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会员“eqar25385”整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心得,欢迎参阅。
开篇说明:这篇文章原计划在四月份与《少年维特的烦恼》一起撰写,由于考试和其他事务的影响,直到现在才得以完成。这本书第一次被正式推荐是在高中的时候,去年的这个时期,我突然发现我的小男神最喜欢这本书和《蝇王》。由于《蝇王》这类书我绝对不会碰,所以我选择阅读《麦田》,仅仅想了解他为何喜欢。这时的我一个人住在狭小的房间里,整天孤独无言,拒绝进食,失眠地度过每一天,满心以为自己是最可怜、最需要关注的人(极其狭隘),在这种情绪下阅读《麦田》,我只能感受到孤独(内心的体验影响外界的反响)。后来我问过很多人,他们喜欢《麦田》的原因,但始终没有一致的答案。这次重新阅读,就像隔着一段距离审视同一本书的不同自我,借此距离,我真的看到了许多不同的面向。 一个人一旦领悟到人生的本质和局限,他就难以成为志向高远的风云人物。然而,如果他仍然对世界保持一份责任感,他便能在这个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比如“守望者”。 有些理想由于时间的推移未能实现,我们在成长中放弃了昔日的美好理想,成为人们口中所称的“成熟男人”。我不确定这是否真的是“成熟”,还是仅仅是对现实的妥协。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主人公的理想,他想象着悬崖边有一大片麦田,一群孩子在田间嬉戏,而他则担任守望者的角色,专门阻止那些朝悬崖边跑去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去。麦田中充满天真和童趣,而悬崖下则是物欲与空虚的深渊。守望者是这样的人,他们与时代潮流保持一定距离,但并不是冷漠旁观。他们关注潮流的走向,注重精神的价值,认为即便物质极其奢华,也无法弥补精神的贫乏。这样的灵魂最终显得无趣而空洞。“守望者”守护着人生中那些永恒的价值,关注并引导着精神的走向。他们用智慧和爱心保护世界上的孩子,守护我们的纯真。 自出生起,我们便开始获得:生命、父母以及来自他们的爱;在时间的流逝中成长;在学校和社会中接受教育;拥有金钱、职称和地位,似乎我们一生的样貌都是由这些“得到”所描绘。然而,有所获得便必然有所失去。失去在我们眼中常常被视为异常,带来委屈,失去越多,委屈感越强,而内心的欲望却愈发强烈,试图通过再次“得到”来弥补已失去的事物。然而,当我们回顾人生的终极结果时,失去比得到更为深刻,贴近实质。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失去承载一切繁华的生命,而那些曾经所得到的,终将瞬间化为乌有。作为人类,我们或许应该做好失去的准备。一个只追求获得而不愿意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充满进取之心,但实际上可能脆弱得无法承受,一次重大的失去就可能摧毁一切。“布施”在佛教中被视为六度之首,意在教导人们不应执著于外在的事物,甚至对这具凡俗之身的生命亦应保持淡然,佛教有时显得过于悲观。但我仍希望能够保持一种超然的心态,远离世俗的纷扰,静心守望自我。 关于这本书,我能说的还有很多,但我仅挑选了这次重读中感悟最深的部分来分享(确实不是因为我的懒惰),如有需要电子书的朋友可以联系我,或者欢迎大家与我讨论相关内容。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 稻草人的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