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共4篇(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

时间:2022-06-06 13:26:52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共4篇(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供大家参阅。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共4篇(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共1

  范文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实际中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1)

  (1) “赛马”欣赏2分钟视频展示:让学生认真欣赏,谈谈感受。

  (2) 教师指出:像刚才的音乐一样,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

  (3)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通过哪些方面来描述乐音呢?

  2、引入(2)

  介绍:俄罗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他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声音的奥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引入新课:声音的特性(板书)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声音的音调

  (1) 教师演示:

  ①用电子琴弹奏高低不同的音符,让学生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用音频播放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让学生感受不同。(展示课件:声音的音调)

  (2) 得出:声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细、高亢;低音沉闷。

  物理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 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①分组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②分组实验:用硬纸片快慢不同的拨动梳子,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③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 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频率的概念

  ①我们把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 Hz( 板书)。

  ②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板书)。flash课件展示:音调与振动的快慢、

  (5) 学生看书,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听力和发声范围图。

  (6) 教师提问:人的听觉范围是多少?那么低于20 Hz和高于 Hz的声波我们能听见吗?学生回答,找出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

  次声波:发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

  超声波:发声频率高于 Hz的声音。(板书)

  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声波和次声波。

  2、声音的响度

  (1) 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击鼓,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改变录音机的音量控制开关,让学生声音大小或强弱的不同。

  物理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声音的响度。

  (2) 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①教师演示: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②学生思考、讨论: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③教师提问:响度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吗?(学生思考、猜测。)

  ④师生小游戏:教师小声说一段话,后排学生不知所云,而前排学生能准确说出。

  ⑤学生得出: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加以说明)

  ⑥师生归纳总结:影响声音的响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板书)

  3、探究什么是音色

  (1) “猜乐器”: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歌曲,让学生指出不同的乐器。

  (2) 学生小游戏:让后排的几个学生说同样的话,前排学生不回头指出说话学生的姓名。

  (3) 教师提问:你凭什么区分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同学?得出: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特色叫音色。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

  知识: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能力和技能:

  了解示波器在展现乐音特征中的特殊优势。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共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音调的概念,明确音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振动频率,并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钢尺振动实验,发现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音调的概念及音调的决定因素——频率

  【难点】

  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开展一个小型音乐会,播放出不同的音乐,教师对乐音下一个定义,并提出问题:

  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不同乐器发声不同。

  教师明确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提出问题:

  声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声音会有高低之分?

  学生在疑惑中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程——《声音的特性》(板书)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教师演示钢尺实验。教师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改变伸出桌边的钢尺长度,控制每次振动的幅度,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和声音的不同。

  学生会发现:如果将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慢,声音较低沉;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教师讲解:音调是声音的特性之一,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物理上用频率表示物体的振动快慢。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2)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活动二)超声波与次声波

  教师播放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行时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翅膀的振动,但能听到蜜蜂“嗡嗡”的声音,却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学生讨论:蜜蜂翅膀振动较快,频率高,蝴蝶翅膀振动较慢,频率低,所以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人耳的听声范围是在20Hz~Hz之间,高于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

  之后教师通过PPT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通过问题的形式,加深对音调的理解。

  问题:某昆虫靠振翅发生,如果昆虫在2s内振动了700次,那昆虫的振动频率是多少?人能否听到这种声音?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作业: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声音除了音调外还有什么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制作一个乐器,尝试解释原理。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共3

  声现象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且较有兴趣,但对响度、音调、音色三个概念缺乏理性的认识。响度这个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对音调概念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别。所以在《声音的特征》这节课中,让学生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我设计了《声音的特性》,讲完这节课后,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同科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应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探究活动紧绕“响度和音调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展开。活动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我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强调实验需要观察的现象。活动中,学生分小组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进行实验。然后,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最后,引导学生对“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和“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这两个活动进行大量对比,从对比中明确响度、音调的概念及声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区别,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定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实践应用”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自主建立响度、音调概念。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不够多,物理联系生活的能力较弱。

  2. 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况。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是看其他同学做。

  3. 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只有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利于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

  4. 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有时候表现的还是不够沉着。

  三、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明确组内分工,使分工更细致,强调各角色间的相互配合,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应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 演示,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应给其足够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且适时的进行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共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

  (1)突出学生探究活动。本节安排两个难度不大的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体现,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二胡、长笛、箫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文化。

  (三)教学重点

  探究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教学难点

  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能区分它们;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上或多或少了解到声音有不同特性,也听说过超声波、次声波,见过不同乐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缺乏更深一层的.较为理性的认识。他们有进一步探究声音特性的欲望,渴望了解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原理,但由于基础概念的不足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三、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探究音调、响度概念时,采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合适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归纳、理解,使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对概念理解和辨析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阅读、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过程,解决基本问题,并能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叉、钢皮尺、示波器、鼓、口琴、乒乓球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实验演示观察,设置情境引入。)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声音的丰富性,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们周围充满着许多有趣的声音,大家能辨别以下分别是什么声音吗?(多媒体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和火车等声音。)

  (学生一一辨别)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辨别这些声音的?(声音的高低、音色甚至长短等。)

  引入:这说明声音有各种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课题。(投影课题)

  (二)音调

  (播放一段含有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像。)

  提问: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演唱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在上述基础上归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

  用口琴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辨析音调高低。既巩固概念,也为下面探究音调与什么有关打下基础。

  (师生实验探究,启发深入理解。)

  由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基础较低,不易猜想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这里采用问题启发式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系列小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探究过程,体验和学习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边的钢皮尺发出不同音调吗?

  学生纷纷尝试。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

  (2)你们发现钢皮尺发出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很可能回答与钢皮尺伸出桌子的长短有关系,教师这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保持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要进一步启发和点拨。)

  (3)继续仔细观察钢皮尺伸出部分的长度变化时,尺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入本节的难点概念———频率,讲解频率、频率单位赫兹的含义,并投影结论: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体验规律:用手触摸声带,一起唱“1”、“2”、“3”、“4”、“5”……感觉声带振动频率的高低和音调高低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拓展知识。)

  启发:(单手前后甩动,问学生听到声音了吗,大胆想象一下,如何改进有可能听到手挥动发出的声音。)看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还有什么声音人耳也听不见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弄清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以及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且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含义。

  为了拓展视野,体现主动、合作的学习精神,可以安排一个交流讨论: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知识。(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图片或者音像。)

  思考和巩固:为什么我们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观察”声音:刚才我们不但用耳朵听见声音,还用手触摸了声音,你相信我们还能用眼睛来“看”声音吗?(演示把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观察其声音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只要能看出音调高的声音波形比较密即可。)

  由于示波器上波形停留时间短,不容易进行比较,可以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把波形图描绘下来,制成静态图片进行比较。这部分教学活动通过自学、交流、演示等各种方式开展,不但让大家拓展了声音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尤其是示波器对学生来讲很新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物理很有趣,很有用,也很神奇。

  (三)响度

  引入概念;由多媒体演示并介绍响度含义。

  探究概念: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系列问题进行启发式探究。)

  (1)如何让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观察容易看出音叉很响与不太响时振动情况有何不同吗?

  (3)给你一个乒乓球,能设法显示音叉的振动情况吗?乒乓球弹开幅度大说明什么?(教会学生观察微量变化的方法)

  (4)做上述实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声音,有什么发现?

  投影结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你还有其他方法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这是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最好允许学生多讨论一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的自主性、多样性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有时间的话可以观察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波形。

  (四)音色

  主要从两个环节来展示:

  (1)音色含义:新课程理念不追求音色概念的严密性、深刻性,只要求学生知道有音色这个特征,能根据音色辨别声音。这样要求更符合初中生重感性的认知规律。可用多媒体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辨认同一个旋律分别是哪种乐器演奏的,指出分辨声音主要根据音色,并投影:能反映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这种注重体验和感受的学习既增长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用示波器观察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

  观察同样音调和响度、不同音色的声音,它们的大体波形相同,只有一些细微的附加振动有所不同。

  从知识层次看,本节要求基本结束,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这声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识性了解。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本节课还安排了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和其他乐器。

  多媒体展示“乐音和乐器”片断。

  六、教学小结和反馈延伸

  (1)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要点。(有时间可让学生小结)

  (2)播放编钟乐曲,讨论为什么编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总结: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组合起来,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让我们在这动人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

  (多媒体播放优美音乐)

  七、板书设计

  由多媒体打出。

  八、课外拓展

  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你觉得放出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课外钻研、查阅资料的习惯。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共4篇(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