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热心网友“pingangboyongzi”收集的高中美术教师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
高中美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活动,是提升审美能力和品味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结合了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强调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是我们美术教师追求的目标。以下是我对这几年来高中美术教育的一些体会:
(一)重视激发兴趣的课堂欣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能让学生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必将使今后的教学事半功倍。
1. 让学生参与课题资料的查询
要求学生在课前根据各种意见组成课题小组,查阅资料并收集素材。通过网络和书籍等课外资源,学生在上课前便能了解相关知识。例如,在《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欣赏》一课之前,学生被分成剪纸组、年画组、皮影组等小组,并根据小课题进行资料查询。学生不仅查找了大量的民间美术图片,还理解了中国民间美术的含义、特色和分布,甚至有的学生还进行了民间美术现状的调查。这种方式在未来的生活中,促使学生去发现和喜爱美术。
2. 让学生共同评价欣赏作品
欣赏活动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经验决定了美术欣赏的主观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自己的判断转为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和评价作品。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多个合作小组,通常为5-6人,为每个小组设计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团队合作,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大胆评价欣赏作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并非权威,学生也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团队的一部分。例如,在讲解《蒙娜丽莎》、《维纳斯》、《向日葵》等学生已知的作品时,教师不再单纯评价美感,而是让学生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什么神秘之处?”、“为什么断臂的维纳斯的名气超过完整的维纳斯?”、“你喜欢凡·高吗?怎么看他作品的高价?”等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找到最佳答案,几乎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在整个活动中被调动起来。合作使学生意识到团队如同美丽的拼图,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完整,逐渐使比较独立的高中生融入集体,共同成长。
(二)重视鼓励创造的第二课堂教学
美术课程是高中美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在欣赏课堂之外,鼓励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参与、探索、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创造的课外教学,以培养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积极开展美术兴趣小组
多年来,我校非常重视对美术特长学生的发掘与培养,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教师每周组织一次兴趣小组,依据学生的兴趣,探索新知识,提升绘画、创作和欣赏能力,并在橱窗展示学生作品,激发他们对美的欣赏、热爱和创造的兴趣。
2. 积极做好美术高考生的辅导工作
多年针对特长生的培养,我们鼓励他们参加艺术类高考,并做好辅导工作,许多学生因此进入了更高一级的艺术院校。
以上是对高中美术教学工作的总结,分享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各位老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教学,并在各自的教学领域中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未来,我们将更加努力为尚湖高级中学的教学事业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为高中美术教学献计献策,使其更加科学和有效。
高中美术教师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 高中教师述职报告
★ 大班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