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下面是热心会员“goushao”整理的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供大家阅读。
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觉得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爱心与教育》不是简单拼凑的机械作品,也不是书斋中的高深思考或讲坛上的喧哗宣讲,而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是在汗水和泪水中凝聚的文字,每一页都流露出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等字眼。 如何阅读《爱心与教育》,我认为应带着热忱和梦想来读,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去读。在不断反思个人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时,我们才能走出肤浅与自满,真正接近学生,深入教育的本质!感受颇多,难以逐一表述,这里分享两则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和一些思考,算是对自己的一份沉重而羞愧的反思。 一、万同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中哪个故事最让我打动?是每天为汪斌煮的鸡蛋,还是那份感人的生日祝福……无论是宁玮的感慨,还是伍建的爱的传递,最深刻的显然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看来,一名教师“制造”感人场景并不难,师道中也有不少情感表达的高手,但真正能够像李镇西老师那样长期关注一个学生,转化他的教育效果,却并不容易。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记录,真实而感人,展现了一个学生转化的全过程。在阅读时,我不断感到震撼,同时也在想:我对待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有多少耐心?面对他身上的反复,我是否能保持如此深厚的爱心?一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非常羞愧!后进生常常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健康快乐、自信向上。如果我们能给他们带来健康、快乐、自信,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啊!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反思: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如何对待他?我相信自己也是一位有爱心的教师,会用耐心和关怀去沟通,但我能容忍他的反复吗?我想,答案是不会,我可能会感到失望和愤怒,会认为万同不可教,而自己已经尽力,毕竟“教育不是万能的”。 二、宁小燕:永远的遗憾 如果说万同的故事让我内心充满自责与痛苦,宁小燕的故事则让我陷入沉重的思考。她的经历让我流泪,促使我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何会走向如此悲惨的结果。宁小燕在我眼中就像一把刀,划破了教育中,尤其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她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真世界,而这个世界注定会崩塌,这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教育的优点和美好不在少数,唯独缺乏真实。我们的德育只是对现实的议论、解释,却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而如今,像宁小燕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少,因为在他们年幼时,便对周围的事物失去了信任。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悲剧,远比宁小燕的情况更令人痛心。 当正直遭受嘲讽、当美好被毁灭、当真诚被欺骗、当高尚被扼杀,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怎样?读李镇西老师的文字,让我既感到震撼又感到忧虑!教育不仅要从善出发,更要从真出发。 三、教育,不能只靠爱心 爱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兴趣、才能、个性特征以及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感,就无法真正教育他们。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厚爱,而这种爱在我看来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更为深入。我见过的老师表达爱心的方式各异,有如保姆般的关怀、恨铁不成钢的期待、施恩似的态度,然而,某种程度上无论如何都隐含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似乎学生始终是教育的对象,这在某种程度上没有错,但总让人感受到一份优越感。而李老师则不止一次强调学生的心灵往往比教师更纯洁,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于教师,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因此李老师的爱是在真正的民主基础之上的,体现了平等和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这种爱并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李老师在这过程中也在不断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不正是作为教师的最大幸福吗?这就是享受教育的真正含义!而当教师能在与学生交流中自我成长时,这便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点,李老师早已意识到。因此,在爱心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的广博知识与深厚修养,使得他在思考教育本质,尤其是德育本质方面超越了众多成功教师。希望所有阅读过这本书的同行,携手从李镇西老师的理念出发,传递这份珍贵的教育火炬,走向真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与人性的教育境界!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