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会员“ni5764”整理的《桥》教学反思,供大家阅读。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属于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以爱为中心的课文,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的思考。内容围绕1999年发生的真实故事进行,文本朴素而生动,传递着浓厚的情感。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及其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敢于捐献骨髓的风险性,和两岸医务人员如李博士般的辛勤付出,进而深入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深刻含义。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提高词句学习时,总是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决定。
课文中涉及的词句相当丰富,特别是那些学生经常出错的词语,比如:败血症、奔走、间距、脊髓等。尤其是“髓”发音,经常让学生甚至成人困惑不已。课堂上,我通过组织学生形式多样的朗读,帮助其巩固发音,为后续的阅读扫清障碍,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真正了解并记住这些词汇。针对“凋落”、“绽放”、“含苞”等词汇,我激励学生根据造句的形式进行了解,并配以照片,协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的差异含义。
加强朗读训练时,旨在引导学生根据多样的阅读方式,体会文字里的真心。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足阅读,以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获取感受,在读中培养语言的感知力,并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朗读无疑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训练方式,甚至直接且常见的语文实践。我认为,《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情感诚挚,特别适合开展爱情朗读。因此,在这堂课教学中,我选择了“读”作为突破口,把它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
重视根据表述推动思维的发散,感受人心之间的真心。
教学中,我增设了一些想象性对话,比如:“在地震中,那个青年心里会思考些什么?”、“小钱康复后与年轻人相遇,它会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等,同时注意阅读与表达的融合,让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情感后,释放心里真实的感受。这既是对文本信息的延续,也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带来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在感受到自己与别人行为的对比、体会手术困境,及其了解护送脊髓的辛劳后,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两岸血脉相连的亲情。最后的总结语引导学生思索今后的生活及行为,使主题得到提升,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爱的思索以及对人间真情的向往。
思考教学过程,自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与缺憾。虽然一些阶段能引起学生内心的波澜,然而仍觉得无法彻底激发起他们的情感,尤其在朗读时学生对自身感受的表述好像不够充分,进而导致对“跨越海峡”的认知不够深刻。此外,课堂上有些阶段操作时语言稍显薄弱,也不够精练,教学机智上需更加灵活。这些不足待我在未来向其他教师学习,以努力提升自己。
《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