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是网友“mudaoshanlianlian”整理的家长育儿教育心得,以供参考。
今年3月2日是我闺女Z的9岁生日。回忆她一出生迄今,早已在市园籀小学三年级8班成长为一名听话、明礼、独立自信、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心里感慨良多。总结下来,主要得益于我们努力给她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探寻并坚持依据她特性进行有效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良好习惯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从古至今的成功人士都具有这一质量。可是在独生子女的时代,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与包办,导致一些大学生步入社会时好高骛远,缺乏必要的适应能力。因此,我们从小就着重培养Z的自理能力,遵照孩子成长规律,倡导她自己动手。2岁时,她就开始自己吃饭;在幼儿园小班,大家让其试着独立穿衣和穿鞋;到了大班,她已经可以自己洗澡。小学一年级逐渐,大家与她一起制订每周的作息计划,并及时纠正内容,维持一致性。三年级时,大家放手让其独立上放学。为了方便言传身教,我们从幼儿园大班就不再找保姆,尽量亲身接送她上下学,多与老师沟通,陪伴她学习和参与家务活动,让她感受到父母的艰辛,进而潜移默化中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培养她的责任意识和独立能力。
二、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一个人的成长不但取决于智力,更需要情商。情商高的人能吸引很多智商高的人来共同达到目标。比如刘邦。因此,从Z听话逐渐,大家就没有强迫她学习多少个字或背多少首诗,而是鼓励她多做手工、勤思考和提问,给她讲《三字经》、《弟子规》等故事。在小学阶段,大家除了关注她的学习任务,还更加注重她身体健康,让其明白自尊、自强、独立,希望她能成长为一个富有爱心、懂得宽容团结的孩子。大家鼓励她多参加团体活动,与同学们一起玩耍,通过日常沟通提高她社交能力、心理承受力和应变能力,要求她能及时向老师表达自己要求,并在课堂上敢于讲话。小学时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融入集体对她的性格发展大有益处。
三、回绝攀比,追求快乐学习。
“会学会玩会造就,做最好的自己”,园籀小学育人理念十分符合我的想法。尤其是对于那些觉得“小孩自小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我深表不同。我觉得人生的道路漫长,不知道有多少起跑点。而且即使未来获得博士学位,求职也无非三条路:一是参加机关和事业单位测试,二是去民企工作,三是自己创业或自由职业。工作后的成功与否,仍需靠自己的努力。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应给孩子增加与其年纪迥异的学业压力,而应鼓励她快乐成长。
在Z的学习上,我们从不强调与别人较为,由于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是一样。我们更多的是强调她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碰到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或家长求教,课后独立写完作业并做好预习。在大家的引导跟她的努力下,成效显著。今年上学期她各科成绩依然出色,特优学科达到8项,语文更是班级中两位免考特优生之一,并荣获学校“艺术之星”和班级“五星级班委”等多项荣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年级时,有一次她因发烧请假几日,但在家里主动开展预习,并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询问工作。在我们询问她这样做的原因时,她回答道:“如今认真学习,是为以后长本事做准备。”等她修复上学时,未落下任何课程,时任班主任李爽爽教师对他赞赏有加。
四、尊重孩子的想法,引导其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老师和父母是她的引领者。我们注重发现她的专长与兴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家并不希望她成名成家,而是希望她在未来生活中由于自己的能力而更加自信,享有生活的乐趣。因此,从幼儿园逐渐,大家就根据她潜力着手培养她兴趣与爱好,强调“从你得学,变成我想学”,系统的学习了器乐、舞蹈和钢琴。目前,她器乐已经达到全国童声7级水平,舞蹈报考4级,并成为校舞蹈队的一员。同时,还引导她培养写周记和日记的习惯,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她周记是由大家记载的,现在则是她自己下笔,写出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尤其是在上小学后,她11篇写作在校刊《九山湖》和《温州广播电视新壹周》的“萌芽”版上发布,这极大激发了她创作热情与潜力。她也坚持阅读、观看新闻,并参加体育锻炼,数次入选选手,代表班级参加校运会并获得名次。通过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Z的视野得到扩宽,能力提高,信心得到增强。
五、平等交流,多鼓励少指责。
自Z听话起,大家就把她视为一个独立的人群,像“忘年交”一般,而不只是照料目标。我们认为,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家长的了解、重视和认可,而非玩具或零食。我们尽量腾出时间和她交流学校学习情况及社会见闻,多说说话,打游戏,在寓教于乐中解答她疑惑,有意识地传送真、善、美的理念。我常常告诫自己:“这次我是否有表扬我的孩子?这次我是否有鼓励她争取进步?”由于出色的孩子是夸出的。大家微笑着面对孩子的不足与错误,和她开展真诚的沟通,讲理,不使用刺激性语言进行批评斥责。总之,没有无用的孩子,只有失败的教育。我觉得成功父母与失败的父母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给予更多的称赞与鼓励,协助孩子塑造挑战自我的信心;而不明智的父母则往往只看到孩子的缺陷,开展讥讽和指责,潜移默化中给孩子贴了负面“标识”,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与信心。因此,作为父母,大家要时刻关注孩子每一丝进步,及时给予称赞与鼓励,让孩子体会到满足感与自豪感,促使其持续成长与发展。
家长育儿教育心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