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热心网友“chenjia”分享的研究性学习总结,供大家阅读。
“新课标”积极倡导独立、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旨在使学生根据单独学习和主动探究提高对问题的理解力,丰富其文化素养,进而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导权。
众所周知,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发觉是创造的前提。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应从幼时阶段开始培养。
因此,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改变以往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仅关注成绩而忽视能力等不良现象,放弃狭隘的知识来源于课堂和教材的观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浓烈的求知欲,20xx年3月,学校开展了以“研究性学习”为主题普遍研究,主要针对语文教师。
课题实施方式如下:
一、深刻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提升教师理论认知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课堂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它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自由选择课题,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这类学习方式扎根于教材,却又面向全国,真正将教学过程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
同时,教师必须组织学习新课标,以提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知,避免将研究性学习误解为仅让学生进行研究或小制作,努力创造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社会教育的无缝对接。
第一,根据学习新课标,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第二,根据教师间的讨论,进一步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构建良好的研讨气氛。
第三,教师应针对性地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挑选课题的指导。
二、组织学生挑选课题
面向所有学生,以他们为主导,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人格发展,激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课题。教师在学生挑选课题时要给予充足引导,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发展与提升他们的个性特长。
三、由点到面,进行研究
为了更好地开展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大家在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由点到面组织教师开展小范围报告,通过个人的教学经验与科研成果进行广泛交流,扩展教师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
1、由学校迈向小区
学校教育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得到也有限。为了方便实施研究性学习,我们学校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加入到社区教育中,进行例如“用童年看世界”、“用小小手改变故乡环境”等系列活动,活动后,学生写下许多优秀的小论文。
对于环境污染给出了意见和建议,成功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融合。
2、由学校踏入社会
群众公德教育是媒体广泛关注的社会教育行业,大家借此契机,引导学生踏入社会,积极参与清除电线杆上的贴到物、捡拾路面垃圾等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市民意识,帮助其识别并处理环境问题。
四、课堂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衔接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渊博的知识,大家合理利用教材,从“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教书,根据查找和搜集资料,让学生深刻理解课上知识,并适当延伸。例如,在学习《景阳冈》时,让学生阅读《水浒传》,在学习《游子吟》时,引导他们背诵古诗词等,以发掘学生的潜力,扩宽他们的学习行业。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我们的新尝试,尽管现在仍显粗糙,但我们会在不断的研究中学习与完善,使研究性学习更为合理性。
研究性学习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