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是会员“smkc200”收集的《活着》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赏析。
十多年前我在上海生活,租了一间小房子,买了台二手电视机。在那之前,我们家从未拥有电视机,有了电视机,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梦想实现了一部分。
记得有一年春节的深夜,我偶然看到一部电视剧《福贵》,它改编自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这部剧每天晚上大约播放四五集,从十点一直到凌晨两三点,我看得入迷,完全没有困意,越看反而越精神,可以想象这部剧是多么精彩。曾想过去找那部小说看看,但转念一想,既然电视剧都看过了,小说还能给我带来什么新鲜感呢?于是读小说的想法就淡去了。
后来,文学圈的一位作家朋友几次提到《活着》,这重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正巧一位写诗的朋友开了一家网店卖书,看到余华的作品,便买了整套回来,首先读的就是《活着》。
我已经很多年没读过长篇小说,甚至对长篇小说有些抵触。如果我当了编辑,必须读别人的长篇小说,那一定很痛苦。尽管有些名声在外的长篇小说,我仍然无法读完。
然而,当我阅读《活着》时,我连续读了几个小时,直到凌晨一点,我依然保持清醒。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越来越少,读《红高粱家族》时也似乎是如此。
读完小说后,我觉得改编的电视剧《福贵》有很多改动。电视剧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精彩,而小说则让我内心深处受到深刻的震撼。读完整本小说后,我的心仿佛坠入冰窟,久久无法回暖。
福贵生活在民国时期,年轻时过着纨绔子弟的奢侈生活,正因为他的放荡不羁,导致家道中落,从而让他和家人逃过一劫。这与我家的经历颇为相似,在中国有多少家族史与此类似?
成为贫农的福贵原以为可以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但其实灾难接连而至,悲剧时常发生,他一生都在苦难中挣扎。
在所有亲人都离世后,福贵买了一头老牛陪伴自己,并将老牛的名字也叫福贵。为了让老牛安心工作,他给老牛创造了几个虚拟的伙伴,他们是家珍、凤霞、苦根和二喜,这些都是福贵已故亲人的名字。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像牛一样生活。实际上,牛的生活比他们更简单,因为牛不需要穿衣服,也不需要耕种,只需吃草即可。
中国农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谁在思考这个问题?农民真的在思考吗?大多数人恐怕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他们活着只是为了吃饱,吃饱后再想吃得更好。对于他们来说,其他的一切都是奢侈。事实上,从1949年到1978年,吃饱对中国农民来说都是奢侈。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每顿饭都有两碗粗粮,稍微多一点大米比玉米面的那种饭。
因此,农民不能有其他想法,不能有爱好,否则就被视为不务正业。在那个年代,农民们彼此监督。改革开放初期,最早离开土地的农民遭到了留在土地上的人的嘲笑。好在后来局势逐渐好转,那些嘲笑他人的人也终究离开了土地。我认为这是件好事,农民进城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改变了观念,大家在同一大环境中公平竞争。希望过去的苦难能远离我们,永不再来。愿农民身上的特殊标签逐渐淡化,人人平等的时代早日到来!
《活着》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 读书心得体会