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9-06 20:27: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赏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尝试独立求比例尺。

  (2)汇报交流

  50c:40=50c:4000c=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求比例尺。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比例尺是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1:500000)或(线段比例尺)

  2、求实际距离。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0c,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2)学生尝试独立列比例解答。

  (3)汇报交流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厘米。

  =

  =5000000

  5000000c=50

  (4)你觉得在求实际距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实际距离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3、求图上距离

  (1)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你会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2)学生尝试画操场的平面图。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图纸大小确定比例尺,可以是数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线段比例尺,根据所确定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再画图,画图后还要标上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练习八第1题求比例尺。

  2、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1)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 )。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质数的意义及数的奇偶性等知识。

  两个数的和是39,说明这两个数一个数是奇数,一个数是偶数,因为它们都是质数,所以其中的偶数只能是2,则奇数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数有( )个。

  分析 求一个较小数的因数的个数一般用列举法,但求较大数的因数的个数时,一般用分解质因数法,即先把120分解质因数:120=2×2×2×3×5,然后借助每个因数的个数来计算。因数2的个数是3个,因数3的个数是1个,因数5的个数也是1个,120的因数的个数为(3+1)×(1+1)×(1+1)=16(个)。

  解答 16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题目。

  (1)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7 m,宽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木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学校六年级有若干名同学排队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级最少有多少人?

  2.明确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思考、交流)

  (1)这两道题分别考查什么知识?

  (2)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3)具体的解答过程是怎样的?

  3.汇报。

  (1)先汇报前两个问题。

  预设

  生1:第(1)题考查的是应用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2:第(2)题考查的是应用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根据题意,正方体的最大棱长应该是长方体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先把相关长度转换单位,用整数表示,然后求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

  生4:根据题意,六年级人数比3、7、11的最小公倍数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数,再加2就可以了。

  (2)尝试解答。(关注学生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点拨)

  (3)汇报解答过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预设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为27、18、15的最大公因数是3,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3 dm。

  生2:因为3、7、11的最小公倍数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级最少有233人。

  4.小结。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数的知识还是倍数的知识,同时要会求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我们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教材75页5、9题。

  板书设计

  因数、倍数、质数、合数

  因数和倍数质数——质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1公因数互质数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成数(课本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三、探究体验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 四成五=( )%; 七成二=( )%。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学生列出

  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四、巩固练习

  1、三成=( )%; 五成六=( )%; 八成三=( )%;

  2、第9页做一做

  3、解决问题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

  (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0.5 :0.2和5:2

  1/2:1/3 和6 : 4

  0.2:0.8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1.6 6o

  外项:2.4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2.4 :1.6 = 60:4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0.6 :0.5=1.2: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0.61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2.4/1.6 = 60/40

  3.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5.做一做。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6.课堂小结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两种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到此,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补充习题

  一题多变化,动脑解决它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如果5a=3b,那么, = ,

  (3)a︰8=9︰b,那么,ab=( )

  教学反思:

  比例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学生自学,老师提问,完成的较好。让学生通过计算内项之积和外项之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大量的练习巩固新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 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

  练习三第1~3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范文5篇(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景阳冈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8篇 六年级数学班主任工作总结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三年级下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有关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5篇(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万能模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2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6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表)

实用小班数学教案3篇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9篇(数学函数讲解初二)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7篇(小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