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会员“zhaigaitenganshi”整理的《囚绿记》教案,供大家参考。
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情绪,领悟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依靠文题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品位文中的优美句子,重视审美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光辉与自由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赞颂。学习“绿”所象征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绿”的寓意及其在文章主题中的地位,讨论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对话、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程内容及过程:
一、导进
谈起绿色,脑海中浮现哪些?生命、希望……(学生随意讨论)绿色是美丽的,绿色是美好的,大家喜爱,文人们也倾心。今日,我们将一同走入当代散文作家陆蠡的《囚绿记》,去体验这名有着“优美性格与黄金心灵”的作家心里的那一抹“绿”。
二、答题
预习难题:文题里的“绿”具体指哪些?“囚绿”又是怎么一回事?
学生回答——“绿”指窗边的一株常春藤;“囚绿”喻指“我”将常春藤的两条绵软枝干从窗户的烂洞引进屋子,使它垂在书桌前,以便随时欣赏。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什么段落集中描绘了“囚绿”?常春藤在被囚禁前后与作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2、先后找到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差异称呼,感受情感变化。
四位同学分段阅读课文,老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
(1)写作思路:
遇绿(第1-4段)—赏绿(第5-7段)—囚绿(第8-12段)—放绿(第13段)—念绿(第14段)。
(2)对常春藤称呼及爱情转变
称呼:“绿影”(第4段),“绿色”(第5—8段),“绿友”(第10、14段),“绿囚”(第12、13段)。
分析:“绿影”和“绿色”表明,作者仍把“绿”视作物件,而“绿友”和“绿囚”称呼,提示作者将“绿”视作有情感的朋友,表现了作者与“绿”间的感情在不断升温。
学生依据行文思路,试着用语汇归纳作者的情感变化:
一见钟情——日久生爱——不由自主——一往情深
四、赏析语言,感受作者美好的情感
1、学生自读课文,达到目标:在自己喜欢的句子上做标记。
2、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句子。
3、老师引导语言赏析的办法:
(1)寻找精确、生动且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
(2)体会修辞方法的应用。修辞的应用使语言更生动,提高感染力,使作者的情绪更为诚挚迷人。
(3)分析表达形式。散文普遍的表达方式包含抒情、讨论、描写和描述,多种形式的融合使文章生动、形象、具备感召力。
4、学生赏析句子,老师点拔后复读,体会语言之美。
5、教师总结——言美,情真。
五、体会“绿”形象,理解其寓意与文章主旨
1、体会“绿”的形象特征
提问:作者用如此优美的语言表达对常春藤的喜爱,那这株常春藤究竟如何?
学生探讨,老师引导,明确:蓬勃、朝阳、固执、顽强于黑暗。
2、联络背景,了解“绿”的寓意
(1)学生找到体现创作背景的文句,老师补充身影及作者生平。
文中语句:“卢沟桥事件出现了”,“烽烟四逼里的旧都”。
补充介绍: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暴发,恰逢日寇侵入,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荒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在特殊环境中,不断进行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即是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捕捉,在狱中誓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最后惨遭杀害,刚满34岁。
(2)了解“绿”的寓意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形象特点来理解其代表含义,明确:“绿”代表着生命与希望;代表着光辉、自由的向往,及其不屈的民族精神。
3、了解文章主题
提问:多么美好的“绿”,作者为何要将其监禁?
老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因绿生机勃勃,始终朝阳,固执于黑暗;因绿给予了孤单、烦闷的作者以心灵的鼓励。因此,他深深爱着这株常春藤。把它监禁,说明了他对绿的期盼,以及他对光辉、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文章主题:作者根据赞扬代表生命与希望的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赞扬了众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抒发了对光辉、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学习“绿”的精神,探究内容的实际意义
思索:作者心里这抹“绿”给你带来了怎样的人生启发?
每个人其实都是一抹绿色,必然会被生活的苦难囚住。能否列举一些被生活苦难“监禁”却依然“向阳生长”的“常春藤”呢?
学生举例,分析、体会。老师补充夏达、艾水水的事迹,激励学生课后搜索二者材料,感受当代年轻人的坚毅。
总结: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切勿丧失活力,可不能枯萎,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英勇追求生命的美与辉煌!
七、留作业
要以“我心中的__(景色)”问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囚绿记》教案相关文章:
★ 百果树小班教案
★ 热门大班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