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本纳粹党“大祭司”——阿尔弗雷德·罗森堡的私人日记纪事,书的策划和制作挺不错。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属于作者根据罗森堡的日记,以及一些实际的历史事件相结合,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回答了20世纪这场最大的灾难——屠杀犹太人是如何发生的。还原而成的纳粹内幕历史,记录了从希特勒上台后一年的XXXX年至纳粹失败前几个月的XXXX年,这十年之中罗森堡与希特勒等第三帝国高层交往的密事、政治阴谋,甚至勾心斗角。里面有些事件可能有罗森堡的个人主观渲染,但是大体上我们能够认为这本书是真实的记录。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日记》封面
之所以这本日记对于研究二战的史学家们如此重要,原因一是极少有第三帝国的高层留下庞大史料库的日记,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其他人都将他们的秘密带进了坟墓;原因二是罗森堡的历史地位,虽然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也对这个名字不甚了解,但是作为纳粹元老之一的他,被称为希特勒的“精神导师”。作为纳粹宣传部新闻司司长汉斯·弗里彻说:“在希特勒还处于思考阶段的那段时间里,罗森堡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他的思想是理论性的,但是借希特勒之手变成了现实。”
书中截图:罗森堡的日记手稿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伯特·K·惠特曼和大卫·金尼。罗伯特·K·惠特曼是联邦调查局艺术品犯罪侦探小组的创立者,平日潜伏在世界各地,在各种各样的状况下追回丢失的艺术品;大卫·金尼,是美国的记者、作家。是非常和谐的“操作实践家”探员和专业作家的搭配。
这本书的第一章,用了大概八分之一的篇幅去解说了这本日记从巴伐利亚的某地窖发掘后消失,接着如何失而复得的故事。在这部分中的主角是罗伯特·肯普纳——美国政府的检察官;在20世纪30年代,肯普纳只是一位普通警政官员;XXXX年,在纳粹掌权前后,肯普纳作为犹太人、自由主义者失去了他在政府的职位;随后逃亡去到意大利、法国、美国。所以他在二战结束后,作为检察官,有职位的合理性,还有个人恩怨的历史性让他作出把一些重要的德国原始文件私自带走的行为,而发生了后面一系列罗森堡日记失而复得的曲折故事。
书中截图:检察官罗伯特·肯普纳
这本书大部分最有意义的内容是后面部分,主要分为二战之前和二战发生时。
XXXX年末的某一天,希特勒和罗森堡首次见面,经过短暂的聊天,以及不久后听到希特勒的一次公开演讲,罗森堡形容这次短暂的会面“改变了我的整个命运,并让我的个人命运与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接下来,是罗森堡开始向纳粹组织灌输犹太人全球阴谋论,并将其与俄国共产主义革命联系起来。“犹太人不仅仅意图控制俄国和德国,更是志在整个世界,他们想同时支配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
希特勒和罗森堡在反尤和政变上达成越来越多的统一。尽管在慕尼黑枪战失败后发生了党内混乱以及两人不再像以前亲近,但是罗森堡“隐忍”地选择继续党报主编工作。
1933,纳粹上台后,对犹太人的迫害也就开始疯狂了。罗森堡也时常宣扬他的愿景:“要建设一个没有任何杂种的民族,建设一个见不到任何犹太血统的国家。”于是在德国以及周边的其他国家,纳粹开展了大规模的残暴迫害犹太人的行动。
在纽伦堡被审判的罗森堡
值得补充的还有,这本重要的一手史料,得以窥探纳粹分子的扭曲种族观,更是展现了希特勒如何成为“希特勒”。除了那些对二战和希特勒很感兴趣的读者之外,还会有很多人喜欢这本书,并从中收获良多。
希特勒的纳粹思想如何形成(希特勒精神指的是什么)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