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学的工作总结

时间:2024-11-01 12:56:02 工作总结

  【简介】以下是热心网友“iyy53229”整理的高三历史教学的工作总结,供大家参阅。

高三历史教学的工作总结

  我们知道,知识的理解离不了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只有在教学符合学生学习知识规律时,才能实现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过程,从相对浅显的动作思维逐渐演变为形象思维,再从而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成抽象的逻辑思维与辨证思维。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思维,而进入初中后,逻辑思维慢慢占据主导地位,思维活动也慢慢向以逻辑思维为主转变。初一的学生可以学一些较全面的科技知识,但他们的思维通常局限在事情表面。他们喜欢听历史典故,心里怀有英雄主义的理想和强烈的好奇心,经常对一些有趣和滑稽的事情进行思考。只有深入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水准,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开端,以实现预估的教学目标。

一、 牢牢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规定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了解关键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及历史现象,并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要教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达历史的能力;引导学生基本应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见解进行观察与分析。同时,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实现这一目标,初一历史教学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老师必须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重视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之间的衔接。比如,有关孔子的学习,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大教育家孔子”,而初一的学生应当进一步学习这名伟大的思想家及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教学时,基于学生已把握的“孔子如何教育学生?”的知识,首先要求他们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传承?”其次,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理论,最终掌握孔子的理论是如何被封建执政者运用和改造,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造成重大影响。那样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准。

二、 激发学习兴趣是引进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具有巨大的心理推动力,可以让人脑处在兴奋状态,从而推动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加强,转换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激起并维持学生的热情,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持续获得“成功的喜悦”,但这种成功应是需要努力才可以实现的“桃子”。比如,根据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小学历史学习通常是以故事为依托,初一学生已经了解与初中课文相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融合小学所学的故事和相关课文,在课堂上叙述。每位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做到这一点,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水平、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做小教师的乐趣,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此外,根据巧妙设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思维源于惊讶”。惊讶与疑惑是兴趣的源头,只有在学生对某一状况觉得惊讶和困惑时,他们才会愿意去探索。学习“祖国境内远古人类”这一学时,能够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演变而来的吗?人和猿有什么不同?人是否为动物?人与动物的压根区别是什么?我国最早的住户是谁?他们是什么样的?吃啥?住在哪里?将每个难题视为一个“宝藏”,处理每个问题如同发现一个“宝藏”。可以将学生置于“发现人”和“探索者”的角色,让他们在历史的隧道中进行探索。在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中,学生将不断发现新知识,在成功的喜悦中继续前进。

高三历史教学的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教学工作总结模板4篇

学前班教学工作总结模板3篇

小学二年级秋季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班主任个人的工作总结12篇

高三英语教师工作总结

精品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4篇

教导处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工作总结6篇

高三数学上学期个人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