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读后感

时间:2024-10-11 10:09:40 读后感

  以下是会员“ernfn68”分享的荒原狼读后感,以供参阅。

荒原狼读后感

  几天前我读完了《荒原狼》,当时的感受特别复杂,结局让我感到困惑,就像《1984》的结局一样让人失望。虽然《1984》的结局还算可以理解,但这本书的结局让我感到无从理解。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些评论,了解到本书的背景和他人的分析,渐渐对其有了些许理解。这几天我又重温了一些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也有了新的领悟。  当赫尔米娜出场后,两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波动让我觉得赫尔米娜的存在只是哈里的幻想。但从现在的角度看,书中大多数角色似乎都是虚构的,整部作品可以理解为黑塞的独白,书中的人物实际上是黑塞人格的不同部分,是他完整人格的一个分解。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荒原狼和哈里代表了阴影,而玛利亚则是阿尼姆,而莫扎特和歌德则表现了智者的形象。  赫尔米娜和哈里形成鲜明对比,两人都深感自身的缺陷,并认为对方是自己缺失部分的补充。当这样的对立面出现时,如果能够和谐共处,便能实现和谐社会,然而这并非易事。因此,哈里自始至终注定会杀死赫尔米娜,成为他命运的终局。  这几个人物各自代表了人格中冲突与补充的元素,但它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黑塞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内心的巨大不稳定。这些原因在小说中有所体现。哈里作为一名反战知识分子,他对战争的反对与周围人的思想格格不入,造成了他巨大的心理创伤。他的不被社会接受的理念让他失去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内心的动荡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使他一度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  回到哈里杀死赫尔米娜后,在莫扎特的引导下经历思想重生,重新投入生活的想法,我有些难以认可。从出版序言来看,哈里离开那座城市,他是否能够在新城市里开始新的生活,是否会像刚到那座城市时一样?历史总在循环,这让我回到了悲观的选择路径理论。就如《改变》中提到的,若没有第二阶段的变化,仅在系统内部是无法实现质的飞跃的,就像贵族士族难以挽回东汉的命运一样。哈里的命运无非是在不断重复。  赫尔米娜的死亡似乎从她出现的那一刻就注定要成为故事的结局,稍微偏离一下,这似乎也是一种美学上的固定模式。“美人之死”似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而又凄美的场景。因此,莎士比亚以及各种情感剧都往往以美人的陨落作为结尾。死亡不仅是生理上的终结,同时也伴随着精神上的消逝。  我最大的收获在于了解了荣格的心理学,原本我知识浅薄,现在对这方面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荒原狼读后感相关文章:

《荒野求生白狼荒原上的三天三夜》读后感作文

摆渡人2重返荒原读后感范例3篇(摆渡人2重返荒原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