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篇1
范文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 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
3.浥这个字读。
4.柳树的颜色是。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 课时
2、教学准备
3、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
3.浥这个字读。
4.柳树的颜色是。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古诗教案的探索
2、小学语文课堂古诗大观园教案
3、小学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实录
4、《秋天》古诗教案
5、古诗《蜂》教案
6、古诗《墨梅》教案
7、古诗《所见》优秀教案
8、 语文经典古诗教案
9、杜牧古诗《山行》教案
10、小学古诗语文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篇3
一、复习导入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讲谁送谁?到哪里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从而知道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元二:姓元,排行老二。安西:在今新疆。
二`、诗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王维。曾担任过右丞的官职,所以也叫王右丞。三、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抓住“朝”、“浥”、“客舍”三个重点词,“朝”这里指时间是早晨。而“浥"是沾湿、打湿的意思。“客舍”指旅舍、旅馆。教师特别解释“渭城”就是指长安城。这样学生可说说句意:早上的长安,刚下过一场小雨,雨点打湿旅馆前地上的尘土,路边的柳树被雨水洗过后,更加青翠。师:这两行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什么?生: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抓住"更尽”、故人、阳关来理解,。更:再,又一次。故人:老朋友。阳关:在甘肃西部。意思:我劝你(元二)再喝一杯送行的酒吧,等你往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作者抓住什么写送别?生:喝酒送行。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三、背涌、练习说意思。l
四、扩展,:王维喝酒送行,李白望舟远行。还有哪些送别形式?回顾《赠汪伦》,踏歌送行。那下面这些诗又是怎样的?
《劳劳亭》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 ·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师:这两首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生:都是送别诗,都很伤心,都有柳树。
师:为什么一提送别,就要写柳树、柳条?
生:?
师:送别时都不想让朋友、亲人走,想让他们……
生:留下来。
师:那“留”和“柳”读音……
生:相近。
师:看我们的老祖宗多聪明,不想让你走,就折几根柳条给你。意思是……
生:留下来。
师: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折柳送别。
李白写过一首《春夜洛城闻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为什么听到折柳,就会思念家乡?
这里的折柳指的是乐曲《折柳》,听到有人在夜里用笛子在吹《折柳》的乐曲,诗人也想起家乡,想起亲人。
师:再看这首南浦别
南浦别
唐 ·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师:南浦指小河的南边,送别的地点。所以诗中有南浦,这诗也是送别诗。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王鸣鸾罢歌舞。朱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白云千载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最后再把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推荐给同学们。让他们感受诗与词的不同,和一样的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对了,还有就是一般送别表现为伤心和依恋。但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却反其道而行之,心胸开阔,激励为主。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没有丝毫的伤心,却多了几分盛唐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大唐气象。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 客舍 尽 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igrave;)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www.》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由形象识记转为意义识记,能借助教科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展开较丰富的想象来理解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过去的经验,自主合作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评论(0) 新设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题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 送 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说:出使)出使哪儿?(生说:安西)
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对王维的了解,然后师出示王维的简介)
过渡:同学们对王维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2)谁愿意把这首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读古诗,悟诗情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看诗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体会清新明朗。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儿?(渭城)
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读出美景。
5、同学们读的真好!可是这么美得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6、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师 相机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舍不得,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啊!)
7、过渡: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留恋。所以读第一二句时,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没,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语调要低沉些,舒缓些)
(二)学习后两句
1、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安西)
2、要经过哪儿?(阳关)阳关在哪儿?
渭城到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啊!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大屏幕展示图片)
3、元二即将远行了,好友分别。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大家想想。
4、学生思考、汇报,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的深厚情谊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才相见,我会想你的。你路上要注意安全,保重身体啊!(真不愧是好朋友)
生2:元二你一走,什么时候再见啊,记得要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要荒漠,一个人影也没,你可要多带些干粮和水。(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啊!)
5、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6、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更尽、故人,谁理解了?(生答师点拨)
7、这两句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诗意)
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相见。王维对好友的情谊都浸透在这浓浓的酒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
8、这杯酒喝下了吗?(喝了)顺势引导学生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浇愁的酒,再次引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感情朗读醉诗境
已数不清这是多少杯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课件出示)配乐读
四、激情背诵
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再现离别之情吧!(学生练读、赛读达到背诵)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这浩瀚的唐诗宋词中,像这样送别朋友或思念亲人的名篇佳作还有很多,你还知道那些这样的诗词?课下搜集,咱在课外活动搞个送别诗朗读赛。
板书
20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王维 送 元二
情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篇6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部分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抄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学生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背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测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igrave;)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7篇相关文章: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3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4篇(七年语文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