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教案3篇 行路难优秀教案

时间:2024-01-29 09:57: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拟行路难教案3篇 行路难优秀教案,供大家赏析。

拟行路难教案3篇 行路难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1

  【文本解读】

  这首诗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流畅。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诵读这首诗,仔细品味它是如何托物寓意,表现心怀的。

  【素养目标】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2.相关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那还是一个充满内乱与谋杀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因而惨死。

  3.解题

  ①“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②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4.鲍照的文学创作

  在文学创作方面,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同时,鲍照的文学成就存在一个聚讼千古的严肃课题,即鲍照是否梁陈宫体诗的先导或滥觞。对此,南朝梁的萧子显、宋代的张戒、近代的刘师培、现代的陈钟凡、陈寂亦等评论家基本持赞同态度;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钟优民等则认为鲍照诗与宫体诗存在本质区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酌酒(zhuó)踯躅(zhízhú)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泻:倾,倒。

  ②吞声:声将发又止。

  ③踯躅:徘徊不前。

  ④断绝:停止

  (二)诵读感悟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三、文本研究

  【思考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对全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①开头两句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②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③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④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⑤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思考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思考3】第三句“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思考4】第五、六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思考5】“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思考6】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思考7】鉴赏艺术特色

  明确①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②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③此诗直抒胸臆,以真情动人。诗人信手拈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思考8】对比与思考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题1:请比较两首诗情感的异同。

  明确①相同之处是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抑郁,都表达了宦途的艰难。②《拟行路难》虽有对命运的抗争,但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行路难》虽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但最后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

  问题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明确李诗语言上充满了豪迈气派,俊逸之气,鲍诗语言上过于沉郁伤感。

  四、明晰主旨

  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五、拓展阅读

  ①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②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大师,也是出现在这个时代。

  ③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注①]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

  ④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气息。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唐修晋书也多取材于它)。

  ⑤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

  ⑥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

  ⑦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世说》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

  ⑧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如,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着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六、素材积累—鲍照名句

  1.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2.贫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3.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4.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5.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6.贫交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7.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拟行路难教案2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 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五、拓展

  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七、布置作业,齐背课文,下课

  作业: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拟行路难教案3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1、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酌()踯躅()2、解题:

  《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本文是第四首。

  3、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1、齐读前四句诗,思考:

  (1)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① “安能行叹复坐愁” ② “愁”的表现是什么?“行、坐”“叹、愁”,(“愁之相”互文)

  ③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可排解)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①首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说“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合作探究)“泻??”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

  诗人真的能看开了吗?

  强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看开呢?(自我劝慰之语,内心愤懑不平)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

  2、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 ②“歌唱《行路难》”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此情此境,让诗人何以堪?(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

  这是什么句式?和前面哪一句句式相同?情感有何变化?

  (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知人论世)(再看写作背景。不敢说,说也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愁之源”)

  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

  (读法指导:先扬后抑)

  3、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三)、诵读诗文,体悟一个“愁”字

  三、再读,反观自我,读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一)、古诗文中抒发怀才不遇的诗词很多,请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并思考为何不同。

  王勃《滕王阁序》 ——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白《行路难》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定风波》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为何不同?时代使然。

  (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二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题,写一段的短文,发表我的人生宣言。(100字左右)

  【资料链接】

  1、鲍照生平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山东。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首。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点: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不能为国效力。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披文入情”

  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

  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主要说明了从创作者如何形成文章,读者如何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

拟行路难教案3篇 行路难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行路难》教案【精选5篇】

旅行路上的中考满分作文3篇(关于旅行的中考满分作文)

前行路记叙文_在我前行的路上初三作文3篇(在我前行的路上作文)

《行路难》表格式教案11篇

“致敬逆行路上的平凡英雄”心得观后感7篇 致敬英雄逆行者观后感

全国消防日“致敬逆行路上的平凡英雄”观后感7篇(全国消防日致敬消防英雄)

《行路难》说课稿10篇(行路难说课教案)

《行路难其三》诗词名句9篇(行路难三首其三诗鉴赏)

无锡单车骑行路线攻略3篇 无锡自行车骑行路线

《行路难》教学设计(行路难(其一)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