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是热心网友“hp92”分享的学生综合实践心得体会,供大家赏析。
本学期起,我校根据国家的要求,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实说,最初我们对综合实践课的目的并不了解。12月5日,我参加了在东明小学举行的由区教研室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研讨会。在听了两节课以及武科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解读后,我受益匪浅,这也让我对综合实践课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东明小学,两位老师分别讲授了综合实践的开题课和阶段总结课。听完后,我不禁思考:如果每周都有这样的课程,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如果这样的研究活动变成常规课程,孩子们将会学到多少课本之外的知识呢?这样的课程对孩子们极其有益,而老师们也能获得很多知识,孩子们更是受益终生。
接下来,我将谈谈在参与此次区教研室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活动后,对综合实践课的一些初步认识: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及其他相关领域。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研究性学习”倡导探究式学习,这种方式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
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探究内容。
因此,我们应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将其视为其他学科课程来设立,同时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融入到学校的各类活动中。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中心,属于实践性课程。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
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课是国家规定、地方整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与学科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每天都要进行活动,实际上,活动的开展对各学科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能力增强了,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知识面得到了拓展,特长也得以发展,人生价值得以体现,这无疑对各门学科的学习都是有益的。
虽然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门课,占用了部分时间,但试想如果我们每天只上书本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吗?这样的学生未来又会怎样呢?我们的实践表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后,学生在各科目的学习上只会表现得更好。
自从三年级开始,每周平均安排3课时用于综合实践活动,既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
三、综合实践课的课程性质
实践性——观察、实验、考查与探究。
开放性——目标、内容、评价、过程与结果。
生成性——计划与变化。
自主性——自主发展的空间。
四、综合实践课与活动课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是活动课程的规范与发展,强调课程的必修性质,增加了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的内容,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可以分为三种课型:研究准备课、阶段总结课和结题反思课。
(一)研究准备课:
1、发现问题,确立课题。
2、确定研究的内容。
3、明确研究的目的。
4、选择研究的方式。
5、制定活动计划。
6、确定成果展示的形式。
(二)阶段总结课:
1、指导学生落实方案。
2、帮助学生克服研究中的困难。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4、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三)结题反思课:
1、帮助学生整理研究成果并拟定介绍提纲。
2、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成果展示形式。
3、组织学生现场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
4、引导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5、帮助学生进行经验总结与反思。
6、生成新的课题并制定方案。
我现在深刻意识到:“如果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功,课程改革就无法视为成功;没有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就无法全面理解课改理念。”
我深切体会到新课程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在于: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极为重视情感与态度,提升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素质。
这些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只有亲自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为各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从根本上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如果不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改革将是不完整的。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缺乏课程标准、教材和专职教师,实施起来确实困难重重。然而,我们会努力探索,查阅大量资料,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和模式,力求使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常态化”,实现普遍实施,教师易于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学生综合实践心得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