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12篇 颐和园的教案设计板书,供大家参阅。
《颐和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颐、耸、阁、舫、眺、堤、态”这七个生字;会写“殿、廊、柱、栽……”十一个字。
2、会正确地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堤岸、眺望、姿态不一”这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及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结构严谨,文脉清晰的特点及感悟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字词的书写。
【教学难点】
字词的书写,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感悟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多媒体──观看颐和园美景图
1、看颐和园的图片:
同学们,游览了雄伟的长城后,今天老师想带着大家去另一处地方看看。
2、揭示课题:
这么美丽的风景是哪里呢?
⑴ 出示课件:
18、颐和园
⑵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写作的思路
1、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 边读边思考颐和园带给你怎样地感受。
2、检查生字词:
出示课件:
颐和园、柱子、栽种、狮子、朱红、大殿、长廊、耸立、琉璃瓦、佛香阁、金碧辉煌、葱郁、画舫、几乎、远眺、堤岸、姿态不一
先指名读──再齐读。
3、整体感知: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反馈交流:
导:读了课文后你能来说说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公园吗?
⑴ 学生找到第一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导: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齐读第一段──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你知道了颐和园的哪个特点?
(大、美)
老师插入一个知识:
颐和园占地290.8公顷=29080000平方米约5000个校园大。
导:了解了这个知识后你想说些什么?
齐读这句话:
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吧!
⑵ 学生说“美丽”找到最后一段“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
齐读这句话──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的感受。
引到第一段导:
请不同的学生找。
三、再读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自由读2~5段:
说一说小作者游览美丽的颐和园时,一共去了几处地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反馈交流:
导:小作者先游览了哪些地方,再游览了哪些地方呢?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呢?
3、理清文章思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我们从这些句子中明白了作者游览的顺序,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美丽的颐和园吧!
四、 精读课文
引:你最喜欢颐和园哪处景点呢?选择相关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交流:
1、精读第二段:
齐读第二段 读了这段话后你体会到了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⑴ 出示长廊的图片:
我们一起先去领略一下这条美丽的长廊看看他的魅力吧!一起读!
⑵ 读完后问感受:
我觉得这是一条很长的长廊。
在文中找句子: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齐读这句话──讲说明的方法 读了这句话后你想说什么?
这句话说明了长廊的长(列数据)。
⑶ 这条长廊很美丽。
在文中找句子: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
齐读这句话──说说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景色十分美丽)。
导:如果当时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伴着徐徐微风,你正走在这条长廊上,深深地呼一口气,你会感到怎样?
指名请同学读──齐读。
⑷ 朗读体会:
① 找到“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再次齐读第二段:
带着你们的感受,伴着音乐,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二段吧!
2、精读第三段:
⑴ 找到“佛香阁”“排云殿”:
走完长廊后作者又去游览了哪些景物?
⑵ 教学“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① 找出这句话:
文中是怎样来描写佛香阁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② 齐读这句话。
③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在图中找一找作者所说的佛香阁是哪个建筑。
④ 看完图后,再自由地来读读这句话,谈谈佛香阁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解释“琉璃瓦”。
理解耸立,体会佛香阁的'高。
⑤ 想着佛香阁的样子,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⑶ 教学“排云殿”:
① 找到“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
导:作者又是如何来写排云殿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句话,说说作者在描写排云殿时哪个词语用得好?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② 理解“金碧辉煌”:
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 齐读这句话(先看图,排云殿):
这一排排金碧辉煌的排云殿多么漂亮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话。
3、精读第四段:
⑴ 找到:
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导: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作者是在哪个角度看的?看到了那些景物呢?
① 找到“宫墙”:
齐读这一句话。
文中用了怎样的语言来写宫墙的呢?
② 体会掩映。
③ 从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互相衬托,互相遮掩。)
④ 体会颜色:
找到描写表示颜色的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⑵ 找到昆明湖:
看着这么美丽的昆明湖,我们一起把作者的语言来读一读吧!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指导:
读得轻。
齐读这一句话。
⑶ 体会“滑”:
拓展:
假如此时你正坐在船上,听着悠悠地桨声呼吸着新鲜空气你有什么感受?
⑷ 找到“城楼和白塔”:
① 作者是怎样观察到城楼和白塔的。
② 齐读第四段。
4、齐读第三四两段:
导:我们在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了这些美景,让我们伴着音乐,随着作者再去走走吧!
5、第五段:
⑴ 自由地读第五段:
找到“堤岸”,读相关的句子。
⑵ 找到“小岛”读相关的句子。
⑶ 找到“十七孔桥”:
导:说说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找词语
柱子多──找词语
狮子多──找词语
想象一下狮子会有哪些形态?
齐读2~5自然段。
导:作者一路带我们去游览了那么多的景点,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一下吧!
五、结课、布置作业
1、提醒难写的字,及容易写错的字:
栽、雕、廊。
2、画词语、抄词语。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长、奇、美
山脚: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山上: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美丽的景色通过读、赏,感受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但是实际教授起来感觉有些乱,对学生的问题把握不到位,归根到底是对教材的钻研不透。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颐和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注意“颐”字左边的笔顺、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读)
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彩色笔)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2。
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师: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廊的特点?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生1:我从“一眼望不到头”这句话看出长廊很长。
生2:我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些数字看出长廊长。
师:700多米长有多少呢?举个例子:我们学校的操场大不大?
生:大。
师:升旗时能容得下20多个班级,课间操时10个班能同时做操,可它从东到西也不过30米长,长廊有700多米长,是我们学校操场长度的 20几倍,你们说长廊长不长?
生:长。
师板书:
长
师:长廊仅仅是长的特点吗?它还有吸引你的地方吗?
生:我从“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写出长廊的画很美。
生2:我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句话看出颐和园长廊柱子美。
生3:我从“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句话看出长廊周围的环境忧雅,以此衬托出长廊的美 。
师板书:
美
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画很精美,又没有相同的,说明作画的人水平高。
师:作画的人是谁?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干。
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这段呢?
生: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现都十分积极。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出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读感悟,导游讲解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第一种方法学习了“佛香阁”这部分。我从“黄色的玻璃瓦闪闪发光”这句话感觉到佛香阁颜色很漂亮,很美。
师板书:
色彩美
生:我从“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会出佛香阁的形状很美。
师板书:
形状美
生:我从“建在半山腰上”体会出它建得高的特点。
师板书:
建得高
师:这么巍峨的建筑又是谁建造的?
生: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师:请学习这一部分的小组同学站起来,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这部分。
师:还有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昆明湖”这部分,因为很美,所以我们是采用朗读感悟的方式学习的。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采用朗读的方式?好,请每组推选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和其它小组的代表赛读。
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生:这段话中的“静、绿”是描昆明湖的两大特点,应该重读
生2:“镜子、碧玉”是作者用来比喻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应该重读
生3:慢慢地划过、几乎这两个词用夸张的方法进一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应重读。
师:大家体会得十分准确,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放录相)。
师板书:
静、绿
师:其它小组还有没有别的学习方法?
生:我们查阅一些课外资料,用导游讲解的方式学习的。
师:你们学的是哪部分?
生:长廊、佛香阁、昆明湖或十七孔桥。
师: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咱们只能让学习“十七孔桥”这部分的小组展示,请你们选出代表作导游,其他同学做游客好不好?
(小组代表上台)
师:作为一名导游,应该具有什么标准和要求呢?
生:态度温和、亲切、声音洪亮、语音优美。
师:这名导游是否称职,大家仔细听他的讲解。
(放“十七孔桥”录相,小组代表讲解。)
师:大家评议:他是称职的小导游吗?
(生评议)
师:从他的介绍中以及录相的画面中,你觉得十七孔桥特点是什么?
生: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教师板书:
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生读)
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
师:好,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颐和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一起看大屏幕。
视频中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齐读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我会读”指名领读。去拼音再读。
“我会填”指名回答。图片出示理解“横槛”“画舫”。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用“~~”画出。
2、学生按要求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问题(1)。
提问: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4、完成自学提示(2)
提问: 哪些句子能够体会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自学指导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 佛香阁 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 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 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 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 “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 桥洞多 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我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颐和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3自然段,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的优美语言。
3、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仿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练习有感情读文,从语言文字中想象,体会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生手机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颐和园风景的图片,问: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板书课题,注意“颐”字里面是个扁扁的口。
是的,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神奇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去领略那里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重点提醒“堤、耸、舫”三字的读音。(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哪个?
4、指名读文,想: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美)课文中有两处直接点明颐和园很美,在哪儿呢?(提示文章总分总的写法)
5、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交流资料,了解历史
1、课文的第一句话点明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你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交流资料)
2、课件出示图片,师小结。
3、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领略美景
这么美的地方,我们赶快去瞧一瞧吧!
1、了解游览顺序
① 默读2-4自然段,划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
② 指名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
2、领略长廊之美
① 自由读文,同桌说说你感觉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是从书中的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长 一眼望不到头(颜色美、形状美)
七百多米长273间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说明长廊的长?
读句子
美画 (内容多、题材多样)
花(品种多、数量多)
② 那么,文中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景色如何?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自学,写批注。
3、领略建筑之美
①佛香阁高 耸立
美形状美八角宝塔形三层
颜色美 闪闪发光
②排云殿大一排排
亮金碧辉煌
③小结,练习背诵。
五、练习写话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回忆当时的游览顺序,写一段话。
六、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让我们继续期待下节课昆明湖和十七孔桥之旅吧!
《颐和园》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指导学生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教师指导学法: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况。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 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⑵ 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4、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第二自然段:写长廊的景色。
第三、四自然段:写在万寿山下及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
第五自然段:写在昆明湖畔所见的景色。
第六自然段:表达作者赞美的感情。
除首尾两段外,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叙述的。
六,小结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方法,以游览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连在一起,条理十分清楚。
本文首尾呼应,从整体上表现颐和园之美。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古代建筑物的赞叹及由此引起的自豪感。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记述了颐和园的美景。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开头一句都是过渡句,这些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很自然的将读者从一个景点引向另一个景点,使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得非常自然。
此外,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洋溢着民族自豪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颐和园》教学设计6
颐和园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常保小学 马艳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姿态不一”等词语。
2、重点学习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学习课文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2、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颐和园风光片3分钟;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时间】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板书:颐和园
师: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 长廊 堤岸 雕刻 画舫 横槛 栽满 葱郁 掩映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
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师: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理清叙述顺序。(板书: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生总结:“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过渡句的连接。)
三、品读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1、在课文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关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师说: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先来领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预设: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有长长的堤岸,有数不清的垂柳,这使你联想到什么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A、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我们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读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的葱绿,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也美美地来读读,齐读。(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3)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B、给“姿态不一”找个近义词。(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C、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狮子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
D、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吧!——拿出练习纸,学生动笔写句子——反馈。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E、这些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狮子,真是巧夺天功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昆明湖的句子,你们发现什么了吗?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2)你读出了什么?理解“滑”与“划”,哪一个更好更合适。
预设学生多种答案。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
5、师: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一个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小结写法:由此可见,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师:“碧水 画舫 游船;绿岛 石桥 狮栏”多么美的画卷呀!(配乐朗读昆明湖的片段。)这节课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尽情领略了昆明湖的美,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游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特点,本课较为恰当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学生如同置身其中.教学步骤的安排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整体感知到颐和园的大与美,从课文找出直接写颐和园特点的段落进行教学,理清文章结构,再通过文中的过渡句,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教学中穿插生字教学与朗读指导,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学习生字,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读中激发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去朗读、背诵、复述,将语言自然内化,达到对语言文字的切实积累,不失语文教学之本色。
但在教学中亦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师在设计的一个问题:课文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颐和园又大又美的?学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而师的用意是想让学生找出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由于教师表述问题不够明确,所以指引学生的过程花费的时间较多,对整堂课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又如在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的教学上,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知识点,而教师却放得太开,先让学生理清什么顺序,再说通过哪些词知道。虽然只是一个教学顺序的改变,却没有了先扶后放的过程,所以学生对此都较茫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问题的表述必须明确,切不可因为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放得太开,导致阅读知识的把握不够扎实,费时又少效!
《颐和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体会同为游记但《记》与《颐和园》的写作顺序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学生在颐和园中照的照片,说一说你们去过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
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
自己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把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批注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订正
再读全文,思考《记》与《颐和园》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小组内交流,请同学发言。
2.你们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认为能够解决的同学之间相互解决
最后提出解决不了的
三、巩固
朗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作业
收集有关的资料
课后小结:帮助学生比较了《记》与《颐和园》的写法的不同,并且进行了分段,还给学生补充了一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颐和园》的例文,学生更是对写作的顺序一目了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新授
1.认真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里?景物有什么特点?
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结合课外资料,变文中语句为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要求突出景物的特点;语言简练。
2.学习并背诵第7自然段。
自由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介绍了哪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放到全文中体会与其他景点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师引读,生接读,引导背诵,体会特点。
独立背诵。
3.出示两个句子比较,体会逗号和句号的用法不同。
帮助学生进行总结用法的不同,练习朗读这样的句子
三、巩固
以竞赛的形式训练词语积累。
课后小结:文章语言优美,内容十分容易理解,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请学生多读书的方面上,采用了品读,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能够感受景色的壮丽与优美。
《颐和园》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把书看懂,但多数学生要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教师有方法的去引导。如果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效的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课件出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课件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课件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颐和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
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
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
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
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
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
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
《颐和园》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意图
1、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能力。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照片引入,激情引趣
(展示本班学生在颐和园内所拍摄的照片,通过学生介绍照片的背景,激发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照片上的小男孩吗?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些照片是从哪拍的。
2、生介绍自己游览颐和园的情况:
出课题并板书:
颐和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
二、交流资料,预习反馈
1、导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通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颐和园的认识较为全面,同时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热情。)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利用图片、电教手段等创设一个旅游的环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导语:
的确,颐和园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老师一起走进颐和园。
2、颐和园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景色美。
3、回答: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是否能用上书中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或者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交流:
学生可以画游览示意图,可以用书中的语句来概括。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习作者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五、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游览顺序,可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景物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1、通过初步的学习,我们对颐和园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说颐和园的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主线,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2、再读课文:
注意反复朗读描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景物段落。
3、小组学习交流,师引导:
把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可以朗读,也可以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还可以以游客的身份说一说。如果把你查找到的资料也融入进去就更好了。
4、全班范围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读后可让学生评议:
他读得怎么样?为什么怎么读?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如果学生采用导游的方式,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并从中渗透导游的技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组织、点拨。
⑴ 长廊:
师引导:通过导游的介绍(朗读)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重点词句: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等。)
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廊很长?我们都来读一读。
(从中体会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长廊长的特点写法。)
⑵ 佛香阁:
师引导:
(学生介绍)出示图片:
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谁能指出哪座建筑是佛香阁?你怎么认定就是它?
(体会作者抓住佛香阁建筑上的特点来介绍景物的写法。)
还可以通过看图理解“耸立”一词。
⑶ 佛香阁前:
师引导学生理解: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中作者运用“镜子”和“碧玉”作比喻,突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指导朗读:
绿的树,红的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的湖面,游动的船,真是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⑷ 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七孔桥”的狮子形态,理解“姿态不一”的含义,可联系学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来想象。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导游技巧,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和写作的指导及想象能力的培养。)
六、组织资料,再次交流
导语:颐和园内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通过查找资料大家还要介绍哪些呢?给大家介绍介绍。
(在此安排资料的再次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说也说不尽。现在,我们的游览即将结束,如果让你在颐和园的留言册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你会写些什么呢?
教学设计特点
1、努力改变串讲串问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以朗读为主要手段,摒弃了不必要的分析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体现民主学风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3、重视资料的运用和语言的积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如课内外结合和读、说、写结合的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努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操作性强。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进入情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将学生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
2、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力求使学生达到要求。
《颐和园》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儿。
2.体会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并在迷人的张家界一课运用这种写作手法。
3.品读描写颐和园美丽景色的句子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读81页单元导读,思考:
本单元围绕什么主题来写?
我国的世界遗产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建筑《颐和园》。
板书课题
介绍: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今天的颐和园已成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朗读感知学习前呼后应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词语是?——美丽。翔这样文章前后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就叫前呼后应,也叫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前后呼应,可以使文章更完整结构更紧密,我们在写游记时就可以用上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
三、深入感知品读文章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颐和园》紧紧围绕美丽来写,为了突出表现颐和园的美丽,作者游览了颐和园内的哪些景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找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2.作者在游览这些景点时是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游览的,而且非常注意用词和词语的连接,请同学们速读文章,找出描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学生汇报
总结方法:像这样按照游览顺序边走边看,并且依次写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的表达方式就叫移步换景(移动脚步,变换景物)。如果我们要写一篇游记,比如描写我们的学校,就可以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现在请同学们从文章中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点,找出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最好能说说一说美在哪里。
汇报
小结:刚才大家都很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读,来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
四、拓展阅读
师:我们领略了颐和园的美,下面我们走进另一处自然景观张家界。
在颐和圆一课中我们学习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开头点出美丽,结尾呼应美丽。现在我们来看《迷人的张家界》一文用到首尾呼应吗?找出相关的句子。
2.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的读课文,你觉得文章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张家界的景色如人间仙境?
3.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遗产名录的景点——颐和园和张家界。欣赏了美丽的景色,学习了首尾呼应、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阅读丛书上的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
《颐和园》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
(1)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1)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 总结。
五、 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 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 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 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 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 指导朗读。
五、 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 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 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 指导朗读。
六、 朗读全文。
七、 完成思考?练习3。
八、 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教学设计12篇 颐和园的教案设计板书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颐和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