素。

(3)同一民族的民歌,由于分布地区的不同,在音乐风格上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该民族的民歌会受到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相交融,最终造成音乐风格发生变化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

  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

  六、课外拓展 完成表格。

  课后反思:

  1、本课聆听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风格的问题。

  2、教师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初步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概念性的认识”,要安排课外的拓展探究作业。

  第六节 鼓乐铿锵

  教学目标

  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2、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

  教学内容

  1、《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

  2、打溜子、鼓吹乐、吹歌方面的音乐知识。重点和难点

《锦鸡出山》、《童谣》。理解作品的生活内容。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阅读材料,欣赏图片,了解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和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土家族的民族称谓始于十至十三世纪,民族语言称作“毕兹卡”而汉语叫作“土家”,其含义都为“本地人”。土家族的族源,众说不一。有“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土家族为巴人后裔”说;也有“认为是

  八、九世纪左右,来自贵州的某部乌蛮的后裔”说;还有“认为是湘西土著与巴人、汉人融合”说。但从土家族在丧葬、祈雨、以虎为图腾等习俗和围篝火歌舞的方式来看,土家族与羌族和与羌族有着密切血缘关系的彝族,都有着若干共同之处。由此可见,土家族与古羌部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宗教信仰方面,也以信奉道教、佛教为主,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

  三、作品鉴赏

(一)《锦鸡出山》

  1、聆听乐曲,说说有哪些乐器?

  2、教师点评。

  依据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乐曲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又叫打路牌子,打小家伙,是流行在湖南西部、湖北恩施一带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常用四种乐器:溜子鼓、头钹、二钹、马锣。乐曲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表现劳动的生活情景。多用于丰收、节日、喜庆活动

  3、引导学生练习其中的节奏。

  4、复听,根据提示,形象音乐情景,完成表格问题。

  山间春色:表现山清水秀、春暖花开、美丽怡人的春天景色。乐曲采用上下句对偶及螺蛳结顶的手法陈述音乐内容。

  结队出山:揭示锦鸡由少而多,由静而动的结队出山的情景。溪间戏游:表现锦鸡嬉戏的欢乐情景。

  众御顽敌:表现发现敌情、与敌对峙、向敌进攻、群起而攻、敌人退却逃跑等形象。

  5、教师点评。

(二)《滚核桃》

  1、聆听乐曲,想一想,在鼓的哪些部位发音。

  2、教师点评。

  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的一首作品。乐曲包括了头、身、尾三个组成部分。它采用了多种演奏技法,表现了农民秋收时节在房顶晾晒核桃的情景以及他们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又叫鼓乐,是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起源于我国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汉、魏时期,分为四类:黄门鼓吹(宫廷)、骑吹(帝王、贵族的马上演奏)、短萧铙歌(祭祀)、横吹(随军演奏)。

  演奏手法:十名鼓手合奏,技法包括:桥击鼓梆、乔击鼓面、闷击鼓面、双手交叉桥击鼓梆、交替敲击鼓槌和鼓梆、单手滚奏、闷击向前推奏、闷击向后退奏等。

  3、练习节奏。

  4、教师介绍有关背景材料。

(1)山西绛县,自古以来就是三晋一块文化宝地,位于山西南部。“唐为畿内地,有大夏之墟”,曾是晋国都城之一。今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是鼓乐的故乡,绛县更是鼓乐之乡。相传,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大破刘武周,收复并州、汾州两地,为了庆祝胜利,当地百姓用民间锣鼓奏出了《破阵乐》,后来,这首民间鼓乐得到整理和发展。到了贞观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在大殿上演奏了经过加工整理并重排练的《秦王破阵乐》。

(2)绛州醪糟的由来。

  5、复听,想象劳动情景。

(三)《童谣》

  1、简介。

  根据北京儿歌转化而来的民间器乐曲。它以吹歌的形式出现,管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乐曲表现了一种欢快、活泼、诙谐的音乐情绪。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以打击乐器。因演奏曲目多采用民歌或戏曲唱腔,所以有吹歌的名称。

  2、聆听乐曲。

  3复听乐曲。

  1、讨论乐曲的风味,模仿北京方言口语。

  4、朗诵“口噙子数板”。

  5、、请2-3名学生上台表演。

  四、归纳概括、请学生归纳本节课的音乐知识。

  2、教师点评。打溜子、鼓吹乐、吹歌。

  五、课堂小结 让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

  六、课外拓展 收集有关当地鼓吹乐的文字、音响资料,将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

  1、尽量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去理解作品的生活内容。

  2、教师课外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比如:收集一些风土人情、地方习俗等方面信息。

  第七节 丝竹相和

  教学目标

  1、聆听《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激发学生对民间丝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风格。

  2、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

  教学内容

  1、《中花六板》、《娱乐升平》。

  2、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方面的音乐知识。

  重点和难点

《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比较作品的音乐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了解古城苏州。

(1)教师以曾在苏州学习3年的经历给同学们介绍苏州。

(2)引导学生围绕苏州历史名人、有关名诗、著名景点等方面谈;阅读文字材料。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千百年来,苏州人文荟萃。在古代产生了以孙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顾炎武、蒯祥等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藕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听苏州评弹片断,感受其优雅、娇嗔之风味。

  三、作品鉴赏

(一)《中花六板》

  1、聆听乐曲,说说有哪些乐器?

  2、教师点评。

  江南丝竹。其旋律清新悠扬,优美抒情,典雅细腻,富有浓郁的江南色彩,抒发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情绪。“胡琴一条线,笛子打点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当板压,扬琴一蓬烟。”

  3、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江南丝竹。

  流行于上海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民间器乐。通常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铃等。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以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为主,有时也表现的较为粗犷。

  4、引导学生学说苏州话。

  5、复听,结合苏州话的特点,体验音乐风格。

(二)《娱乐升平》

  1、简介。

  是广东音乐中流行较广的一首,乐曲既保持、发扬了广东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借鉴了一些欧洲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技巧,从而在风格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乐曲表现了一种清新活泼、乐观向上的音乐情绪。

  2、聆听,和江南丝竹比较一下,风格的差异以及所含乐器。

  3、学生交流后阅读书本50页第二段文字。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

  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高胡、扬琴是主奏乐器。乐曲一般短小精悍。风格多轻快活泼,缠绵,流畅动听。名家有严老烈、丘鹤寿等。

  5、观看粤剧片断,感受广东音乐和粤剧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丝竹鉴赏活动

  1、播放4首乐曲,请同学们区分类型。

(1)《三六》 江南丝竹

(2)《旱天雷》 广东音乐

(3)《行街》 江南丝竹

(4)《步步高》 广东音乐

  2、讨论,回答类型并说明理由。

  四、归纳概括

  1、请学生归纳两种丝竹的音乐风格。

  2、请学生归纳有关音乐知识。

  五、课堂小结

  让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

  六、课外拓展

  收集有关当地丝竹音乐的文字、音响资料,将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

  1、为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教师不妨跟大家谈谈苏州的概况,拓展欣赏苏州评弹以及广东的粤剧。

  2、要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加深体验,做到感性和理性相结合。

  第八、九节 国之瑰宝

  教学目标

  1、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雄心壮志冲云天》、《家住安源》,感受、体验京剧。

  2、认识京剧方面的知识。

  教学内容

  1、《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雄心壮志冲云天》、《家住安源》。

  2、京剧知识。

  重点和难点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体验梅派的神韵。

  1至今200多年。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以谈话法引导学生谈京剧。、京剧的历史 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京剧的行当 生旦净丑。

  3、京剧的声腔 唱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伴奏乐器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鼓、板、锣等。

  4、京剧名家 “老生三杰”: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三、作品鉴赏

(一)阅读材料,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出身京剧世家,9岁学戏,11岁登台。1913年就以精湛的表演和柔美的唱腔享誉全球,他是将我国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梅兰芳在其一生的舞台生活中,塑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梅派表演风格。”

(二)《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1、教师简介。

  选自《霸王别姬》。垓下之战,项羽四面楚歌,无可奈何之际,虞姬劝项羽等候救兵。此时,项羽困乏,虞姬又劝其休息。等项羽睡着后,虞姬步出帐外,以期驱散愁情的情况下演唱的。

  2、聆听。

  3、学唱片断,感受梅派唱腔的神韵。

  4、请学生谈感受。

  5、教师点评。

  梅派艺术“既博大精深,又平易近人”,梅兰芳被誉为“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他的嗓音圆润、甜美、嘹亮,韵味纯正醇厚,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在这个唱段中,他寓动于静,节奏平稳,速度较慢,色彩清丽悲凉,抒发了角色内心的忧虑和悲怆,渲染了激战前夜难耐的寂静与凄凉。

(教师插入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欣赏的积极性,比如欣赏京剧好比茶道文化,注重品茗、细嚼,应作出资深票友摇头、击拍状,一则健身,二来投入。)

  6、复听。

  7、阅读材料,了解有关知识。

  南梆子,属于西皮类的唱腔,这种唱腔细致优美,旋律性强,擅长于表现细腻,欢悦的心情。

(二)《海岛冰轮初转腾》

  1、简介。

  这是《贵妃醉酒》中的一个唱段。其剧情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一天,相约在百花亭饮宴赏花。贵妃在亭中久候,而不见玄宗驾临。后太监禀告:玄宗已转驾西宫去约会梅妃。杨贵妃哀怨自伤,就在亭中独饮,沉醉而归。

  2、聆听,唱腔上的差异。

  3、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点评。

  这段唱腔音乐华丽委婉,体现了京剧四平腔的典型特征,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杨贵妃自怨自艾德惆怅心情。

  5、复听。

  6、阅读材料,了解相关知识。

  句容的民间艺人们以余姚腔为基础,吸收弋阳腔的唱法,形成了独特的四平高腔。它与二黄很相似,擅长表现委婉缠绵,哀怨凄凉,激越愤怒的情绪。

(三)现代京剧

  1、阅读材料,了解现代京剧。

  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通过戏曲改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京剧。

  2、《雄心壮志冲云天》

(1)聆听,跟上面的京剧比较一下差异。

(2)教师点评。

  声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乐队上,引进西洋管弦乐队,富有气势。

(3)教师简介剧情。

  选自《红灯记》。一九三九年,以铁路工人李玉和为代表的地下党在惨烈的白色恐怖之下,为钳制日军、配合抗战进行着一系列灵活机智、艰苦卓绝的斗争,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原本不同姓的三代人更是在共同革命信仰的感召下,演绎着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生发出来的缕缕浓情。北满省委在得到游击队电台被毁的消息之后,及时派出交通员计划与当地地下党接头,将密电码送到游击队。没成想同时得到这一消息的日军对沿线铁路进行了严密封锁,交通员被捕,而李玉和对于密电码的下落却全然不知,只是一心想方设法寻找密电码的线索,并联络游击队希望能够顺利地营救出交通员。王连举的叛变使李玉和成为鸠山截获密电码乃至摧毁地下党的关键性人物。老谋深算的鸠山为了达到摧毁龙潭地下党的目的,对李玉和实施了离间计。为此,李玉和不仅在组织内部受到怀疑,在同事、邻里街坊乃至自己的母亲和女儿之间都陷入百口莫辩的境地。李玉和以宽厚的胸怀和革命者的睿智,忍辱负重,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完成革命工作,最终在敌人的枪口下英勇就义,李奶奶也被日寇残酷地杀害。失去了父亲和奶奶的李铁梅,在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毅然承担起父亲未尽的革命工作,将密电码成功地送到了游击队。李铁梅在斗争的风雨中逐渐长大成熟,最终成为一名坚毅、勇敢的共产党员,并由此开始了新的革命历程。

(4)复听。

  3、《家住安源》

(1)简介。

  1927年秋,农民英雄雷刚带领本地农民在湘赣边界揭竿而起,反上了杜鹃山。由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三起三落,濒于覆灭,急盼找到中国共产党。党知道后,于1928年春派代表

  柯湘前来,不幸中途被捕。雷刚闻讯后率众劫法场,将党代表抢回山上。柯湘上山后,担任了自卫军的党代表,努力贯彻毛主席的建军路线,以无产阶级思想对这支农民军队进行改造。在党的领导下,自卫军发动群众,扩大武装,上山整训,蓬勃发展。“毒蛇胆”率设伏于山下,抓住雷刚的义母杜妈妈为“钓饵”,勾结叛徒温其久,欲诱雷刚下山,消灭自卫军。柯湘识破敌人的毒计,要转移出山,会合主力来粉碎敌人。雷刚复仇心切,加上内奸温其久从中挑拨,不听柯湘劝阻贸然下山,结果被捕入监。紧急关头,柯湘命李石坚带队守山,率队营救雷刚。回山途中又遭遇敌人,她断后阻敌,掩护雷刚和战士,乡亲们上山。激战中田大江英勇牺牲。内奸温其久趁柯湘未回之际,借口转移,欲带队投敌。李石坚与之斗争时,柯湘回山,揭露其阴谋,清除叛徒雷刚。血的教训,使雷刚认清了自己的错误,亲手击毙叛徒温其久,消灭了当地的地主武装,同柯湘一起,率领部队,奔向革命圣地--井冈山。

(2)聆听。

  四、拓展探究

  1、欣赏刘欢的《情怨》。

  2、讨论题:你认为京剧应该如何发展,才能使更多的青年朋友喜爱?(如时间不够,就作为作业,课后完成)。

  五、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1、教学中最好能让学生看看视频资料。

  2、相关的京剧知识有的可结合唱段学习,有的是阅读材料,或是教师讲解,这样效果会好点。

  1音乐的风格特征。第十节 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教学目标、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传统、初步了解亚洲音乐的概况,以及一些民间乐器。教学内容 亚洲传统音乐 印度的电影歌曲 教学重点 印度音乐。教学难点

  体验并参与音乐活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简要回顾复习。

  用谈话法跟学生回顾上节课有关京剧的艺术、梅兰芳表演艺术。

  三、新曲目欣赏。

  1、提问:亚洲的几个区域?学生回答后引导观看投影文字,了解亚洲五个音乐区域的基本情况。

  亚洲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万能模板 篇7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两部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欣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和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2、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三、重点和难点

《草原放牧》第一主题、《第四乐章》第一主题的曲调,体验不同的情感,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要素来表达情感的。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聆听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气氛。

  2、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散文,让学生思考:

  从这段散文的阅读中,你怎样看待音乐与人生的关系?(2)分组讨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3)请1-2名学生作重点发言。

(4)教师评价与点评。

?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作为一个人应该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

?音乐智能和语言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一样,都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本素质。作为21世纪的一带新人,应该具有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应该热爱音乐,对音乐完全倾倒,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3、作品鉴赏

(一)《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

  1、作品介绍

  教师: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但是,当时正当“四人帮”横行之时。针对这部作品,“四人帮”的亲信制造种种借口,对其进行刁难和诋毁,以致这部作品被搁置五年。“四人帮” 粉碎后,这部优秀的作品终于在1977年初春公演。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本人去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图片,介绍草原风情、地方特色等,调动学生欣赏的兴趣。

  3、局部欣赏

“引子”

(1)提问:什么主奏乐器?为何要用这种乐器表现小姐妹的形象?(2)学生:圆号,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能很好的塑造英雄形象。

(3)复听:要求学生注意圆号的音色。

“第一主题”

(1)听、思考:音乐刻画小姐妹怎样的形象?说明理由。

(2)学生: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3)教师点评: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也是本协奏曲的主要主题。速度小快板,节奏轻快,对形象的塑造恰如其分。(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旋律视唱及节奏练习。(5)教授蒙古舞,师生共跳。“第二主题”

(1)听并思考:用了怎样的音色、速度、节奏?音乐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2)学生:抒情等。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请他们谈谈其他要素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4)教师点评:缓慢的速度、宽广的节奏、起伏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力度,表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主人公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琵琶“唱”着气息宽广而悠长的歌,它形象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的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

  4、整体欣赏

  要求:聆听中积极展开想象。

  5、请一名学生作中心发言。

  6、教师点评:通过音乐要素,非常好地塑造了音乐形象,包括人物、情景、风景等。音乐张弛结合,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下面的欣赏,今后的欣赏请同学们要注意运用“抓住音乐要素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7、音乐家介绍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浏览,使其了解三位音乐家。

(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简介作品、作者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文字、图片,要求在阅读后能作信息整合、评价。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的晚年生活,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这使他感到苦闷、彷徨、悲观。这部交响曲,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特别是第四乐章。

  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2)教师点评:从作曲家创作风格和本部作品的风格作讲解。

  2、局部欣赏 “第一主题”

(1)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中主要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音乐的基本形象和情绪是怎样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点评:这是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免的死亡,其中含有抗议的激情,从而使这个主题增添了巨大而紧张的悲剧性力量。下行的悲戚旋律、极不稳定的和声、弦乐器暗淡的音色以及缓慢的速度,使这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显得悲壮、激情。(3)旋律模唱

  要求:划拍跟着音乐轻唱。

“第二主题”

(1)聆听并思考:跟第一主题的异同。

(2)教师点评:展示了一段较为明朗的、抒情的旋律。这段旋律好象带有明显的安抚色彩,圆号则用变化了的三连音为其提供节奏背景。

  3、整体欣赏

  4、教师小结:在体验《第六(悲怆)交响曲》强烈的悲剧性意境中,我们还能感受什么?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生活,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即或是在死神面前已经不存在任何幻想了,但对生活中经历过、感受过的一切,依然心存感激。第四乐章,也还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

(三)对比作品主题并填表

  四、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第10页“怎样鉴赏音乐”。

  2、思考和讨论怎样鉴赏音乐?

  3、教师点评。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上说,可分四个方面:一是音响感知,认识音乐要素和音乐的形式要素等。二是情感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包括感性直接体验和从音乐以外的文字因素找依据体验。三是联想与想象,非常自由的思想活动过程,有很大的随意性。四是理解认识,认识音乐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思想。

  五、拓展探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音乐与我》的散文。(请两人作中心发言交流)

  2、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知晓他的代表作2-3部。

  课后反思:

  1、结合聆听音乐作品的分析认识活动,学习、探究音乐要素的内涵及其所发挥的艺术作用。教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语言性的讲解和传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2、鼓励学生自主性地、探究性地参与学习。

  3、教法和学法的安排上,适当用了比较法,教学的效果较好。

  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

  1、《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2、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三、重点和难点

《上去高山望平川》。理解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情况。

  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2、提问:你说一说你了解哪些西北民歌?

  3、教师评价,顺势导入本课。

(三)作品鉴赏

  1、《上去高山望平川》

(1)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第19页4自然段文字,了解花儿。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2)模唱假声。

(3)聆听歌曲,思考风格、特点。(4)请1-2人谈谈,教师给以点评。

  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大气、磅礴,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下句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使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也使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直泻千里。(5)跟着教师学唱歌曲。

(6)问题讨论:歌词意在抒情,其意蕴含、富有哲理,是什么哲理?(7)请1-2名同学谈观点,教师做好评价。

  表面上看,是述说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受阻,而实质上是揭露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旧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隐含的哲理就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勇敢地去追求、去实现。

(8)提问:大家注意到没有?歌曲的演绎过程中和平时听过的一些歌曲有什么不同?(9)没有乐队伴奏,民间的风味更醇厚,似乎更能把人带上高原,俯视大地,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另外,这首歌是由著名的“花儿王”朱仲禄演唱,他用的方言和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地道朴实。(10)复听歌曲。

  2、《刨洋芋》

(1)简介。

  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歌词风趣、生动,旋律朴实、起伏。(2)聆听独唱版的歌曲,思考歌词创作的特点。(3)教师点评。

  歌词采用比兴的手法,先用“土溜溜的蚂蚱”作起兴,而后进入真正要表现的主题“刨洋芋”。在表现主题时采用叙事的口吻,现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整首歌词在写实的基础上含蓄地表露了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可说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4)复听歌曲并请2名同学上台作表演,表现劳动的情景和收获的心情。(5)试分析曲调的特点。

  用了四个短句构成,其中第一乐句是整个歌曲旋律发展的基础,有的重复它,有的变化它。在变化中用了民间音乐创作手法:合头换尾或是换头合尾。这种创作手法给人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艺术美感。(6)听无伴奏女声合唱版的歌曲。

  3、《脚夫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19页第5自然段文字,了解信天游的知识。

  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2)聆听并说说这首歌是哪种类型的信天游。

(3)教师点评。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在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九无法解忧愁”的说法。(4)复听歌曲。

(四)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第19页

  1、2两个自然段文字,结合前面的欣赏,讨论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2、教师点评。

  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际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作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五)拓展探究

  1、欣赏几首西北风味的创作歌曲。(1)《一无所有》。(2)《黄土高坡》(3)《信天游》

  2、课后完成书本第20页第3条题目。

  六、小结。

  课后反思:

  聆听民间歌手的演唱,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认为:民间民歌手的演唱很土。教师要做及时地引导,让学识明白,恰恰是这些民间歌手对生活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们的演唱大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真善美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

  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

  2、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3、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有紧密关系,也是形成起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

  教学内容

  1、《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

  2、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

  重点和难点

《宗巴朗松》。理解这三首民歌的民族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探究

  1、请学生列举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概况及民歌。

  2、教师点评。

  三、作品鉴赏

(一)《辽阔的草原》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了解蒙古族民歌基本知识。

  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长调的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短调的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

  2、完整地聆听歌曲。

  3、请同学谈谈感受。

  4、教师点评。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带,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种生活条件、经济形态决定了蒙古族音乐属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草原音乐文化的范畴。这首歌表现了蒙古族年轻牧民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从旋律上看,开阔悠长,延绵起伏,给人以气息宽广、颇具草原特色的印象。

  5、学唱歌曲的片段

(二)《宗巴朗松》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了解藏族音乐的知识。

  藏族音乐可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中又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在民歌中,山歌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欺负较大且悠长高亢;劳动歌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有的则节奏较自由。爱情歌中有的神情,有的开阔自由。

  2、提问:藏族民歌知多少?请1-2名学生谈谈。

  3、聆听歌曲。

  4、囊玛介绍

  是藏族的一种传统歌舞,主要流传于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音乐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

  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快板的舞曲。歌曲的歌词基本上是六字句,中间夹有较多的衬字。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典雅,本歌就是囊玛中的歌曲。

  5、复听歌曲。

  6、请学生分析歌词,谈谈其中的丰富内涵。

  7、表面上看,歌词是在写景、写实,但其深层内容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需要用高尚的道德修养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要道德高尚的人,才有众多的朋友和他接近。藏族同胞在演唱歌曲时,常伴有礼让、鞠躬之类的简单动作呢。

  8、学习藏族舞的动作。

  9、边听边舞。

  10、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听藏族歌曲的感受。

(三)《牡丹汗》

  1、引导学生看屏幕文字,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的基本知识。

  维吾尔族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地区的传统,吸收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有益营养。其歌词寓意深刻;衬词有长有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2、聆听歌曲。

  3、教师简介“爱情歌曲”。

  维吾尔族民歌可分为爱情歌曲、劳动歌曲、历史歌曲、习俗性歌曲。爱情歌曲多反映青年男女的坚贞爱情和反抗旧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内容。本歌是属于爱情歌曲,它劝人们要选择好人交朋友,对爱情要专一。

  4、复听歌曲并留意伴奏的鼓声,说说它的节奏。

  5、教师点评,把歌曲伴奏中的节奏型抽出作练习。

  6、欣赏一些相关的图片。

  四、拓展探究

  讨论题:结合前面的欣赏,思考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五、课堂小结

  请一名学生小结本课主要收获。

  课后反思:

  1、对少数民族的民歌,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安排了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聆听、模唱、舞蹈、拍节奏等。

  2、注意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本课的一些音乐知识。

  3、教学过程中不要忽略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和探究能力。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3、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教学内容

  1、《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

  2、有关民歌的音乐知识。

  重点和难点

《沂蒙山小调》。理解这三首民歌的地方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探究

  1、请学生说说我国中原地区的几个省份,知道哪些民歌。

  2、教师点评。

  中原地区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省。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

  三、作品鉴赏

(一)《沂蒙山小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8页有关文字,教师适当补充。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临沂地区出现了一个反动的武装组织—黄沙会。为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的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歌词做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

  2、聆听歌曲。

  两个版本,王世慧、彭丽媛的演唱。让学生比较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3、请同学谈谈感受。

  4、教师点评。

  王世慧的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44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5、学唱歌曲。

  6、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旋律特点。

  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第四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绚丽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每句的结束音是下句的开始音,这叫鱼咬尾。

  7、复听歌曲。

(二)《王大娘钉缸》

  1、聆听歌曲,想一想这首歌的风格是否似曾相识?

  2、请1-2名学生谈谈。

  3、听《好汉歌》。

  4、引导学生分析歌曲。

  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上下整体平衡。但每句从唱词和衬词的关系看,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这一长一短,一呼一应,明显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5、复听,要求学生注意语言风格。

(三)《孟姜女哭长城》

  1、让学生讲《孟姜女》故事。

  2、聆听歌曲。

  3、聆听江苏民歌,听后讨论两首歌曲曲调、风格。

  4、教师点评。

  这首歌源头本在江苏,歌词采用四季体的写法,内容概括简练,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体写,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基础上加花装饰。演唱上,体现了南北风格上的差异,一刚一柔,粗犷与细腻形成了鲜明对比。

  5、引导学生分析江苏民歌结构、旋律特点。

  此歌也是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并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技法。

  四、归纳概括

  1、阅读书本31页文字,谈谈民歌的主要音乐特点?

(1)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

(2)与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

(3)各地民歌在调式、节拍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

(4)结构一般短小。

  2、请学生谈谈今天了解到的民歌的创作手法。

  五、课堂小结

  请一名学生小结本课主要收获。

  课后反思:

  1、本课聆听中重视比较聆听。

  2、学习音乐知识,一方面要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探究,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

  教学目标

  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2、深入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教学内容

  1、《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

  2、有关民歌的音乐知识。

  重点和难点

《弥渡山歌》。理解这三首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导入

  1、请学生看地图,说说是我国的哪个省,知道哪些景点和民歌。

  2、教师点评。

  云南。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少数民族云集。民歌特别丰富并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三、作品鉴赏

(一)《弥渡山歌》

  1、教师给学生介绍云南弥渡,欣赏云南风景图片。

  弥渡地处滇西高原。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正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也是蕴藏民歌的大好地方。南诏铁柱

  南诏铁柱置于弥渡县城西约6公里的铁柱庙内,欲称天尊柱,现存大殿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悬挂“威镇昆弥”金匾。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

  五台大寺

  五台大寺位于弥渡县城东南40公里左右的五台山上,明初开山建殿,清壅正年间增建,光绪3年(公元1877年)重修。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

  2、聆听歌曲,说说歌曲的哪一句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3、请2-3名同学谈。

  4、教师点评。

  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歌词用了比兴的手法,暗示着爱情的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如《小河淌水》。

  5、学唱歌曲。

  6、聆听《小河淌水》

(二)《对鸟》

  1、聆听歌曲,学学其中的方言。

  2、请1-2名学生学方言。

  3、简介歌曲。

  在我国,以对花为题材的民歌到处都有,而以对鸟为题材的民歌,全国仅此一首。音乐上分两部分,四个乐句,按起承转合的方式运转。音乐清新爽朗、真切自然,颇具有纯真的色彩。

  4、复听,要求学生轻声跟唱。

  5、欣赏有关图片。

  6、聆听《采茶舞曲》。

(三)《幸福歌》

  1、介绍湖北天门。

  天门历史悠久,曾有灿烂的石江河文化,是全国最大的棉乡,天门是全国内地最大的侨乡,天门是全国久负盛名的文化之乡,如楚国令尹子文,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清朝状元蒋立镛等人物。

  2、聆听歌曲。

  3、讨论歌曲的风味。

  4、教师点评。

  歌曲的旋律吸取了湖北农民劳动时所唱“媷草歌”的音调,以天门民歌的音乐素材为骨架,糅进荆东地区的两种特征性音调5 1 2 1 5和3 5 6 5 3。演唱上一领众和,情绪热烈欢快,充满乐观向上的激情。

  5、引导学生注意衬词部分进行复听。

  6、唱衬词部分。

  7、聆听《龙船调》。

  8、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7页第二段文字,了解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就已经广泛流行着“楚声”和“吴声”,楚声是长江中下游两湖一带的民歌;吴声则是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民歌。它们的风格与北方民歌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四、归纳概括

  1、阅读书本37页第一段文字,讨论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

  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2、教师点评。

(1)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等因素上。

(2)影响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多为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等因素。

(3)同一民族的民歌,由于分布地区的不同,在音乐风格上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该民族的民歌会受到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相交融,最终造成音乐风格发生变化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

  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

  六、课外拓展 完成表格。

  课后反思:

  1、本课聆听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风格的问题。

  2、教师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初步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概念性的认识”,要安排课外的拓展探究作业。

  第六节 鼓乐铿锵

  教学目标

  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2、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

  教学内容

  1、《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

  2、打溜子、鼓吹乐、吹歌方面的音乐知识。重点和难点

《锦鸡出山》、《童谣》。理解作品的生活内容。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阅读材料,欣赏图片,了解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和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土家族的民族称谓始于十至十三世纪,民族语言称作“毕兹卡”而汉语叫作“土家”,其含义都为“本地人”。土家族的族源,众说不一。有“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土家族为巴人后裔”说;也有“认为是

  八、九世纪左右,来自贵州的某部乌蛮的后裔”说;还有“认为是湘西土著与巴人、汉人融合”说。但从土家族在丧葬、祈雨、以虎为图腾等习俗和围篝火歌舞的方式来看,土家族与羌族和与羌族有着密切血缘关系的彝族,都有着若干共同之处。由此可见,土家族与古羌部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宗教信仰方面,也以信奉道教、佛教为主,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

  三、作品鉴赏

(一)《锦鸡出山》

  1、聆听乐曲,说说有哪些乐器?

  2、教师点评。

  依据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乐曲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又叫打路牌子,打小家伙,是流行在湖南西部、湖北恩施一带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常用四种乐器:溜子鼓、头钹、二钹、马锣。乐曲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表现劳动的生活情景。多用于丰收、节日、喜庆活动

  3、引导学生练习其中的节奏。

  4、复听,根据提示,形象音乐情景,完成表格问题。

  山间春色:表现山清水秀、春暖花开、美丽怡人的春天景色。乐曲采用上下句对偶及螺蛳结顶的手法陈述音乐内容。

  结队出山:揭示锦鸡由少而多,由静而动的结队出山的情景。溪间戏游:表现锦鸡嬉戏的欢乐情景。

  众御顽敌:表现发现敌情、与敌对峙、向敌进攻、群起而攻、敌人退却逃跑等形象。

  5、教师点评。

(二)《滚核桃》

  1、聆听乐曲,想一想,在鼓的哪些部位发音。

  2、教师点评。

  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的一首作品。乐曲包括了头、身、尾三个组成部分。它采用了多种演奏技法,表现了农民秋收时节在房顶晾晒核桃的情景以及他们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又叫鼓乐,是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起源于我国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汉、魏时期,分为四类:黄门鼓吹(宫廷)、骑吹(帝王、贵族的马上演奏)、短萧铙歌(祭祀)、横吹(随军演奏)。

  演奏手法:十名鼓手合奏,技法包括:桥击鼓梆、乔击鼓面、闷击鼓面、双手交叉桥击鼓梆、交替敲击鼓槌和鼓梆、单手滚奏、闷击向前推奏、闷击向后退奏等。

  3、练习节奏。

  4、教师介绍有关背景材料。

(1)山西绛县,自古以来就是三晋一块文化宝地,位于山西南部。“唐为畿内地,有大夏之墟”,曾是晋国都城之一。今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是鼓乐的故乡,绛县更是鼓乐之乡。相传,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大破刘武周,收复并州、汾州两地,为了庆祝胜利,当地百姓用民间锣鼓奏出了《破阵乐》,后来,这首民间鼓乐得到整理和发展。到了贞观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在大殿上演奏了经过加工整理并重排练的《秦王破阵乐》。

(2)绛州醪糟的由来。

  5、复听,想象劳动情景。

(三)《童谣》

  1、简介。

  根据北京儿歌转化而来的民间器乐曲。它以吹歌的形式出现,管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乐曲表现了一种欢快、活泼、诙谐的音乐情绪。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以打击乐器。因演奏曲目多采用民歌或戏曲唱腔,所以有吹歌的名称。

  2、聆听乐曲。

  3复听乐曲。

  1、讨论乐曲的风味,模仿北京方言口语。

  4、朗诵“口噙子数板”。

  5、、请2-3名学生上台表演。

  四、归纳概括、请学生归纳本节课的音乐知识。

  2、教师点评。打溜子、鼓吹乐、吹歌。

  五、课堂小结 让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

  六、课外拓展 收集有关当地鼓吹乐的文字、音响资料,将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

  1、尽量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去理解作品的生活内容。

  2、教师课外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比如:收集一些风土人情、地方习俗等方面信息。

  第七节 丝竹相和

  教学目标

  1、聆听《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激发学生对民间丝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风格。

  2、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

  教学内容

  1、《中花六板》、《娱乐升平》。

  2、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方面的音乐知识。

  重点和难点

《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比较作品的音乐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了解古城苏州。

(1)教师以曾在苏州学习3年的经历给同学们介绍苏州。

(2)引导学生围绕苏州历史名人、有关名诗、著名景点等方面谈;阅读文字材料。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千百年来,苏州人文荟萃。在古代产生了以孙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顾炎武、蒯祥等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藕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听苏州评弹片断,感受其优雅、娇嗔之风味。

  三、作品鉴赏

(一)《中花六板》

  1、聆听乐曲,说说有哪些乐器?

  2、教师点评。

  江南丝竹。其旋律清新悠扬,优美抒情,典雅细腻,富有浓郁的江南色彩,抒发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情绪。“胡琴一条线,笛子打点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当板压,扬琴一蓬烟。”

  3、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江南丝竹。

  流行于上海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民间器乐。通常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铃等。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以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为主,有时也表现的较为粗犷。

  4、引导学生学说苏州话。

  5、复听,结合苏州话的特点,体验音乐风格。

(二)《娱乐升平》

  1、简介。

  是广东音乐中流行较广的一首,乐曲既保持、发扬了广东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借鉴了一些欧洲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技巧,从而在风格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乐曲表现了一种清新活泼、乐观向上的音乐情绪。

  2、聆听,和江南丝竹比较一下,风格的差异以及所含乐器。

  3、学生交流后阅读书本50页第二段文字。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

  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高胡、扬琴是主奏乐器。乐曲一般短小精悍。风格多轻快活泼,缠绵,流畅动听。名家有严老烈、丘鹤寿等。

  5、观看粤剧片断,感受广东音乐和粤剧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丝竹鉴赏活动

  1、播放4首乐曲,请同学们区分类型。

(1)《三六》 江南丝竹

(2)《旱天雷》 广东音乐

(3)《行街》 江南丝竹

(4)《步步高》 广东音乐

  2、讨论,回答类型并说明理由。

  四、归纳概括

  1、请学生归纳两种丝竹的音乐风格。

  2、请学生归纳有关音乐知识。

  五、课堂小结

  让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

  六、课外拓展

  收集有关当地丝竹音乐的文字、音响资料,将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

  1、为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教师不妨跟大家谈谈苏州的概况,拓展欣赏苏州评弹以及广东的粤剧。

  2、要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加深体验,做到感性和理性相结合。

  第八、九节 国之瑰宝

  教学目标

  1、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雄心壮志冲云天》、《家住安源》,感受、体验京剧。

  2、认识京剧方面的知识。

  教学内容

  1、《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雄心壮志冲云天》、《家住安源》。

  2、京剧知识。

  重点和难点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体验梅派的神韵。

  1至今200多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以谈话法引导学生谈京剧。、京剧的历史 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京剧的行当 生旦净丑。

  3、京剧的声腔 唱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伴奏乐器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鼓、板、锣等。

  4、京剧名家 “老生三杰”: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三、作品鉴赏

(一)阅读材料,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出身京剧世家,9岁学戏,11岁登台。1913年就以精湛的表演和柔美的唱腔享誉全球,他是将我国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梅兰芳在其一生的舞台生活中,塑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梅派表演风格。”

(二)《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1、教师简介。

  选自《霸王别姬》。垓下之战,项羽四面楚歌,无可奈何之际,虞姬劝项羽等候救兵。此时,项羽困乏,虞姬又劝其休息。等项羽睡着后,虞姬步出帐外,以期驱散愁情的情况下演唱的。

  2、聆听。

  3、学唱片断,感受梅派唱腔的神韵。

  4、请学生谈感受。

  5、教师点评。

  梅派艺术“既博大精深,又平易近人”,梅兰芳被誉为“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他的嗓音圆润、甜美、嘹亮,韵味纯正醇厚,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在这个唱段中,他寓动于静,节奏平稳,速度较慢,色彩清丽悲凉,抒发了角色内心的忧虑和悲怆,渲染了激战前夜难耐的寂静与凄凉。

(教师插入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欣赏的积极性,比如欣赏京剧好比茶道文化,注重品茗、细嚼,应作出资深票友摇头、击拍状,一则健身,二来投入。)

  6、复听。

  7、阅读材料,了解有关知识。

  南梆子,属于西皮类的唱腔,这种唱腔细致优美,旋律性强,擅长于表现细腻,欢悦的心情。

(二)《海岛冰轮初转腾》

  1、简介。

  这是《贵妃醉酒》中的一个唱段。其剧情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一天,相约在百花亭饮宴赏花。贵妃在亭中久候,而不见玄宗驾临。后太监禀告:玄宗已转驾西宫去约会梅妃。杨贵妃哀怨自伤,就在亭中独饮,沉醉而归。

  2、聆听,唱腔上的差异。

  3、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点评。

  这段唱腔音乐华丽委婉,体现了京剧四平腔的典型特征,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杨贵妃自怨自艾德惆怅心情。

  5、复听。

  6、阅读材料,了解相关知识。

  句容的民间艺人们以余姚腔为基础,吸收弋阳腔的唱法,形成了独特的四平高腔。它与二黄很相似,擅长表现委婉缠绵,哀怨凄凉,激越愤怒的情绪。

(三)现代京剧

  1、阅读材料,了解现代京剧。

  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通过戏曲改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京剧。

  2、《雄心壮志冲云天》

(1)聆听,跟上面的京剧比较一下差异。

(2)教师点评。

  声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乐队上,引进西洋管弦乐队,富有气势。

(3)教师简介剧情。

  选自《红灯记》。一九三九年,以铁路工人李玉和为代表的地下党在惨烈的白色恐怖之下,为钳制日军、配合抗战进行着一系列灵活机智、艰苦卓绝的斗争,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原本不同姓的三代人更是在共同革命信仰的感召下,演绎着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生发出来的缕缕浓情。北满省委在得到游击队电台被毁的消息之后,及时派出交通员计划与当地地下党接头,将密电码送到游击队。没成想同时得到这一消息的日军对沿线铁路进行了严密封锁,交通员被捕,而李玉和对于密电码的下落却全然不知,只是一心想方设法寻找密电码的线索,并联络游击队希望能够顺利地营救出交通员。王连举的叛变使李玉和成为鸠山截获密电码乃至摧毁地下党的关键性人物。老谋深算的鸠山为了达到摧毁龙潭地下党的目的,对李玉和实施了离间计。为此,李玉和不仅在组织内部受到怀疑,在同事、邻里街坊乃至自己的母亲和女儿之间都陷入百口莫辩的境地。李玉和以宽厚的胸怀和革命者的睿智,忍辱负重,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完成革命工作,最终在敌人的枪口下英勇就义,李奶奶也被日寇残酷地杀害。失去了父亲和奶奶的李铁梅,在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毅然承担起父亲未尽的革命工作,将密电码成功地送到了游击队。李铁梅在斗争的风雨中逐渐长大成熟,最终成为一名坚毅、勇敢的共产党员,并由此开始了新的革命历程。

(4)复听。

  3、《家住安源》

(1)简介。

  1927年秋,农民英雄雷刚带领本地农民在湘赣边界揭竿而起,反上了杜鹃山。由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三起三落,濒于覆灭,急盼找到中国共产党。党知道后,于1928年春派代表

  柯湘前来,不幸中途被捕。雷刚闻讯后率众劫法场,将党代表抢回山上。柯湘上山后,担任了自卫军的党代表,努力贯彻毛主席的建军路线,以无产阶级思想对这支农民军队进行改造。在党的领导下,自卫军发动群众,扩大武装,上山整训,蓬勃发展。“毒蛇胆”率设伏于山下,抓住雷刚的义母杜妈妈为“钓饵”,勾结叛徒温其久,欲诱雷刚下山,消灭自卫军。柯湘识破敌人的毒计,要转移出山,会合主力来粉碎敌人。雷刚复仇心切,加上内奸温其久从中挑拨,不听柯湘劝阻贸然下山,结果被捕入监。紧急关头,柯湘命李石坚带队守山,率队营救雷刚。回山途中又遭遇敌人,她断后阻敌,掩护雷刚和战士,乡亲们上山。激战中田大江英勇牺牲。内奸温其久趁柯湘未回之际,借口转移,欲带队投敌。李石坚与之斗争时,柯湘回山,揭露其阴谋,清除叛徒雷刚。血的教训,使雷刚认清了自己的错误,亲手击毙叛徒温其久,消灭了当地的地主武装,同柯湘一起,率领部队,奔向革命圣地--井冈山。

(2)聆听。

  四、拓展探究

  1、欣赏刘欢的《情怨》。

  2、讨论题:你认为京剧应该如何发展,才能使更多的青年朋友喜爱?(如时间不够,就作为作业,课后完成)。

  五、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1、教学中最好能让学生看看视频资料。

  2、相关的京剧知识有的可结合唱段学习,有的是阅读材料,或是教师讲解,这样效果会好点。

  1音乐的风格特征。

  第十节 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教学目标、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传统、初步了解亚洲音乐的概况,以及一些民间乐器。教学内容 亚洲传统音乐 印度的电影歌曲 教学重点 印度音乐。教学难点

  体验并参与音乐活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简要回顾复习。

  用谈话法跟学生回顾上节课有关京剧的艺术、梅兰芳表演艺术。

  三、新曲目欣赏。

  1、提问:亚洲的几个区域?学生回答后引导观看投影文字,了解亚洲五个音乐区域的基本情况。

  亚洲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全册 篇8

  高中音乐鉴赏《流行风》教案

  教授班级:高一(6)班 授 课 者:黄秀清

  授课时间:2007年5月18日 教学内容:

  1、《思念》

  2、《懂你》

  3、《好汉歌》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三首通俗歌曲,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通过鉴赏和比较了解区分通俗歌曲、艺术歌曲和民间歌曲的不同风格和特征。

  2、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并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能够有表情、轻松自如的进行演绎,形成自信的表现力。

  3、通过听赏理解歌曲,引导教育学生珍惜友情,珍惜亲情,同时呼吁整个社会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倡导文明风尚。教学重点:

  通过对三种类型歌曲的聆听对比与演唱,研究各自的不同风格结构与特点,挖掘歌曲的内涵。教学难点: 让学生积极理解、参与、体验、表现“流行风”。教学过程:

  一、设问讨论导入

(情景创设:有学生熟悉的歌曲音乐开始,由课前音乐《真心英雄》 做文章。)

  问:对流行歌曲的看法。说:流行歌曲的特点。

  二、感受体验与认知

  1、精选代表性流行歌曲(聆听、感受与体验)

(1)《思念》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这首歌开始,歌坛上刮起流行风,歌曲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思念惆怅之情。

(2)《懂你》表达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把目光和歌声投向母亲,反映整个社会对道德、亲情、文明的再度呼唤,之所以感人,还在于歌词的感人和歌曲独有的魅力。

(3)《好汉歌》在港台流行歌曲盛行时产生,一改当时流行歌曲甜、缠、悲之风格,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正是该歌曲流行的原因,曲调取自河南民歌素材,歌曲粗犷、豪放,生动表现“梁山好汉们”的豪爽不羁、讲义气的性格。

  2、欣赏教学:在欣赏中发现歌曲结构、理解歌曲特点、挖掘歌曲内涵,分别从不同侧重点进行。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对流行音乐并不陌生,可是大家是否注意过,在形形色色的流行音乐中,存在着演唱方法特点各异的现象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鉴赏几首歌曲,具体来感受和体验其风格。

(1)《思念》中让学生认识歌曲结构,通过分析歌曲结构(A+B),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通俗歌曲写法:即“开始低吟,接着高唱,最后在延长的高音上结束”。

(2)《懂你》侧重流行歌曲中的教育思想。借用余光中“乡愁是一座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凄楚的韵味,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可让学生唱唱有关母亲题材的歌曲。)(3)《好汉歌》中让学生理解流行歌曲的特点。抓住大跳音程的运用在该歌曲中得到很充分的体现,让学生明白流行歌曲的动感成因,请学生说出其演唱风格与前两首有何不同。(答后提示:提示刘欢成功的应用民族唱法表现了“梁山好汉”粗犷、豪放不羁、讲义气的性格,此曲的音乐素材来自河南民歌,所以演唱风格与前两首歌曲截然不同。

  3、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分辨好歌。

  当今流行歌曲可谓异军突起,数量众多,良莠不全。问:怎样的流行歌曲才算是一首好歌?

  4、课堂探讨

  我们已经知道了歌曲的演唱风格是各有特色的,下面略作对比分析:(1)通俗歌曲:歌曲口语化,生活化,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易记易唱,音域较窄,节奏富有变化;主要以富有激情和即兴的表演方式,注重与观众交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随和的气氛。(2)艺术歌曲:以诗歌为主,艺术性强,不便传唱;音域较宽,有较高的演唱技巧,音色圆润,咬字吐字清晰;注重作品的时代性。

(3)民间歌曲:即兴化,生活化,质朴明了;具有民间性、平民性、地方性、民族性,重在韵味;强调情绪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以上我们简单的探讨了通俗歌曲、艺术歌曲和民间歌曲的不同风格特点,事实上它们之间还有许多相同的或不同的风格特点。其实,任何唱法的形式都离不开自己民族的语言,歌曲的风格、感情的表达、声音音色的变化等。

  无论是美声唱法也好,民族唱法也罢,抑或是通俗唱法,它们都只不过是歌唱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们之间并无好与坏、高雅与低俗之分,只要歌曲的主题内容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那么,无论用哪种方法去演唱,它都是美好的。

  三、拓展与创造

  1、通过课件展示各种音乐(轻音乐、爵士乐、美国乡村音乐、迪斯科音乐、探戈音乐、通俗歌曲、摇滚音乐)让学生做对应选择,以连线题形式出现,学生抢答,班长做裁判。(根据上课时间而定)

  2、请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演绎心中的“流行”音乐情节,可每组选派代表上台pk赛或指定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让他们同台竞技,如表演唱、街舞、演奏等。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欣赏、对比、分析了几首歌曲的不同演唱风格和特点,相信同学们对通俗歌曲、艺术歌曲、民间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此,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在欣赏流行音乐时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现自己的审美品位。

  五、下课

  在《真心英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让学生聆听精选作品并让同学亲自演绎,上台表演,有 学生非常大方,表现非常好。在最后展现“流行风”情结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甚至有同学上台邀请老师共舞,气氛达到高潮。

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小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关于中班音乐教案模板4篇 中班音乐教案教案

精选中班音乐教案7篇(中班音乐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生活与百分数》教案6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生活与百分数教案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3篇(一年级音乐活动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2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倒数的认识课件

音乐乘火箭上天教案3篇 乘火箭上天儿歌

幼儿园音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3篇(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所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