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的教案11篇

时间:2024-07-26 10:13: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三峡的教案11篇,欢迎参阅。

三峡的教案11篇

三峡的教案1

  教学内容:

  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中国音乐的品种及其基本风格。

  2、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3、教育学生应热爱祖国大家庭,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美丽。

  4、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4条。

  教学重难点

  感受中国音乐的品种及其基本风格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首先我们来做一 个游戏:播放一 段“少数民族服饰展”片断,请同学们抢答他们分别属哪个少数民族?将学生说的各种答案总结归纳,并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鼓励表扬。

  二、引入新课:

  1、由学生的回答引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一 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那么谁知道三峡在哪儿呢?

  2、 学生发言引入教学。

  三、激情参与(视唱):

  1、播放歌曲。

  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轻声哼唱:

  注意:(1)强调正确坐姿。

  (2)可先放慢速度练习,较熟练后将速度还原。

  (3)老师将其有休止符的地方用连音来弹奏,请学生感受效果有何不同?因此,演唱时应把握好连音与休止符的细致要求。

  (4)唱“啦”,演唱时注意声音的.弹性及气息的支持。

  四、学唱歌曲:

  1、师:除了我们以前了解过的汉族歌舞音乐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等待着我们去了解,那么首先我们就来完整欣赏一 首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想不想听老师为大家演唱一遍啊?

  (1) 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

  (2) 歌曲的风格特点:少数民族音调

  2、师:请同学们试着跟琴轻声哼唱一 遍(或者二到三遍),可分为三部分哼唱,注意:a、休止符b、装饰音。

  3、引导学生发现前面的发声练习就在歌曲之中,由此分析此首歌曲的结构。

  4、教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一 歌

  (1)完整视唱旋律。

  (2)根据感觉分析的歌曲结构特点,分段学习此歌,特别注意B段衬词的演唱。

  (3)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此歌,

  (4)完全熟练以后,三段作对比,进行力度、表情、速度变化。让学生感觉力度、表情、速度变化。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6)通过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进行法制教育教学。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4条规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三峡的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设计(一)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设计(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设计(三)

  电视里不断报道三峡移民乔迁新居的消息,当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时,你可曾想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呢?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她了。(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 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三峡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

三峡的教案4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

  2、 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3、 品味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雄伟壮丽的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七年级我们学了郦道元的《三峡》,已初步了解了三峡的壮美。今天,请让我们随作家刘大杰一起走进《巴东三峡》,去领略那雄奇与秀丽,感受那惊险与激动。

  二、整体感知。

  1、播放三峡的奇丽风光。领略山水之美。

  2、学生速读课文,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黄陵庙)——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夔府的江岸

  3、把握作者游踪,并体会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想想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填写下表。(老师要求:各峡的特点尽量用文中语句概括)

  景物

  特点

  诗、谚、典故

  感觉

  老师总结:

  景物

  特点

  诗、谚、典故

  感觉

  西陵峡

  黄猫峡

  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紧张

  灯影峡

  浓厚的江南风味

  作者即景诗:

  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柳也有花

  很轻松

  很悠闲

  崆岭峡

  山形水势,突然险峻

  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极为可怕

  米仓峡

  水没以前急,山更高峻

  典故:王昭君浣妆

  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

  山水最奇险最美丽

  水险:窄、急、曲折、多滩

  山妙:不单调

  山高:笔直、整齐、险峻

  云: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有情趣

  瞿塘峡

  山势稍低平,水仍险急

  典故:刘皇叔托孤

  凄凉

  三、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思考课后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

  二、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朗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2、学生品读⑦⑧段,品味生动地描写了江水的险、峡山之高、云雨之奇妙多变的语句。

  学生发言后老师整合:

  ①“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连用四个“险”字,有力地突现江水之险,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②“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出一两丈高的浪堆。”“冲”“卷”“怒吼”,足见江水之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地再现江水之险。

  ③“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用拟人,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峻、整齐,将群山写活了。

  ④“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快刀切成似的”形象地写出山的峻峭。

  ⑤“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像牛马,像虎豹”,形象地描摹出云的变幻多姿。

  三、讨论:本文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案参见教参)

  四、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 :

  1、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的旅游及大坝资料,对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

  2、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体会游记与一般记叙文的区别。

三峡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B.沿/溯/阻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

  3.学生练读

  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

  4.指名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2.全班讨论解疑。

  实词积累: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

  难解词义:峡:两山这间从水 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

  五、思考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这个问题可由学生提出,注意注释3的提示。

  第二课时

  一、释题导入

  指名解释“峡”字及“三峡”两字的含义。

  二、理清结构

  1.指名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水”、“春冬景”、“秋景”特点的词?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用简练的字概括:连、高、峻、奇。

  师:山高峡窄,这就是著名的景观“一线天”。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山的高峻与雄奇。

  水:急语速略快,读出水的雄浑急速。

  春冬:趣音色富于变化,读出山水之美,山水动静之趣。

  秋:凄语调哀婉低沉,突出其凄厉。

  情由境生,秋的清幽,猿鸣使人备感伤心。

  学生总结出一条,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变成声音。

  读出来,边思边读,加深体会,升华主旨。当然,学生读不到位的,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去休会,尤其是春冬之趣一段,较难)

  三、品味语言

  多媒体提示:1.从描写角度:正面与侧面动态与静态。从声、色方面等到多角度品析作者写山水的高明。

  例如写山的正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 隐天蔽日

  侧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也可以说从哪个词或哪一处景能打动你?例如“飞漱”飞流冲刷,具有动态美。

  小结:三峡四季之景,了解如此全面,描写却又如此细腻,可见郦道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给我们留下一个1500年前美丽而又神奇的三峡。让我们和郦道元一样怀着一颗爱国之心,陶醉在祖国河山的美之中。

  四、拓展:多媒体:让学生们下课到网上了解“三峡悬棺”“三峡工程”和“今日三峡的景色”等内容,把课堂的余趣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一、朗读

  朗读是易于记住字形和字音,默读易于理解,记住字的义,读的多了,一些经典的散文、诗歌、片断也会背了。每拿到一篇课文,我总会先大声朗读几遍,每次上语文课我都会或多或少读上一段;我的学生都很喜欢朗读,也能大声大胆地朗读。读是有魅力的,或充满感情,或清晰流利,或有激情和震撼力,读得多了,即使最枯燥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也能让最调皮的学生常常目不转睛的陶醉于我的朗读中。

  我在语文课上读的特别多,我特别讲究读出韵味,我常常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读、设计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读不同风格的作品,读帮助我提高了文素养,也使我在语文课上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眼、口、心。

  二、研究作者和时代背景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人文,文亦离不开人,毕竟是人的文吧!很多作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本身人格的感召,可获得精神的升华。借助作者的资料和时代背景来解读文本,我在《听潮》,《右溪记》,《小石潭记》,《故乡》等课文中得到成功的`尝试,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更深刻,古人高尚的人格慢慢渗入到他们的灵魂中,“知世论人”,“知人论文”这种解读文本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他们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了正确的方向。

  三、课上生成的一个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

  “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

  课文注释3告诉我们,古代“里”这个单位比现在的“公里”和“里”小得多。“自三峡七百里”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我们是按现在的“里”或“公里”来翻译,还是按古代的“里”的单位来翻译呢?

  有的同学认为要换算,也有的同学认为不换算,在全文翻译结尾做一个注释就可以了。例注1:当时的七百里,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

  本来,我是赞同翻译时,换算成现在“里”的单位的。听学生做注释一说,觉得妙极,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呀!

三峡的教案6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背诵课文。

  2.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教学重难点

  积累语言,背诵课文。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理解文意,积累语言。

  2.观看多媒体有关三峡的影音资料,感受三峡之美。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时期范阳今河北省涿鹿县人。散文家、地理学家。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郦范年少有为。郦范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来以他优秀的战略眼光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首都南迁到这里,担任过骑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史,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今河北省冀县)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郦道元南(今洛阳)尹等职务。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他一生对中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中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空缺。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溯:逆流而上(的船)。

  或:有。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虽:即使。奔:奔驰的快马。御:驾着,驾驶

  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疾:快。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高峰

  良:实在,的确,确实。

  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停止。

  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裳(cháng/shang):此处读第一种读音,意为“裙子”,后一种读音意为“衣裳”。

  二、整体理解

  第一部分:写山之奇险

  夏(湍急)

  第二部分:写水之特征春、冬(清幽)

  秋(凄清)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文意

  1.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2.强调重点语句的翻译

  白话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如果不是正午半夜,就看不见日月。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如遇到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比不上这么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又有悬泉和瀑布,飞流冲荡在岩崖。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很有趣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有三峡,属巫峡最长,猿猴叫几声,泪水湿衣裳!”

  总结固趣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三峡的教案7

  教材分析:《三峡的孩子爱山峡》是一首羽调式、单二部曲式的歌曲,开头三小节引子汲取了湖北、四川一带船夫号子的音调,高亢而嘹亮。第一段前八小节旋律平稳、朴实,描绘了三峡迷人的景象,唱出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后四小节再现了引子部分的号子音调,表现出乐观自豪的情绪;第二段由九小节组成,音区明显提高,显得热情而高昂。这首歌曲是本学期口风琴的必奏曲目,一节课完成难度较大。

  [教学内容]:

  1、能用自豪的声音和表情演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体会四川音乐的地域特点,感受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并尝试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绎歌曲。

  3、用口风琴熟练演奏歌曲。

  [教学重难点]:

  1、声音的处理

  2、口风琴的正确演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欢迎同学们又一次进入音乐的殿堂,这一次老师领同学们再次去那个美丽的地方,快到了!我已经听到他们的歌声了!你听听,他们的歌声真好听。

  1、同学们,我们这是到了哪里啊?(听1)

  聆听音乐,感受作品的风格,回答: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四川民歌。

  2、体现在哪些方面?(听2)

  歌词、旋律方言化、衬词运用等等。

  3、学唱歌曲的话你觉得分成几部分学唱比较好?(听3)

  (二部分A+B)

  同学们真棒,我们今天就来继续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二、复习歌曲:

  1、处理歌曲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乐句。

  (1)旋律、休止符

  (2)口风琴弹奏

  2、处理第一乐段:

  注意:(1)强调正确坐姿。

  (2)可先放慢速度练习,较熟练后将速度还原。

  (3)老师将其有休止符的地方用连音来弹奏,请学生感受效果有何不同?因此,演唱时应把握好连音与休止符的细致要求。

  (4)唱“啦”,演唱时注意声音的弹性及气息的支持。

  3、处理第二乐段:

  三、处理歌曲:

  1、你刚才听到的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独唱、齐唱、有领唱的齐唱、)

  2、你认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演唱歌曲?

  (1)完整视唱旋律。

  (2)根据感觉分析的歌曲结构特点,特别注意B段衬词的演唱。

  (3)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此歌,

  (4)完全熟练以后,三段作对比,进行力度、表情、速度变化。让学生感觉力度、表情、速度变化。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5)通过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口风琴演奏

  1、生练习,师指导。

  2、生生配合练习。

  3、尝试加入不用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三峡的教案8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作者游览三峡经历的游记。

  全文以游览的时空为序,从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闻名世界,写到船进三峡,亲眼看到三峡神奇的自然美,再写巫山十二峰美丽的传说,转而对葛洲坝工程发出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作者对长江三峡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迷人山川的无比热爱。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真切的情感。文章用词准确,文句形象、生动、贴切。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长江三峡壮丽的景色吸引着游客。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了作者乘游船游览三峡的情景。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作者感叹三峡自然美,更赞叹人间奇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会5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4.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 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 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形象,感受三峡之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 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 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词。

  2. 整体感知。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从小生活在长江边,可你知道长江上壮丽而神奇的三峡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

  2、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三峡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三峡游》在读中感受作者优美的文字,开展丰富的想象,一同随作者游览三峡吧!

  二、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和基本感情基调。

  1. 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2. 互动交流,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3. 作者游览三峡时,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

  4. 作者同你们的感受相同,浏览全文,找到能概括作者游览三峡感受的句子,带着你们的体会读一读。

  5. 初步指导感情朗读句子:这里不仅有自然美,更有人间创造的奇迹。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

  过渡:为什么说“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呢?下节课,我们再次读文,细细去品,深入去感受。

  三、布置课堂练习。

  1. 写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2.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质疑,承上启下。

  1.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文,随作者一起游览了三峡,沿途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有何感受?

  2. 为什么说“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呢?这节课,我们再次读文,细细去品,深入去感受。

  二、精读品味,感受三峡之美。

  1. 默读,看看哪些景物让你有美的享受?抓关键词句品一品,说一说,再美美地读一读。

  2. 全班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

  (一)动态的山水画:

  1. 抓住课后习题三的句子去品:第一句生动形象地将对对峙大江两岸的陡峭的石壁比喻成人们所熟悉的大门,可见石壁陡而险,而且这石门还是被江水推开的,可见江水之急之猛;第二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流急船快,神速至极,眨眼之间山峰就落在身后很远。

  2. 感情朗读,读出此处的喜爱与敬畏之情。

  (二)内外兼美的神女峰:

  1. 形美,传说美。

  2. 读出陶醉、赞美之情。

  (三)高大雄伟的大坝:

  1.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大坝的作用:

  (1)谢洪防涝;

  (2)水力发电等体会大坝真是人间创造的奇迹。

  2. 读出赞美、自豪之情。

  (四)小结,感情朗读写景部分。

  三、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通过读文、学文,我们不仅随同作者游览了三峡,看到了——(生:动态的山水画、内外兼美的神女峰、高大雄伟的大坝);也同作者经历了他的情感历程——(生:从企盼的“兴奋”到欣赏的“赞叹”,最后到“美的享受”)。

  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学习这篇课文也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啊!说说自己学完本课后其它的感受与收获吧!

  四、布置课堂作业。

三峡的教案9

  一、文章内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语音

  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

  四、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

  五、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七、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三峡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26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词句之间的关系,能找出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

  3.学会借助段落中的重点词句背诵课文,能背诵3、4自然段。

  4 感受长江三峡的风光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重点词句背诵一段话的方法;神女峰的故事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听课文录音,听了课文你觉得长江三峡怎么样?

  (2)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并联系上下文想想词义。

  2.楦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卡片。重点指导:“吼”不读kǒng应读hǒu,“善”是翘舌音。

  (2)字形分析。重点指导:“缠”的一点不能丢;“漩”不能写成“游”;“善”上面是个“羊”;“嘶”与“撕”(形近)。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出课文中感叹句的语气。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是长江三峡的山奇、水急、船险;二是神女峰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3)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作业:

  ①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按以下提示写出所在自然段:

  三峡的山好奇。(第——自然段)

  三峡的水好急。(第——自然段)

  三峡的船好险。(第——自然段)

  关于神女峰的故事。(第——自然段)

  4.说说课题“船过三峡”的意思。(船过三峡时作者看到的.风光。)

  5.完成(作业本)第1至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刀砍剑劈、云雾缠绕、嘶鸣吼叫、东闯西撞、撕咬、涛声、漩祸”的意思。

  2.复习“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朗读并理解课文第2至4自然段。

  3.在教师指导下初步背诵“山好奇啊”这一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读拼音写词语。

  chán rào xuán wō shān diān sī míng

  ( ) ( ) ( ) ( )

  sīyǎo hǒujiào dōngchuǎngxīzhuàng

  ( ) ( ) ( )

  2.阅读学习提示。教师简单介绍什么叫重点词句,说明抓重点词句的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3 默读2至4自然段。

  (1)想想这3个自然段中新词的章思。

  (2)这3个自然段.写作方法有什么特点?

  4 教学第2自然段,掌握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课文的方法。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自然段写三峡的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哪一句是总起?哪几句是分述?

  (2)默读第2自然段,参考学习提示.划出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刀砍剑劈、云雾缠绕”的意思。

  (3)先四人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批量点词句的学习心得。

  (4)教师.总结,板书重点词句。

  板书设计:

  陡:笔直(刀砍剑劈)

  高:高耸(云雾缠绕)

  三峡的 山:奇形状怪:像蘑菇

  像骆驼

  像仙女

  (5)借助上述板书,练习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5.作业:

  (作业本)第4题,第5题的“山奇”部分的填表。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山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平安无事、善良”等词语的意思。

  2.知道“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是课文的过渡句;理解全文。

  3.试背3、4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自由读课文,完成{作业本)第6题。

  2.讨论交流。

  (1)课文中间是用一句什么话把上下文自然地连接起来的?

  (2)读了神女峰的故事后,你对三峡的风光有什么新感受?

  (3)课文不写神女峰的故事行不行?

  (4)在神女峰故事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3.指名读神女峰的故事。

  4 背诵课文第2至4自然段。

  (1)复习借助重点词句背诵第2自然段的方法。

  (2)找出第3、4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

  (3)看投影,交流找3、4自然段重点词句的学习心得。

  (4)教师小结,板书重点词句。(略)

  (5)按板书自由朗读课文3、4自然段,并试着背诵。

  (6)指名背诵第3、4自然段。

  5.作业:

  (作业本)第5题的“水急”、“船险”部分的填表。第7、8题。

三峡的教案11

  学习目标:

  1、正确、熟练朗读、背诵课文;记住一些重点文言词、句。

  2、能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试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注音)

  阙 嶂 曦 襄 溯 ? 属引 郦 巘

  2、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把握停顿和节奏。

  划分句间停顿:

  ⑴、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⑷、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顺,并初步把握惊叹、赞美之情。

  4、朗读比赛:个人或分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等,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5、自主译文,圈画疑点、难词难句。

  课堂探究

  6、小组讨论交流疑点、难点,疏通文意。

  (1)解释重点词语:

  自; 阙; 嶂; 曦; 襄; 沿; 溯; 或; 虽; 以; 疾; 湍; 漱; 良; 肃; 属引;

  (2)译句:

  ①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 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边读文章边根据课文描述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准备用“三峡美在……,……”的方式来口头描述一下你脑海中留下的最美的一副画面!

  8、“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再读课文,抒发我们内心的赞叹之情。

  如此美景,浓缩于150多字中,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理清本文的结构。请速读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讨论:文中描绘了三峡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先口头描述,再完成下列表格。季节?景物?景物特征?

  当堂检测

  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1、试找出关键字词,抓住每段的关键字词背诵。

  如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2、、背诵课文,摘抄积累精彩词句。

  基础题测试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个分别是

  (1)A.素湍(chuǎn)绿潭 B.不见曦(xī)月

  C.夏水襄(xiāng)陵 D.重岩叠嶂(zhàng)( )

  (2) A.略无阙(quē)处 B.沿溯(sù)阻绝

  C.属(shǔ)引凄异 D.飞漱(shù)其间(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略无阙处 略无: 阙:

  (2)自非亭午夜分 自: 亭午: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 沿: 溯:

  (4)虽乘奔御风 虽: 奔:

  (5)素湍绿潭 素: 湍:

  (6)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声:

  3.解释下列词语。

  (1)重岩叠嶂:

  (2)隐天蔽日: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A.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B.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A.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B.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5.译述课文时,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请你补出下边句子中省略的词。(5分)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①其间,②清③荣④峻⑤茂,良多趣味。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6.按要求默写并译述句子。

  (1)写三峡两岸的山长又多的句子。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3)写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话。

  7.请用横线标出译述下列句子不妥的地方,并在横线下改正。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日子,树林里十分清冷,山涧里一片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大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宛转,很长时间还未断绝。

  8.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我国古代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综合题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

  1、郦道元:字----,----著名-----家,-----家。范阳涿县人。历任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为政素称严猛,得罪权豪,被遣至政局动荡不宁的陇西任关右大使,途中被人杀害。他一生好学,博览奇书,所著《水经注》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学专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

  2、《水经注》

  《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书,《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不仅是一部地理志,还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由于郦道元酷爱自然,有意探寻祖国山川美景,通过实地考察体验,才写出了如此形象生动、富有生命力的文字。他的写景部分历来被文学史推为山水游记的首倡。

  基础题

  1.(1)A(2)C 2.完全没有 同“缺(2)如果正午 (3)上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4)即使 奔驰的.马 (5)白色急流的水 (6)几声(这里的“三”不是确数)

  3.(1)重重叠叠的岩峰(2)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4.(1)B(2)A 5.①于②水③树④山⑤草

  6.(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7.(1)“霜旦”应译为“降霜的早晨”。(2)“林寒涧肃”应译为“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3)“高猿”应译为“高处的猿猴”。(4)“久绝”应译为“很长时间才消失”。

  8.水经注郦道元 地理学 散文

  综合题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课文写三峡之水的顺序说得清楚,并概括出这种顺序;对这样安排的作用说得正确。

  良:课文写三峡之水的顺序说得较清楚,但未作概括;对这样安排的作用说得较清楚。

  中:大体上能说出写三峡之水的顺序,对这样安排的作用说得不够清楚。

  下:对写三峡之水的顺序及其作用说得不清楚,语言也不通顺。

三峡的教案11篇相关文章:

关于《三峡》教案模板7篇

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7篇(《三峡》的教学反思)

三峡导游词11篇(三峡大坝导游词)

三峡的导游词11篇

三峡说课稿12篇

《三峡》教案模板4篇

长江三峡导游词10篇

长江三峡的旅游导游词4篇

长江三峡导游词9篇

长江三峡导游词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