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教学反思4篇

时间:2024-08-21 12:54: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众数教学反思4篇,供大家赏析。

众数教学反思4篇

众数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众数”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它既是一个教学难点又是一个教学盲点。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班级选拔人数参加集体舞比赛,发现参赛选手身高是多少厘米比较合适,从而抽象出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情况。

  学情分析: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

  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道众数的含义,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经历数据的分析和对事物进行简单预测并做出决策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情境一:

  小范应聘记

  师生共同观看小范应聘过程。

  师:你能帮小范算算该公司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吗?赵经理是不是忽悠了小范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平均工资没错是2500)

  师:那问题出在那里呢?(小组讨论)

  预设:

  生1:这个公司只有总工程师和工程师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所以用平均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不合适。

  生2:用中位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生3:用1200来代表工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因为拿1200的人最多。

  分析:合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新知的学习,一方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情境二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

  1.47,1.48,1.48,1.49,1.50,1.51,1.52,

  1.52,1.52,1.52,1.52,1.52,1.52,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分析: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

  统记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师: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说说你是怎样考虑的?

  生1:我算出平均数是1.475,身高接近1.475米的比较合适。所以,我认为应该选择他们身高的平均数。根据这个平均数去挑选比较合适。

  生2:我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师:嗯,那你们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生2:中位数。

  师:哦,是吗?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几?

  生3:中位数是(1.48+1.49)÷2=1.485米,只要身高接近1.485米的比较合适。

  师:根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485米,应该选择哪10名队员呢?他们之间最高的与最矮的队员身高差是多少?

  生4:应该选择1.46米到1.52米。他们身高差是:0.06米。

  生5:我觉得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不是很好。我发现有七名同学的身高是一样的。都是1.52米。如果根据身高接近是1.52米的来选择队员的,那

  么,应该选择1.49米到1.52米之间。这样最高的队员与最矮队员的身高差就是:0.03米。这样选出来的队员身高就更均匀些。做操时会更整齐、好看

  些。

  师:你们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有道理。

  师:老师也觉得他分析的很对。事实上,仔细观察这组数据,我会发现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把这个数给它起个名字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分析:本环节教学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组织学生交流,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

  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不断探索,使学生感受众数的意义。使学生真正

  感受到众数所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循序渐进,尊重学生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境三:

  1、五(1)班全体同学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 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2)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3) 你认为用那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4) 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五(1)班同学左眼的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2、国家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2012年奥运会,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十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 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 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3、西安2011年4月1日—10日空气污染指数如下表:

众数教学反思2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通过猜一猜的游戏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让学生对本课有一定的求知欲望。再者众数的学习虽然很自然很容易,但是我在练习中充分地利用这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有

  1、2个或可能没有,使学生对众数的认识更全面,最后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此外,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与同学分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遗憾和不足是:

  例如中位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不是很多,如何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众数教学反思3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

  (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整节课有这样几点做得较好:

  1、注重从情境引入,制造冲突,让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的平均数的局限,再引入学习众数的概念,体验其优越性。

  2、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众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注重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客观地分析数据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没有问题的课总感觉也不是一节好课。学生真的对众数非常了解吗?真的能联系情境正确判断选择哪个统计量吗?例如众数的存在是因为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使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可是怎样来界定极端数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应该对这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生生争辩中将学习中的矛盾凸显出来,从而对平均数、众数有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众数教学反思4

  关于众数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一个新增的教学内容,也是大家公认的难教的一个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众数,这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李阿姨应该选择哪家公司”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的同时,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并能根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本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方面:

  一是把众数放在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学习。众数是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学习的统计量。因此,众数的学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现实情境。在本节课中,李阿姨应聘、我给鞋店当参谋、体育运动训练等现实情境都为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众数取了极好的促进作用。有了这些典型的现实情境作支撑,学生就能自然感受到学习众数有趣而且有用。

  二是把众数放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在认识众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新课的引入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平均数制造冲突;在新课的学习中,教师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在新课的练习中,教师强化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三是把众数放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习。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能以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开展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众数教学反思4篇相关文章:

《最苦与最乐》教学反思3篇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2篇

幼儿园托班教学反思3篇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及反思3篇

课程教学反思

《桥》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英语教师个人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范例11篇

初三物理教学反思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